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7年在該學堂美籍教員布朗的帶領和香港《德臣西報》的資助下,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孟松學校學習,為中國最早的留美學生之一。1848年因病回香港,在《德臣西報》社學經營管理、翻譯和印刷業務。後任倫敦布道會印刷廠總管。1869年被推為東華醫院倡建總理之一。次年,任香港《華字日報》主筆。1871年與王韜一起開辦中華印務總局。後在清廷駐美使館充任翻譯官。1874年參與創辦《循環日報》。曾首次出任香港法院華人陪審員,也曾出任香港定例局及潔淨局非官守議員。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1847年在該學堂美籍教員布朗的帶領和香港《德臣西報》的資助下,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孟松學校學習,為中國最早的留美學生之一。1848年因病回香港,在《德臣西報》社學經營管理、翻譯和印刷業務。後任倫敦布道會印刷廠總管。1869年被推為東華醫院倡建總理之一。次年,任香港《華字日報》主筆。1871年與王韜一起開辦中華印務總局。後在清廷駐美使館充任翻譯官。1874年參與創辦《循環日報》。曾首次出任香港法院華人陪審員,也曾出任香港定例局及潔淨局非官守議員。
更新日期:2019/01/15
廣東南海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記者、編輯,1985年後曾任廣州市文化局副局長、局長,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省作家協會理事。1992年10月來澳,任新華社澳門分社宣傳文體部部長。廣州市第八屆政協常委。1996年調任廣州市文聯主席,同年9月因故身亡。著有傳記文學集《飛花之路──曹靖華訪問記》(合著)、散文集《山水清音》和《足跡的幻化》。
鍾子碩,1943-1996
中國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和學者。字卓如,號任公、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中舉人,次年在廣州拜康有為為師。倡導變法維新,是戊戌變法的主要參加者之一,與康有為並稱“康梁”。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創辦《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反對共和,思想日趨保守,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他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影響。辛亥革命後,以立憲黨為基礎組成進步黨,擁護袁世凱,1916年又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此後不久,息影政壇,專心致力於講學和著述。他一生的足跡遍及亞洲、大洋洲、美洲、歐洲,曾多次到過香港,也曾到過澳門。光緒二十二年九、十月間,自滬返粵省親。後到澳門與康廣仁等商議辦《知新報》事宜。《知新報》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月正式出版,成為宣傳變法維新的一個重要輿論陣地。梁啟超逃亡日本期間仍與《知新報》澳門同人保持聯繫。
梁啟超,1873-1929
記者、作家。字小配,別號禺山世次郎,筆名黃帝嫡裔。廣東番禺塘司(今屬廣州)人。早年赴南洋謀生。1901年加入南洋中和堂,傾向革命。次年冬至香港,任《中國日報》記者。1903年撰文批駁康有為的保皇主張,並協助鄭貫公創辦《世界公益報》、《廣東報》及《有所謂報》。1905年參與設立澳門優天影粵劇團,倡導粵劇改革,採用廣州話演唱,而不用官話;在澳門南洋演出,影響尤大。同年在香港加入同盟會。1907年獨辦《少年報》,提倡民族主義。1911年廣東獨立後,任廣東民團總局局長。1913年春被粵督陳炯明誣陷侵吞軍餉罪,逮捕入獄。陳離職後,繼任都督胡漢民依原議執行,遂被冤殺。生平勤於著述,小說創作蜚聲晚清文壇,曾被時人譽為“晚清奇才”。著有《洪秀全演義》、《廿載繁華夢》、《宦海升沉錄》等,風行一時。
黃世仲,1872-1913
字仲偉,筆名治頑、凡夫等。廣東新會人。1904年遊學日本。旋加入同盟會。1906年回國,助陳子褒講學於澳門灌根學堂。1912年與陳德芸創辦廣州《民生日報》,發表第一篇社論《平均地權論》,轟動一時。1913年任嶺南大學教授。1925年任開平縣縣長。次年調署開建(今屬封開)。1928年佐理陳市政。著有《百衲詩草》。
陳頌豪,1878-1932
女。字文侗,號薇君。廣東南海人。康有為長女。自幼不纏足、不穿耳,開中國婦女界風氣之先。15歲即據二十四史編《風俗制度考》,後又翻譯大量日本書籍,助父編纂《日本政變考》、《日本書目誌》等。1897年在澳門《知新報》任翻譯。次年7月與李惠仙(梁啟超夫人)等在上海創辦中國最早由婦女主辦、以婦女為閲讀對象的報刊──《女學報》。戊戌政變後,亡命澳門。後長期寓居海外。
康同薇,1879-1974
美國第一位來華牧師,也是美國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的第一人。1801年4月22日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12歲洗禮。1826年畢業於安姆赫特學校,隨後入安道華神學院就讀。1829年10月受美國公理會派遣赴中國。1830年3月22日抵達澳門,受到馬禮遜接待。由於裨治文專向中國人傳教,故先要學習華文,並得梁發協助其工作。1830年裨治文與馬禮遜、雅裨理等人發起組織廣州基督教徒聯會,主要宗旨是聯絡西國教徒;設立資料庫、圖書館;出版華文聖經教本。隨後參加益智會、馬禮遜教育協會、醫藥傳道會的工作。1832年創辦英文《中國叢報》(又譯《澳門月報》、《中國文庫》),先後在廣州、澳門出版。該報是鴉片戰爭前後外國人在華創立的重要刊物。初由馬禮遜倡議,美商奧利芬特負責在紐約進行印刷器機設備的籌募。裨治文辦報態認真、立論較持平,以大量文字記錄了鴉片戰爭前後重大事件及背景。1843年11月,任英商馬地臣創辦的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秘書。1839年2月在澳門創辦馬禮遜學堂,容閎曾在該學堂學習六年。同年6月15日應欽差大臣林則徐之邀,到虎門觀察銷煙。1843年出席香港傳教士商討重譯《聖經》會議。1844年2月,美國使團到達香港,裨治文充當顧盛的翻譯和秘書。1845年參加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53年任上海公理會牧師。1856年在上海外僑組成的學術團體一上海文理學會任會長。1857年促成皇家亞洲協會華北分會成立,被選為主席。1858年為簽訂《中美天津條約》而出謀策劃。他於1841年在澳門出版《廣東方言撮要》,此書有助歐美人士學習中國語文,更可從學習中認識中國文化。1861年11月12日在上海去世。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