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郑卓,原名郑卓轩,香山三乡桥头(今属中山市三乡镇桥头村)人。兴中会会员、孙中山侍卫。 孙中山为他改名郑卓,人称德叔,早年参加三合会。1897年,郑在香港加入兴中会。在澳门草堆街孙中山创办的中西药局当搬运工。后来孙中山到广州行医,药局交与程大元(程北海之子)做司理,成为革命党人常集会之所。 郑一方面做运货,一方面担任交通传讯。郑与孙昌是好朋友,常得机会与孙中山见面,孙中山见郑身体好、功夫好,通晓英文、法文,又会开汽车和轮船,就留在身边做侍卫,后郑当上侍从武官。在广西镇南关起义时,郑担任司令部副官,负责掌管粮食。孙中山派郑向马君武学制炸药。 1913年,他随孙中山南下,巡视南方各省督办铁路,后随孙中山赴美国三藩市、西雅图、洛杉矶和加拿大温哥华、法国巴黎、日本等地。 1918年,郑担任广三铁路机务段长,一年多后,回到孙中山身边当侍从武官。 1923年8月,郑被委任为大本营巩固军副官长;1925年1月被委任为广东兵工厂管理委员会委员,1926年任财政部总务处缉私课课长,1931年任中山县公安局局长,后任岐关车路公司副经理等职。后来,郑定居澳门。[2] 1982年6月,应江门政协之邀,郑撰写《孙中山先生在江门轶事》一文。1908年,郑、卢怡若等五人护卫孙中山,都带有手枪和炸弹。孙中山乔装为郎中,化名姓徐。时值农历正月十五,茶庵寺进香人多,孙中山等推迟到正月十七日到达茶庵寺,在一间有秘密地下室“客房”休息,慧真和尚立即派了小和尚在上山的路上布下哨岗。刚坐定不久,放哨的和尚突然发现山下来了一队清兵。 一向很镇定的孙中山感到意外。此行高度秘密中进行,难道走漏了消息?当时郑等采取紧急措施,陈少白、刘义、黄顺护卫孙中山,由慧真和尚派出心腹带路,走上茶庵寺后山茂林深竹中一条小路,绕到海边去。在那里有小船可以过渡,必要时从水路撤退。卢怡若(三哥)前往台山。郑装作茶庵寺的“后生”,下山探听消息。郑赶到山腰,发现数十个清兵护拥著几顶轿正上山。轿子里坐的都是女眷。 郑根据从事革命工作多年的经验,清兵出动围捕党人,决不会带女眷。郑立即将消息飞报回去。事后,据茶庵寺的和尚向进香的女眷和清兵打听,才知这是一场误会。原来当时江门商业发达,与香港有火船往来,成为水陆交通要道,所以有一营清朝陆军驻守。 营长当时叫“管带”。另外,在江门堵头山有个炮台,炮台台长是外省人,与陆军营管带、两家女眷都有往来,这两位“官太太”听说茶庵寺香火很旺,决定前来参神,认为正月十五人多,选定正月十七才来。因茶庵寺在山区,她们的丈夫恐怕有“山贼”,多派护兵保护。 孙中山、陈少白、刘义、黄顺等接到平安通知,又回到茶庵寺,在有地下室的“客房”住上一晚,第二天,陈宜禧派他的侄子陈忠堂到茶庵寺来迎接孙中山。[3] 1986年3月11日,郑在澳门举行102岁寿宴会;后与女儿一家同住。 1988年,郑在石岐苏华赞医院逝世,终年104岁。[1] [1]中山市外事侨务局、中山市港澳事务局:《中山市华侨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第751页。 [2]《郑卓》,载“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网,2010年2月2日,http://www.sunyat-sen.org/sun/showxgrw.php?id=280。 [3]江门政协:《江门文史资料》(第8辑),江门:江门政协,1982,第1-3页。
郑卓,1884-1988
郑仲,又名郑汝仲,字锟贤,号侣忠,生于香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一个农民家庭。[1]兴中会会员、革命家。 南屏郑氏祖先,最早由福建莆田迁来,北宋庆历年间(11世纪40年代),入粤任惠州路判官,九世时迁居东莞,后复迁至香山三乡,与郑观应为同一大族。14世后,郑氏一部分族人陆续迁来南屏,之后建有纪念15世祖的雪山祠、纪念16世祖的居一祠。 郑是郑居一的长房子孙,郑氏传至第二十三世祖父郑彦庞,娶妻杨氏,生育两子,长子郑汝俭,早夭。次子郑汝仲。 郑在少年时代,因家境贫困,远渡重洋前往檀香山谋生。经过十多年辛劳,颇有积蓄,与孙眉在当地合办一个畜牧场,规模甚大,有牛羊等畜类一万余头,复兼营商业,收入不菲,在檀香山颇有名望。 1878年,孙中山随母到檀香山孙眉处求学,结识了郑。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郑和孙眉率先参加,成为最早的兴中会员之一。有志之士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宣传和筹款活动,郑首当其冲。起初,孙中山在檀香山鼓吹革命时,孙眉反对,郑极力劝说孙眉,并且在经济上对孙中山尽力帮助。后来,孙中山几次到檀香山进行宣传筹款活动,都得到郑和孙眉的大力支持。 由于革命志趣相投,志同道合,郑和孙眉、孙中山义结兄弟。郑居长,大孙眉四岁,称大哥;孙眉居次,孙中山居末。三人签字的金兰谱与郑的兴中会会员证及郑捐助的现金收据等珍贵文物,郑及其后人悉心保存,抗战期间日寇侵占南屏时,郑的儿子恐日军搜得而遭其害,将这些东西全部烧毁,十分可惜。 郑对革命更为倾心。他将与孙眉合力经营牧场变卖,所获之款交给孙中山支配使用。[2] 1895年,郑回到澳门省亲和完婚,及料理澳门物业。适逢广州起义失败逃到澳门的孙中山,郑将孙中山藏到他的婢女顺霞家中,位于石墙街路口的“翁均利”铺号。 1905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希炉埠成立兴中会分会,重振革命声威。同年,孙中山和黄兴等组织同盟会,希炉埠兴中会改为同盟会,郑随即转为同盟会员。 后来,郑在檀香山其他物业日渐萧条,加上年事已高,他与孙眉相约回国。孙眉初居澳门,后移居香港九龙。郑回到南屏家中,他十分关心国事,主理乡政,慷慨豪爽,排难解纷,颇得乡人拥戴。他与孙中山家人联系十分密切,常往澳门探望孙眉、卢慕贞。郑的长子结婚时,孙中山赠喜幛礼物祝贺。 1912年,孙中山视察前山,郑发动南屏群众前往欢迎。孙中山为勘探铁矿事到南屏时,郑作向导在将军山探测矿务。 1922年1月18日,郑在家乡病逝,终年72岁。 南屏乡亲给郑仲举办隆重的葬礼,全乡出动,学校停课,乡民师生都参加送葬,孙科也率人前来参加,挽联挂满一屋,极尽哀荣。 郑仲生育一女四子。元配张氏是本村张庸建之女,只生一女,居长,嫁给本村张姓,不久身故。郑在檀香山时,孙眉收养一个美国孩子为义子,孩子生于1888年。 他见郑仲无子,将义子转送给郑仲领养。郑仲将义子带回家乡,取名郑胜祥。郑胜祥体魄魁梧,乡人称他为“番鬼仔”或“番鬼胜祥”。由于郑胜祥自幼接触革命前辈,耳闻目染,受到革命的熏陶,思想进步。当时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函邀郑仲出任财务工作,他以年老多病,未能就任,就将义子交托给孙中山。 后来,郑胜祥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惠州战役。利用战役结束后的短暂时间,郑胜祥全副戎装,返乡探亲,乡人听他讲战斗的事迹,令人十分敬佩。不久,郑胜祥被派往新加坡工作,起初两年寄回三封信,说因工作关系,暂无定址,请缓回信。之后,音信全无,不知所终。 1895年,郑仲从檀香山回乡时,因元配张氏无子,又娶澳门路环李氏为妾,先后生育三子: 郑金柞,又名郑炳芬,生于1898年,曾在菲律宾经商,后来去世。 郑金禧,又名郑炳芳,生于1907年,受父兄影响,郑金禧早年参加革命,成为30年代老共产党员。他参与组织抗日先锋队,推动南屏地下抗日斗争工作,参加家乡解放工作,复任澳门海员工会子弟学校校长,退休后闲居香港和南屏老家。 郑金照又名郑炳华,生于1911年。郑金照早年到港澳谋生,后考入粤汉铁路局报训班受训,毕业后适逢抗日战争,投笔从戎,参加第四路军交通兵团担任报务通讯工作,后因病转入韶关电报局任报务员,并在乐昌、平远、广州等电信局服务,建国后任教于广东省邮电学校,退休后定居广州。[2] 郑炳芳之子郑少仁说,祖父郑仲从檀香山回到南屏后,与孙眉来往密切,逢年过节,经常走动,亲如兄弟。郑炳芳幼时体弱多病,患有哮喘病。孙眉听说狗肉汤煮鸡蛋可以治疗。于是,经常带着一篮子用狗肉汤煮好的鸡蛋来看郑炳芳。孙眉住在澳门,卢慕贞不时接济郑家,两家感情非同一般。 郑少仁听说,伯父郑炳芬多次随郑仲去澳门孙家探访,孙中山当时示意送郑炳芬到岭南大学读书,后因政局变动,孙中山过早离世,未能成行。虽然郑仲、孙中山相继离世,但郑仲后代依然坚持革命,完成先辈未尽夙愿。[3] [1]珠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珠海市人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103-105页。 [2]郑炳芳、郑照:《回忆先父、兴中会员郑仲》,载《珠海文史》(第8辑),珠海:珠海政协,1989,第53-58页。 [3]《与孙中山义结金兰,急公好义乐善好施 郑仲:倾其所有支持革命》,载“珠海视窗生活网",2011年12月31日,http://www.zh3721.com/2011/0927/0756_121714.html。
郑仲,1850-1922
陈树人,名韶,号葭外,生于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番禺区)。诗人、画家、“岭南三杰”之一。 树人自幼潜心绘事,17岁时师从隔山乡先辈居巢、居廉画师习画。期间,树人与高剑父、高奇峰都打下良好的画画基础。树人特获居巢画师青睐,将孙女居若文许配给他为妻。 时值晚清,国家内忧外患。树人心存报国,治学之余,主持广州、香港两地新闻笔政,暗中鼓吹革命。 1906年,孙中山从美洲转道香港赴日,树人与陈少白、黄世仲同谒于舟中,大家相见恨晚,树人随即加入同盟会。 孙中山对树人颇赏识和推重,邀请他共赴日本襄助同盟会务,之后,树人进入京都美术学校绘画科攻读直至毕业。民国成立后,树人回国担任粤省优级师范学校和广东高等学校图画教授。为深研世界文学,他再次东渡日本,毕业于东京立教大学文学科,先后留学日本十多年,与艺术、文学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树人回国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当时袁世凯阴谋篡国,树人以事被袁党所诬入狱,虽系桎梏中,犹吟诗不绝,旷达胆识过人。1922年夏,树人奉命从加拿大回国述职。返抵香港时,恰遇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蒙难,情势十分危急。树人获悉后,第一时间诀别妻儿,冒险赶回广州,登上“永丰”号舰,表示愿任孙中山秘书,誓与孙中山共患难。孙中山经过慎重考虑,要求树人赶赴上海,向各地华侨揭露、声讨叛军陈炯明的罪行。两天后,树人不得不离舰。从此,他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1922年9月,脱险后的孙中山在上海召开会议,商讨改进中国国民党计划,树人由孙中山指定的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之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担任大会主席的孙中山指定树人为广东省代表,出席国民党“一大”。 1931年冬,树人出游桂林。期间,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杂诗四十四首》之二中,他作了表白“鸳鸯江水辨难真,也为临流一怆神。不信本源能混去,到头清浊漫无分。”从中可看,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和一盘散沙,已让树人筋疲力竭、心灰意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俯仰天地的刹那间,他顿悟,促成了他以一种高蹈出世、洁身自好的方式完成桂林山水的愉快体验。之后,桂林山水写生成为他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捩点。 1932年8月10日下午,长子陈复在路上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当晚11时被秘密押至河南南石头“惩戒场”惨遭杀害,年仅25岁。树人得知消息后,悲愤至极,作《哭子赋》诗八首,并将陈复生前的住处起名为“思复楼”,后亲自将遗骸葬于故园隅山乡刘王殿岗息园。陈复之死使树人在政治斗争中,更加超然洒脱。 树人在绘画上的成就,一是在扎实的传统功夫上,通过融汇中外技法,实现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创新。他对画面空间十分重视,让空间有回旋的余地,虚实相生,使人遐想;就像诗歌,口角生香是必要的,兰心蕙质的底蕴更不可少。如作于1928年夏的《跃鲤》,画面上半部是一条跳跃着的鲤鱼,下半部则是水和草,各占画面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桃花待雨浓》也是如此。二是在用色方面,他善于敷彩。他画红棉,用深朱反映其英雄伟大。他尤其善于用绿色画竹子、芦苇、杨柳、梧桐等,浓淡相宜,清秀明丽,色彩中孕育著喷薄欲出的生命。人们常说“陈树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树人工诗善画,尤长花鸟、山水画;1931年创作《岭南春色》、《木棉图》,寓壮硕于雄丽,获得比利时万国博览会的最优等奖。树人生于江南,爱画春雨、杏花、杨柳,展现出春意盎然的境界,1936年创作的《雨后》,有雨过天晴的清新气氛。他的山水画《鼎湖飞瀑》、《柳浪闻莺》都有景秀华润的特色,线条圆润,轻巧而疏朗。后期深入蜀地,绘有《峨眉云海》、《夔门秋色》等作品,画风偏于雄劲峭削,笔墨浓重粗犷。毕生作画达千幅以上,追求恬淡隽秀的情趣,熔诗、书、画于一炉。他与高剑父、高奇峰被称为“岭南三杰”。 树人一直当官,虽亦官亦画并不矛盾。1927年,他辞去各种职务后,长时间流连于山水、诗画,不问政治。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他住在重庆山区茅屋里,无论工作多忙,他仍然每天清晨5时多起床作画,首先练线条,练笔墨,星期天练写生。抗战胜利后,身负闲职的他回到广州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与高剑父以振兴中华艺术的大任共勉,后又与赵少昂、关山月、黎葛民、杨善深等弟子晚辈组成“今社”,并举行画展,孜孜不倦地进行新国画艺术的探索和开拓。蔡元培评价“陈树人先生,纯粹美术家,而具优美个性者也”。[1] 抗战初期,树人避居澳门,与高剑父、张纯初、郑哲园等重组“澳门清游会”。[2] 1948年10月4日,树人因患胃溃疡而病逝,终年64岁。 陈树人著有《树人画集》三辑、《桂林写生集》一辑及《专爱集》、《战尘集》、《寒绿吟草》、《自然美讴歌集》等书。 现存作于1930年的《紫藤游鱼》画一幅,容大块画鲤鱼,陈树人补上了紫藤和题识。 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的三幅容大块的作品中,有一幅是他与陈树人的合作,其中容大块画桃花,陈树人画牡丹花。还藏有一幅合作画《岭海春光》,画作由陈树人写萱花,高剑父画红棉,高奇峰作牡丹,张纯初绘茶花,再由罗仲彭描紫藤,黎葛民画黄葵,容大块作桃花等。[3] [1].王翯:《“岭南三杰”之——陈树人》,载“新华网",2008年9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8-01/24/content_7484783_1.htm。 [2].莫小也:《20世纪前期聚居中国澳门的传统画家》,载“论文网",2012年12月28日,http://www.xzbu.com/7/view-40585.htm。 [3].《[广州脸谱][广州画卷‧第38期]容大块1900年-1963年壮游写生被桃李不求盛名只求心》,载“中国青年网",2012年11月30日,http://bbs.1205.cn/thread-32437-1-1.html。
陈树人,1884-1948
陈孔屏,字昆耕,香山南朗山门(今属中山市南朗镇山门村)人。[1]烈士。 陈孔屏家中有些钱,成为三合会头子,组织本地人入会。入会时,斩鸡头,滴血入册。三合会有时开大会,点起火把,声势很大,共有会员近千人。当时,他与孙中山、陆皓东等三合会人来往较多,经常出入澳门。[2] 清光绪十九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即1893年9月26日,《镜海丛报》刊登了一则“声明告白”:“启者,本医生晋省有事,所有中西药局事务,统交陈孔屏兄代理一切,出入银两揭借汇兑等件陈孔屏兄签名即算为实,别无异言。光绪十九年八月十六日,孙逸仙谨启。” 从1892年9月孙中山受聘镜湖医院起,到这则“声明告白”发表之日,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整整一年时间。孙中山被澳葡当局排挤而遗憾地离开澳门,转至广州设立“东西药局”,但他在澳门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并打下了革命基础。 “声明告白”揭示:孙中山在中西药局开诊医病后,络绎不绝。但医局里所请的职员,未必是人人尽都忠实。其中更有人冒名揭借银两;或是赊借货物,以致东窗事发,被孙中山知晓,不得不登报,以此制止不法之事的蔓延,免致一发不可收拾,后患无穷。可见,两人情谊非同一般。 1895年,陈孔屏在翠亨响应孙中山、陆皓东号召,响应广州起义。[1][3] 后来,山门村龙舟地有个甘木交得了一个五品官,听说三合会是反光绪皇帝的,要回来捉拿三合会人。兰溪村甘灶安(以前在大祠堂村住的)因经常在孔屏家中吃饭,对他家情况非常熟悉。甘木交串通、收买甘灶安做内线,去捉陈孔屏。当时半夜,陈昆耕(孔屏)家中被包围,他无路可走,逃下井中,被人捉去坐牢,折磨至死。 1912年3月5日,孙中山在《追悼粤中倡义死事诸烈士通告》中提到陈孔屏烈士,通告说“殆因缘被难,株累重牢,若杨烈蓬(衢)云、郑烈弼臣、陈烈孔屏,泊辛丑役之梁烈慕义、洪烈全福诸贤,暨所有名不具详之诸志士者,成负知觉之先,耆义如饴,真岭海之芳丞民哉!” 约1937年,中山县政府出资将陈孔屏厚葬,其坟墓原在今翠亨宾馆一带,80年代因修宾馆被迁移到犁头尖山地区。[2] [1].《陈孔屏》,载“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网,2012年3月10日,http://www.sunyat-sen.org:1980/b5/192.168.0.100/sun/showxgrw.php?id=369。 [2].邹佩丛:《孙中山家世研究与辨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547-548页。 [3].孙重贵:《孙中山与香港澳门的不解之缘》,载《贵州政协报》网,2012年11月12日,http://www.gzzxb.com/pages/news.aspx?id=%CD%B3%D5%BD%D5%FE%D0%AD46480。
陈孔屏
梁镜清,香山县(今属珠海市)人[1],以海为家。港澳流动渔民、同盟会会员。 梁镜清拥有三艘船,经常停泊澳门,往返于香山港澳之间。当时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在香港成立同盟会,之后在澳门设立支部,进行宣传和组织革命活动。 梁镜清膺服孙中山的革命学说,说吾等水上人家,受尽屈气,非革命不可!他毅然加入同盟会。 朋友梁义是香山县人,穷于家计,沦为盗贼,成为“绿林”头目之一。梁镜清晓以大义,明之以理,劝梁义改邪归正。梁义悦服,也加入同盟会;并将自己的澳门寓所捐出,作为同盟会支部集会、联络之用。[2][3]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革命形势日趋成熟,孙中山为筹集经费,奔走国内外。梁镜清常用自己的渔船秘密为党人送枪械弹药,接济内地民军。[4] 当革命军出现经济困难时,梁镜清变卖自己的一艘渔船,将得到的全部款项捐给同盟会。没多久,他又将另外两艘渔船变卖,所得款项同样全部资助革命活动。因此,他家计困难,但他毫无怨言,被革命同志誉为“疍家之王”。 辛亥革命事起,肇建共和。梁镜清已一无所有,在一间小庙当司祝以度日糊口。 抗战时期,梁镜清在香港去世。 梁镜清爱国之义举日月可鉴,值得后人敬仰。[2] 澳门富商萧瀛洲出资帮助梁镜清开渔栏和摊馆,掩护采购和走私军火,支持革命党人采购洋军火组织武装起义。[5] [1]蒋乐进:《澳门第一代赌王》,载《南方都市报》,2009年11月17日。 [2]珠海政协:《珠海文史》(第5辑),珠海:珠海政协,1987,第49页。 [3]珠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珠海人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352-353页。 [4]《同盟会潜伏策划起义大香山清军不战而退》,载《南方都市报》,2009年12月3日。 [5]金英杰:《灵芝药房秘密搞革命》,载《新报》,2013年9月27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92090。
梁镜清
黎协,又名黎国民,生于澳门。夏威夷富商、同盟会分会部长。 1875年,黎来到夏威夷,起初在莫洛凯岛上做工,后转到夏威夷岛希炉埠工作。他在种植园工作八年,稍有积蓄,开设一家小杂货店,后发展到三四家商店。 黎开始投资房地产,兼种植甘蔗,成为希炉埠的华人富商。 黎慷慨捐助各种慈善事业,成为希炉华人社会的侨领,在整个希炉埠颇有名声。 1903年12月,孙中山应毛文明之邀来到希炉埠演讲,黎与另一华侨商人黄根组织欢迎委员会。孙中山乘船在夏威夷岛卡乌登陆,黎和黄根陪同孙中山从卡乌乘火车来到希炉埠。孙中山在希炉埠时,住在黎家或黄根家。 黎与孙中山成为好友,积极支持革命运动,带动希炉华人捐助起义活动。1910年,孙中山到夏威夷成立檀香山同盟会;同年5月到达希炉,停留约两周,成立檀香山同盟会希炉分会,华侨踊跃入会,参加会员达385人,黎担任分会部长。 孙中山离开夏威夷后,多次写信给夏威夷同志,其中有三封信写给“国民兄”(黎协),信中孙中山要求紧急捐款。 1915年1月19日,在希炉市内,一名华侨对黎开枪射击。他身中数弹,11月25日,因伤重去世,年仅52岁。 凶手当场被捕,认罪后被判刑。此案当时没有深究凶杀的动机。但黎协的家属称,凶手背后有人指使。 孙中山得悉黎协被害后,1915年12月14日和1916年1月26日,写信给希炉分部和筹饷局同志,表示沉痛的哀悼。 黎协与有一半夏威夷半白人血统的妇女结婚,生育七个子女。 黎协之女伊莉莎白(Elizabeth Lai Hiplum)说父亲支持孙中山革命,所以有人反对他,他被人枪杀与此有关。 黎协的孙女Muriel De Ponte,是黎协次子之女。她说,父亲告诉她,祖父遇害是有人暗中指使。 黎协的许多个孙子和孙女现住在火奴鲁鲁。其中,伊莉莎白及其儿子Ted Lum十分珍惜黎协的生平事迹,向作者马兖生提供许多宝贵资料。2000年4月伊莉莎白去世。亲友说,她生前能把黎协和她见过孙中山的资料告诉马兖生,是她晚年最高兴的事。[1] [1]马兖生:《孙中山在夏威夷:活动和追随者》,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63-164页。
黎协,1863-1915
杨铁夫,名玉衔,字懿生,号铁夫、季良、鸾坡,香山县申明亭乡(今属中山市沙溪镇申明亭村)人。同盟会会员、著名诗词人、国立无锡图书馆馆长。 1901年,铁夫考中举人,担任广西归顺州知州、晋安府知府;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师范专业,又东渡日本求学。期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他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开展革命。[1] 时值光绪末年,举国上下废科举制度、责令书院皆改公学时,废科举,兴学堂,废除旧的教育体系,构建新的学堂教育体系。铁夫学成回国后,提倡研究中西方教育,尤其要振兴新学方可救国图强。他召集全都绅士决议把龙山书院改为隆都高等小学堂,首先公推彭炳纲等五人为筹备委员,并以乡绅捐助及书院田产收入等作为教育经费,在书院旁购地建筑宿舍和教室,扩建校舍,保证校园足够大。 另外,在师资力量上,他不惜大手笔,以年俸300两的优厚待遇聘请举人、中大教授等能人贤才为教席,确保师资雄厚。在改制初期,学堂没有章程可考,铁夫参考日本学制课程,不少数、理、化科目所需要的标本仪器从日本购回,之后,隆都兴学之风开始普及。[2] 香山隆都地区教育发达,英才辈出,铁夫贡献较大。其兄杨季廷(玉瑚),侄子杨清甫(兆泾),先后接掌龙山书院,故有“一门三校长”的美誉。 铁夫非常关怀家国,力图澄清吏治,唤醒国魂。他结识不少革命志士,与蔡锷将军在桂林共事,互以戮力国是相许,结为异姓兄弟。 1904年秋,胡汉民再度留学日本,开始接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次年投身革命。胡汉民与铁夫乡榜同首并共事,革命意志相投,共同参与反清活动。后来,胡汉民被举为广东都督,邀请铁夫出任秘书。铁夫准备行装将作欧洲之游而婉拒。铁夫前往欧洲时,撰写《旅欧纪游》一书,留居新加坡,开办实业,经营锡矿,后因故离开新加坡回国。 民国初年,铁夫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孙文学院院长,1913年任广东高等师范学堂(今中山大学)文案一职,后因故辞职。应校方之约,铁夫推荐侄子杨清甫接任。1914年,铁夫任广东警察厅卫生科科长;1915年因办广东水灾赈济,铁夫获授七等嘉禾章,以县知事用;1916年出任揭阳县知事,发展教育和振兴实业,事事亲力亲为。 早年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高级师范学堂的杨清甫随任,委以教育实业科长一职,为揭阳人多办实事。揭阳官衙有肥缺称,又为鸦片烟苗产地,人皆以为此任“腰缠十万贯”。铁夫绝不同流合污、恃权谋私,而是关心民间疾苦。他认为鸦片祸国殃民,深恶痛绝,严厉禁种铲苗,当地豪绅,以数竹箩盛黄金、白银行贿,请求宽期。他终不为所动,愤然表态“刁民可恶!”亲自率马队于罂粟地往来奔驰,尽将烟苗践踏铲除,奔波三月,始告肃清。 1926年,铁夫回乡担任中山师范校长。上任不久,他以私人名义,委托旅檀香山乡亲募捐修缮校舍,筹得美金2000元。后因款项不必动用,他将募得之款,分文不少,寄回檀香山捐款人。为此,不少侨胞赞他“一尘不染”。 后来,铁夫旅居上海,常出入于同乡小榄人甘翰臣的别苑“非园”,当时,来“非园”客人有朱疆村、王病山、陈伯严、曾农髯等当代诗词大家。铁夫是朱疆村在粤督学时所录取的人才,多次呈献自己的作品,多得奖勉。 朱疆村示意他多读《梦窗词》。铁夫对词章更进行深入探索,完成《梦窗词笺释》一书,并出版他所填的《抱香词》一卷问世,声名大噪。词集由前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兼国学馆馆长叶恭绰题写书名,陈石遗题词,有“疆村夜钵晚年强”之句。 当时,古文学家唐太史(文治)以保存国学为职志,在江苏无锡设立国学专修学院,聘请铁夫为词学教授,陈石遗为诗学教授,章太炎时来讲学,一时有“国学堡垒”之称。 铁夫担任国立无锡图书馆馆长,经常出游就近太湖诸胜,夜宿鼋头渚广福寺。在治学流览中,他似别有醒悟,陷于虚幻,一度萌发出家的念头,居住浙江普陀山慧济寺一年,以居士身份学佛,唯未剃度。铁夫既欣赏浩瀚大海,又喜爱突兀山峰,江南诸山遍游。年纪渐大时,他腰脚尚健,前往游黄山、衡山,在衡山顺至岳麓,祭拜蔡锷将军墓,并撰文凭吊。南返广州小住后,他又游罗浮、鼎湖诸山,在鼎湖吊慕经老和尚。慕经以庆云寺方丈退院圆寂,称大德,是铁夫少时问道的朋友。 铁夫的长子杨兆焘当时供职于宁波市府,迎往一游,并到奉化雪窦寺观千丈岩瀑布之奇。宁波旧称“四明”,有藏书名楼“天一阁”,在月湖之西,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创建于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又有“四明图书馆”,上承薛观察福成之储,藏古今书籍颇丰;铁夫受聘为馆长,迁馆于公园中央,馆前高梧荫簷,十分怡人。 辛亥革命后,铁夫历任中山师范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孙文学院院长、无锡市国学专修学院词学教授、香江广州大学国民大学教授等职。 铁夫毕生钻研古典文学,词学底蕴深厚,素有“岭南词人”之称;著作有《抱香词》、《双树居词》、《五厄词》、《清真词笺》、《铁城土语语原考》、《隆都语原总例》、《梦窗词笺释》等书。 1943年6月6日,铁夫去世,终年74岁。 在追悼会上,朱庸斋撰写悼联“一瞑巧逢‘教师节’,万人传诵《抱香词》。” 国民时期,6月6日是教师节。该联对仗工整,切时切人,令人潸然泪下。当时杨铁夫之子远在梅汕,交通不便,未能马上回乡奔丧,一切由侄子杨清甫(杨正绳之父)料理。杨铁夫元配妻子黄氏生于1873年,长洲名门望族之女,诰封恭人,温和贤淑,勤俭持家;1939年逝于香港。 杨铁夫生育二女三子。其中长女杨惠文,适本邑李应庚解元之子李辕孙(杨铁夫署镇安府时,与李应庚先生交谊甚厚,以儿女姻事为约)。次女杨惠明师范毕业后病逝。长子杨兆焘,儿媳唐逸馨是唐绍仪侄女。次子杨兆熊,儿媳杨洁庄。三子杨兆煦,幼时夭折。 杨兆焘夫妇都获得公费留美,取得硕士学位,同任上海复旦、广州中山大学、香港大学教授。杨兆焘供职于宁波和广州府,1935年担任中山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杨兆熊夫妇长期供职于香港、梅汕一带学校,居住汕头市。 杨铁夫的堂弟杨泽常、杨泽图旅居檀香山,美国眼科学者杨思禄博士、火奴鲁鲁市前劳工局副局长、隆都从善堂主席杨兆佳、英文书记杨兆文、申明亭同乡会主席杨献墀及杨献琛、杨献东等都是杨铁夫的侄辈。已故马来西亚吉隆玻中山同乡会主席是杨铁夫的侄孙辈。[1] 杨铁夫所著的《铁城土语语原考》一文,对澳门“马交”得名,持另一种说法: “葡萄牙租借地之澳门,西人名之曰‘马交’,或曰前以有马蛟石得名。按《说文》瓜部,小瓜也。徐锴曰‘今有马如小瓜也。’(按:古人于动植物,往往因其大小而加以牛马之名,马亦然)。澳门一隅与前山相隔,有一窄长之过脉小径联之,今人呼为莲花茎,实瓜蔓也,盖澳门如瓜然耳。又曰南环者,亦瓜环也。”杨铁夫没有提出更多的论据,其眼力颇有穿透力,“马”之说,成为专家学者一新视听,非常有意义。[3] [1]杨正绳:《岭南词人杨铁夫及其家世》,载《中山文史》(第43辑),中山:中山政协,1998,第101-102页。 [2]《山川灵淑蔚人文兴学立教多才俊》,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10月16日。 [3]陈绍锦:《关于隆都话的研究》,载《中山日报》,第2572期,D3版,2002年1月21日。
杨铁夫,1869-1943
陈恭尹,字元孝,号独漉子,又号半峰,晚号罗浮布衣,生于顺德大良(今属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锦岩冈东麓。清初“岭南三大诗家”之一。 恭尹自幼聪敏,好学深思,12岁丧母,15岁补诸生。16岁时,父亲陈邦彦起兵抗清,恭尹随庶母及两个幼弟回到原籍顺德龙山乡下居住。清朝巡抚佟养甲侦知,派兵前来劫持。恭尹适值外出,听到消息,乔装逃到增城县新塘乡,在父亲的朋友湛珩如家中躲藏数月,才避过缉捕。同年九月,父亲和二弟陈馨尹遇害,全家只他一个幸存。第二年,清将李成栋反正,广东重建南明旗号,永历帝迁居肇庆。恭尹入朝泣陈父亲殉难情状,得授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给假归家治丧。清顺治七年(1650)冬,清军大举反攻,再陷广州,永历君臣西走桂、滇。恭尹不及相随,逃匿于西樵山中,从此与永历朝廷失去联系。 之后十年,恭尹怀着国破家亡的深痛巨创,积极从事反清活动。起初三年,他奔走于福建、浙江、江苏一带,意图与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人士联系,但没结果。 顺治十一年(1654)春,恭尹折回广东,在增城与湛珩如女儿成婚;第二年回到顺德,寄居羊额友人何衡、何绛家中,密切关注时局,与何氏兄弟、梁琏、蔡艮若等读书切磋之余,同赴阳春、澳门;到新会崖门,渡铜鼓洋,秘密结交遗臣志士共图大业,未能成事。 顺治十五年(1658),恭尹与何绛再度远行,打算西走云贵,投奔永历朝廷。行至湖南昭潭(今湘潭),因清军封锁严密,只好改道北上,转徙湖北、江苏、河南,北渡黄河,直扺太行山下。他沿途留心观察地形和关隘,结合以前在东南沿海所见,绘成《九边图》,以备他日之需,但当时西南地区抗清力量已成强弩之末。第二年冬,他在郑州遇见平西王吴三桂由云南遣送京城的象队,得知南明政权倾覆,永历帝逃入缅甸,只得郁郁南归,隐居于增城新塘。两年后,他听到永历帝遇害的噩耗,哀恸之余,见新朝统治已成定局,痛心复兴无望,再也无意远游,携眷回到顺德,隐居于羊额七年。他与友人何衡、何绛、梁琏、陶璜相与砥砺名节,抑志读书,世称“北田五子”。 中年以后,恭尹锐气逐渐消磨,息影田庐,以诗文琴酒自娱。清康熙七年(1668)夏,湛氏夫人病逝,他领着儿女扶柩移居增城新塘。八年后,三藩之乱爆发,居地正当要冲,不堪兵燹困扰,恭尹举家回到顺德,先后寓居羊额和龙江。1678年秋,官府怀疑恭尹与三藩反叛事件有瓜葛,拘捕他入狱二百多天。经此变故,恭尹心存畏惧,明哲自保,1684年,筑室广州小禺山(今禺山路附近),日夕以诗酒酬世,“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他被友人梁琏当面批评“何事而仆仆走风尘”,但终其一生不仕清,并常以郁勃沉酣的诗笔,挞伐新朝统治者,民族大节实无亏损。 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十二日,恭尹去世,终年69岁。 陈恭尹一生以诗名世,著有《独漉堂全集》。他与父亲学生、著名诗人屈大均思想行藏接近,交谊相当深厚,艺术上互相切磋濡染,共同辉映清初岭南诗坛。 北方大诗家朱彝尊、王士祯、赵执信、纳兰性德等人,对陈恭尹十分敬重,彼此建立友谊。陈恭尹诗集中最有价值的,是感时伤世、托古讽今、反映民生疾苦、描绘地方风貌的作品。他以抒发性情为宗旨,艺术风格上不拘泥宗唐宗宋的偏见,兼采众长。在各种体裁中,以七律成就最高。今人刘斯奋、周锡《岭南三家诗选》评陈恭尹的诗“既豪迈雄奇,又蕴藉含蓄,郁勃沉雄而不晦涩生硬,堪称举重若轻,舒卷自如”,概括他的艺术特色。[1] 陈恭尹和番禺屈大均、南海梁佩兰被誉为清初“岭南三大诗家”。他不仅是一代文学宗师,而且是个书法家。他的隶书主要取法于汉碑,得益最多的为《夏承碑》、《曹全碑》。《曹全碑》主要特色为秀逸,而《夏承碑》以灵动著称,两碑的特色构成陈恭尹隶书的主要风格。他能以瘦逸遒劲之笔,尽量避免隋唐以来那种呆板孱弱的习气,不为汉碑所囿,在当时广东书坛极具开拓性意义。但受条件限制,当时所能见到的汉碑不多,不像乾隆以后金石学、小学的兴盛和各种碑版的大量出土,这使得陈恭尹无法博采众家之长。 陈恭尹的传世书迹比屈大均、梁佩兰较多,朱万章编著的《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中录有其书迹51件,其中隶书有20多件,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及私人藏家中,其隶书名迹主要有故宫博物院所藏《题明史列传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咏月诗》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隶书》轴,以及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祝龙翁》诗赋斗方和《咏花十诗》卷等,尤以《咏花十诗》卷为精湛。 陈恭尹的隶书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清初文人王士祯在其《香祖笔记》、《渔洋诗话》中屡次提及,陈奕禧的《隐绿轩题跋》有所论及。作为岭南地区一代文学宗师,其隶书能扬名岭外,名垂书史,在广东书法史上并不多见。[2] 澳门普济禅院,又称澳门观音堂,为中国佛教建筑,具有中国名山古刹的特色,禅院的首座是大雄宝殿,次殿是长寿佛殿,后座正殿是观音殿。院后还有广阔幽深的后花园。禅院内收藏很多名家的书画、书法、文物,包括驰誉中外画坛的岭南派大师高剑父及其学生关山月,陈恭尹、章太炎等人的作品悬挂于殿堂,供游客欣赏。[3] [1].《清初诗人陈恭尹》,载“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网,2012年10月30日,http://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1321&secid=31361。 [2].《陈恭尹》,载“顺德文化"网,2012年10月29日,http://www.sdartol.com/html/2011/whmr_1019/633.html。 [3].《澳门观音堂》,载“搜艺搜"网,2012年10月29日,http://yishujia.findart.com.cn/10510789-180061-zixun.html。
陈恭尹,1631-1700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