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2月9日─1786年1月29日)5月29日,乾隆寄諭廣東巡撫孫士毅,令在澳門一帶訪緝西洋人方濟覺非法自澳門赴福建傳教一案中要犯蔡伯多祿。蔡氏雖系福建人,但長期寓居廣東一帶,熟悉此地情況,故敢於將西洋人引入內地傳教,案發後,他出逃在外,有可能來廣東、澳門等地藏匿。因此,孫士毅委派藩司陳用敷親赴澳門緝查。11月19日,乾隆皇帝又寄諭兩廣總督富勒渾著在澳門等海口嚴密訪拿。《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1冊《廣東巡撫孫士毅奏覆遵旨曉諭在粵洋人並嚴拿蔡伯多祿情形折》、《寄諭廣東巡撫孫士毅著在澳門一帶訪緝西洋人傳教案內要犯蔡伯多祿》、《廣東巡撫孫士毅奏覆遵旨在澳門等地查緝蔡伯多祿情形折》、《兩廣總督富勒渾奏報在各海口地方嚴拿要犯蔡伯多祿情形折》、《寄諭兩廣總督富勒渾著在澳門等海口嚴密訪拿蔡伯多祿》,第491─497頁。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2月2日─1833年2月19日)11月,馬禮遜向倫敦訂購的價值150鎊的英式(Albion)印刷機與活字運抵澳門,連同他原有的石印機,馬禮遜立即成立“馬家英式印刷所(Morrison's Albion Press)”,以兒子馬儒翰為主持人。本月19日,出版了第一份印刷品,一份敘述25年來基督教在華發展經過的英文傳單。1833年,馬禮遜又創刊結合傳教和新聞的不定期英文報紙《傳教者與中國雜報》(The Evangelist and Miscellanea Sinica)。每期4頁,內容有中國倫理觀念、宗教家傳記及以廣州時事為主的中國新聞等。每份售價1角。後因其中有關天主教的言論,引起澳門當地神父不滿。蘇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第104—105頁。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1月22日─1899年2月9日)11月19日,澳門政府雇工匠在氹仔對面的大橫琴島之亞婆髻山頂建小屋一間,該屋形如小塔,高7尺,寬2.8尺,用火磚砌成,外粉白色。又在亞婆髻山背後橫琴島盡頭挖地基2尺許。前山同知李富榮獲訊遂上報兩廣總督譚鐘麟,譚鐘麟下令,應照會西洋大臣,將小屋拆去,後葡方聲辯,橫琴島乃是建一測量輿地“小垤”以作繪圖人員的標記,並非違約增建。後兩廣總督譚鐘麟同意保留“小垤”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十月拆除。《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前山同知李富榮為葡人在大橫琴起造小屋事致兩廣總督譚鐘麟稟文》,第519頁及《兩廣總督譚鐘麟為限期拆去大橫琴所造小垤事複澳門總督照會》,第529頁。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11月19日,《真理報》(A Verdade)週刊在澳門創刊,康斯坦修‧施利華(Constãncio José da Silva)為創辦人兼主編。主要編輯人員有卡瓦略·萊戈(JoséMaria Ernesto Palmeira de Carvalho Rego)和貢薩維斯(V.A.Gonçalves)。康斯坦修同他父親若瑟‧司利化一樣,是一位崇尚民主、提倡新聞自由的政治報人。他文風辛辣,經常發表文章抨擊政府的政策及教會,曾多次以所謂濫用新聞自由而被起訴。1910年12月7日被澳門政府查封停刊,1911年1月7日複辦直至1911年4月。Manuel Teixeira, A Imprensa Periódica Portuguesa no Extremo Oriente, p.73—74.
宣統二年(1910年2月10日—1911年1月29日)11月19日,根據葡萄牙革命後於本年10月8日頒布的法令,澳門總督馬奎斯被迫將居住在澳門的耶穌會士和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女會(Missionárias Franciscanas de Maria)修女驅逐而離開澳門前往香港,後去科欽。馬奎斯總督因對新政策不滿而辭職。澳門葡人各家族在元老小若阿金‧巴士度(António Joaquim Bastos Jr.)帶領下,上書葡萄牙新政府,要求停止驅逐傳教士的法令。香港報紙則譴責新政府專制、搞宗派主意、不顧國家利益、政令雜亂無章。北京半官方的報紙則稱:澳門允許賭博、吸食鴉片和賣淫,却驅逐無害而有功的傳教士。所有這些評論都反映到里斯本,但新政府對此沒有任何反應。這次被驅逐的耶穌會士有恩里克斯‧花爾托(António Dinis Henriques Farto)神父、若奧‧公薩維斯(João Gonçalves)神父、威廉‧阿克賴特(William Arkwright)神父、魯卡斯‧費雅(João Lucas Feijó)神父、劉易斯‧門德斯神父(Luís Mendes)、阿爾梅達‧納雜雷(Serafim de Almeida Nazaré)神父、佩雷拉‧普萊速托(João Pereira Presunto)神父、哲學教師安東尼奧‧萊托 (António Neto)及安東尼奧‧卡斯特羅(António Castro)修士、塞巴斯蒂昂‧亞豐索(Sebastião Afonso)修士、維森特‧奧戈斯丁略(Vicente Agostinho)修士。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p.398—399.
民國二年(1913年1月1日─1913年12月31日)9月9日,著名教育家、耶穌會士若奧.公薩維斯(João Gonçalves)神父在香港去世,享年66歲。神父1847年10月1日生於葡萄牙,1890年12月24日抵達澳門,初為聖若瑟修院教師,1893年4月18日升任院長。由於聖若瑟修院再次由耶穌會執掌,修院亦再次呈現新局面。1893─1894年,公薩維斯神父在學生中創立聖母修會和路易士.貢薩加修會。這批耶穌會神父在修院內教授英語和商業課程,培養了大量在中國、日本各港口從事貿易工作的人才。1901年,澳門土生人教育促進會創辦一所商業學校,邀請耶穌會神父們授課,但被公薩維斯拒絕。修院自己開辦的商業課程始自1885年,商業學校第一年有學生21人,第二年18人,第三年為13人,而修院的三年制英語課程學生多達94人。1901年被任命為葡萄牙錫圖巴爾耶穌會哲學院院長,3月離開澳門返回葡萄牙。1908年再次返回聖若瑟修院,教授教理神學。1910年葡萄牙革命,11月19日再次離開澳門。1913年應澳門鮑理諾主教邀請,7月16日第三次來到澳門,負責肇慶傳教團的工作,直至逝世。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Ⅲ, pp. 395─396.
更多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