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佐,字伯才,號泰泉,香山縣鐵城(今屬中山市石岐)人。教育家和文獻學家。黃畿之子、黃瑜之孫、黃泗曾孫。 黃氏祖籍江西,明代定居香山。祖父黃瑜,世稱“雙槐先生”。父親黃畿,世稱“粵洲先生”。均為一代儒宗,以品學知名。 黃自小聰慧好學,幼承家風,三歲時讀《孝經》,八歲時鑽研詩、詞及天文、曆算之書。明正德五年(1510)考中解元;明嘉靖元年(1522)榮登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1] 當時,朝廷發生一宗“大禮議”政治事件。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後無子,明嘉靖皇帝(朱厚熜)以“兄終弟及”身份,由藩王繼位。藩王授意大臣議尊他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即去世的太上皇),不少大臣認為不合禮法,應尊正德皇帝之父(孝宗)為皇考,興獻王為皇叔父才是。黃聯名簽署奏章,據“禮”力爭。因此得罪皇帝,黃被流放任江西僉事,不久改任廣西督學。期間,黃倡修鄉村社學,拆除淫祠,編印《理學本源》頒行所轄郡邑。[2] 後來,因母親病重,黃辭官回家。他拜王守仁為師,“與論知行合一之旨,數相辨難”,得到王守仁的稱讚。期間,遠近學者從遊甚眾,為此,黃特別開闢“粵州草堂”,接待遊學士子。 黃居家九年後,被重新起用,擔任翰林院編修兼左春坊左司諫;不久,升任侍讀,掌管南京翰林院,擢南京國子監祭酒。 母親去世後,黃擔任少詹事,與首輔夏言議河套事意見相左。當時,吏部右侍郎職位空缺,欲謀此位者互相詆毀,使龍顏大怒。黃未參與其中,卻因是被薦舉為候選人而受牽連被罷官。從此,他淡泊功名,絕意仕途。 黃回到廣州居住後,改白雲山景泰寺為泰泉書院,廣收弟子。弟子中不乏俊賢之才,明代嶺南詩壇著名的“南園後五先生”中,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都出自他的門下。講學之餘,黃潛心著述,經學、地方文獻、詩詞等都有大建樹。 黃博通經藉,學術上尊重陳獻章之學說,而與王守仁則數相辨難。其所持理氣一體說,認為“理即氣也,氣之有條不可離者所謂理,理之全體不可離者謂之道。蓋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在明代學壇獨樹一幟。 黃勤奮撰述,著作等身,著有《詩經通解》21卷、《禮典》40卷、《樂典》36卷、《鄉禮》七卷、《續春秋明經》12卷、《小學古訓》一卷、《姆訓》一卷等經類。 黃是一代詩宗,著有《兩都賦》兩卷、《泰泉集》60卷等詩文集。他的詩任氣而行,雄直恣肆,不傍門戶,被後人尊為“吾粵之昌黎”。朱彝尊評價為“嶺南詩派,文裕實為領袖,功不可沒。” 黃在地方文獻方面的貢獻尤為卓著,正德年間撰成《廣州人物傳》24卷,分門別類記載廣東歷代先賢近200人。嘉靖六年(1527)纂成《廣州市府志》70卷50餘萬字。此書有作有述,記秦至元史事,皆採錄史書;明洪武至嘉靖史事,則據所見所聞。嘉靖三十七年(1558)主纂《廣東通志》,歷時三載,成書70卷。此書體例嚴謹,文字簡雅,資料充實。 黃還著有《羅浮山志》、《志雍志》24卷、《廣西通志》60卷、《香山縣志》8卷。此外,黃著有《通曆》36卷、《革除遺事》六卷、《翰林記》30卷等史類書。 黃平生操守嚴謹,住宅接近府寺,喧嘩嘈雜,但他處之泰然,不為所動。居室使用簡陋的布帳大床,長期以來都沒有更換。每晚治學至夜深時分,他還未休息。另一方面,他對於周濟貧苦人家的社會義舉,惟恐落後於人,特意為此購置“義田”,用來贍養族人。每當發現鄉村當中有孝義之人,他必定向地方官府申明報告。 嘉靖四十五年(1566),黃病逝,終年77歲。黃佐被詔贈為禮部左侍郎,諡號文裕。[1] 黃佐嘉靖年間編撰的《廣東通志》記:香山縣的浪白、濠鏡、十字門等是廣州地區沿海的舶口之一。其中,濠鏡和十字門後合稱為澳門。澳門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比浪白更方便於聯繫縣城和省城。在通番貿易時代,澳門是外國朝貢的一條主要通道。[3] 嘉靖八年(1529),林富任兩廣總督時,見到廣東沿海實行海禁的結果:外貿蕭條停滯,朝廷要的奇珍異寶無著,人民生活困苦,政府失去稅收,損失重大,各階層都難以忍受。於是,他請香山縣學者黃佐,代擬了一封給朝廷的奏疏,叫《代巡撫通市舶疏》,其中寫道:“粵中公私諸費,多資商稅,番舶不至,則公私皆窘。”[4] 現錄黃佐的詩兩首: 《石岐夜泊》[5] 香山秀出南海壖,四圍碧天涵青天。七星峰巒擁樓閣,北斗照耀開雲煙。 雲煙長至峰巒起,覆露千家連百里。漁歌菱唱不勝春,桂棹蘭橈鏡光裡。 石岐夜泊白鷗沙,南台縹緲浮梅花。蛟浦澄澄洗明月,龜城藹藹升繁霞。 繁霞明月從昏曉,翠栱朱蒃紛窈窕。井澳空傳北騎仙,鳥岩多見南枝鳥。 鳥飛仙去杳難尋,木自成喬水自深。登堂一入青山郭,尚友惟聞綠綺琴。 綺琴古韻真奇絕,正氣當年動寥泬。共言解慍協熏風,誰悟知音成白雪。 白雪熏風調莫彈,栽桃栽柳世稱難。身隨列宿歸天上,跡比靈光寄此間。 大北山前松柏老,壽星原上多瑤草。采采今為南陌行,迢迢昨憶青門道。 道出青門月子岡,浴鳧飛鷺滿蓮塘,竟誇北里量牛馬,絕勝西康集鳳凰。 豪華比屋何須數,海錯山珍棄如土。到處那無種玉田?營家自有藏金塢。 豪華堪美更堪悲,零落山丘能幾時?紅棉葳蕤裝半臂,磨滅芳名誰復知。 此時壯志期鴻鵠,此夜疏燈照帆宿。浩歌梁甫回陽春,滄波渺渺桑田綠。 《春夜大醉言志詩》[6] 拔劍起舞臨高台,北斗插地銀河回。長空贈我以明月,天下知心唯酒杯! 門前馬躍簫鼓動,柵上雞啼天地開。倦遊卻憶少年事,笑擁如花歌落梅。 [1]林子雄:《黃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2]楊萬秀:《廣州名人傳》,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第2-46頁。 [3]《論澳門海洋文化》,載“讀書人網",2012年1月1日,http://www.reader8.cn/data/2008/0803/article_148001.html。 [4]黃啟臣:《16至19世紀中國政府對澳門的特殊方針和政策》,載《學術論壇》,1990年第6期,第65-71頁。 [5]何文廣:《〈香山詩略〉續編》,載《中山文史》(第5-6輯),中山:中山政協,1987,第151頁。 [6]康忠慧:《明代嶺南大學者黃佐》,載《南國早報》,2009年6月8日。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