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澳门城墙与城门

口述 關俊雄

城墙和城门在澳门的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建立定居点以来,澳门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和葡萄牙在远东的重要据点,随着贸易活动的增多和人口的增加,防御需求渐长,葡萄牙人逐渐建设了完善的军事防御系统,包括炮台、城墙以及多座城门。这些防御设施不仅作为澳门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防御策略,也划定了昔日葡萄牙人租居范围,是城市历史变迁的独特见证。

一、 守卫澳门:建设城墙的源起

葡萄牙人远东的贸易据点向来着重军事防御设施的建立,然而,由于明朝的强大及葡萄牙租居澳门而非武力占据,“在最初几年,本市既无围墙也无炮台,这是为了尊重当地人,中国人害怕葡萄牙人会把那个岛屿变成入侵并征服中国的练兵场。”【1】诚然,这种不设防的状况始终构成了安全上的隐患,于是在海盗和荷兰人的持续威胁下,城墙终于在澳门这片土地上由葡萄牙人建设起来。

1. 抗击海盗

葡萄牙王室贵族特里斯藤.瓦斯.达.维加(Tristão Vaz da Veiga)于1564年1月15日获国王恩准,作两次印度-中国航行。【2】1568年初,他抵达澳门,因尚未交税不能装货,所以既不能启航前往印度也不能前往马六甲,只能留在澳门过冬,同年6月12日,中国海盗曾一本【3】的百余艘帆船出现在澳门附近水域,翌日拂晓前来登陆攻打澳门。当时澳门的葡萄牙人不到130人,其中还有很多老人和孩子。特里斯藤.瓦斯打发大概35个或者40个人到船上去保护船只,自己则带领余下的人到居民点外面迎击敌人,先后四次把海盗赶回船上,于是海盗改作从远处挑衅,又包围了澳门八天之久,直至广州的中国官员派人命令双方不要再交战,因为海盗即将归降中国皇帝,然而,后来又有消息传到澳门,指离开了的海盗又聚在一起,说要再次攻击葡萄牙人,主教和耶稣会的神父们于是劝特里斯藤·瓦斯修建工事,同时鼓励人们帮助他。特里斯藤.瓦斯则认为:

要建的工事不应仅着眼于目前的需要,所以他命令建一道土坯围墙,由于特里斯藤·瓦斯指挥有方,围墙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建起了一大段。他把葡萄牙人组织成每五人或每六人一组,每组里都有穷人和富人、家庭人口多的人和家庭人口少的人,使各组在钱财和人口上平等,把这些组编为20个连队,由他认为最勤奋的人负责各个连队,另外,又把当地天主教徒编成10个这样的连队;每个连队负责修建一段土墙,神父也参加了建墙工作。他们争先恐后,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那部份工程,以最先建成自己那段墙为荣。这样,除了木板门尚未装上外,在16天的时间里不知不觉建成了271只手臂长的土坯墙,墙的底部厚度是6只手掌张开的大小,上面厚5只手掌,高14-15只手掌…围墙上有四个正方形碉堡;由于时间紧迫,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墙外挖一道沟取土垒墙。特里斯藤·瓦斯想把规模缩小一点,以便更快建成…他没有完全建成围墙,两边还没有合拢,因为他担心中国官员们不会同意,所以只把上面提到的那段墙造好就停了工。【4】

就是这样,这次修建的土坯墙成为了澳门建造城墙的滥觞。

然而,城墙的修建并未得到明廷认可,不久便被拆毁,因此,一份1582年的报告中才会说“澳门至今没有武器与防御工事”;【5】约绘于1598年的地志画〈亚马港〉(Amacao)亦未见城墙的踪影(图1);而1605年在里斯本出版的《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活动年度报告》(Relação Anual das Coisas que Fizeram os Padres da Companhia de Jesus nas Partes da Índia Oriental)第二卷亦指1601年时的澳门“既没有城墙和堡垒,也没有炮兵和卫戍部队。”【6】

拜耶亚马港城图,约1598年

图1:地志画〈亚马港〉(Amacao),约1598年。

2. 荷兰人的威胁

除了海盗,澳门当时还面对着荷兰人的觊觎,1594年开始,荷兰人在准备寻找通往东印度的航道时,已经将澳门作为一个进入中国的战略要点,【7】因此,葡萄牙人与荷兰人在远东贸易上存在着竞争关系,1601年,荷兰人更在澳门首次与葡萄牙人发生冲突,自此拉开了双方一段长时间内对澳门开展进攻与防守的角力,荷兰人其后分别于1604、1607、1622、1627年先后发起对澳门的进攻,而在历次战役中,以1622年的战况最为激烈(详情请参阅“澳门记忆” 葡荷澳门之役四百周年”网上展览)。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墙的修建再次成为焦点,期间,“万历三十三年(按:1605年),私筑城垣,官兵诘问,辄被倭抗杀。” 【8】便反映了葡萄牙人私下修建城墙及明廷对此兴师问罪的张力,然而,随着荷兰人的威胁日益加剧以及葡萄牙人贿赂中国官员,城墙终于得以全面修建:

为了全面加强防务,对中国人做了艰钜的工作;再次给他们贿赂后才来了几个中国官员察看敌人的舰船和留在战场上的尸体,他们还把几颗人头带往广州,以证明我们要建的城墙只用于保卫本市,而本市位于中国皇帝的土地上,所以敌人要索取的是中国的土地;给钱就能办成一切事情,这样,终于克服了最大的困难,开始动工。中国官员们佯装不知,参加建筑的人越来越多,并且热情高涨,工程在进展,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就建成了几大段18拃宽、35拃高的长墙,上面有堡垒、雉堞等等,这样一来本市的陆地部份就几乎全都围起来了。【9】

马士加路也(D. Francisco Mas Carenhas)在 1623年出任澳门兵头后更是加快城墙的修建,然而,葡萄牙人不久之后又被中国官员下令自毁城墙:“今内奸绝济,外夷畏服,愿自毁其城,止留海滨一面以御红夷。”【10】当然,经历多年来屡拆屡建的葡萄牙人并未放弃重新修建城墙,虽然后来又再被“举报” “夷人擅筑城台”【11】,但最终又再次以贿赂解除了危机。

二、 围城而居:澳门城墙的布局及城门

谟区查(Charles Ralph Boxer)指出:“1629年,整个工事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很好地完成”【12】,而从绘于1634年的澳门半岛平面图来看(图2),所描绘的城墙包括东望洋山至马交石山之间东部海岸段(以下简称㓥狗环段),考虑到荷兰人在1622年便是从该处抢滩登岸,葡萄牙人在此防守的软肋处修建城墙可谓情理之中;西部海岸向东经沙梨头炮台再延伸至圣保禄学院以北段(以下简称大炮台往西北段);大炮台向东经圣若奥堡垒至圣耶路尼炮台段(以下简称大炮台往东南段);圣耶路尼炮台向南经圣方济各炮台及东部海岸段(以下简称圣方济各炮台段);烧灰炉炮台至西望洋山段(以下简称西望洋山段);南部海岸至圣地牙哥炮台段(以下简称圣地牙哥炮台段);北湾亦似乎绘有断断续续的城墙(以下简称北湾段)。

澳门

图2:澳门半岛水彩平面图,1634年。

事实上,不同年代的地图对城墙的布局有不同的呈现,虽然,制图者的主观意图、知识框架、文化背景等,固然有可能导致在城墙描绘上的差别和取舍,然而,我们亦不能忽略澳门城墙存在着动态变化的客观现实,总括而言,㓥狗环段、北湾段、圣地牙哥炮台段城墙只见于1634年的澳门半岛平面图,而大炮台往西北段、大炮台往东南段、圣方济各炮台段、西望洋山段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地图上均存在,另外,在历史绘画中亦多次出现大炮台往东南段、圣方济各炮台段、西望洋山段城墙的身影(图3-7)。

图3:澳门观景台,19世纪。澳门艺术博物馆藏。

图3.1:澳门观景台局部:西望洋山段城墙。

图4:南湾景色,约1824年。澳门艺术博物馆藏。

图4.1:南湾景色局部:大炮台往东南段城墙。

图4.2:南湾景色局部:大炮台往东南段城墙及圣方济各炮台段城墙。

图5:南湾及澳门渔妇肖像,钱纳利绘,1833年。澳门艺术博物馆藏。

图6:南湾景色,约1840年。澳门艺术博物馆藏。

图6.1:南湾景色局部:西望洋山段城墙。

图6.2:南湾景色局部:大炮台往东南段城墙(图中右侧墙体)。

图6.3:南湾景色局部:圣方济各炮台段城墙。

图7:南湾景色,约1880年。澳门艺术博物馆藏。

图7.1:南湾景色局部:西望洋山段城墙。

澳门的城墙设有多个城门供人员及物资进出城区,历史上曾存在三巴门、水坑尾门、沙梨头门等城门,《澳门记略》称“大门一,曰三巴门;小门三,曰小三巴门、曰沙梨头门、曰花王庙门” 【13】,可见作为“大门”的三巴门是当时最重要的城门。汉语中的三巴门,葡人称为圣安多尼堂门(Porta de Santo António),直译作花王庙门,而由于《澳门记略》的作者不谙葡文而将三巴门与花王庙门重复列出。【14】作为城门,三巴门对城墙内外的两个空间起著连接/隔绝的二元一体作用,交通枢纽作用显著,1699年的〈澳门城市及港口图〉(Plan de la ville et port de Macao)(图8)中,连接葡人居住区域至半岛北部只描绘有一条道路,其起点即三巴门,而两广总督吴熊光等于1808年随折进呈之〈澳门形势图〉中,亦只列出一处之路程,即于关闸营汛旁标注“至三巴门十一里”(图9),而中国官员入澳亦是经由三巴门:

凡天朝官如澳,判事官以降皆迎于三巴门外,三巴礟台然大礟,蕃兵肃队,一人呜鼓,一人飐旗,队长为帕首鞾袴状,舞鎗前导,及送亦如之。入谒则左右列坐。如登礟台,则蕃兵毕陈,吹角演阵,犒之牛酒。其然礟率以三或五发、七发,致敬也。【15】

Plan de la ville et port de Macao

图8:〈澳门城市及港口图〉(Plan de la ville et port de Macao),1699年。

图9:〈澳门形势图〉,1808年,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第77页。

图9.1:〈澳门形势图〉局部

在多份澳门同知来澳前下葡人理事官谕中可见,其常常会知会葡人就迎接事宜列明三项要求,分别是“预备公馆”、“夷兵在三巴门伺接”、“大砲台放砲”,【16】可见三巴门的枢纽作用。

正因三巴门属于葡萄牙人居住界址内外的要道,通过对城门的严格管理,方能够有效控制进出,保障城市的安全与秩序,因此,葡人特意派兵戍守三巴门,《澳门记略》称“夷目右兵头,遣自小西洋,率三岁一代,辖蕃兵一百五十名,分戍诸礟台及三巴门”【17】,另外,三巴门并非一如今天的青茂口岸全天24小时通关,而是有特定通关时间的,通关时间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存在差异,龙思泰(Andrew Ljungstedt)称三巴门于晚上关闭,至早晨打开,【18】至于具体的关闭时间, 1826年,澳门同知冯晋恩下理事官谕中提及三巴门“于定更后关闭”,【19】定更即晚上八点左右,而绘于1886-1905年间的〈望厦及其附近村落地图〉则称是“晚间九点钟关锁,锁匙闸门楼上洋人管”。【20】至于三巴门的具体位置,笔者曾结合传世文献(包括文字史料、地图、绘画、照片)、实物遗存(包括考古出土的遗物或遗迹,亦指保存在地表至今的历史建筑或遗迹)、城市肌理(包括城市的空间格局、路网形态、街区尺度)以“三重证据法”考订三巴门的具体位置,确定三巴门位于连胜街与新胜街交界处。【21】

三、 扩张界址:澳门城墙的消亡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澳门城墙除了军事防御作用外,亦具有划定葡萄牙人租居界线的功能,虽然关闸在地理上位于澳门半岛的边缘空间,亦是如今澳门的边界,但是,明清政府从未视关闸【22】以南的整个澳门半岛为葡人居留地,恰如清末耆英等人所言:

关闸之设,系因地势扼要,并非划分界限…以三巴门墙垣为界,不得踰越【23】

《香山县志续编》等文献亦称“租界由家私栏炮台向北转西至水坑尾门,又转西北至大炮台,再西北至三巴门,又转北沿白鸽巢至沙梨头闸门向西南至海边高楼,旧有现成界墙,墙以北为华民村居,墙以南为葡人租地”。【24】可见,葡萄牙人租界范围是由城墙划定的,其中,大炮台往西北段、大炮台往东南段的界线作用尤其明显(图10),该线以南即葡萄牙人在澳门半岛的租居范围,该线以北除了东望洋炮台、望德堂等零星葡人建筑,主要是望厦村、龙田村、塔石村等华人村落。

澳门葡国租界图

图10:〈澳门葡国租界图〉,约1900年。

然而,随着清政府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落败,天朝上国的神话彻底破灭,西方列国认清了清政府的积弱无力,葡萄牙人便开始挑战清政府对澳门的主权,澳门总督亚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除了拒绝缴纳地租、强行关闭关部行台以外,又于1847年张贴布告,宣布计划修筑三条马路,分别由水坑尾门到莲峯庙、环绕望厦山、由三巴门连接水坑尾门到莲峯庙的道路再延伸至关闸门,【25】这三条马路全属澳门城墙的界线以北,代表着葡萄牙人越过原有租居范围的意图,翌年他又通告澳门华人,特别是三巴门至关闸一带的居民,凡拥有耕地的华人必须在十五日内到澳葡政府办理土地所有权证书,逾期不办者,即意味自动放弃,其耕地归澳葡政府所有。【26】同时,亚马留指出:

为了排除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再对关闸门以内的土地属于我的权力加以任何质疑的可能性,我下令在中文门碑之上又置放了一块葡文的石碑。葡文是汉语译文‘Portado Limite’,即‘界门’。【27】

意味着尝试把“边界”的意义赋予关闸,澳门城墙的界线作用亦由此随着葡萄牙人越过城墙向北扩展势力范围而消弭。

在葡人扩张居住界址的背景下,澳门城墙和城门被逐步拆毁,谟区查称:

城墙由灰泥构成,灰泥由泥土、稻草和石灰混合,并与牡蛎很好地捣碎在一起。城墙的坚实度得到了事实很好的印证,约70年前(按:即约1878年)毁掉城墙时,人们发现需要用1,800磅的火药摧毁130米长的城墙(每 1 米需要14磅)。【28】

这道出拆毁坚实的城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城墙分布范围较广,每段城墙的拆毁年份事实上有所不同,因此,20世纪初的照片仍能不时看到城墙的踪影(图11)。

图11:东望洋山远眺大炮台,190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澳门城墙的主体虽然已被拆毁,然而,至今仍有部分墙体保留下来,对于哪些墙体属于昔日城墙,不少人往往有着错误的认知,例如将圣方济各斜巷夯土墙、利玛窦中学中小学部近蔡记里夯土墙、新胜街夯土墙、圣罗撒女子中学中文部近东望洋新街夯土墙视作城墙,【29】然而,这四段夯土墙以其位置及走向而论,均与历来诸多历史文献、地图、绘画,以至照片所反映的城墙布局存在差别,其中,圣方济各斜巷夯土墙虽然属于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并被命名作“旧城墙遗址”,然而,该夯土墙与位于蔡记里及新胜街的夯土墙一样,实际上属于圣保禄学院的围墙,而东望洋新街夯土墙则属于圣家辣修院的围墙(图12)。而至今保留下来的澳门城墙只有三段,分别位于西望洋圣堂、若宪马路、加思栏马路附近,属西望洋山段、大炮台往东南段、圣方济各炮台段城墙的组成部分,见证著昔日葡人居住界址和澳门的历史变迁。

图12:圣保禄学院的围墙(图中左侧大三巴牌坊与大炮台间之墙体)及圣嘉辣女修院的入口(图中右侧),1832年。澳门博物馆藏。

注释:

【1】[葡]塞巴斯蒂昂.曼里克(Sebastião Manrique)著,范维信译:《东印度传教路线》,《文化杂志》(澳门),1997年夏季刊(总第31期),第179页。
【2】金国平:《从Chapa de Prata到Chapa de Ouro》,《澳门研究》(澳门),1999年第1期(总第10期),第95页。
【3】结合陈吾德:《谢山楼存稿》卷一《条陈东粤疏》的记载,该海盗为曾一本。
【4】 Gaspar Frutuoso, “Second Book of Memories of Lands”, Review of Culture, vol. 33, no. 4, 1997, p.15-20; [葡]加斯帕尔.福鲁图奥佐(Gaspar Frutuoso)著、范维信译:《怀念故土(第二篇手稿)》,《文化杂志》(澳门),1997年夏季刊(总第31期),第122-123页。
【5】Pastelles, "Catalogo de los documentos relativos a las islas Filipinas existente el archive de índias ae Savelia",转引自张增信:《明季东南中国的海上活动》上编,台北: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98年,第 253-254页。
【6】[葡]费尔南.格雷罗(F. Guerreiro)著、蔚玲译:《1601年荷兰人突袭澳门》,《文化杂志》(澳门),2010年夏季刊(总第75期),第33页。
【7】博斯(Arie Pos):《“以夷制夷”:明代的澳荷关系》,吴志良、金国平、汤开建主编:《澳门史新编──第二册》,澳门:澳门基金会,2008年,第561页。
【8】《明神宗实录》卷五二七 , 万历四十二年十二月乙未条。
【9】[葡]迪奥戈·卡尔代拉·雷戈(Diogo Caldeira Rego),范维信译:《澳门的建立与强大记事》,《文化杂志》(澳门),1997年夏季刊(总第31期),第149页。
【10】《明熹宗实录》卷五十八,天启五年四月癸卯条。
【11】[清]汪楫:《崇祯长编》卷四十一,崇祯三年十二月丙辰条。
【12】[英]谟区查(C. R. Boxer)著,李庆译:《葡萄牙贵族在远东:澳门历史中的事实与逸闻(1550-1770)》,澳门:澳门大学,2016年,第69页。
【13】[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北京:国家图书馆影印乾隆西板草堂刻本,2010年,下卷页二十三。
【14】汤开建:《道光七年〈香山县下恭常都十三乡采访册〉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澳门研究》(澳门),2011年第4期(总第63期),第143页。
【15】[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北京:国家图书馆影印乾隆西板草堂刻本,2010年,下卷页二十八。
【16】〈署澳门同知梁为临澳查阅饬备公馆等事下理事官谕〉、〈代理澳门同知冯晋恩为临澳巡阅饬备公馆事下理事官谕〉、〈澳门同知顾远承为回任阅澳饬备公馆事下理事官谕〉,载刘芳辑、章文钦校:《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上册,澳门:澳门基金会,1999年,第387、389页。
【17】[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北京:国家图书馆影印乾隆西板草堂刻本,2010年,下卷页二十七。
【18】Andrew Ljungstedt, An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s in China, and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Mission in China, Boston: James Munroe & Co., 1836, p.24.
【19】〈澳门同知冯晋恩为严禁蕃人黑夜拦拿过路民人事下理事官谕〉,载刘芳辑、章文钦校:《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上册,澳门:澳门基金会,1999年,第437页。
【20】〈望厦及其附近村落地图〉,转引自《文化杂志》(澳门),2010年冬季刊(总第77期),第188页。
【21】关俊雄:〈三巴门历史沿革及位置考〉,《文化杂志》(澳门),2018年春季刊(总第102期),第125-126页。
【22】明清历史语境下的关闸,多指建于万历二年 (1574年) 的门楼,位置约在今三角花园一带。
【23】〈钦差两江总督耆英等奏报大西洋意大里亚国通商章程议定各情形折〉,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8页。
【24】厉式金:《香山县志续编》卷六,页七。
【25】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Vol.1, Macau: Imprensa nacional de Macau, 1979, p.419, 491.
【26】Boletim do Governo da Provincia de Macau, Timor e Solor, 13 de Maio de 1848.
【27】澳门总督1848年9月22日致海事及海外部公函,海外历史档案馆,二部,澳门,1848年函盒。转引自萨安东(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著,金国平译:《葡萄牙在华外交政策:1841-1854》,里斯本、澳门:葡中关系研究中心、澳门基金会,1997年,第97页。
【28】[英]谟区查(C. R. Boxer)著,李庆译:《葡萄牙贵族在远东:澳门历史中的事实与逸闻(1550-1770)》,澳门:澳门大学,2016年,第99页。
【29】〈葡人防外敌建城墙炮台〉,澳门日报,2020年6月26日,第A13版;〈夜游世遗城墙探秘获好评〉,澳门日报,2021年6月17日,第B06版;〈文使协夜游世遗二期报名〉,澳门日报,2021年7月18日,第B05版;维基百科,“旧城墙遗址”词条,于2024年6月1日浏览。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

重要通知:“澳门记忆”文史网《服务条款》修订公告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 点此浏览最新的《服务条款》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进阶搜寻

关键字

    主题

    资料类型

    地点

    时间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会员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