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康真君廟神祇:康真君

著(者):黃文輝

康真君廟供奉的康真君又稱康公、康元帥、康公帥。他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頗為流行的神祇,番禺、順德、佛山、中山等地都有康公廟或康公崇拜。澳門有兩個康真君廟,一個是位於十月初五街的這一間,另一個則位於望廈普濟禪院旁,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比前者早逾半個世紀。

康真君像。黃文輝提供。

雖然康公信仰流行於珠三角,但對於這位康公的身份及出處,不同的地方卻有不同的傳說。澳門一般說法認為康公即漢代元帥李烈,或有人說是“泥馬渡康王”裡的康王。佛山南海里水鎮河村鄉的主帥廟(又名康公廟)卻謂“相傳康公為北宋戰將,與契丹作戰陣亡,其後人南遷珠江三角洲,託京官奏陳康公戰績,詔准建廟”。這裡說的應是“康王神”,即北宋康保裔的事蹟。《鎮江府志》云︰“神姓康名保裔,洛陽人。父仕周,以戰功為東州〔班〕押班。父死,宋太祖以保裔代之。後與契丹戰,死之。真宗贈侍中。已而靈跡顯著於信之弋陽。熙寧中封英顯侯。慶元間封為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祠在城隍廟西廡。”而《廣東地方神祇》中載,順德杏壇鎮的“康公古廟”傳說康公得道前是個劫富濟貧的大賊,有次因行劫失手而被官兵追殺,到一河邊時,幸得一隻巨鴨將其馱過對岸,逃過大難。康公為報鴨子救命之恩,誓言永不宰鴨吃鴨。至今順德康公廟中仍有此禁,澳門康公廟亦然。又有一說謂康元帥叫康席,原為西安府黑公林的妖怪,“在仁聖興妖作怪,殺人越貨。後被妙樂天尊降服,玉帝封其為‘仁聖康元帥’,手執金斧,助真武降魔。”

可見同一位叫康公的神靈,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傳說。

廟內楹聯暗示康公的淵源。黃文輝提供。

筆者認為澳門這位康真君應是道教傳說中“東嶽十太保”之一的康元帥,即民間信仰中泰山神東嶽大帝的手下。東嶽大帝被認為是陰間的最高統治者,手下有無數陰兵陰將助其管治,康元帥即為其中一位陰將。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載,康元帥生於黃河地區,父名康衢,母金氏,其本身名字反不被人知。他“生而慈惠,不傷胎,不折夭,不虐孤寡,不履生氣,雖虻頑蠢動而蟲蟻者不輕殺焉”。康元帥非但生性仁慈,而且能為鄉鄰治病,受到各方稱讚,“謂之能仁”;就連天帝也聽到康元帥仁義的名聲,於是封他為“仁聖元帥”,“以掌四方郡社令焉”。今澳門望廈康真君廟內有一副刻於光緒元年(1875年)的對聯,云︰“慈祥本性成不妖天不殺胎僊佛焉耳矣,名位皆天授曰能仁曰至聖將帥云乎哉。”此聯顯然本自《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對康元帥的描述。可以相信,與望廈康真君廟相隔六十多年創建的十月初五街康真君廟,其康真君的“身份”應會跟同處澳門的前一個康真君一樣。事實上,望廈康真君廟康真君的道號標著“玉封道果無漏康帥大真君”,而十月初五街康真君廟的則是“玉封道果無漏康真君”,顯見供奉的是同一位神靈。據十月初五街康真君廟廟祝盧先生介紹,“玉封”的意思就是說康元帥乃由玉皇大帝所封,與由民間皇帝的“敕封”不同。

此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又記載一個故事,說有隻小鸛雛被隼所傷,翅膀折斷而跌倒地上,幸得康公救起餵飼照顧,而那隻鸛鳥後來就銜來長生草給他以報救命之恩。今十月初五街康真君廟大殿正中有一副建廟時刻的木聯,其上聯云︰“惠雨被群生豈獨官衙曾活鳥”,“曾活鳥”三字,說的應是這個故事。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中引《中華全國風俗志》,謂廣東一帶以農曆七月初六日為康元帥誕日,又謂南海縣之沙頭有慶祝活動,並且有所謂“主帥會”以籌措慶祝敬神用的資金。澳門的康公誕為農曆七月初七,據廟中碑匾文物顯示,過往居民曾有多次建醮演戲的慶祝活動。

姑勿論康公的身份是哪個,有意思的是,在澳門特殊的背景下,康公竟然成為當年福隆新街一帶妓寨中妓女最信奉的神祇。據魯金記載,澳門妓女崇祀康公,係因某妓院事頭婆因事被恩客鬼魂糾纏,經拜祭康公後始得安寧。此事在各妓寨中不脛而走,於是其他妓女紛紛前來求康公庇佑。魯金又謂1929年霍亂流行,為怕澳中妓女受傳染,福隆新街附近四街全體妓院合資請康公出遊,各妓院都在門前設香案膜拜,康公的鑾輿經過即燒香點燭,各妓女及上下人等均叩拜求神保佑。自此之後,澳門的妓女便全部信奉康公。此記載是否可信無從稽考,然而澳門妓女祀拜康公卻是事實。澳門另一掌故名家魯俠亦記載,“昔年花事興盛時代,每逢康公誕日,一般花國紅姬,均紛紛捐出香資,多則一千數百元,少亦數十金,而廟中主事者,則為製鏡架,用紅箋書出‘××街××號××校書捐香資××元’字樣,在醮壇前,另搭一棚座懸出,每覺琳瑯滿目,遍懸四周,而建醮完畢,則以鼓樂綵亭將鏡架按址送往各妓寨,而鶯燕輩則藉此大出風頭”云云。

此是抗戰前的澳門花國情況,隨著澳門社會經濟轉型,康公誕的盛況不再,澳門妓女與康公信仰之間的關係亦早為人遺忘。

大門。黃文輝提供。

本文整理自黃文輝《澳門康真君廟》

該書之參考書目:
1.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劉芳輯、章文欽校︰《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年。
3. 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4. 湯開建、吳志良主編︰《澳門憲報中文資料輯錄(1850—1911)》,澳門:澳門基金會,2002年。
5. 胡紀倫(César Guillén Nuñez)著,方無隅譯︰《澳門街》,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6. 唐思︰《澳門風物志》,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年。
7. 唐思︰《澳門風物志(續篇)》,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8. 呂宗力、栾保群︰《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9. 韓伯泉、陳三株︰《廣東地方神祇》,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
10.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11.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
12. 馬書田︰《中國佛菩薩羅漢大典》,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年。
13. 潘恩編著,潘兆耀繪圖︰《全像民間信仰諸神譜》,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14. 葉春生︰《嶺南民間文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 葉春生︰《廣府民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 呂微︰《隱喻世界的來訪者——中國民間財神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17. 鄭守治︰《華光大帝信仰源流考》,載中山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辦︰《民俗學刊》(第四輯),澳門:澳門出版社,2003年6月。
18. 殷偉、殷斐然︰《中國民間俗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 陳瑞璋編著︰《認識中國傳統節日和風俗》,香港:萬里書店,2001年。
20. 李喬︰《行業神崇拜——中國民眾造神運動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21. 黃仁夫︰《台山古今五百年》,澳門:澳門出版社,2000年。
22.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3. 白化文︰《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24.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儀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5. 山曼︰《八仙︰傳說與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更新日期:2025/08/01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