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八年(1869年2月11日─1870年1月30日)1月16日,澳門第一屆闈姓正式開始承充。據該承充合同載:華人何老貴(Olo-Quai)與亞彭(Apom)以每年3000元的承充價碼,獲得闈姓三年承充權利。承充時間自1869年1月16日起,擔保人為商人先拿‧飛南第。具體條款只有兩條:一是倘若知悉無人獲彩的情況下,承充人何老貴與亞彭應將票銀歸還買票者。二是每四個月上期繳交1000元於公物會。[1]這是澳門公物會出投,第一次招人承充闈姓。

中文檔案記錄文字有很多不同之處:時有水師副將彭玉(即亞彭)夥同奸民何貴、陳行、梁六、馮鳳韶等私收闈姓,抽取經費入己,積有巨資。又念沿海私收勢不可常,而內地罰款例有當禁,若得官紳奏請禁止,省城闈姓便可在澳門地方公然開放,盡獲國家每年數十萬之利,謀之經年,未得其便。適遇疆臣張兆棟等先後奏請裁禁在案,彭玉、何貴等欣然得計,遂於光緒元年(1875)承充澳門闈姓,三年繳葡萄牙軍餉131300金,名曰致中和闈姓公司。光緒四年(1878),以期滿加價,復充三年,繳葡萄牙軍餉60萬金,名曰時和闈姓公司。光緒七年(1881)又以期滿加價,復充三年,繳葡萄牙軍餉90萬金,名曰怡安闈姓公司。是省城商民及四鄉州縣往澳門投買闈姓者,仍不能禁止。[2]上述中文檔案所記闈姓事有許多含混,它將同治八年(1869)第一屆、同治十一年(1872)第二屆及光緒元年第三屆闈姓承充全部放在一處述說,很容易造成人們的誤會,認為闈姓是光緒元年才傳入澳門。以澳門政府檔案證之,可以確證闈姓正式傳入澳門的時間應是同治八年。

[1]COTA: AHU-ACL-SEMU-DGU-005, A-№ 2, Cx. 0042(1873年),葡萄牙海外歷史檔案館。

[2]《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3冊《記名道府翰林院檢討潘士釗奏請變通挽回钜款以濟要需摺》,第181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