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鎔,原名吳國鎮,字玉臣,號用晦,晚號澹庵,祖籍浙江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先祖因經營鹽業入粵,寄籍廣東番禺(今廣州市番禺區)。進士、文史專家、書法家。 道鎔小時勤奮好學,16歲補縣學生。1874年,李文田請假奉母南歸,主講於廣州應元書院。道鎔當時入讀此書院,得到李文田教導,書法大有長進。 1875年,道鎔23歲,高中舉人,之後二年應試不第。家境並不寬裕,他不再追求科舉,在家鄉授徒養親。李文田對道鎔的才學非常看重,再三敦促他赴試。1880年,道鎔榮登進士,進入翰林院授庶吉士。他請假回鄉省親,不久,父親去世,他在家守喪。 1886年,道鎔滿服回京復職。不久前,李文田已回京復職,進入南書房兼詹事府少詹事。道鎔寓居李文田府上,被李文田聘為記室,再受到李文田的教誨。道鎔無意仕途,李文田不勉強他,不以祿仕相勸。庶吉士散館時,道鎔得授編修,本可留在京師,他卻捲起鋪蓋回家,之後不再復出,以講學著述終其身。 道鎔回到廣東後,潛心教育,主講於潮州韓山、金山書院,惠州豐湖書院,三水肄江書院,廣州應元書院。他與陳石樵、石惺庵等人在廣州府學設館授教,從遊者數百人;後任廣州越秀書院山長。道鎔手不釋卷,博綜經史,旁通算術,甚至閱讀有關西方政治的書籍,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多為通才。他在潮州任教時間最長,潮人對他非常敬仰,學生把他當成父兄,他並不因此沾沾自喜,自表功績,而視作自己的本分。 1888年,海陽縣(今廣東潮州)知縣盧蔚猷開局纂修縣志,延聘在潮州金山書院任教的道鎔為總纂。翌年,編纂工作完成過半,道鎔離潮帶走草稿。因距修前志已近170年,道鎔對海陽情況不太瞭解,不免錯漏。1896年,李芳蘭等人重行搜集,訂訛增闕,補綴成編,歷時11年完成,1900年付印。 戊戌變法後,清朝實行整頓和改革書院,廢除科舉,廣雅書院改為兩廣大學堂,1903年,清政府規定各省設立高等學堂,兩廣總督將兩廣大學堂改為廣東高等學堂,聘請道鎔為學堂總理。當時學堂設總理一名,相當於現在校長,負責學校全面工作。道鎔為廣東第一所新式高等學堂的首任總理,在校八年,培養了不少人才,有的學生後來成為社會名流。 後來,他兼任學部諮議、廣東學務公所議長。兩廣總督張鳴岐向朝廷舉薦道鎔,說他學行兼優,兼備任吏。而道鎔表示無意仕途,一心從教。辛亥革命後,道鎔杜門著述,不問外事。省志局、學海堂禮聘他,都推辭不就,以遺老自居,一度寓居羅浮山酥醪觀。 道鎔既工書、能詩,尤擅古文辭。少年時學詩,他聽到大學者陳澧謂粵東多詩人少文人,因此發憤鑽研古文。他所作導源於《史記》、《漢書》,又能涵詠於諸子,精心獨運,力矯浮靡之習,深得淡遠之趣。 他致力於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博考粵中作者,以明末屈大均《廣東文選》、前清溫汝龍《粵東文海》為基礎,辛勤採輯,歷時20載,積成巨帙,書名《廣東文徵》,分文體為16類共240卷,收入自漢至清共600餘家。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另纂《作者考》12卷,可惜,終其一生而未及完成,病中猶校補不輟。 之後,番禺人張學華為之整理,續成713家3000餘篇,並補齊《作者考》,洋洋300萬字,篇幅數倍於《粵東文海》。這部凝聚了道鎔一生心血的巨著,為保留廣東地方文獻作出很大的貢獻。1947年,由葉恭綽邀同北京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集資先行油印。始得印刷出版。 1918年,梁鼎芬、盧維慶編修《番禺縣續志》開局,道鎔成為三位主纂人之一,手定條例,成書44卷,歷時13年完成。 1936年,道鎔病逝,終年84歲。遺命以道服殮,葬於廣州東門外石鼓岡。 吳道鎔的書法造詣甚深,初習柳公權,後居北京李文田府中得見漢魏隋唐碑帖,得到李文田悉心指引,同筆結體,日有所成,漸至形成自己的風格。晚年時候,吳道鎔以書法出名,廣東各地不少樓堂館院的匾額、楹聯出自其手筆,曾榜書“一景酒家”,妙筆興成,為人所稱讚,所書《屈翁山墓碑》尤其精彩。麥華三評價他“用筆結字,幾與隋《蕭飭性夫人墓誌》無異,豈其得力處歟”,又說“其榜書‘保滋堂’三字尤佳,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從容暇豫,有君子之風”。 吳道鎔遺著有《海陽縣志》46卷、《明史樂府》八卷、《澹庵詩存》一卷、《廣東文徵作者考》12卷、《番禺縣續志》44卷,輯有《廣東文徵》249卷。[1] 吳道鎔遊歷澳門時,留下不少詩篇。現錄吳道鎔作於1920年的詩兩首: 《遊濠鏡訪林樸山,歸後寄懷並柬其哲嗣柔仲、學文、正烇》[2] 柵關落日馬交潮,天末懷人感寂寥。嵇呂相思聊命駕,紀群深語到連宵。 清觴款款簷花落,寒漏遲遲燭影搖。最感臨歧珍重意,風波穩處隱頻招。 自憐弱羽奮飛難,心怯危枝強自安。得失雞蟲憑聒耳,逍遙鵬鷃付齊觀。 拄藜訪舊心驚少,束筍叢編眼倦看。欲羨移家陶處士,三層樓擁地高寒。 [1]《吳道鎔和潮汕》,載《揭陽日報》,2010年7月11日。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237-243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