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汕,普濟禪院之開山祖也。字石濂,又字石蓮,號廠翁,迺江西南昌人。生於明朝崇禎六年癸酉(一六三三),少時年方十六,在蘇州削髮為僧,常自稱是當時名僧覺浪杖人道盛之法嗣,後移錫廣州,住長壽寺。清康熙初年,嘗至安南,時方亢旱,為國王祈雨,果獲甘霖。王因延之至宮,尊為聖僧,居留數年,捆載而歸。是時海盜猖獗,聞將金帛,藏諸藤佛腹內,始得安全返穗。於是大修長壽寺,並來望廈村,營繕普濟禪院,後更往清遠,建立峽山寺。一時豪紳巨賈,志士名流,樂與交遊。王漁洋常盛讚其能詩善畫,及營造有巧思。大汕與陳獨漉、屈翁山等志士相交最厚。故傳其有謀推翻滿清活動,但找不到證據。又常與諸名流如社于皇、吳梅村、陳其年、魏私公、高淡人、吳園次、宋牧仲、萬紅友、田綸霞、黃九煙、王阮亭等輩,時相唱和,兩廣總督吳興祚亦甚禮重之也。
大汕曾在海外獲資甚巨,故能大營普濟禪院,及廣修長壽寺等,其又常以貨幣結納賓客,禮分三級。會有江南名宦潘次耕,耒為飲亭林弟子也,授博學鴻詞,罷官來粵,大汕以次禮贈之,潘次耕大忿,返京後伺隙報復。適按察使許嗣興調任廣東,潘誣訐大汕,囑許速治汕罪,緩恐謀脫。許聽潘言,果即下汕於獄,後來大汕於被遞回籍時,半途殞命,歿時年七十。此迺清初康熙四十一年壬午(一七零二)事也。大汕,想是一個具有聰明才幹之明末志士,不過隱跡佛門,觀其既不落髮,亦不剃頭,不侍虜廷,亦不拘泥佛誡,詩文不避綺語,且曾遊歷海外,操習貿易經營。當時廣東常有糧荒之虞,汕嘗運安南谷米以救粵之不足。而廣東設立海關,洋舶爭來互市,亦汕為之導引,使粵省經濟收入加增。但其常與海外遺民義士交好,滿清朝廷實深忌之,奈無證據,致終以別罪誣陷之耳。因汕交結名流士紳太廣,若以謀抗清廷論罪,則株連必衆。而當時之名流,亦有故意詆毀大汕,以求洗脫被累者。當地官吏亦以迴護當時之一班名流士紳,不敢深究,故大汕當年之反清復明事跡,早被一輩名流仕宦毀滅盡淨,已無可稽攷也。
大汕著有《離六堂集》十二卷,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受大越國王聘往說法,翌年歸,著有《海外紀事》六卷,詩有《濃夢尋歡》,畫有白描羅漢中堂,另又自繪肖像作披髮頭陀狀,存普濟禪院中。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