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21/01/28
更新日期:2021/01/28
“浮天拜水力,一气日含空。舶口三巴外,潮门十字中;鱼飞阴火乱,虹断瘴云通。洋货东西至,帆乘万里风。”明末志士屈翁山先生,于清初避居澳时所咏西望洋山诗也。攷当明末清初之际,澳门实迺远东之贸易中枢,故在当年登西望洋山,俯瞰十字门,每觉洋帆骛集,外货云屯,濠镜泊口,极一时之盛也。盖西望洋山,在澳门之极西端,前临南环西环二湾,远望九洲伶仃大洋,故称西望洋山。又与东望洋山遥相对时,分控东西海隅,形势雄壮。山高六十九公尺,为澳门之第三高岗,巍峨秀丽,亦为澳中之名胜风景区。西望洋区域包括颇广,据澳葡市政厅出版之《澳门市街名册》称:“西望洋山,位于妈阁山东北,并与之相连四周,约以下列街道为界:圣珊泽马路、鲍公马路下段、妈阁上街之一部份、妈阁庙前地、妈阁斜巷、妈阁街、亚婆井街、西坑街之一部份、竹室正街及高可宁绅士街等。山顶有西望洋圣堂,露德圣母山洞及主教府。西面斜坡有港务局。西望洋马路,由竹仔室斜巷与衣湾斜巷之间,即高可宁绅士街对面起至鲍公马路,在妈阁山与西望洋山交界转拗处止。本省总督私邸在该马路,俗称竹仔室兵头住家云。”攷西望洋山,葡文称之为“卑那”(Penha),即山巖之谓。可知旧时该处,本是一严石高岗也。十七世纪初期,澳葡经已在西望洋山筑成炮垒两座:在西望洋山顶者名西望洋炮台,又名卑那炮台,葡称Nossa Senhora da Penha de Franca;在西望洋山麓即南湾西端之海滨者,名竹仔室炮台,葡称Nossa Senhora do Bom Parto。闻西望洋之两座炮台,在一六二二年荷兰舰队袭澳时,经已存在,且更发挥威力。惟西望洋炮台至一八九二年时,经已拆毁,随后更清除殆尽。竹仔室炮台则至今仍然存在,惟已废置久矣。据葡文之《澳门三百年史(Macau Na Epocada Restauracao)》曾记载该炮台称:“卑那炮台,在竹仔室炮台之山顶上。棱堡内,设备有铜炮两尊,每尊可以发射七磅重之铁弹。”昔日西望洋山,筑有古城墙一道,在西望洋炮台之南。城墙沿看斜陂而下,与南环海滨之竹仔室炮台联系。西望洋炮台后方之城墙,则沿着西望洋山顶北行,随山高下绵延至妈阁山,才斜落至妈阁庙前之海镜石迺止。该道古城墙,虽只得小小一段,未尝与澳城东北之城墙联接者,惟实迺澳门古城之西南隅海防工事。按《香山县志》有云:“澳夷所居地,西北枕山,高建围墙,东南倚水为界。” 又云:“澳城固而库,明所毁余也,今在聚庐中,与西北围墙不相属。”盖此道西望洋山城墙,前临西湾,即所谓东南倚水为界也。今城墙虽早已拆除,惟雉堞遣迹,颓垣断壁,如峰景酒店园中,尚有迹可寻也。西望洋山上之炮台故址,现有天主教礼拜堂一间,迺澳中葡人供祀马利亚圣母之所也。钟楼高耸,灵光岿然。古庙创建于一六二二年,曾经几度重修改革,至一九三五年重新修建,始成为现代之新型殿堂,庄严宏丽,羡奂美轮焉。该教堂前面之临海处,坚立著一尊大理石刻之圣母像,玲珑活跃,双手作合十状,似为众人祷祝,因面向大海,俗称之为“望海观音。”石像下方,又有一座露德圣母巖洞(Gruta de Nosaa Senhora de Lurdes)。此迺象征古时圣母在法国露德城(Lourdes)时,显灵出现之情状。该巖洞虽属人工道成,但怪石嶙峋,俨然古洞。洞内又立一圣母像,雍容慈蔼,仿若当年。巖洞之前,拦以铁栅,虔肃整洁,清静出尘。 此一幽美游地,虽具浓厚之宗教色彩,但不拘格禁,游人大可登高眺远,游目聘怀,俯瞰澳门,遥揖路氹。故每当花晨月夕,招来不少雅客游踪;水色山光,赢得几许诗人妙句也。忆昔澳中名宿何仲恭,曾有“游西望洋山,造其极巅”之七言绝句诗一首云:“联袂登高纵笑歌,襟怀豁朗镜初磨。坐观沿岸纷缨络,烟水微茫隐翠螺”。 又《二研斋诗稿》江仲春,有《西山夕照》诗云:“天畔醉流霞,边城啼暮鸦。波光惊宿鹭,老眼为昏花。”原诗并注:“西望洋山看日落,红霞变幻,大有奇观。”露德圣母巖洞前之空阶上,有一刻有葡文之古铜墓碑,掩盖在地上,此为昔日澳门天主教之主教埋骨处也。一九一八年二月十七日,约翰鲍连那主教(D.João Paulino)在澳邸逝世,寄葬于西望洋山上。《澳门杂诗》中,有竹枝词一首咏其事云:“威容最是法王尊,衢路人知驾驷辕。一旦迁神歌薤露,黑纱素烛集诸蕃。”并注译去:“澳中双马车,唯主教与兵头得乘之,戊午正月,主教若安殁于西望洋山寺,诸僧环立念咒,医士开剖脏腑,以药水醃洗之,用金漆木箱盛尸,舁之以行。送殡者华洋教徒盈万,皆以黑纱缠臂,手棒白烛,或持念珠花圈随之。寺楼击大钟,声不绝耳。教中行辈较长者,执绋高歌,音甚哀,响震山谷。掘冢约二尺余,谓异时将函骨返西洋也。” 案昔日澳门之主教府邸,原在大庙顶处,主教出入必高车驷马,仪容甚盛者,因当时澳中甚少汽车也。后来汽车流行。交通利便,主教府迺迁于西望洋山上,与圣母堂毗邻。现在西望洋山上之主教府,迺建于一九三五年者。该府邸巍峨高崎,玲珑华丽,园亭台阙,备极堂皇。将西望洋山,点缀如画;康庄大道,绕达门前。旅游者乘车山间,濠江景色,尽收眼底,所以澳葡将该处划作风景区焉。在西望洋山圣母堂后方,离主教府不远,有一座新型之建筑物。精洁瑰丽,高居山上,如接天边,故名“天涯别墅”。其门前壁上,题有英文“Sky Line”字样。此别墅实迺澳门电灯公司总经理英人嘉利仁(F. J. Gellion)之私邸也。该邸占地颇阔,台阶宽敞,栏杆回环,花圃草坪,喷泉座椅,皆作美术图案,均属西洋格式;且墙壁全垩白色,纯洁异常,别饶风致,大有人咏濠镜澳洋楼诗:“白满莲茎屋作花”之概。西望洋半山上,古有竹仔室村。该村原在西望洋山之东面斜陂间,竹寮茅舍,百十人家,均属平民宅舍。澳葡开辟马路后,将该小村改称竹仔室区,建成数条街道,有:竹室正街、竹室围、竹仔室横街、竹仔室斜巷、圣珊泽马路等,据《澳门市街名册》称:“竹仔室村,原日坐落在西望洋斜陂,即竹仔室斜巷,及高可宁绅士街之上,现已不存。” 对于竹仔室区,《澳门市街名册》又称:“竹仔室区,此名系指本市西望洋山之东区,包括高可宁绅士街、衣湾斜巷、竹仔室斜巷、及圣珊泽马路之一部份。此名现已渐不为人用,其南部,现已改名为圣珊泽。”西望洋山,雄踞器澳门西岸,与东望洋山对峙,风景如画。昔汪兆镛有《咏东西两望洋山诗》云:“东西两望洋,崷然耸双秀,地势缭而曲,因山启户墙;南北成二湾,波平镜光逗,登高一啸舒,空翠扑襟袖。”
西望洋山
“西湾与妈阁,脊耸隔一山。凿空辟坦途,石气青孱颜。驱车得捷径,劳顿忘跻攀。危崖怒潮立,声在杳霭闲。抚松时小憩,翛然烦虑删。”右为汪慵叟咏澳门西湾诗也。其注释云:“南湾与妈阁,山径阻阂,近年始开凿通行,地名‘西湾街’。山下潮涌,时有高至盈丈者。”读此可知从前澳门本无所谓西湾者。根据《香山县志》称:“澳有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是称澳焉。”于此亦未闻有言及西湾者。盖当年南湾与妈阁,正如《澳门杂诗》所载,山径阻阂,近年始开凿通行。攷澳葡约于一九一零年间,始将西望洋山及妈阁山,两山南面山麓之海滩,填筑成隄岸马路。其东端近烧灰炉一段,称西湾街;其西端近妈阁山一段,称民国大马路。事缘葡萄牙本国,适于是时政变,改宪共和,所以即将西湾定名为民国大马路(Avenida da Republica),以资纪念焉。据《澳门市街名册》释云:“民国大马路──由西湾街即烧灰炉斜巷下段起,沿隄边至妈阁上街即妈阁炮台附近止。在妈阁山之南坡,有一斜巷分为二枝,均与此大马路相连,且亦属于此大马路。西湾街──由民国大马路,即烧灰炉斜巷附近起,至罗飞勒前地止。”查习俗相沿所指之西湾区域,一般皆以东端由竹仔室炮台起,沿隄西行,其中有海环两个,而至西端之妈阁炮台止。或称西湾为西环。西湾在澳门之南,沿南湾海滨迤西,因湾筑隄,背枕西望洋山麓,前临十字门海面,浪击隄石,湍激澎涯,波涛万顷,气象万千,极饶景致。昔澳中雪社诸子,有《西湾观涛》诗,如黄沛功之五言云:“吐纳鱼龙气,源头东海来,西湾一片月,荡作金银台。” “远望疑烟生,陡起如云矗;打上山树巅,随风散珠玉。” 七言诗中,刘草衣有云:“倚树吟残夕照西,一湾新涨绿凄迷。浪花飞起三千尺,却卷春云贴水低。” “前度通词意未忘,伊人宛在水中央。无端吹皱春波绿,不许螺鬟照晚妆。” 深哲士之二首云:“雷喧雪溅浪花高,日日湾头有怒涛;铁弩三千沉霸气,江山如梦几英豪。” “拍岸惊涛树杪过,灵胥白马战较鼍。澄清揽恋平生志,沧海横流感慨多。”周佩贤诗曰:“首夏风光忽转常。漫天云冷水汤汤。浪花开到隄边树,一望濛濛尽带霜。”赵连城之七绝云:“风入西湾景最奇,拍隄波浪散银丝。浪花不识高飞苦,飞到沿隄百尺枝。”冯秋雪二首云:“西湾风物落吟边,雪浪银涛最可怜;清白岂终隄下水,今番高过绿榕巅。”“零雨丝丝日向西,拍天波浪欲吞隄。何因借得钱王弩,射到潮头肯自低。” 盖西湾隄岸,正处于河海交流要冲,右有西江水滚滚而下,左有九洲洋滔滔而来,苟遇风起水涌,则每每浪高覆树,其淋漓景象,已被雪社诗人细致刻划矣。西湾西端,有一古堡,名“妈阁炮台”,葡称“Forte de Barra”,即“澳门纪略”所称:“娘嫣角炮台,在西望洋下,炮二十有六。”《香山县志》又谓:“娘嫣角炮台,列炮二十五,铜具十二,余铁。” 西文《澳门三百年史Macau Three Hundred Years Ago》,当述及该古堡云: “此堡险踞澳城入口河道,古名圣戴鸦高炮台(S. Tiago)。面积纵一百五十步,横五十五步,形成一个阅台,离海面三十英尺。炮台墙基厚二十八指尺,墙顶厚十七指尺,而其栏高,只不过离台面三指尺,高不能御人,或炮,惟适应鎗战用也。堡中有石池,可贮水三千墩。背后营房,驻兵六十人,一队长率领之。地平下有军械粮食贮藏库。一围墙将炮台与营房连系,约距十五步,便是海滨牒垒,布置重炮,以握守中国庙宇妈阁之通道云。”以上皆为古籍对妈阁炮台之纪战。查该古堡建于公元一六二二年前。澳葡筑此,以防御澳城之入口水道也。但今时军事进步,古之炮台碉堡,已失去战斗时之重要性,被时代淘汰矣。妈阁炮台亦然。所以现在之西湾马路,可以横贯炮台而过。且当局于台前遍置石椅,植树莳花,以供游人憩息,或纶丝垂钓,竟视同风景区焉。西湾西端,妈阁山麓之古堡墙内,又有一小天主教堂。建自一六二二年前,广不盈丈,深十余尺,门面简朴,阶前促,尖顶不高,为澳中天主教堂之最小者。年中只开放一次,俾教徒参拜,余日均封闭,因其处于军事防地中也。其堂号圣戴鸦高堂(Chapel de S. Tiago),所以妈阁炮台亦因其名而又称圣戴鸦高炮台焉。西湾中段,有一所防癌病院,迺纪念葡国教师喇拉利士者,葡文名为(Pavibao Lara Reis)。查喇拉利士迺葡萄牙人,初由本国来澳,视察航空,后以澳地无可用武,迺改任教育,在本澳利宵中学担任美术教师之职。因其人擅美术,尤爱中国艺术,所以在其所居之西湾别墅中,一切陈设皆为中国式家具,且爱交中国文人,惜其病染肝癌,卒于一九四九年病逝澳寓。因其在澳原属鳏居无偶,又乏儿女,故其临死遗嘱,愿将其所居之西湾别墅,捐作防癌病院,以利世之与同病者,意至善也。现在该院交由仁慈堂负责管理,敦请医生主持医务,房舍虽少,但环境清幽,为澳门唯一之癌病疗养所也。西湾之妈阁山最高峰处,昔日汎美航空站曾于此筑一气象台。但自从汎美客机停航澳门后,当局遂将该处改为军事哨岗矣。据《澳门市街名册》称:“妈阁山,山顶有军事哨岗,东北斜坡有总督私邸。”在西望洋山与妈阁山之间,即圣珊泽马路口,有澳葡总督私邸在焉。据《澳门市街名册》称:“圣珊泽马路,本省总督私邸在该马路,俗称竹仔室兵头住家云。”攷古时澳葡兵头,原择居于二龙喉侧之兵头花园内者。嗣因旧日草泽荒芜,虐蚊太多,迺迁居于南湾兵头行。继以兵头行改充澳督行政公署,故另择环境幽美之西湾山上,特筑精舍,作为总督私邸焉。今该邸为二层洋楼,四周花圃,背山面海,居高临下。阶前露台,可俯瞰西湾全隄,旖旎洋场,风光别致。盖西湾风光。靡论在晨曦月夜,俱足引人入胜者。曾记百尺楼主缪君侣有《夏初早游西湾》之五言一律云:“流水随湾转,飞花着地残。服绵方觉热,衣葛又生寒;林鸟啼初日,潮儿戏浅滩。微风吹过处,犹足起波澜。” 又昔日崇实校长梁彦明有《偕友夜游西湾》之七言古诗云:“澳中清士冯周梁,联袂遨游意与狂。时维首夏多梅雨,人间火宅尽生凉;苍茫领略西湾景,听罢涛声看电影。阿香作态示威灵,霹雳频频起南岭,漫漫黑夜谁与俱?惟我三人步复趋。鱼龙出没海之角,双眸千里穷冥邈,衣襟雨湿何淋漓。手挽银河清斯濯,风起水涌浪排山,潮流澎湃似时艰!乾坤整顿待何日?匹夫有责耻投闲,濠江溷迹将廿载,岁月蹉跎鬓渐斑!苍生苦陷滔溺深。力挽狂澜仗婆心,社会混浊有如风雨恶,浪卷波翻起蛟鳄。弱肉强食说天演,螳螂捕蝉饱黄雀。我生不辰拼与战,安忍坐视任侵略?吾怀如此人亦然,相期努力励仔肩。久雨望睛乱望治,默祝天心如人意。噫!吁!嘻!嘻!西湾游遍复南湾,世外桃源属此间。”西湾东端,西望洋山下,竹仔室炮台在焉。竹仔室炮台,处于南湾与西湾之间,为两湾之分界处。该古炮台,前章“南湾”已详言及。因其缺乏军事作用,久已废置。其与妈阁炮台,分踞西湾东西两端,斜阳古堡,同是沦为西湾风景之点缀物耳!峰景酒店,昔日原称竹仔室酒店,在竹仔室炮台之上,洋楼画阁,高峙于两湾之间,美景当前,风光占尽,迺澳中住处也。其下石壁,尝题有擘窠之葡文 (Bela Vista),义即美丽风景也。诚然,西湾风景,美湾怡人,虽风雨晦睛,俱足欣赏,澳中骚客,为之写过不少诗篇,如冰雪女士之《西湾遇雨》诗二首云:“蜿蜒隄树碧参差,栉雨梳风景亦奇。一片玄云头上过,今番真是雨催诗。”“隄边一霎无情雨,沧海横流卷地来。幸有绿榕张翠幕,不然人作水中鲷。” 又如宇雪女士之《夏雨乍晴晚步西湾》诗一首云:“骤雨狂风又乍晴,是隄车寂冷逾清;南湾何似西湾好,新水粼粼啮石生。” 又如秋雪之《雨夕出西湾》之五言绝句二首云:“雨入西隄迥,凭阑世欲忘。人间千万意,谁及雨丝长。静到无人到,西湾风雨秋。可堪在睛日,俗客满隄头。”西湾地势,两环曲水,宛似双眉;十里长隄,独居一面,远离市井,唯见蛋艇渔罾;近水楼台,都是豪门巨宅。绿榕载道,长荫游人;朱椅间陈,聊息过客。道傍球场张网,时见玩侣双双;海滨汽车飞驰,反觉御者逐逐;何如安步?大可散心。清晨来此散步者,可以吸海风而曝阳光,极目烟波,看不尽风帆沙鸟;薄暮来此散步者,可以揖落霞而履明月,寄情江畔,数不尽渔火隄灯。似此清静整洁之好去处,诚澳中最佳之风景区也。今试将文人对西湾之歌咏,聊录一二,以见一斑。冯秋雪之《西湾即景》七言绝句云:“不曾日日到湾前,谁信风光景万千。最是半珪明月上,晚霞低向水边眠。”梁彦明之《西湾观鱼》七言绝句云:“风风雨雨过隄西,万顷洪涛压网低。逐队银鳞渔顾乐,秋凉肥透小鳟鳞。”冯印雪之《辛酉中秋西湾玩月》五言古诗一首云:“碧落悬飞镜,海天任横恣。初迺笼薄云,须叟已消澌。汤汤一江水,月色布其媚。辽迥足游目,景物孕幽异。微波碎金块,片帆渡鹭翅。远山如美女,婉娴临流岿。偃坐隄上石,玩赏真无忌。众皆趋喧闹,我独莅此地。嗜好殊酸咸,炎凉区胸次。几岁几中秋,诗篇屈指记。哀乐不犹人,圆缺示天意。抢攘一世间,譬彼响擿埴。蹉跌本司空,奈何境役志。曷若抱月终,不事问荣椊。水风夜倾洞,肃然逗回思。踉蹡踏月归,通衢警歌吹。”
西湾
“浩荡三洲阔,山明六县秋。帆樯飞鸟疾,日夜大江流;邑井通蛟户,人烟接蜃楼。自来边海地,南顾不须忧。”“郊外烟初合,闲登近海峰。千山连沆漭,一气混鸿濛;沙屿浮朝日,鱼梁号夕风。梯云目可极,怅望虎门东。”右二诗迺清朝雍正时,名儒杨节之《登莲峰望海》咏也。攷莲峰山,又称莲花山,盖以山形似莲花,故名,昔吴渔山诗有“关头关尽下平沙,濠境山形可类花”句。汪慵叟之《澳门杂诗》亦云:“北自前山来,沙隄平而直。路南一山耸,俨如莲茎植。跗萼莲蜷中,秀采森嵂崱;怪石高逾寻,惜乏文字泐。徘徊一瞻眺,天然树封域。” 据《广东图说》称:“莲峰山,在城东南一百三十五里大海中,有望厦汛。南为西洋葡萄牙国所居,上有炮台。”又据《香山县志》载称:“澳惟一径达前山,南北一沙隄互其间。径十里,广五六丈。尽处有山拔起,跗萼莲蜷,曰莲花山。下有天妃庙,北麓有马交石,稍南为望厦村。”但澳葡则称之为望厦山,以其处于望厦村北也。据《澳门市街名册》详释其区域云:“望厦山,此岗现被俾利喇街截成两部,位于罅些喇提督大马路,美副将大马路,圣母坟场,马交石斜坡,黑沙环马路之一部,拱形马路之一部等所环绕之区内。此岗在俾利喇街西北之部,有望厦炮台,兵营。又其斜坡即俾利喇街西南之部,有望厦合金棚兵营,及旧日贫民院之望厦兵营。”莲峰山在澳门北部,山高海拔六十三公尺,南望可俯瞰全澳,东西两面临海,为澳门咽喉之地,与关闸有如唇齿。昔日中国,尝设兵守之,故祝淮《香山县志》著论云:“关闸在迳南,逼近望厦,莲峰俯瞰之,澳夷有变,彼握望厦之隘,据莲峰之险,能用其长矣。”所以后来澳葡,据有莲峰山,即于山顶建筑炮台,以为澳门屏障。称之为望厦炮台。查该炮台建自一八四九年,但因高踞山巅,每由此起雷。当时避雷设备尚未发明,故筑垒工程,随建随为雷电殛毁,几经修筑,始克完成。故旧时望厦村人,皆呼之为雷打炮台焉。莲峰山,本是一个花岗岩之石山,多天然奇石,景致古趣。攷澳葡未辟山顶筑炮台之前,该巅原有一奇石,宛如一位观音立于莲瓣上,而众石堆拱如云,舒卷翻腾,拥卫莲座。其下更有一巨石,状如鲤鱼,跃跃欲活。故当时堪舆家称该处为观音跨鲤鱼云。惜澳葡爆石筑垒时,将之毁灭殆尽耳。又在莲峰南面山麓,旧有一响石。击之其声如鼓,隆然震耳。《香山县志》载称:“响石,在莲花山南麓,扣之𠹒𠾐,前有蔡烈妇墓。” 按该石及墓,后来亦为澳葡凿山辟路时毁去,现已无迹可寻矣。尝读《广东新语》,至明末志士屈翁山之“澳门”一章,有云:“自香山城南以往,一百二十里,一岭如莲茎。逾岭而南,至澳门,则为莲叶岭。甚危峻,稍不戒,颠坠崖下。”由此可知莲峰山,在明末时代又名莲叶岭。至清朝,多称之为莲花山。按清乾隆十年,分巡广南韶莲道薛韫,曾巡视澳门,其《澳门记》云:“自香山县凤栖岭迤南,凡一百二十里,至前山。又二十里,为濠镜墺。未至澳六七里,山崭然,断车沙隄如长桥,曰莲花茎,茎末,山又特起,名莲花山,又伏又起,中曲坳长。”可知莲峰山之形势,起于澳北,中曲而弯向东岸,绵延起伏,至马交石斜坡迺止。东西两面,本皆临水,东滨为黑沙环,远接九洲洋海;西麓河道,濠江径其前,滚滚西江水,奔流不息。故昔日每当夕阳西下,反照摇金,美丽无比,有“莲峰夕照”一景。当年海防军民同知印光任,其《莲峰夕照》诗云:“莲峰来夕照,光散落霞红。楼阁归蛮界,烟林入锦丛;文章天自富,烘染晚尤工。只恐将军画,难分入化工。”但自从一九二三年时,澳葡兴工筑港,将莲峰山之东西两面河海沙滩填塞,辟山筑路,莲峰山遂成为内陆,无复旧观耳。澳葡辟山开路,更将莲峰山南段掘成两截,使俾利喇街可以直通黑沙环,以利交通及军运。盖莲峰山险据澳北,俨如屏障,故澳葡特于莲峰山区,密戍布防,多立兵营。计有:望厦炮台之黑兵营、合金棚之炮兵营、俾利喇街之机械化部队兵营等。各营士兵,借此捷径,可以迅达澳中各处,利便非常,有如五丁之凿破金牛路焉。莲峰山南面,望厦村后,昔日有一天然石托。每偷春初,燕子归来,辄羣集石托筑巢,乌衣队队,何止万千?时人观此,喊呼之为“燕子宝”,或称莲峰山此段为“燕子岭”。后因蛮童时来打雀,射杀不少,嗣后燕子归来渐疏,今且绝迹矣。莲峰山区在一八四九年前,仍属中国官吏统治,常假天妃庙审判民夷讼事。据《澳门纪略》称:“莲花山下,有天妃庙”。攷天妃庙,原名慈护宫。慈者,大慈大悲观世音也;护者,护国庇民天后也。天后,古称天妃。该庙即供祀此二女神。清朝道光十年,该庙重修,香山知县许乃来以该庙位于莲峰山麓,援西蚩华山庙例,因题其门额曰“莲峰庙”。查该庙入门堂中,有方亭乙座,升阶纳陛,翬飞鸟革,颇为严肃宏丽,是即判事处也。昔日两广总督林则徐,尝于此处传见澳葡兵头,是亦著名之历史遗迹也。莲峰山自脱瓯后,一切情形皆改观耳。读鲍俊之《行香子》词句有云:“……帘垂粉壁,山锁莲茎;看海东西,楼高下,艇纵横。”
莲峰山
“覆路榕阴接海隄,望洋东转望洋西,马交石上看潮立,十万军中战水犀。”右为《岭云海日楼诗钞》之丘沧海咏马交石观涛诗也。盖马交石观涛,昔为澳门八景之一。当澳门未填海时,该处前临大海,远望九洲;风挟潮来,涛击石湍;其声澎湃,响若惊雷,所以澳葡,亦以其列为风景区 (Bela Vista)。该区不独指马交石之一石而言,据《澳门市街名册》详释该区称:“马交石,此名指本市马交石山东北斜坡之区。位于自来水公司水塘,与黑沙环之间,即渔翁街两边,并伸展至海边,此区近海之一端,有石一块,上有台,中国人称之为圆台仔。“马交石山,此岗位于自来水公司水塘,与渔翁街高段之间,即在螺丝山花园之东北。岗一部份为马交石炮台马路所环绕。在此岗内,有马交石炮台之遗迹,马交石无线电台,并有下列之地方:马交石炮台马路,马交石斜坡,玛利二世皇后眺望台。”马交石区有不少历史遗迹,如马交石、马交石古庙、玛利炮台遗迹、四百周年纪念碑遗址、亚马勒开路碑石、基督教坟场、摩罗园、荷兰治港工程处旧址、海角游魂、螺丝山花园等。马交石,攷诸古籍无其名,惟自清朝乾隆时,海防同知印光任,及张汝霖二合篡之《澳门纪略》始。案《澳门纪略》称:“马交石,在莲花山北麓,石椭而硗,无趾,三小石承之。相传:浮浪至。”后来之史地志书,言马交石者,皆援引此耳。如此相传,未免类似神话。该石究在何处?尚难确证。有谓该石在澳门东北隅,天后古庙对开之海滩处,且该石之朝海一面,刻有“马交石”三个大字;但稽诸澳门父老,却从未有人亲见者,然则传说终是传说耳!或谓该石,原在螺丝山之山腰处,面向大海,但早被澳葡凿去,开辟螺丝山花园云。更有谓该石,现尚在海滩上,澳葡曾于石顶,筑一平台,俾使游人览海,即今《澳门市街名册》中所称之“圆台仔”云。查此圆台仔朝海之一面,又未尝刻有“马交石”三大字,想亦不过以其屼立海滩,而致附会之耳。姑无论马交石果在何处,但定在附近地区,故今称此一带为“马交石”,又有何不可?况此一带,皆居高临海,可供游人观潮眺远,尽日流连者;靡论花晨月夕,同样清幽,故不鲜骚人墨客,于此高吟。曾记程学沣有《马交石玩月》五言律诗云:“日落游车尽,疎烟近岸生。山前一月出,海上数帆轻;螺磴盘芳草,鱼矶没野萍。江湖足归兴,好与话幽情。”马交石古庙,原名“天后古庙”,因在马交石海滨,为马交石区胜景之一。昔日该处本是海滩礁石,渔民因巖结龛,供祀海神天后。当年只有山坡草径一条,盘曲而达庙前,古榕蟠荫其上,惊涛吼激于下。后来盖就小小亭台一座,丹墀翠砌,拾级可登,于是红海黑砂,万顷在望;远隔嚣攘,近景幽闲;一灯神前,十分虔净。该庙原非甚古,今可分为两座:下为道观之天后宫,上为梵宇之观音阁,组合天然,岿然屼立于海滨焉。天后宫不过百年建筑物耳。清朝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由一位老道士四出募捐,集赀兴筑者。抗战前曾经一次重修,迺成现状。观音阁则更为近年所建。闻为香港青山一位法师,来澳筑此阑若。据其匾额刻着乙未年(一九五五年)创建者。该阁高踞巖顶,四面栏杆,极目眺远,风景佳绝。澳葡自从于一九二三年间,填海筑港,遂将马交石古庙门前沙坦堵塞,辟一马路经过庙下,从此多年古庙,已非近水楼台;旧日海滩,变作桑麻田舍。但是鱼矶不远,钓网犹邻;蛟石依然,潮汐可见也。故昔之观涛胜地,今只供作登高望海耳。试诵《百尺楼诗稿》,有《登马交石天后宫望海》诗云:“历尽沧桑石一拳,丹梯双袖挪云烟。后宫香火千秋泽,蜃气楼台二月天;风色从来多变幻,春容老去却矜怜。登临四望茫无际,日夜狂流逐逝川。”螺丝山,因其土丘阜起如螺髻,山路盘旋如螺丝,林木青翠如螺黛,所以昔已有螺山之称矣。澳葡于一八九八年,修路辟园,莳花植树,称为螺丝山花园。更于山岭筑小尖塔,回环可上,而至顶端,号螺丝笃焉。在螺丝山半腰处,有小路横出,可达一石枱。石已半埋,枱居石顶,西北面海,围以栏杆,或谓该石,即原来之马交石云。当年澳葡未填海前,立此石枱上,可以观海,可以听涛,更可以眺远,九洲凝眸,祖国在望。螺丝山麓,马路道傍,旧有空阶,尝设餐室,以备过客歇息,足供游人流连者,名襟海楼,可见当时为依山面海者也。及填海后,改称乐园,日只茶座,夜增歌坛,可以把盏看花,可以飞觞醉月。每当春夏,则车马盈门,及至秋冬,则未免景况萧索,盖以其僻处东北,远离市区故也。惟另有幽人,爱其雅静,冬晨秋夜,来此清游,作画吟诗,乐其所乐。昔刘草衣,有《中秋夜游乐园》诗云:“天遣闲云约我来,园林一角绝纤埃,疏疏秋树明明月,半作诗材半画材。” 冯秋雪又有《中元夜偕友乐园看月》诗四首云:“落落人间向海隅,江天寥廓月圆初。芳园今已无车马,秋入河山景亦殊。” “孤灯点点似秋萤,熠婚无光夜气清。今夕嫦娥怜独照,故随江水向人明。” “中元时节已飞凉,不待秋云定有霜。小立扶阑对明月,金波看到似残阳。” “暗树呼云寒渚外,舟人碎月乱流中。天风意欲飘星去,留得银盘映冷枫。”螺丝山下之马路,为澳葡兵头亚马勒(J. M. F. do Amaral)于一八四九年所开辟者。此条马路,由昔日澳门古城之水坑尾门起,经东望洋山麓,直达马交石之螺丝山下,转向黑沙环斜坡,而迳至关闸马路而抵关闸门。故亚马勒特在螺丝山下之黑沙环斜坡间,一面向海之巖石上,刻一葡国徽志,并勒有“马交一八四九”等葡文,该石现尚可见也。马路所经之山地,当时为龙田望厦村人之祖宗坟墓所在,因辟路而被掘毁,致一时怨声载道,后遂有沈米之事件发生。据《香山县志》载称:“……开驰道于东望洋山,山多居民坟墓,夷勒起迁,迁者给洋银一両四钱,不从者夷之,弃残骸于海,民大嗟怨,遂有沈志亮、郭金堂之事。” 该事参见林谦之《退思斋杂录》及《沈米郭金堂传》。亚马勒刻此碑石,实为澳门扩展区域之碑石,所以旧日澳门葡人称此石为”马交Macau”石也,亦有人认为此石就是马交石焉。昔者相传:“马交石在莲峰北麓,石上刻有马交石字,面向大海。”但传说只是传说,未尝有人确曾见过有刻着马交石三字之石者。惟独此碑石,确属在莲峰山麓北便海滨,面朝大海,且刻有马交字样,惟属葡文耳。马交石之真相,因为年代久远,且沧海已变桑田,无从稽攷,以致人言言殊,此碑石亦成疑问也。螺丝山之东,另有一岗隆起,伸延至海滨者,《澳门市街名册》,称这为马交石山。查此岗原名东岗,但旧日澳葡称之为未申拔山。一七六七年时,英国初来中国之威廉未申拔氏(Wilhelm Meesenberg),死后最先营葬于此岗,因此得名。后来又有其他欧洲国家之欲来拓殖者,死后相继埋葬斯土,合计共有七人,彼等竟美其名为”沟通中西文化之七先锋”。吁!彼殖民主义者真是身死异邦,仍不知悔也。后因澳葡用此墓地,遂将七古冢尽行移葬于马交石基督教坟场内。马交石山之最高处,松荫浓密,澳葡藉其掩护,于此筑一小炮台,名为玛利二世皇后炮台。闻昔日该炮台之进口山径,沿途俱设有石油汽灯。攷澳门在百余年前,能采用汽灯照明,实属先进,港澳都当推其为隗始也。追至后来澳门有电灯设备时,才将之撤去,寻且澳葡亦将该炮台撤销而拆毁矣。现在环绕该山之马路,则称马交石炮台马路。距炮台稍东,该山有一马交石无厦电台。昔日此处,还有一所传染病医院,皆香港英资设立者。后来澳葡政府以一万七千元代价,将医院及电台机件等承购,合并为一所更完备之无厦电台,而迄于今焉。海角游魂,在马交石山之极东隅。前临大海,背倚无厦电台;遥望中山,俯瞰自来水塘;海阔天空,台高椅净;为望海之胜地,诚游玩之佳境也。但名号海角游魂,未免凄凉恐怖!揆厥原起,是亦有由。事缘于公元一六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荷兰舰队侵袭澳门时,荷兵尝在此处海滩登陆,及被葡人击败后,又擕炮窜回此处,拟驾舟出海逃亡,惟为澳葡炮火封锁,卒至弹落舟翻,炮沉人溺。是役也,真是鬼哭神号,情状惨极,从兹该处,闻涛声便疑炮响,见风动辄似魂来!嗣后澳葡,遂号此处为”地狱门槛”(Boca do Inferno),近人亦称之为海角游魂。海角游魂之山麓,其东边海滩处,在一九二三至一九三零年间,荷兰治港工程处尝于此辟地作工场,棚厂满布,器材纵横,车艇常屯,工人结集,于是渔翁街上,颇觉繁盛一时也。迨至澳门填海筑港工程完竣,荷兰治港工程处亦告结束,迺将仓库器材撤去,该处海坦便筑成马路而直达新口岸焉。在螺丝山下,渔翁道左,该处又有一所澳门电灯公司车房,大约于一九零四年间,为一法国人厘古所创立。初时规模甚小,只得一台蒸汽机发电。及至一九一七年间,再由英人嘉利仁接办,陆续扩充,才具今日之规模。马交石有古坟场二所:一为英人基督教坟场,一为印度回教坟场,皆为英印游客之凭吊地也。基督教坟场在螺丝山后方,黑沙环斜坡之傍。石墙作限,铁闸常关,内有古坟廿穴,皆丰碑石椁,行列井然。另有英文碑志,略称“当十八世纪末叶,该廿穴古冢原散葬在澳门古城墙外之各山谷者,后经蒐集,移葬于此。瘗此者皆为来自各国之人,计有:英、美、德、法、挪威及丹麦等国。”回教坟场又称嚤硙园,在马交石山麓右方。深谿蓊蔚,长径通幽,内为印度人之回教圣地,亦为教友时节拜祷之处也。昔日印人身后,俱在此火化。其教规虔洁,不轻易任人进内者;澳中唯此一回教传道处耳。马交石本迺昔日澳人游倦息鞭,闲来把盏之娱乐胜地。当年除有螺丝山下之乐园外,尚有陆园一所──即今濠江中学校址,既设凉亭茶座,更备秋千杠架等以吸引游人。昔《雪社诗集》,冯印雪有《陆园消夏》。七言绝句二首云:“参差林景日玲珑,双蝶魂播淡宕风,一个草亭窗四面,高吟人在绿荫中。”“绿树鸣蜩乞我来,园林一角隔嚣埃。斜阳祝向花梢住,莫遣诗心照碧苔。” 陆园后来易主,改称陶园,增设歌坛,极一时之盛。昔雪社宇雪亦有《陶园即事》诗二首云:“炎炎夏日草芊芊,一树斜阳一树蝉。愁绝侬来独不见,绿阴阴处接流泉。”“放眼中原几劫灰,陶园清夏且徘徊。漫言逸兴无人会,已有诗仙日日来。”
马交石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月16日─1780年2月4日)2月20日,法国东印度公司“科尼兹王子(Prince de Kannitz)”号商船从里昂出发,于7月间抵达澳门,法国商务代表唝士噔(Charles de Constant)携其中国仆人阿高(Akao)在望厦村一带游览,学穿中国布鞋,唱中国歌曲,坐中国轿子,养中国狗。9月19日,“科尼兹王子”号抵达广州。该船共载287人,除两名传教士外,其余均为各国驻广州夷馆的员工。当年,唝士噔即往澳门住冬,并留下了对当时澳门最真实的记录: 常驻广州的欧洲人,一般都习惯到澳门去住冬,因为他们喜欢这个具有某种欧洲色彩的地区,而且进出也不需要任何申请和准许。住穗欧洲人被迫每年到澳门定居半年。他们在澳门租用和修缮非常豪华的住宅,这些住宅带有很大的美丽花园。自16世纪以来,葡萄牙便习惯于将莫桑比克的黑人运到澳门,为到那里住冬的驻穗欧洲人充当仆人,特别是当轿夫。澳门的西洋人轿子有5名轿夫,4人抬轿,1人撑阳伞。澳门半岛由一条长1/2法里、宽1/8法里的狭长地带与香山相连。中国人曾在那里建筑了约15法尺高的厚城墙。该城墙中央是一座酷似城门的大门,驻扎著一支卫队,有10名兵勇负责阻止中国人经过。在澳门需要记住的第一个词是“Maetti”,即妈祖。澳门全民信仰著名偶像妈祖,在那里的山上建有妈祖阁。另一个词是“马交港(Amacao,Guad)”,即今天的“澳门”。除了某些海滩之外,澳门在大海一侧被干旱的山岭所环绕,由堆积起来的山崖所组成,其周长为10海里,城市占据了这片领土的 1/3。在丘陵之中,有一片由中国人辛勤耕耘的土地,那里很容易进行灌溉和蓄水。当地中国农民已从极其懒惰的葡萄牙人手中夺回该地区的地产,他们居住在这片富裕平原的三个村庄,望厦村(Mong-ha)、沙梨头村(Patane)、圣拉匝勒(Saint-Lazore)旁的黑沙环(Areia Preta)。该岛中的未耕耘部分被充作中国人的墓地,世人从未见过如此辽阔和具有如此巨大的墓碑的墓葬地。城市的布局很美观, 每侧均以阶梯状上升到多座丘陵,其中某些山顶由城堡和教堂占据。 澳门共有13座天主教堂、3座男子修道院、1座乌尔苏拉修会(Ursuline)或克拉拉(Sainte-Claire)修会的修女们的教堂。大部分教堂都很庞大,建造得也很漂亮,属于耶稣会士们的大三巴(圣保禄教堂)有三根廊柱的漂亮门面。它们占据了最美好的地址和最佳方位。澳门城由一个要塞工事或一个城堡所保护,这就是大三巴炮台。城外有一座占据了一座山丘之最高峰的炮台。它俯瞰乡间与大海,这就是东望洋炮台。在海港进口处有一座大炮台,船舶必须在其大炮下驶离,在最容易下到大海深处的地方,还有其他几个炮台,这些炮台均配备150门铸炮,其炮架的现状非常糟糕,城墙的保存状态也很坏,人们很少会对它们加以修缮,当时驻澳门的葡萄牙兵营有150人,由不同民族和不同肤色的人组成,中国人不允许增加驻兵的数量。就这块殖民地的现状而言,它很容易被夺占。若有一支500人的欧洲驻军,且处于警备状态,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抵抗中国的任何军事行动。如果葡军能保持与海洋的自由交通,那就更容易了。澳门城在陆地一侧由厚而高的城墙环绕,系由葡萄牙人在100多年之前,当荷兰人企图夺取该城时,抓获的荷兰俘虏所筑。城外还有一家医院和一家孤儿院。 当地的葡萄牙政府掌握在一个议事会手中,它原来只接受开赴日本的贸易船队司令官们定期巡视,从1629年起,又从中加入了葡印总督任命的一个“总督”。议事会由葡印总督任命的“澳门总督”把持,澳门成了一个宝库,它由对某些从欧洲船上卸下来并由议事会向居民们大量出售的商品征收的税款来维持。那里有一个拥有广泛权力 的主教。当地居民与印度、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交趾支那、马六甲海峡和法国岛从事贸易。这种贸易共用20—25艘船。每年有一艘赴果阿,另一艘赴帝汶,有1—2艘赴孟加拉,同样多的船舶赴马尼拉,3—4艘船赴交趾支那。这种情况与1560—1630年间日本贸易的时代相比,则显得黯然失色了。澳门居民们的最大收入,则来自他们向属于不同公司的欧洲人出租房屋,或者充当欧洲人的仆人。葡萄牙女王将经营巴西烟草的专营权留给了自己,而巴西烟末正是中国人吸的那种烟。女王在那里有一个仓库和一个负责销售的代理商。每年都 有1—2艘里斯本的船前往中国采购茶叶、南京土布、瓷器和药材等商品,他们都用皮阿斯特支付。欧洲的葡萄牙政府长期忽略,甚至忘记了一片使它未付出任何代价的殖民地,这片殖民地对它一无所求, 而葡政府于数年前就派遣了一名高级法官,或者一位具有广泛权力和任期5年的大使,他同时也是海关的关长,负责死者遗留下的财产,为政治事务而与中国政府交涉。总之,他是负责全部民事与法律事务的长官。但他也在澳门从事鸦片贸易,而中国政府本来是禁止这种毒品进口的。此处的鸦片中的大部分都被当地居民消费,它们在澳门获得了一个可靠的集散地,又通过走私而被输往中国内地。 澳门政府对该岛上的3万余名中国人没有任何司法权,它对其他居民行使权力。当葡萄牙人之间产生某种纠纷时,尤其是当情况非常 严重时,则必须与“广南府”属下的同知协商,同知驻扎于前山寨。澳门过去曾有一家设备精良的铸造炮与钟的工厂,由自日本进口的铜供应原料,于1561年由波加洛(M. T. Bocarro)创建(此为喷士噔误记),当时为远东最著名的铸炮厂。该城居民约有7000名基督徒,其 中2/3都是女子,均为中国人血统。另据估计,1745年澳门的信教居民为5212人,包括前澳门住冬的外国公司经纪人、亚洲非中国人的受归化教徒;在澳门的8000名中国人中,约有4000名教民。这样算来,在18世纪中期,澳门共有9000名基督徒,而该地的总人口要高于1. 3万人。葡萄牙人将收买中国婴儿并使他们在基督教中成长视为一种“功德伟业”。婴儿的价格并不高,尤其是在中国内地各省出现荒岁时更为如此。葡人更喜欢收买女童,以供色情业。当时澳门只有一个欧洲女子,即总督夫人。澳门的葡籍居民实际上来自许多民族和各种肤色的人,其中包括1500—2000名黑人女奴。各种工匠都是中国人,葡萄牙人更喜欢祈求施舍而不是去工作。澳门是嘉靖年间的1557年,为感谢葡萄牙人帮助消灭海盗张西老(Tchang-si-lao),而允许葡萄牙人居住在该地。这是未曾由中国史料否认或确认过的说法,但无论如何,在最早纯属地方当局与广东官吏们的安排,而并非北京政府的正式割让。因为当时海盗正在骚扰屯门地区。中国人也只允许葡人建造木板房,但葡人善于贿赂负责监察管理的官吏们,不久便在那里如同现在一样定居了。他们与中国政府谈判,并由此获准拥有一处军事工事,一定数目的大炮和100人兵营。葡人每年向中国政府交纳500两白银(750镑),广南府每年都派 人来隆重地接受地租,视察工事和军事,查询是否严格地遵守条约。澳门港很安全,可以接受吃水量为20法尺的船舶。葡人很少对该港给予关注,使大船很快就无法使用它了,使许多船被迫抛锚于氹仔岛,那里距澳门城有1法里之远,也是安全港。中国政府保留了出自内地的关税,并且对不属于澳门的葡船征收停泊税。当时在澳门流行的习惯是,先到达的欧洲夷馆成员为后到者举行晚宴。这都是一些盛大欢庆的日子。1780年,人们都穿镶补华丽饰带的服装,侧佩刀剑,乘坐由葡萄牙黑奴抬的轿子,礼仪要求在餐桌上有一只几乎是完整的烤全羊,每只羊价值15皮阿斯特,这是当时最 珍贵的菜肴。人们在下午2时用餐,然后便去休息,晚上再返回打牌,9时再进餐,一般都要持续到次日清晨。当新来者安居下来后,一般还要举行答谢宴会。因此,澳门日复一日和永无休止地举行宴会。欧洲人于每年2—10月间在澳门度过。当时共包括15—16名英国人、同样数目的荷兰人、3名瑞典人、3名丹麦人、3名法国人、3 名奥地利人,此外还有几名独立于夷馆之外的英法侨民。这些外国侨民于澳门居住期间,完全是无所事事,除在海上游弋而消磨时光外,无他事可干。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青年人都过著放荡的生活,不遵守任何法制,不从事文化活动,只追求粗俗的享受,至少是非常懒惰的原因。当地人往往认为那些返回欧洲的人,都是已暴富的巨贾,是古怪的、好奇的和令人无法忍受的野蛮人(东哥特人)。这种情况后来略有改变和好转。 1780年,有几位欧洲妇女常年居住澳门。中国政府不允许任何非中国女子到广州并在那里定居,就如同禁止任何欧洲人与中国女子交往一样。耿升:《贡斯当与》,载《暨南史学》第2辑,2003年。
法国东印度公司“科尼兹王子”号商船从里昂出发
“一湾水弱不流花,寂寂连山长草芽。五月海风多带雨,乱帆随雨过前沙。”黑沙湾在澳门东北隅,沿关闸沙海滩至马交石山麓,成一巨湾。隄岸背靠莲峰山,面对九洲洋,平沙漠漠。杂生水草,是即黄节诗所谓:“寂寂连山长草芽”也。又因海水沙色,均呈黝暗,故名黑沙湾。按钟凤石于嘉庆时游澳,在其所著《读书楼诗钞》之澳门诗十二首中,有注释云:“澳门一岛,状如莲花。香山尽处,有路名关闸沙,直出抵澳,若莲茎焉。其两傍为内外洋,水分二色,内红外黑,亦曰红黑海。”攷关闸沙之两旁,内为西江,其水挟上流之泥土而下,故色红赭。外为九洲洋海,水色黝深,其沙亦呈暗黑色。潮挟沙来,堆积成岸,如半环形,故又名黑沙环。据《澳门之市街名册》称:“黑沙环──本市望厦山东北,及螺丝山园之北,全部地区,包括由黑沙湾船坞起,至马交石,即渔翁街附近止,所有之新填地。黑沙湾填地,包括本市拱形马路起,至渔翁街之低部止所有新填地。现在此区,将黑沙湾与马交石连接起来。除黑沙环马路附近一小部份有建筑物外,其余大部分作菜园用。以上所示,即澳葡现在认为是黑沙湾之区域也。黑沙湾隄岸马路,迺由马交石斜坡起,直落黑沙环而至拱形马路,迳抵关闸门止者。此路于一八四八年,为澳葡兵头亚马勒(J. M. F. do Amaral)所开辟。当年他于傍晚时候,定必跨马驰聘于此沙隐中,习以为常,卒被龙田村民沈米瞰杀于此。现在沙隄之拱形马路中,澳葡刻有一石,泐明“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等字,作为纪念。据《澳门市街名册》称:“拱形马路──由罅些喇提督大马路,与巴波沙大马路之间,即青洲大马路对面起,至黑沙湾马路,即马场海边马路对面止。纪念物,刻有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石一件。”黑沙湾北端,即关闸门东边海滩,澳葡填海时,曾于此筑一跑马场,由澳门赛马会(The Macau Jockey Club)主办,每月赛马一次,不数年便告停办。因此空阔场地,日渐荒芜,后来任由澳中贫农在此垦植,现终变成供给澳中民食之菜田矣。又据澳门市街名册称:“跑马场──此系本市新填地区,位于黑沙湾船坞之北,原设有澳门骑师俱乐部之跑马场。此区大略以马场海边马路,及骑士马路为界,现几全部辟作菜园。”黑沙环及马场海边马路一带,地辟人稀,十里平沙,空阔无比;且海边空气清佳,最宜于调鞍试马。尝读《澳门杂组月刊》,江仲春有濠江八景诗,其中之“黑沙跃马”云:“风高天昏黑,遍地烟尘生。羣雄争为首,何事伏枥呜?”黑沙湾跑马场之南,有只可供渔艇避风用之黑沙湾船坞。该坞本为澳门填海工程之一,原定将该坞筑成一道小运河,凿穿莲花茎之关闸马路,而贯通青洲内河,使澳门半岛变成海岛,然后在小运河上架一桥梁,俾得仍通关闸焉。后因变更计划,致改作船坞耳。黑沙湾中部,原有基督教志道堂初址一所,迺澳门基督教最初传道之处。后于一九一八年,才迁往马大臣街之新建会堂耳。兹据余美德口述,吴桂华笔记之《澳门中华基督教会志道堂成立史略》称: “……民房堂舍,面积无多,会众挤拥,难于容纳,迺蒙谢荣先生据概捐送黑沙湾屋地两间,以为建筑会堂之倡。复由当时之热心信徒,筹募款项,续购屋地四间,会堂之基址备矣。于是由余美德、李星泉、廖德山、司徒迩臣及谢荣等辈,热烈募捐,鸠工备材,历时未久,而宽敞之志道会堂,建立于黑沙湾矣。其时香港伦敦会道济会堂,赠来金地黑字匾额一方,颜曰:福音初至之地……夫黑沙湾之地段也,僻居市北,远隔人烟,交通工具,未有如今日之繁荣,既无巴士,复鲜汽车;疾雨暴风,往还跋涉,传道困难,岂非憾事乎?当是时也,会众闲谈中,感觉有另建新堂之必要焉。意志已决,机会自来,……曾几何时,而巍峨之志道会堂,耸峙于马大臣街矣。” 志道会堂虽已乔迁,但黑沙湾旧址现仍存在,不过易为民居耳。澳葡凿山填海,已将黑沙湾面目改观,古迹亦被湮没不少,沧海桑田,俨然菜园瓜圃,鸡犬成村矣。传说不一之马交石,一说该石实于黑沙湾海中,即今之留香花园对开海面。三小石支持其下,半浮水面,圆滑可抚。其朝向黑沙湾之一面,题有马交石三个大字,雕凿甚深,并刻有一条如链形之花边图案环绕之。卅年前,澳中耆宿,尝泗水至石,为之抚摩不至云。但自填海后,或被爆去,现已湮灭矣。观音堂之后山花园,原迺背枕黑沙环,后顾九洲洋,风景佳绝者。自澳葡掘泥填海后,将观音堂之后山,掘去过半,辟俾利喇马路,建合金棚兵营,现只遗下半壁后山,掩护梵宫耳。黑沙湾为澳门之东北边陲。往日,一湾卤海,半岸黑沙,水中乱石参错,蛤蛎丛生。沙滩上,更繁殖一种观音螺,螺壳而蟹爪,如负壳之蟛蜞然。沙间还杂生各种贝类,形状奇异,颜色美丽,儿童常爱拾玩。自填海后,亦皆绝迹矣。黑沙湾亦迺观潮佳处。东风来时,惊涛拍岸,有如万马奔腾。清朝道光时进士鲍俊,其《行香子》词有云:“飓母时鸣,百丈潮生,卷腥风,浪迫蛟鲸。沙关夕照,海角朝晴,爱腊鱼黄,银虾白,石螺青。”
黑沙湾
“突兀中流乱石隈,青洲咫尺拟蓬莱。潮头撼岸晴还雨,屋角惊涛昼起雷;猘犬吠花人迹断,饥鸢占树鸟声哀。凭谁为向冯夷道,还与华亭作钓台。”右为明末名僧迹删,咏青洲岛之诗也,攷青洲原为澳门西北方面,海中之一个小孤山,山高约三十余公尺,面积不广,四周皆水。初时其地,实与澳门不相连系者,故葡文亦称之为(Ilha Verde),即绿岛也。据《香山县志》载称: .“青洲山,在澳门北二里许,前山寨南四里,城东南一百二十里,一望菁葱,周遭皆水,如金山然。”又据《澳门纪略》称:“北则青洲山,前山、澳山盈盈隔一海,兹山浸其中,厥壤砠,厥木樛,岏巑荟蔚,石气凝青,与波光相上下,境殊幽胜。明嘉靖中,佛郎机既入澳。三十四年,复建寺于兹山,高六七丈,闳敞奇閟。知县张大猷请毁其高墉,不果。天启元年,守臣虑其终为患,遣监司冯从龙,毁其所筑城,蕃不敢拒。今西洋蕃僧构楼榭,杂植卉果,为澳夷游眺地。”盖青洲在十六世纪时代,已为天主教士所盘据,辟作休浴之所,因此名诗书画家吴渔山,当其在澳三巴寺修道时,尝咏青洲诗云:“一发青洲断海中,四围苍翠有凉风。唯过休沐归来晚,夜渡波涛似火红。”“并注云:青洲多翠木,为纳凉休浴之所,海涛夜激,绝如散火星流。”见吴历《三巴集》。攷旧日青洲,兀立海中,固与澳门互不相连者,犹今日路环、氹仔然。葡人何时始来青洲耶?据强克司脱(龙思泰)(Ljnugstedt)所著之(A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 in China) 尝称:“青洲岛,在澳门西北海中,为流氓之逃逋薮。葡人入居澳门后,渐至该岛,开荒辟莱,视作游眺地焉。约于一六零四年时,耶稣会之圣保禄修院院长贾华孥 (Valentino Carvalho),与天主教东方巡教总监范礼安(Valignano)两人,未获得中国之地方官准许,私至青洲,擅筑教堂,以为传教之所。当时华误认教堂作炮台,因此流言四播,谓耶稣会士,居心叵测,有窃据青洲野心。于是驻澳华官,迺于一六零六年,率兵至岛,尽毁外人居室及教堂,教徒因是哗然,遂有仇杀华官之举,及策谋大暴动事。香山知县闻之大惊,出而调处,遂许耶稣会仍得居留青洲,惟即竖立石碑,声明此岛仍属中国领土。一场风波,始得平息焉。”所以耶稣会教士又得在青洲重建教堂,闳敞奇閟,虽在天启年间,经由监司冯从龙毁其教堂之高墉,但教堂依然存在。及至清朝乾隆年间,华官虑基终为患,迺有查禁青洲天主教事。当时海防军民同知张汝霖,曾有奉敕查禁青洲天主教诗一首云:“有田如舶以风耕,路问烟波什伯更。望断海山人不返,重来楼阁草无情;耶稣不怪生衰汉,玛窦向心纳故明。圣代即今殷未雨,百年淫蔓一时清。”自从耶稣会教士,在青洲建筑教堂后,中国人士已疑其为设防置垒,居心叵测,有窃据青洲之野心。曾是时天主教内部发生党争,互相倾轧甚烈,于是一般反对耶稣会之教徒,遂乘机散布谣言,甚至印行册子,谓耶稣会教士郭居静(Lazarus Cataneus),藉踞青洲,有觊觎明统阴谋。居澳华人,广东官吏,均信以为真,民则避居,军则戒严,闭闸封仓,致令澳门粮食一时陷于断绝,澳葡为之大困,据“中国葡萄牙殖民略史”称:“当两广总督接得郭居静谋叛消息后,即命总兵领军收回澳门。但事先遣探侦查,始悉仅属澳中宗教内所致,全无谋叛迹象,迺罢攻澳之举。”又据托里各尔脱(Trigault)所著之《中国基督教传教史(Histoire de L’ Expedition Chrestienneau Royaume de la Chine)》所称:“澳门葡人因此粮绝,感到大困,迺亟派要员二人,专赴广东地方政府请求,谓葡人居澳,素爱和平,对中国向无危害企图,恳毋听信流言,遽断粮食供应,殊深遗憾云。经中国派人调查后,知确是谣言,疑团顿释。”当时广东大吏,尝将此事奏闻于帝,奏中对当日准许耶稣会士,建立教堂于青洲之官员,尤痛深抨击云,如《明史‧佛郎机传》有谓:“番禺举人卢廷龙,会试入都,请尽逐澳中诸蕃,出居浪白外海,还我濠镜故地,当时不能用。蕃人既筑城,聚海外杂番,广通贸易,至万余人,吏其士者,皆畏惧莫敢诘;甚有利其宝货,伴禁而阴许之者。总督戴耀在事十三年,养成其患。”由此可知香山知县张大猷,任令耶稣会士在青洲建立教堂,实乃当时两广总督戴耀姑息所致也。青洲,既处前山内海口道,我国原有界兵戍守,水面还有海军师船驻守。尝记当鸦片战役初期,英国海军来扰关闸,关闸汎兵联合青洲师船,曾将英军击退,并歼敌无算。据《香山县志》载云:“七月廿二日未刻,英国哗愉伦等,率舶舨十余,火轮船一,由九洲洋驶至澳门关闸,突然开炮,官兵迎击,随遁,易中孚率署澳门同知蒋立昂,香山县丞汤聘三,由南而北;署肇庆协副将多隆武,督标副将波启善,由北而南;署提标游击阮世贵等,在中往来接应,惠昌耀率师船驶至青洲,水陆夹击,坏夷船桅柁舢舨数龟,夷兵堕水者藉藉。”青洲岛上,我国之守界兵队,至光绪十三年才撤出。至于青洲海面之师船,亦于光绪十六年才移驻前山。据香山知县杨文骏《查覆澳门新旧租界情形节略》称:“光绪十三年,葡人又占澳门全海,拔去浮桩,近复逐我青洲守界兵”。又据《香山县志续编》称:“光绪十六年,葡图占青洲岛,筑新路转租英人,迫我原驻青洲岛师船,移驻前山,总督李瀚章允之。”又案民国三年六月间,陈箓由外交部派往澳门调查界务,当时外部所具之《澳门界务说帖》尝称:“青洲原系小岛,在望厦村西,亚婆石东南,系归前山营管辖。葡人于光绪十五年(即一八八九),填海成隄,以通该岛。青洲海面,我国原驻师船,迫令移驻前山,内港之水道,从此亦被其管辖矣。”青洲岛上,自从明代香山知县张大猷,纵容耶稣会士建筑教堂于先;又由清朝两广总督李瀚章,允将中国师船移驻前山于后;澳葡迺得从莲峰庙前,筑一长隄,直达海心,欲与青洲联系,俾使青洲,成为澳门西北隅之一个半岛,寖且租与英人,开设青洲士敏士厂焉。据葡人白力架(今译白嘉乐J. Braga)所著之《美丽的澳门(Picturesque Macao)》尝于“青洲”一章记载称:“耶稣会教士,于一六零八年,来居青洲岛上。更建筑精舍,附设园林,后取一万四千两银之代价,转让与一位澳门土生葡人。及至一八二八年,三巴仔圣若瑟修院,又以二千元承购其他。再至一八八九年,三巴仔圣若瑟修院,又以该地之一部份,租与英人,设立青洲士敏土厂。”所以《香山县志续编》载称:“一查青洲,在关闸之西,拉塔石炮台之南。本系前山营所属之岛,从前奉准给予白头洋人,为设教堂之所,并非葡人租界。光绪十二年,葡人竟租与英人,开设公司,在该岛建窑,制造英坭土砖,每年收租银一千二百两。”回溯当年闻澳葡筑隄将抵青洲岛畔,不过只离一二丈遥时,岛上之英人,特择对正隄之要冲,在岛上自建一铁闸,以阻其通路,澳葡因是亦停止继续填筑。故该隄在昔日多年以来,都是隔水一二丈远,未得与青洲贯连也。及青洲士敏土厂迁港后,澳葡才拆闸填筑,然后完成此条通道焉。青洲岛,昔虽远离澳岸,孤悬海中,但当澳葡尚未筑隄将其联贯之先,相距间,海水实甚淤浅。曾记《勺园诗钞》,在嘉庆时,李遐龄有咏“进艇沂青洲而上,至中流,其水才深尺余”之诗一首,其诗云:“微波澹澹碧天净,纳凉唤艇凌蠔镜。父老云达蛮展邦,动色戒勿轻渡江。水端难辨牛与马,谁信中流仅没踝。小舟如雀不得过,五百年后当奈何。闻道蓬莱亦清浅,昔畏乘船今乘辇。桑麻鸡犬同人间,世俗犹以仙名山。”当年青洲之海坦虽浅,但其中生产一种黄油膏蟹,鲜美甘腴,驰名远近,所以嗜杯中物者,辄往捕之。故吴亮挺尝有句云:“卖鱼浪白船双桨,擘蟹洲青酒一樽。”兴正豪也。又道光时,谭莹之《乐志堂诗集》有《澳人馈青洲蟹》诗云:“岛中珍味冠熊鱼,一例无肠企不如。风雪估帆天气换,烽烟蛮榼世缘疏;谁堪出将征佳兆,人笑居夷乏远书。闻说避兵仍踵至,大都留飨武陵渔。”青洲之膏蟹虽美,独惜自从英人在青洲设厂制造士敏土后,常从海中掏取泥石作料,更将灰坭煤渣倾掷水中,致令佳种膏蟹,日渐灭绝,今已不复生产耳。尝忆汪兆镛有咏青洲诗云:“青洲旧隔水,倏忽海岸连。松杉绿如雾,荡漾晴霞妍;蕃寺有兴废,可攷天启前。新制士敏土,机厂崇且坚。只惜佳蟹绝,持螯空流涎。”据其注云:“按青洲山下,海水淤浅,今已连亘陆地,直达莲峰寺前,山下旧产黄油蟹。极肥美。近年设士敏土厂,掷灰海中,佳种顿绝云。”澳葡之填塞青洲海坦工程,实迺其修筑澳门内港之一部份计划。设工程始于一九二三年,首将青洲隄之两傍海坦,即莲峰庙前之一带海面,堵成陆地。及至一九二五年,青洲士敏土厂迁港后,迺将青洲闸门拆除,完成青洲与隄之连贯工作。后更辟山塞海,扩阔环岛海滨;且筑坞修隄,整路建屋,于是使青洲山由孤岛变成半岛,再由半岛而变成澳门西北陲之一片大陆矣。澳葡遂称之为青洲及青洲坊,其区域之界限,据澳葡市政厅出版之《澳门市街名册》称:“青洲,位于本市之西北端,即青洲大马路尾段。昔为一海岛,因此得名。现已变为半岛、该岛之东,所有新填地亦称此名。该填地,即将该岛与陆地相连,而至苏沙医生街止,又名青洲土腰。在该填地内,有青洲坊,有屋宇数间,街道数条。又该岛系属葡国远东传教会所有,内有屋宇数间,及兵营一座。该岛及土腰之界线为:东至苏沙医生街及台山坊,南至筷子基北湾,西至内港,北至鸭涌。“青洲坊,位置在青洲大马路之北,即化验所街与苏沙医生街之间,伸展至花地玛教会南街,及鸭涌边河街止。此坊有下列之街道,顺序排列,均由东向西,称为:青洲坊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六街、七街、八街、九街、十街、十一街、十二街、十三街、十四街、十五街、十六街、十七街、十八街、十九街、二十街。又南北向有十二条无名小巷,中心有一小公园,有围墙环绕。”青洲坊,因其僻处澳门西北边陲,虽填海工竣,仍属荒郊。后来一般贫苦大众,渐来聚居,草舍茅寮,绳枢瓮牖,俨然成村矣。可怜一朝失慎,致兆焚如,全坊化作废墟,千百哀鸿待赈,幸得慈善人士同情,不日为之重建木屋,行列整齐,满以为此后风雨无虞也。何图又于一九五五年一月十日清晨,祝融再降,尽将木屋三百七十余间烧去,难民无家可归者二千七百余人,灾情惨重。后经热心同胞之社团维持,合力筹谋,捐巨款,为万全计,再为之改建锌铁小屋,广庇所有贫者,犹忆前时青洲北边火警,灾后重建贫民屋,尚有勒碑纪实。该篇黄绢幼妇文章,殊堪一诵,兹爰录出如下:“建筑青洲北便贫民屋宇碑记”。“蠓螉蕞尔,檐牙工牖户之谋;蚼蟓么,石孔构楼台之式。盖秋霜冬雪,昆虫之托庇者窠;而疾雨飚风,人类之栖依者屋。是故司空执度,务广地以居民;孟氏著书,继均田而授宅。咏邠馆允荒之什,卢旅者刘公;诵周原孔抚之诗,筑室者亶父。帡幪念切,今古同之;胞与情深,中西一也。镜海涵濡之域,莲峰葱郁之区。埠启朱明,华洋杂还,地居黄族,丰啬悬珠。或则郭穴金多,富倾陶帛;或以阮囊赀涩,窭甚颜原。餐餐之计心劳,轮奂之营力绌。碁敲逭暑,局安而巨橘难求;药买回春,市稳而仙葫莫宿。陆上岂无破艇,弗属张融;客中尽有邮亭,难容司马。尔迺数椽小筑,一窟觕成,苟合苟完,爰居爰处。几星会于甲子,家具毁于祝融。故址萧条,泪为灰炉。善团恻忍,庇以葵寮,权宜之计非差,久远之图未究。鸟飞兔走,司年又届黄龙;电掣雷奔,煽虐重来赤帝。中泽之鸿队队,靡所止居;丧家之狗累累,倩谁收卹?阿难托钵,不辞大举巡游;须达布金,尚赖同胞踊跃。于是茅茨画屏,砖瓦同施,匪竞奢华,惟希巩固。盖以焦头烂额,曾遭两度之惊;因思曲突徙薪,须建万全之策。傍青洲而启宇,组白屋以成村,较诸画阁朱楼,简单殊甚。拟以柴扉草舍,优越良多,数万金建设攸关,庶不掷诸虚牝。三百所经营早就,幸无负此灾黎。功喜告成,法须善后。主客期于互惠,公私务贵兼权。按月征租,户取一元五角;储金备用,虑周万世千秋。将来雨漏风穿,萝牵有待;或以山穷水尽,棠发无资。当大计之拮据,仰小修为挹注。章程妥定,附勒贞珉;涓滴无私,尽输公帑。乐矣!焚巢众鸟,相率还巢,念哉!得水游鱼,毋忘失水。”青洲之填海工程,既完竣后,因其面积辽阔,荒地甚多,所以各种工厂,都增设于斯,如砖厂、火柴厂、冰厂、船厂等,仓房栉比相望,成为澳门之工业区。至于低洼之地,辟作瓜田菜圃,猪屋鸡场者,亦复不少,其产品皆供应澳中粮食,是亦成为澳门之农产地。青洲区,在抗战时期,可算最为繁盛。盖一般逃难来澳之省港居民,不少租赁青洲之平房货仓等,暂作栖所。即广州之知用中学,亦假青洲之教会洋楼,权充课室,及作学生宿舍。迨至战事结束后,居民及学校等都逐渐迁回省港,且其中有些工厂及农场等,亦宣告结束,于是青洲又恢复本来之荒凉面目矣。当年澳葡当局,亦尝于此间设立一所难民营,专为收容澳门所有之无居无食者,其鸠形菜色,真是触目恻然,所以《百尺楼诗稿》,当时有《青洲即事》诗云:“到此荒凉地,人生暗自惊。海波翻岸浊,风味入门腥;菜色看南圃,秋色动北营。只今无郑侠,不必问流氓。°澳门自来水公司,初于一九三二年,已在青洲设立机房,泵取河水供用,还在青洲设塘贮水,但因建筑不良,时漏咸水,致不适用。后来新公司改在新口岸,筑塘蓄水,仍是吸取青洲河水,但以可能泵用之淡水时间无多,只择春夏间海潮退时,始可泵水存贮,秋冬干旱,就时虞不敷。自从祖国于湾仔竹仙洞及银坑,建成水库,用水管接驳青洲之自来水机房,在一九六零年三月八日,开始供应澳门山水,照顾同胞,我们今日饮水思源,自当不能忘怀也。青洲之填海地区,北面只隔一条浅窄之小涌,即与中山县属接壤。中山解放后,澳葡将青洲列为边防禁区,不许闲人来往,从此青洲名胜,只可远望而不可即焉。青洲素有苍松翠竹、石秀波光之胜。当风雨欲来,烟雾轻笼之际,美丽仿若仙境,所以《青洲烟雨》,昔日被列为澳门八景之一。曾记清朝乾隆时,海防同知印光任,有《青洲烟雨》诗云:“海天多气象,烟雨得青洲。蓊郁冬疑夏,苍凉春亦秋;钟声沉断岸,帆影乱浮鸥。景此潇湘胜,何人远倚楼。”至若青洲夕照,红霞反影,渔舟晚泊,农舍暮炊,亦为青洲美景之一。故印光任后之继任海防同知张汝霖,又有青洲夕照诗一首,题为《寄椗青洲饭罢抵澳诗》诗云:“楼船鼓角晓风催,载到厨烟翠一堆。山势不根浮树出,钟声微浊带潮来;已同纳秸孥西至,犹见倾葵户北开。一段海霞红蘸处,粉墙高下簇莲台。”青洲风景佳绝,昔日丘逢甲莅澳时,对此倾慕备至,惜当时尚无陆路可通青洲岛,丘氏恨未能亲履其地;遂有遥望青洲之七言绝句一首云:“仙洞云封万竹深,隔江胜地负登临。倚楼忽作蓬瀛想,一角青洲出海心。”今日青洲已因填海而与澳门接壤,且有人为禁阻,欲赏美景者,未免有缘悭之叹矣!
青洲
筷子基,原迺芦兜城对面之一个沙洲,为青洲与芦兜城之间,海沙日久积成者。初面积不大,原名赤洲,又称竹途岸。据《香山县志》海防篇有云:“青洲东南偏东三里之竹途岸小岛,原名赤洲。”光绪十六年,澳葡填筑青洲路后,将青洲变成一个半岛,附属于澳门;又在一九二四年,填筑内港,将赤岛筑成一个长形小岛,名之为筷子基。盖初时尚筑一小桥,横跨两岸,后来复将河腰堵塞,而成一长形半岛,与青洲路两相平行,恍若一双筷子,故名筷子基,取其象形也。澳葡筑成此半岛后,于其上建平民屋两列,取名为五二八坊,以纪念其五月二十八日之葡国革新纪念日也。该坊两傍海滨,树木行列,屋宇整齐,虽属贫居,另具风致,迺仁慈堂管业也。据《澳门市街名册》称:“筷子基,此名系指由白朗古将军大马路起,至内港止之新填地。位置在筷子基北湾,与筷子基南湾之间。内有五二八坊。工务港口运输厅、货仓及旱坞空地等。”“五二八坊,又名筷子基,位置在筷子基即白朗古将军大马路之西,及筷子基北湾与筷子基南湾之间。有街三条,由东向西,横贯而过,南为飞喇士街,北为俾约翰街,中为高士德街。此坊之尾端,有工务港口运输厅,材料仓及旱坞一座。”
筷子基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