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記憶之友”專屬抽獎活動開獎!澳門記憶團隊已發短訊通知得獎者,請得獎者跟着以下安排領獎。領獎期由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8日。
>>得獎名單及領獎安排
>>授權書

更多

為推動澳門歷史文化傳承,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澳門中學生歷史文章徵集計劃”。鼓勵全澳中學生撰寫澳門文史相關文章,記錄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活動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全新長期徵集項目─“我的澳門記憶”圖片分享計劃,期望激勵更多市民關注身邊的點滴,挖掘和分享各類歷史資源與生活記憶。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隆重推出“記憶之友年度積分回饋計劃”,凡參與指定活動可獲相應積分,年末換領豐富禮品,誠邀市民參與。

>>查看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以“記憶同行 歲月新章”為題推出2025年年曆電子版下載,傳承人文情懷之美,共迎歲月新篇章。
立即下載 年曆卡 月曆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720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2月8日-1721年1月27日)10月5日,廣東巡撫楊宗仁派五名官員來澳門迎接使團,法國耶穌會士龐克修充任翻譯。7日,嘉樂宗主教從澳門啟程前往廣州(乘船至前山寨),29日從廣州再前往北京。應當指出的是,與鐸羅相反,嘉樂受到歡迎,因為嘉樂來自里斯本,證明格勒孟十一世教宗承認葡萄牙遠東傳教會的權利,而鐸羅則不是來自里斯本。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02—103頁;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第148頁稱五位官員到澳門的時間為10月2日,且是來審查嘉樂身份的。

1784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1月22日─1785年2月8日)10月29日,北京主教湯士選帶領遣使會士劉思永(Rodrigo da Madre de Deus)、在俗修士戴國恩離開澳門抵達廣州。請求赴京效力。湯士選與劉思永均為天文學家,戴國恩則為畫家。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一世派遣畫家戴國恩來華時,每年給予其40萬雷阿爾的薪俸,以便他在華定居。隨後,廣東政府委員伴送湯士選、劉思永進京。而戴國恩則不願留在中國而返回澳門,後被議事會押送回里斯本。《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1冊《廣東巡撫孫士毅奏報西洋人湯士選等情願進京效力情形摺》,第431—432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80頁。

1799

清嘉慶四年(1799年2月5日─1800年1月24日)10月29日,英商霍爾說:澳門提供了東印度公司製造鴉片的一半銷路;巴布姆(Gregory M. Baboom)則稱:當時中國唯一的鴉片市場澳門就行銷了孟加拉鴉片2000箱,而且尚未計算從達曼和第烏運來的瑪律瓦鴉片和波斯鴉片。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2卷,第638—639頁。

1818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2月5日─1819年1月25日)10月29日,澳門同知署理香山知縣鐘英稱水坑尾地現有民居98家,其中本地貧民冒為番人、番服、番音者54家。原地本僅有葡人茅屋3間,華人鄧朝籍等31家。現此54家自稱為番人者,既為葡人產業就應居住城內,不許在城外添建。最後,澳門同知鐘英下令,將這54家自稱為番人(入教的天主教徒)的住戶搬進城內。《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澳門同知署理香山知縣鐘英為奉憲劄飭查水坑尾地方民蕃聚居事下理事官諭》,第12頁。庇利喇:《澳門歷史大事記》,第103頁,轉引自徐薩斯的《歷史上的澳門》,第165頁。

1828

清道光八年(1828年2月15日─1829年2月3日)10月29日,香山縣令禁止葡人本韋陀(Bemvindo)在下環附近媽閣廟旁的蝦蟆石填地造房。此地為葡人米格爾(Miguel)年前強佔,他們企圖在這里修一道牆來隔斷媽閣廟一帶華人混亂的秩序。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43頁;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169頁記載此事件發生時間為1829年。

1840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1月23日,被清朝官府驅逐的英國人離開內地後到達澳門。31日,道台向澳門當局提出要求,限英國人五天之內離開。邊度總督緊急召開議事會會議,並同英艦“海阿新”(Hyacinth)號司令H.史密斯交換意見。後者決定撤出澳門。英國人撤離後,駐紮在媽閣廟的清軍也退回香山。2月4日,英國軍艦“海阿新”號不顧澳門總督和議事會的反對,強行駛進澳門港。2月15日,澳門法官巴士度(José Maria Rodrigues de Bastos)寫信給葡萄牙內閣首相、海外事務大臣,要求加強在澳門的管制。3月3日,道台下令重新恢復由於同英國人交惡而中止的同澳門的貿易。10月29日,葡萄牙行政法在澳門頒佈實施。在葡人富紳馬葵士(Lourenço Marques)的倡議下,賈梅士的第一座紀念碑在白鴿巢公園石洞落成。

1840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2月3日─1841年1月22日)10月29日,葡萄牙行政法在澳門頒布。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77頁。

1841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月23日─1842年2月9日)10月29日,馬禮遜教育會學校自上次年會後又招收了12名學生,學校總人數達到18人。香山人容閎(Awing)、黃勝(Ashing)及黃寬均應是這時期入學。Chinese Repository, Vol.10, No.10, pp.586—587. 據Chinese Repository, Vol.12, No.12, pp.620,家住澳門的黃勝(Ashing)是1841年1月1日入校。來自香山南屏(Námping)的Awing(容閎)是在1840年11月1日入學。容閎在《西學東漸記》第6頁中說他1841年入學。

1843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月30日─1844年2月17日)10月10日,前總督席爾維拉.邊度被任命為葡萄牙使節,24日獲頒全權證書。27日邊度乘坐“特茹河”號離開澳門。29日早順利抵達黃埔,然後換乘小船進入廣州。代表團前往潘仕成的海山仙館與欽差大臣耆英會晤,受到耆英和黃恩彤等粵省官員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代表團一行下榻在法國領事館。11月5日雙方進行了談判。三天後,耆英、祁塤及程矞采發給邊度一公文,確定了談判的結果。邊度對此認為:我們對會談還不能感到十分滿意,因為尚有三條條款未得到批准。即第1條關於免除澳門每年交納的地租租金和確認屬於葡人的界地;第2條是合理地減輕經過澳門的船隻商品進出口稅;第3條將澳門向世界所有願意前往澳門進行貿易的船隻自由免費開放。我們相信閣下會將這些條款奏請皇上,在閣下的調停下,得到我們所期待的結果。11月14日,耆英告知邊度理事官:所提要求,已照準者,即可實施,未准行者,可以在澳門等待皇帝的聖旨。Chinese Repository, Vol.12, No.10, p.554.《欽差大臣耆英及廣東各大吏對葡人所提九請之回覆》,載《葡中關係史資料匯編》第1卷第33號文件,第121—124頁。《葡方欽差大臣致欽差大臣耆英之公函》,載《葡中關係史資料彙編》第1卷第35號文件,第126—127頁。《欽差大臣耆英及廣東各大憲複葡方欽差大臣邊度之公函》,載《葡中關係史資料匯編》第1卷第38號文件,第145頁。

1850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2月12日─1851年1月31日)10月29日,為了慶祝葡萄牙國王唐.費爾南德(D. Fernando)的生日,在澳門舉行了十分隆重的慶典活動。裝飾華麗的“瑪麗亞二世”號巡洋艦鳴放禮炮,意外發生爆炸,227名水手中,死亡191人,包括船長阿西斯.席爾瓦,還炸死約40名在船上觀禮的中國人。軍艦停泊在氹仔,爆炸發生在半夜兩點。泊在附近的美國護衛艦“馬里龍”號也受到了強烈震動,但該艦的軍官和水手們冒著很大的危險,以極大的勇氣前來救援。然而他們打撈上來的都是一些遇難者的遺體。見習水手巴爾博沙(Barbosa)和巡洋艦周圍小船上的50多名中國人倖免於難。據事後調查,爆炸係一失去理智的人為報復所為。為紀念這一發生在“瑪麗亞二世”號巡洋艦上的慘案,專門建立了一座紀念碑,並闢出了一小塊空地供人們憑弔。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230頁;Carlos José Caldeira, A pontamentos d'uma viagem de Lisboa à China e da China o Lisboa, Vol. 1, pp. 122—124.

1850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2月12日─1851年1月31日)10月29日,帝汶島和索洛爾島暫時脫離澳門政府管治再次獨立,海軍上校羅伯斯.利馬(José Joaquim Lopes de Lima)政務委員被任命為署理兩島事務的總督和敕命葡萄牙海外省專員,負責葡萄牙與荷蘭在那片群島的勘界工作。此工作進行到1851年。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05頁。

1850

1850年(道光三十年),葡萄牙力圖仿效英國侵略者,以武力來迫使清政府承認澳門為葡萄牙的殖民地。特任海軍上校官也,即庫尼亞(Pedro Alexandrino da Cunha)為澳門總督,派遣巡洋艦“瑪麗亞二世”(D. Maria II)號及2艘海防艦前往澳門,加強軍事力量。10月29日,為了慶祝葡萄牙女王的誕辰,裝飾華麗的“瑪麗亞二世”號巡洋艦鳴放禮炮,意外發生爆炸,艦船炸毀沉沒,炸死船長及船員191人,還炸死約40名在船上觀禮的中國人。這一突發事件,使澳葡當局的殖民擴張計劃和野心遭到打擊。

1850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1月16日,澳門收到了廣州官府送交的被殺的總督亞馬留的頭和手。10月29日,半夜兩點“瑪麗亞二世”(D. MariaⅡ)號巡洋艦在氹仔發生猛烈爆炸,224名水手中,188人死亡。10月29日,帝汶島和梭羅島暫時脱離澳葡政府管治。

1850

這條馬路以瑪利亞二世命名,她是葡萄牙自由主義的女皇,是她宣佈澳門為自由港。 但是在澳門這位女皇卻和本地歷史上最神秘且不幸的事件聯繫到一起。 這個半掩埋的小石碑正是於此相關。 葡萄牙海軍歷史上最悲劇事件之一, 就是瑪麗亞二世號巡洋艦爆炸事件。

1852

咸豐二年(1852年2月20日─1853年2月7日)2月9日,兩廣總督徐廣縉等奏報將在寧波滋事之夷人解發澳門西洋夷目收審:臣等接准浙江撫臣常大淳諮會,小西洋夷人累絲(Luís)等在寧波滋事,委員遞回廣東,飭交夷目領回處置。於10月24日,將累絲、睇囒哂遇二名遞解到粵。臣等當即委員解交澳門同知,於10月29日,飭發西洋夷目唩嚟哆收審在案。理合附片奏聞。《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2冊《兩廣總督徐廣縉等奏報將在寧波滋事之夷人解發澳門西洋夷目收審在案片》,第596頁。

1915

民國四年(1915年1月1日─1915年12月31日)7月23日,獨立週刊《葡萄牙東方報》(O Oriente Portuguez)創刊,創辦人為葡萄牙律師卡洛斯.黎登和凱薩.安德拉德(César de Andrade),主編為澳門市政廳共和派土生葡人達米揚.羅德里格斯(Damião Maximiano Rodrigues),總監為雅戈斯.加西亞斯(Jacques Gracias)。同年10月29日停刊,共出版15期,該刊創辦目的在於為了葡萄牙議會的競選活動,助選黎登擔任葡議會參議員,政府秘書長平托擔任眾議員,後來兩人果然成功當選。從該報組成人員來看,主要為澳門市政廳人員,因而代表的利益群體為澳門土生葡人,為此該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捲入同《進步報》的論戰之中。Manuel Teixeira, A Imprensa Periódica Portuguesa no Extremo Oriente, pp. 97─99.

1921

民國十年(1921年1月1日─1921年12月31日)10月29日,莫索洛瓦(Mosolova)及格爾東(Gordon)先生在伯多祿五世戲院舉行古典舞蹈表演。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52頁。

1924

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1日─1924年12月31日)10月29日,葡萄牙外交部長維托奧里諾.戈蒂紐(Vitorino Henriques Godinho) 致函葡萄牙駐北京使館,通報葡萄牙政府準備配合其他歐洲列強在廣東進行軍事演習,希望借此顯示他們聯軍海軍的力量,希望阻止國民黨軍隊南下的威脅。至11月1日,葡萄牙殖民地部通知澳門政府署理總督奧古斯托.山度士,葡萄牙政府已向英國政府保證,在必要的情況下,會與英國配合進行海軍演習。 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 eds., Colecçã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ória das Relaçõ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 Documentos Relativos às Crreves de Hong Kong e Cantão e a sua Influência em Macau,1922─1927, p. 367.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 eds., Colecçã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ória das Relaçõ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 Documentos Relativos às Crreves de Hong Kong e Cantão e a sua Influência em Macau,1922─1927, p. 368.

1926

1913年澳門商會正式成立,公推蕭瀛洲為首屆總理。當時未有會所,暫假同善堂為臨時辦事處,繼由康公廟值理會撥借木橋街四號之嘗產為會所。同時,以"旅澳華商總會"名義,獲當時中國政府工商部批准立案。1916年正式定名為"澳門中華總商會"。

1935

民國二十四年 (1935年1月1日-1935年12月31日)10月29日,耶穌會士阿納克萊托‧迪亞斯 (Anacleto Pereira Dias)神父到澳門。11月1日出任聖若瑟修院院長。澳門聖若瑟修院領導權,再次轉入耶穌會神父的管理之中。阿納克萊托神父1879年1月3日生於葡萄牙,先後在葡萄牙、奧地利及西班牙學習哲學、神學;1911年晉鐸,在聖菲埃爾和波爾圖還擔任過物理、化學、自然科學及數學教師。他管理澳門聖若瑟修院四年,本應於1940年返回葡萄牙,高若瑟主教又挽留他在修院多留一年,擔任修院的精神導師。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澳門往歐洲的航路截斷,阿納克萊托神父遂一直留在修院負責精神指導工作,並教授教理神學。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Ⅲ, pp. 402—403.

1940

民國二十九年 (1940年1月1日-1940年12月31日)10月29日,海軍軍官戴思樂抵達香港,並轉乘“老江沙路”號抵達澳門就任總督之職。理卡多‧平托:《中立區的炮火》,載《澳門雜誌》第2期,1997年9月。

1942

拍攝時間: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十月二十九日

1949

前排左起:李仲江、繆雨生、張衍日、余倩嫻、黃偉俠(黃蘊玉)、江競英、余銳志; 中排左起:馮次凝、林雪芬、麥蕙清、李劍卿、林寬笑、謝國禎、蕭惠芳、李妙蘭、吳國珍、余金妍; 後排左起:楊威、謝子驥、梁惠霖、黃飛、楊康明、李慶剛、何雁濤。

1961

1961年10月29日,為慶祝鏡湖醫院成立九十周年而舉行為期一連八天的展覽會,何賢主席向澳督馬濟時介紹展品。

1961

1961年10月29日,為慶祝鏡湖醫院成立九十周年而舉行為期一連八天的展覽會,盛況空前,觀眾魚貫進場。

1961

1961年10月29日,為慶祝鏡湖醫院成立九十周年而舉行為期一連八天的展覽會,何賢主席(左二)及郭信堅副院長(右二)陪同澳督馬濟時(左一)參觀展覽。

1961

1961年10月29日,為慶祝鏡湖醫院成立九十周年而舉行為期一連八天的展覽會,工作人員向觀眾講解展品內容。

1961

1961年10月29日,為慶祝鏡湖醫院成立九十周年而舉行為期一連八天的展覽會。

1961

1961年10月29日,為慶祝鏡湖醫院成立九十周年而舉行為期一連八天的展覽會,晚上展覽會場外,大批市民輪候入場參觀。

1961

1961年10月29日,為慶祝鏡湖醫院成立九十周年而舉行為期一連八天的展覽會,其中第四展覽室展示澳門常見的傳染病。

1987

1987年10月29日,市政廳開設25個的士牌照,底價每個45萬元,最高競投價達65.6萬元,200多標參加角逐。

1993

1993年10月29日,葡總統蘇亞雷斯(Mário Soares)第三次訪澳。

2007

譚智生,英文名Tam Che Seng,生於廣東省雲浮縣(今雲浮市)。澳門水彩畫家。 父親是個民間藝人,繪塑兼工。智生小學畢業後,考入肇慶高級師範學校,課餘時隨李嘯山先生學畫。畢業後,他回到家鄉宏毅小學任教,後隨友人前往南海小塘、中山石岐沙邊小學任教。 1949年冬,智生從石岐前往澳門,1950年擔任鏡湖平民小學教員,經常帶領學生外出寫生。 1956年,智生和關萬里、陸昌等人宣導組織澳門美術研究會。 智生先後在澳門多家中小學教授美術,工作之餘,在家中為澳門美術協會授徒,桃李滿門,為澳門培養大批藝術人才作出重要的貢獻,例如邵燕樑、曹長雄等澳門畫家是追隨智生多年的得意門生。除教學外,智生積極創作,畫風獨特,作品多次在澳門、香港、廣東、北京、加拿大、葡萄牙、日本等地展出,廣受好評。 智生熱衷於藝壇活動,擔任中國美術協會會員、澳門美術協會副會長、香港畫家聯會名譽主席、世界美術文化交流協會顧問、中山市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及澳門新畫會藝術顧問等職。 因智生傑出的才華和對澳門藝術界的貢獻,1993年、2002年獲前澳葡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授予“文化功績”勳章。 1957年,智生的水彩畫入選《華南美術展覽》(廣州)。1963年1月21日,由澳門新聞旅遊處舉辦“譚智生、杜連玉、佐斯中英葡三人畫展會”,智生參展作品為水彩畫九幅、油畫14幅,杜連玉展出16幅水彩、四幅油畫,佐斯展出41幅鉛筆速寫,反應良好。 60年代末,智生建立畫室。1979年7月13日,澳門新聞及旅遊處主辦《譚智生畫室師生聯合美術作品展覽》在商業學校大堂開幕,1968年,智生擔任廣大中學美術教員;1971年受聘為嶺南中學美術教師,直至退休。[3] 1992年,智生舉行“譚智生水彩回顧展”;1994年,舉辦“澳門專題水彩畫展”。 2004年,珠海市文化局、珠海市美術協會及澳門美術協會聯合主辦“譚智生水彩畫——珠海展”,11月26日至12月2日在珠海市博物館舉行,展出智生60多幅創作於不同時期的水彩作品,內容包括《天文台一角》(初春天文台)、《華士古花園》、《觀音堂》、《路環民居》、《八角亭》、《炮台一角》、《東望洋遠眺》(燈塔雨聲)、《望德堂》及《昔日西灣堤畔》等,寫意優閒地記錄不同時節、不同氣象的澳門景致,讓珠海觀眾對澳門有更深入的認識。[4] 智生出版《澳門情懷》、《譚智生澳門速寫集》、《譚智生水彩書畫集》等畫集。 2007年10月29日早上7時半,智生在仁伯爵綜合醫院病逝,終年87歲。[2] [1]郭翔:《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大辭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3,第554頁。 [2]《譚智生》,載“維基百科"網,2012年11月20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D%9A%E6%99%BA%E7%94%9F。 [3]鄭工:《邊緣上的行走:澳門美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第181-182頁。 [4]《澳門著名畫家譚智生水彩畫在我市展出》,載“珠海視聽網",2008年11月26日,http://www.zhtv.com/tv/ShowArticle.asp?ArticleID=3657。

2021

痲瘋病康復者根叔現年(2021年)76歲,他憶述,自己六歲時已患痲瘋病,當時有持續看醫生,12歲前往香港生活,差不多30歲時才回澳。回澳後,當時因身體出現紅斑,便到山頂醫院皮膚科進行檢測,醫生後來問他要不要入院,最後就直接從山頂醫院送來聖母村,一住便是數十年,期間曾有醫生允許他離開,但想想自己在外已沒有親友,而且已經住習慣了,便決定留下來。根叔指,來到聖母村之後,每天早上六時參加彌撒,之後食早餐,再看看神父有否事情安排大家做,例如刷油漆、將院舍弄到漂亮一點也可以賺少許金錢,到下午空閒無事,各個村友就玩棋牌等娛樂,後來根叔主要負責廚房工作,當時聖母村仍有50多人,直到社工局接手聖母村的運作,他仍繼續在廚房工作。根叔表示,胡子義神父房間有兩副棺材放置,當有村友離世後,他們會在後山掘地安葬,現時約有20多個墓地,每一個墓也會安裝十字架,十字架也是神父自己用水泥製造,安葬好後神父便會在旁祈禱念經,一般離世的人已有一定年紀。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