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除《媽祖閣五百年紀念碑記》外,餘者均以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為底本,參校陳光《澳門媽閣廟歷史告澳人書》〔“陳錄”撰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為今見最早過錄媽閣碑文者。〕所出校記,繫於各篇末尾。為免煩瑣,凡底本不誤而“陳錄”明顯為誤者,皆不出校﹔凡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皆不出校。另,錄文個別標點,今據文意重新訂正。
為償媽祖閣房產訴訟債務捐簽芳名碑
澳門媽祖閣,為闔澳供奉大廟[一]。地傑神靈二百餘年。土著於斯者,固皆涵濡厚澤,引養引恬。而凡閩省、潮州及外地經[二]、作客、航海來者,靡不仰邀慈佑,而鯨浪無驚,風颿利涉[三]。故人皆思有以報神之德[四],而事之惟謹。每遇神功,輒踴躍捐輸,樂成其事。廟向無香火物業,自周贊侯蒞澳,始撥有公祠阿雞寮鋪壹[五]。甲申冬,有豪貴生覬覦[六],幾被霸去。經年涉訟,始得原物歸來。計賠補豪貴及一切雜用共費去銀壹佰柒拾餘両[七],皆僧人向別處揭出支銷。事完妥而債未償,僧人苦之。爰諗於眾[八],各願解囊捐簽[九],不逾時已滿其數[一○]。於此可見神之功德之及人者深,而人皆思有以報之也,用誌顛末,勒之貞珉,以垂永久。至此鋪經訟緣由,有檔可查[一一],茲不贅述。
道光六年八月吉日立
(下略)
[一] 大廟,陳錄作“香火廟”。 [二] 外地經商,陳錄作“外地之經商”。 [三] 颿,陳錄作“飄”。 [四] 思,陳錄作“思事”。 [五] 公祠阿雞寮,陳錄作“翁阿寮”。 [ 六] 生,陳錄作“突生”。 [七] 雜,陳錄作“什”。 [八] 諗,陳錄作“念”。[九] 簽,陳錄作“助”。 [一〇] 已,陳錄作“而”。 [一 一] 檔,陳錄作“案”。
重修媽祖閣碑誌
聖母之德澤聲靈徧於天下,其俎豆馨香亦徧於天下。自我皇朝定鼎,神聖相繼,屢昭護國之勳,徽號疊崇,與天無極。而澳門之媽祖閣,神靈之尤著[一]。土著於斯者,固皆涵濡厚澤,引養引恬。而凡閩省、潮州及外地之經商、作客、航海而來者,靡不仰邀慈佑,而鯨浪無驚,風颿利涉,測水而至,輦贐而歸。至省會之鉅室大家,歲資洋舶通商,貨殖如泉,世沾渥潤。此湄洲廟之建,所以來澳虔請香火,崇奉禋祀[二],永永無窮者也。蓋扶輿磅礡之氣,至澳門而中州南盡。此閣枕山面海,又南盡之盡,精英欝結,故地傑而神益靈。相傳自昔閩客來遊,聖母化身登舟,一夜行數千里,抵澳陟岸,至建閣之地,靈光倏滅,因立廟祀焉。蓋聖跡起於宋而大顯於今,發於莆田而流光於鏡海。普天同戴,此地彌親。每當雨晦陰霾,風馬雲旗,蜿蜒隱約。居民夢寐見之,而飲食思之也,固已久矣。閣之重修亦屢,向無碑誌[三]。今復歷久蠹蝕,棟宇敝壞,堂房庖湢,俱日就霉腐。又石殿前餘地淺隘,瞻拜雜沓[四],跡不能容。其由殿側登觀音閣之石徑,百尺紆迴,層級崎嶇,攀陟喘息[五],非茸修而增廣墊築焉,無以妥神霛而肅觀瞻也。爰集議興工,遠近醵金協力,而感恩好義之士,復出厚貲勷助。敝壞霉腐者易之,隘者拓之,崎嶇曲折者平之。天光水影,瑞石交輝,棟壁堅牢,美侖美奐。經始於道光戊子年仲夏,迄季冬告成。己丑復增修客堂、僧舍,規模式煥,旁為之翼盖。至是而朝暉夕陰,氣象一新矣。夫飲水而美者[六],必思其源;食果而甘者,必詢其本。今之帡幪宇下,食德飲和以豐享豫樂者[七],固已二百餘年,而殿閣重新,恩光益著。從此振興地運,邊隅永靖[八],樂利蒙庥,寶貨充盈,方州叢集,而烏弋、黃支魋結左衽之國,騐風受吏,互市來歸,於以道揚。聖天子之澤徧海壖,德威及遠,而歌舞於光天化日中者[九],皆聖母之保護無彊,永綏多福者也。菁世家澳地,被渥尤深,樂與四方嘉客暨都人士相頌禱焉。並列其捐助之數[一○],垂之久遠,為敬恭明神者勸也。爰拜手稽首而為之記。
覃恩勅授修職郎例授文林郎,辛酉科鄉進士南雄州始興縣儒學教諭銜管訓道事,截銓知縣加一級,里人趙允菁謹撰。
誥授中憲大夫,欽加知府職銜刑部湖廣司員外郎加一級,番禺潘正亨敬書。
(下略)
[一]之,陳錄無。 [二]祀,陳錄作“祝”。 [三]誌,陳錄作“記”。 [四]雜沓,陳錄作“踏雜”。 [五]攀,陳錄作“扳”。 [六]美,陳錄作“羨”。 [七]豫,陳錄作“娛”。 [八]邊,陳錄作“動”。 [九]中,陳錄作“之中”。 [一〇]助,陳錄作“款”。
香山濠鏡澳媽祖閣溫陵泉敬堂碑記
古者名山大川之祀,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一],非遺海也。蓋以海為百谷之王,於天地間為最大,故寧缺之而不敢褻耳!唐祀南海,尊之為王矣,猶未以之配天也。天之外,海環之,中國之在海內,猶太倉之稊米,是海之德廣大配天地。故海之神亦當與后土富媼[二],配享皇天上帝而不愧。司馬溫公謂:水德陰柔,其神當為女子,此海神所以稱天后也。吾閩莆田梅花嶼英烈林夫人,禀曹娥之純孝,矢帝女之精誠,應化東南溟渤之間。風濤驚險,慘痛呼救,靈之所感,若響應聲。十閩之人,家尸而戶祝之[三],若赤子之慕慈母焉。俗呼之曰娘媽,親之也。神之在天,猶水之在地,無遠弗屆,無微弗通,其禦災捍患,有功於民,洵所謂撫我則後者[四],故“妃”之不足而復“后”之,尊之至也。國初平定臺灣,神之功在社稷,如九天元女之助黃帝。重洋絕域,禱之立應,豈僅若湘妃之於湘,洛妃之於洛而已哉!濠鏡天后廟者,相傳明時,有一老嫗,自閩駕舟,一夜至澳,化身於此。閩潮之人商于澳者,為之塐像立廟,並繪船形,勒石紀事。迄今閩之泉漳,粵之潮州飄海市舶,相與禱祈[五],報賽為會于此。道光辛丑,吾泉同人捐題洋銀壹仟貳百餘圓,買置澳門蘆石塘舖屋一所,歲收租息以供值年祀事而答神休。丁未,余任雷瓊兵備道攝按察使事,航海過此,知神之降福無疆,而海舶之祭必受福也。因記之,以垂不朽。
賜進士出身[六],誥授中憲大夫署理廣東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督糧道調任雷瓊兵備道,前工科掌印給事中,乙未翰林加三級紀錄十次晉江黃宗漢譔[七]。
(下略)
[ 一] 視,陳錄作“祝”。 [ 二] 富媼,底本作“雷媼”,據陳錄改。《漢書‧ 禮樂志》云:“后土富媼,昭明三光。” [ 三] 十閩之人,家尸而戶祝之,陳錄作“閩之人家,□戶祝之”。 [ 四] 謂,陳錄無﹔後,陳錄作“后”。 [ 五] 祈,陳錄無。 [ 六] 賜進士出身,陳錄無。 [ 七] 黃,陳錄作“林”﹔譔,陳錄作“拜撰”。
香山濠鏡澳媽祖閣溫陵泉敬堂碑記
盖聞天地生百才女易,生一神女難;古今得百賢女易,得一聖女難。吾閩莆田梅花嶼之有天后聖母也,女中之聖者也,女中之聖而神者也。天亶聰明,生而靈異,誕降之夕,異香繞室,瑞靄滿門,隣里遠近,罔不望神光之顯爍[一],而慶聖瑞之昭彰焉。當其幼,通文義,長嗜佛經,歲甫十三,即得真人之元訣;年方二八,更受古井之靈符。聖德自此日益高,神功自此日益妙。而千百年山川鍾毓之奇,洩於湄州之一島;數十世祖宗留貽之澤[二],萃在我后之一身矣。試觀滴油成菜[三],資民食以無窮;化木為杉,拯商舟於不測。演法投繩,晏公歸部;書符焚髮[四],高里輸誠。而又澄神剋金水之精,力降二將;奉詔止雨霪之禍,手鎖雙龍。淨滌魔心,二嘉伏罪;翦除怪族,三寶酬金。觸念通神,爐火隨潮而暴湧[五];示形顯聖,湖堤拒水而立成。以及琉球穩渡,護冊使於重洋;硈無虞,祐王臣以一夢。陰兵樹幟,匪船翻浪而衝礁;神將麾旗,賊眾望風而敗仗。米舟赴急,救興泉二郡之奇荒;天樂浮空,出鄭和一身於至險。凡諸有感皆通,無求不應;罔非傳禍為福[六],化險為夷。是天后之生於林氏,非獨林氏之天后,吾閩之天后也,四海九州之天后也。天后之生於宋室,非獨宋室之天后,我朝廷之天后也,千秋萬世之天后也。彼慶都啟唐,女嬌造夏,商開簡狄,周肇姜嫄。自古閨門令範,非無神聖之疊興。然而往事之遙,僅存經史。要不若我天后之白日飛升,超然塵俗,精神不敝,靈爽長存。如日月之經天,亘古今而不疲於照;如江河之行地,統晝夜而不滯於流。一切祈晴禱雨,救旱賑荒,以及療病祛瘟,護漕殺賊。凡有禆於國計民生者,無而深廑聖懷[七],而仰叨神庇,豈區區為功海上已哉。持海上之勢危[八],望救事急,求全尤見其捷如影響矣。澳門濠鏡,向有天后廟。自前明以迄今茲,多歷年所。凡吾泉郡之貿易於澳者,前後共叨惠澤,彼此均沐恩波。今泉敬堂既置業立嘗,為春秋祀典,統計共捐洋銀二千三百一十八員,非足以答神靈而酬聖德也[九],亦各盡其誠敬之微忱而已。予自宦游東粵[一○],被任郡之新安[一一],去澳門祗爭一水,同里商人往來較密,所得諸稱述者,亦較詳而確。爰盥手敬陳,以昭垂不朽。
賜進士出身,候補知縣銜羅定直隸州知州,前番禺、新安縣各縣知縣,壬子廣東同考試官黃光周盥沐謹誌
(下略)
[一]爍,陳錄作“燦”。 [二]十,陳錄作“千”。 [三]試,陳錄無。 [四]書,陳錄作“畫”。 [五]隨,陳錄無。 [六]傳,陳錄作“轉”。 [七]而,陳錄作“不”。 [八]持,陳錄作“特”。 [九]靈,陳錄作“庥”。 [一〇]自,陳錄作“自乙已”。 [一一]被任郡之新安,陳錄作“初任廣郡之新安”。
重修媽祖閣碑記
茲我澳門之有媽祖閣者,其來舊矣。秀毓名區,靈鍾福地。英名素著,惠澤覃敷。我聖朝疊錫龍章,重膺鳳誥。凡屬梯山航海,悉庇帡幪;坐賈行商,均沾提挈,即欲歌功頌德。溯本追源,正如戴天履地,而莫名其高厚者也。溯自道光戊子重修,迄今已四十餘年矣。榱題業已凋殘,垣墙因而朽敗,幸猶不至倒塌,勉強尚可支持。迨至同治甲戌十三年八月,忽遭風颶為災,海水泛溢,頭門既已傾跌,牌坊亦復摧殘。瓦石飄零,旗杆斷折。斯時正擬修葺,事猶未舉。復於光緒乙亥元年四月,疊罹風患。以至聖殿摧頹,禪堂零落。若不亟行興復,何以答神庥而明禋祀!爰集同人,共勷厥事。用是開捐,重修神殿,採買外地,增建客堂。築石欄於平臺,砌石墻於閣上。復旗杆則規模壯麗,修祀壇而靈爽式憑。餘則花園僧舍,廚竈廳房,或創新模,或仍舊貫,靡不精詳措置,廣狹適宜。從乙亥而經始,迄丁丑而落成焉。今者廟貌維新,人心允協。翬飛鳥革,何殊太液琳宮﹔畫棟雕樑,不啻琼林玉宇。將見凰闕[一]煇煌,妥神靈而崇祀事;螭廷煥彩,穀士女而惠群黎。豈徒以博觀瞻,正欲垂諸永久。爰弁數語,告厥成功。是為序。
住持僧善耕敬立
(下略)
[一]闕,陳錄作“閣”。
媽祖閣五百年紀念
澳門媽祖閣五百年紀念碑記
里人曹思健撰 岡州林崇栻書 順德盧雲齋刻
一九八四年夏 啟功題
大哉華夏,盛極三唐,文明遐被,舟車四至。陸有絲綢之路,貫通大食波斯;水有滄溟之舟,泛航南海天竺。獻琛執贄,重譯來朝。閩之泉漳,粵之潮廣,尤屬放洋巨口。視諸他港,莫與比倫。逮及兩宋,陸路受阻,海道轉通。近歲泉州灣出土南宋海船,設備周全,載重量巨,南非亦掘得宋代商舶數艘,更足為中非航運發達佐證。朱明接統,海貿丕昌,乃有三保鄭和率艦隊七下西洋之壯舉,方諸前代,又倍蓯焉。
東南地域,海濱周遭,颶風季候,災禍頻生。乃嶽降林氏女於福建莆田,父願官城東湄洲巡檢,母氏王夢神生女,時宋開寶戊辰三月二十三日也。少小神異,汲古井得天書,習之成道,事親孝,父兄遭海難,奮身救護。雍熙丁亥二月十九日端坐昇化。海民往往見女浮於天際,風雨舟楫得以安泊云。國家遣使外邦屢蒙芘佑。宣和癸卯敕封靈惠夫人。明永樂已丑修祠賜祭,加封天妃。清康熙癸亥,平定臺澎,施烺奏得女助,始竟全功。敕建祠於原籍,晉封天后,載在史冊。至若湄洲人呼曰姑婆,閩海人則曰娘媽及媽祖,皆家人稱謂,示神人如一家。女之惠遍及海疆,而海之民奉祀無間。
澳門初為漁港,泉漳人士蒞止懋遷,聚居成落。明成化間,創建媽祖閣,與九龍北佛堂門天妃廟、東莞赤灣大廟,鼎足輝映。日月居諸,香火滋盛,舶艫密湊,貨殖繁增,澳門遂成中西交通樞要。當地坊眾,咸以始建形制簡樸,瞻拜偪仄。爰於道光己丑,加築殿廊僧舍,門坊磴道,摩崖泐字,臥石鐫詩,鐘鼓祭器畢陳,洋船石畫斯備。厥歲丁未,同治戊辰,光緒丁丑,均先後重修,增華殿閣。
又數十年,滄桑迭換,風雨侵剝。僉謀訂立規章,組織泉漳潮三州值理會,註冊為合法團體,俾歲時維修,以垂久永。今歲甲子,欣逢創廟五百年,值理諸君,住持僧侶舉行慶祝大典。於是重光殿堂,新營亭宇,牲犧貢於堂前,龍獅舞乎殿角。從此神安廟固,海晏漁豐,皆值理住持,輸誠戮力,以祈求者也。用是頌祖國之光,著媽祖之德,紀當事之誠,勒諸貞珉,以告來者。
澳門媽祖閣三州值理會正主席林添貴,副主席周澤寰。值理﹕王啟鈞、李文堅、周澤聲、周百康、林添富、林勝、林澤顯、邱永康、蔡昌明、林國華、顏俊儀、周永年,住持釋機修同立石
公元一九八四年歲次甲子夏七月吉旦
﹝無題﹞
本廟於一九八八年春,突罹回祿之災,主要神殿及各部均嚴重傾圮,幸蒙澳門政府文化學會撥款重建,由中國建築公司承造工程。而重建模式,係根據本廟值理會所存之照片,報章刊物之圖片及本澳旅遊司處與澳門攝影學會所提供之資料作為藍圖,該結構主體為混凝三合土,鑑于廟內全部古舊文物,如神座、鐘鼓、牌匾、旗幟、對聯、神案及供祭等物,均需重新製訂。卒於一九九一年秋,全部重建工程及各物擺設業經完竣。茲為表明本廟重建經過,爰勒石立碑為誌。
一九九二年壬申年春,
澳門媽閣廟福建漳泉潮三州值理會主席林添貴記
﹝無題﹞
本廟媽祖殿於二〇一六年正月初三日凌晨,因電線短路,繼一九九八年後再次遭受回祿之災,神殿各部均嚴重損毀,尤幸媽祖聖像及神殿主體結構未受影響。承蒙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提供技術支援,維修費用由是屆值理會自行出資重修。幸得資深則師柯萬鑽主導整個重修工程,風水師梁君豪提供風水專業意見,澳門恆宇建築公司承造工程。修復模式係根據本廟舊有樣貌作為藍本。廟內神座、牌匾、楹聯、神案及供祭祀等物件均需重新訂製。修繕及擺設工作於二零一八年春全部完竣。茲為闡明本廟重修經過,爰勒石立碑為銘。
媽閣廟慈善值理會主席柯萬乘
二〇一八戊戌年春立記
該書之主要參考文獻如下:
著作
〔清〕印光任、張汝霖原著,趙春晨校註:《澳門記略校註》,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2年。
〔清〕申良翰主修:《香山縣誌》,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
〔清〕祝淮主修,黃培芳輯:《香山縣誌》,清道光七年(1827年)刻本。
〔清〕王廷鈐等纂修:《澳門誌略》(《香山縣下恭常都十三鄉採訪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清〕喻文鏊:《考田詩話》,清道光四年(1824年)蘄水王壽榕刻本。
〔意〕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譯:《利瑪竇中國箚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全6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吳志良、林發欽、何志輝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歷史卷(上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林明德:《澳門的匾聯文化》,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97年。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台灣: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徐曉望、陳衍德:《澳門媽祖文化研究》,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
章文欽:《澳門詩詞箋註》(全4冊),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年。
章文欽:《澳門與中華歷史文化》,澳門:澳門基金會,1995年。
陳煒恆:《澳門廟宇叢考》,澳門: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2009年。
劉芳輯、章文欽校:《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年。
劉福鑄、王連弟主編:《歷代媽祖詩詠輯註》,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鄭麗航、蔣維錟輯纂:《媽祖文獻史料彙編》第1輯《散文卷》,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鄭麗航、蔣維錟輯纂:《媽祖文獻史料彙編》第2輯《史摘卷》,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9年。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譚世寶:《馬交與支那諸名考》,香港:香港出版社,2015年。
譚世寶:《澳門歷史文化探真》,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論文
王日根:《有往無來:明中後期閩商在澳門的開拓》,載《全球視野下的澳門學:第三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吳汝鈞:《十牛圖頌所展示的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載《中華佛學學報》1991年第4期。
林廣志:《清代澳門望廈趙氏家族事跡考述》,載《澳門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
陳光:《澳門媽祖閣歷史告澳人書》,載《近代史資料》總100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蔣美賢:《媽閣石刻詩獻疑》,載《澳門文獻信息學刊》總第15期,2015年12月。
鄧景濱、汪欣欣:《媽閣摩崖第一詩考釋》,載《文化雜誌》2016年春季刊。
更新日期:2025/08/08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