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飛聲,字公讙,號蘭史,又號劍士、志劍、獨立山人,別署老蘭、老劍、論劍詞人、海山琴客、水晶庵道士,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番禺區)人。南社社員、中國近代著名詩人、書法家。 飛聲出身於富商家庭,是海山仙館潘仕成的後人。祖父和父親都以倚聲(填詞)聞名於嶺南,著有《梧桐庭院詞》、《燈影詞》傳世。飛聲幼承家學,愛好詩賦辭章,早年師從葉衍蘭學詩詞,耳提面命,又得父執陳朗山悉心指點,藝業精進。之後,他走出嶺表,交遊廣闊,才名漸盛。 1890年,飛聲應聘到德國柏林東學學堂,教授漢語、文學三年。期間,他結交國外有識之士,瞭解中外政治經濟之得失,眼界大開;撰有《柏林竹枝詞》、《西海紀行卷》、《天外歸槎錄》、《遊薩克遜日記》。 1898年,飛聲應貴州學政嚴修奏議設立的經濟特科考試,未能成事,從此絕意官場。不久,他應邀赴香港主持《華報》、《實報》、《中外日報》筆政,在港倡設“戒煙會”、“不纏足會”及“仁智書樓”,對社會貢獻較大;參加廣州《廣報》、《嶺南報》編務,後轉至上海,歷任環球、神州、招商、廣肇等學校教員。授課之餘,他以文會友,廣結雅士,與吳沃堯、邱菽園、黃遵憲、陳蝶仙、蔣萬里、葉恭綽等結為至交,經常雅集,交流詩藝。[1] 1906年,江南文風大盛,精英薈萃。同年夏,飛聲離開香港回到廣州。1907年,他在上海定居,加入南社,與丘逢甲、居巢、居廉、吳昌碩、黃蘆、黃賓虹等成為至交,開闊境界,積極參與南社活動,吟詠甚多。 他與詩社中的高天放(鈍劍)、俞鍔(劍華)、傅屯艮(君劍)被譽為“南社四劍”,故以“說劍堂”為詩詞集名;並在南得實業家周慶雲的集結下與吳昌碩、況惠風、喻長霖、趙叔孺、夏劍丞、沈醉愚等在上海成立“淞社”;參加“希社”、“漚社”、“鷗隱社”等團體;參加上海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潛心金石書畫和研究國粹。 他長於書法,善行書,蒼秀遒勁,善畫折枝花卉。他的詩筆雄麗,時有奇氣,所作《羅浮山紀遊》諸詩,深得梁啟超和陳衍讚賞。陳璞在《花語詞》序中稱“嶺表詞壇,洵堪獨秀”。[2] 飛聲躊躇滿志,才氣縱橫,激情勃發,喜歡遊覽,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壯麗山川、佳絕名勝,激發出創作的靈感。其記遊詩不少是借景物故實,抒濟世胸臆,或則瀟灑飄逸,或則沉鬱頓挫,皆緣情而發,力度具足。[1] 1932年,飛聲移居滬西小楓林橋,詩酒仍不輟。吟詠之餘,雅愛收藏書畫金石。所居之室,纖塵不染,懸以丹青翰墨,陳以圖書典籍,日夕仰觀,稱之“臥遊”,自謂人生一樂;還擅臨池潑墨,其行書蒼秀遒勁,梅花樸實屹立。他常與粵籍才子黃遵憲、吳趼人、邱菽園、丘逢甲等交遊,晚年時期,他家境清貧,在上海以賣文鬻字為生,不向人告貸,對非其人所贈,更堅拒不納。1934年,飛聲因酒精中毒氣鬱,在上海去世,終年76歲。[2] 之後,粵人將潘飛聲與羅悖融、曾習經、黃節、黃遵憲、胡漢民並稱為“近代嶺南六大家”。潘飛聲的散文富詩情,知其詩,亦足以識其文。其詩寫景抒情,均稱清秀。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稱讚道:“蘭史(飛聲字)以《羅浮山紀遊》刻本見寄,附詩數十章,皆飄飄有出塵之想。余最愛其二絕云‘羅浮大雲海,洞陰多野雲。雲水日相滌,仙山古無塵’(《滌雲橋》)‘雲濤天半飛,月乃出石罅。萬壑洞空明,仙山古無夜’。”錢仲聯《百年詞壇點將錄》評價其詞“才華艷發”。[1] 潘飛聲勤奮創作,著述甚豐,有“六十年間萬首詩”之譽;主要作品有《西海紀行卷》、《天外歸槎錄》、《說劍堂詩集》、《說劍堂詞集》、《在山泉詩話》、《兩窗雜錄》、《說劍堂全集》、《飲瓊漿室詞》、《春明詞》、《飲瓊漿室駢文鈔》、《翦淞閣隨筆》等近20種,其中《兩窗雜錄》是手抄本,現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2] 現錄潘飛聲作於1895年的詩兩首:[1] 《濠鏡謁天后閣》 咫尺飈輪渡我前,翠屏招手振衣翩。 乍看怪石臨無地,忽睹靈宮訝到天。 竟棄珠崖傷豎子,重扶銅柱定何年。 手持神珓趨台卜,祝降波臣奠海邊。 《澳門》 一廛胡許借,前代此通商。鹿足嗟誰失,鵲巢今竟忘。 逋逃兼博塞,洋海慎關防。立馬吳山宮,屯兵計早荒。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晚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76-188頁。 [2]《潘飛聲》,載“廣州市海珠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版權)局"網,2011年1月20日,http://www.hzqws.gov.cn/site/whj/whhz/lswhmr/201004/139288.html。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