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每個星期天早上,都會逛新橋的天光墟。以前渡船街、青草街很旺盛,當年那些店舖,如蓮昌、白粥根、雜貨舖等都沒有了……現在反而到了三盞燈一帶暢旺起來……時間可以改變一切。
2007年3月24日,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新橋花園的茶座裏,一張簡單的小圓桌,上面放着兩杯溫熱的茶,與張振強先生聊了一個下午,他淡淡地說出73年來的人生歷程。
生於農村 擁有純樸的童年
張振強毫不猶豫,字字有力地道出自己的出生日期:1934年12月12日。他祖籍中山三鄉,在農村中成長。他鄉下所住的屋子,已有百年,乃是祖屋,從阿爺一輩沿用至今。屋內佈局簡單,一廳二房,就住上他和哥哥、媽媽、嫂嫂和三個侄兒。
張振強童年以至青少年時期,都在鄉村中度過。張振強回憶說,他在鄉村唸小學,學校和家很接近,即使聽到學校的打鐘聲才上學也不為遲。他和同學以及老師的關係都很和睦,下課後和老師大講大笑,放學後和同學一起去郊遊。憶起童年往事,張振強越說越高興,從偷採番石榴、玩單車輪、鐵圈,講到故鄉的石屋仔,有時更走兩小時到沙灘……
昔日條件或不好,但張振強還是有一個純樸的童年。當然,他也不只是顧着玩,放學後還會幫忙料理家務,甚至到農地耕田。
張振強讀書時所學的科目有珠算、語文和圖畫。當中最令他頭痛的科目莫過於珠算,而圖畫則是他最喜歡的,所畫都是以花草屋子這些生活所見的題材。年少時的張振強頗有藝術天分,他不忘自豪地說自己的作品有90分,常被老師拿去貼在學校的報告板上。張振強動靜皆宜,他平時還會參加學生運動會,常打籃球。
17歲小學畢業後,張振強便在農村領導的指示下,參與了青年隊和生產隊,幫忙搞土地改革運動,參加農民公社的會議。箇中最難忘的,便是遇上打大風的日子,水浸水位高至人的半身,但大伙兒仍一起趕着去搶收、割禾……雖然工作至半夜4時,到早上8時又要起床開始新的工作,但張振強還是感到很快樂,因為大家同心同力。
離鄉赴澳 長期在新橋工作
1961年,因為鄉下生活困難,心思來澳已久的張振強終於獨自一人來澳闖天下。臨行,他只向母親辭別,帶上母親為他做的飯團,便隻身來到澳門了。
來澳後,張振強先在青洲安頓,一星期後在同鄉的介紹下到同珍醬園工作。他的工作集打雜、送貨和伙頭於一身,工作時間由早上8時至晚上10時,福利只是供應食宿。後來才有400元月薪,另有100元伙食津貼。
張振強在澳門工作多年,最深刻的是澳門發生“一二‧三”事件。因為那段時間實行戒嚴,為了工作,他還得被迫送貨,幸而不用經過氣氛最緊張的新馬路一帶。
張振強說,當時的工作很辛酸,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如打風、下大雨和嚴寒,仍要照送貨不誤。因為要供貨予涼果舖,也要供醬料予酒樓,如天海茶樓等。
在這一行工作時間長了,張伯熟知一些製醬的程序。例如做銀棯醬,先將銀棯洗淨,然後弄熟,再將其磨爛,最後落糖調味。他再三強調,千萬不能沾到生水,否則便會發霉。為保證質量,醬園只能賣多少做多少。
雖然同珍醬園是張振強最長久的一份工作,但令他最深刻的卻不是同珍醬園,而是鏡湖醫院的工作。

1871年所建鏡湖醫院舊貌
1978年8月3日,張振強轉到鏡湖醫院當派信員,新工作的福利和薪酬都要比上一份工作好。福利當中有張振強最喜歡的旅遊,他滔滔不絕地介紹旅行經歷,如浸溫泉,到長江水庫吃脆肉鯇……說得很回味,發出會心的微笑,是那樣的知足,那樣的可愛!
張振強喜歡參加院方舉辦的聯歡聚餐活動。昔日在鏡湖醫院工作,張振強主要以單車代步派信,遇上大時大節,如聖誕節更是忙過不停。每次醫院要召開董事會議,需到澳門不同的地方派信給各董事。張振強派完信後便在門房坐着,遇有突發事故時,就要幫忙運送病人。
星期六下班後,張振強會回鄉探望妻兒。
1994年,張振強再次轉職,當看更。這樣一做又是8年,直至68歲。後來經明愛家務助理轉介,他在望廈社會房屋安頓下來,現過着退休的生活。

1977年鏡湖醫院100週年酒會
新橋雜憶
在新橋區工作了大半生的張振強,坦言對此區有深厚的感情。
昔日,他每個星期天早上,都會逛新橋的天光墟。見證了新橋數十年的發展,張振強不禁感嘆此區不如當年興旺:“以前渡船街、青草街很旺盛,當年那些店舖,如蓮昌、白粥根、雜貨舖等都沒有了……現在反而到了三盞燈暢旺起來……”新橋在澳門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或許顯得有點老態,但張振強對新橋的發展仍抱着一個正面樂觀的態度:“現在環境對於往事的記憶和人情的聯繫,雖然隨着張振強的轉工和搬遷而漸漸疏離,但他仍努力保持與新橋那份彷如與生俱來般的感情。像同珍醬園,已極少聯繫,因東主兒女早已各散東西了;鏡湖醫院呢,活動參與已不像過往般頻密,但仍有往來,例如採訪前兩天,他就出席了鏡湖醫院的春節聯歡會。至於新橋,看張振強今天又來到新橋這個茶座,和朋友聚在一起,熟稔地向茶水部的阿姨呼道:“喂,肥婆!我要一杯茶……”
這就是在新橋生活了半個世紀的張振強。
更新日期:2019/07/1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