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深,字柳斋,生于广东赤溪(今属台山县赤溪镇)象岭村。岭南画派四大家之一。 善深从读“卜卜斋”(私塾)开始,就痴迷上画画;20岁时结识高剑父,建立亦师亦友关系。1934年,他远渡重洋,入读日本京都堂本美术专科学校。 善深回国后,致力于融合中西绘画技巧进行创作,走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的艺术与岭南画派结合至深,陆续在香港、澳门及南洋各地举办画展。抗战期间,他在新加坡结交徐悲鸿、张大千、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一次,他在茶楼巧遇徐悲鸿,请他为自己的画展写一篇序言。徐悲鸿随即拿一张包面包的小纸写起来。之后,善深拿到《星洲日报》请郁达夫发表。后来,张大千在序言之后,加了一段评价颇高的文字。这张“面包纸文章”,70年来,善深一直珍藏着。 1941年,香港沦陷,善深避居澳门,与高剑父、冯康侯等人成立“协社”。同年,“协社”在澳门市政厅举行书画义展,为苦难儿童筹款。周日,他常与高剑父、关山月、司徒奇等外出写生。 1947年,善深与赵少昂举办合作画展;1948年,与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关山月、黎葛民等人创办“今社画会”;同年在石岐举办个人画展。应广东省立民众教育馆邀请,他与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关山月、黎葛民一起,在中山图书馆举办六人作品联展; 1955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1959年先后在美国纽约、三藩市、檀香山及加拿大温哥华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73年起先后在新加坡,香港,日本东京、大阪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83年,他与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一起举办四人合作画展,影响日益扩大。 1984年,善深与关山月一起应邀访问美国,并在德州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哈佛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讲学。他出版画册多种,创作中西兼取,注重写生,在继承“岭南画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成为当代“岭南画派”主要代表画家。其作品构思新颖,笔墨凝练,巧拙互用,雄放而不失秀雅,以花鸟、走兽见长,人物亦自具特色。 1997年,善深为《香港回归纪念册》而绘制香港市花——紫荆花;赴粤北韶关、南华寺、珠玑巷写生。1998年2月,香港陈蔼华出版《杨善深画集》一书;3月,澳门市政厅主办“杨善深画展”,并出版画集。6月,他赴广东中山水乡写生;8月,赴清远、北江写生。 1999年,善深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视觉艺术终身成就奖;赴广东花都旅游写生;又赴马来西亚旅游写生;赴台湾旅游。 2000年5月,善深游览广东清远、英德、四会、肇庆、番禺、中山、珠海;7月,获香港特别行政区颁授银紫荆星章;9月,广州艺术博物院杨善深艺术馆落成;10月,获广州市政府颁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赴杭州、莫干山写生;赴广东三水写生,在三水度过87岁生日;2001年3月,赴广东阳江、阳春、新会、江门、顺德、中山、珠海写生;5月,赴柬埔寨吴哥窟写生,创作百花卷、20尺巨幅松树及一丈巨联多幅。 2002年1月,中山举行“笔底春风——杨善深九十近作大展”,并出版《“笔底春风”——杨善深艺术天地》。 善深既是岭南画派大师,又能独出机杼,创出“杨氏面貌”。其画作无论山水人物,群动飞潜,乃至书法,都能让人体味这种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他一生创作无数艺术珍品,这无疑为中华绘画艺术宝库增添异彩。广州艺博院和番禺宝墨园为他设立艺术馆。 1999年,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成立之初,善深毅然捐出书画精品力作百余幅,现今达230余幅。他不仅艺术成就卓绝,而且培育、影响众多的海内外门生弟子,桃李满天下。年近九秩,仍收红线女、梁照堂为徒,被传为佳话。2001年,创作巨幅老松《万古常青》赠予人民大会堂。 善深被公认为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与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被誉为当今的“岭南四杰”,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岭南画派的艺术具有时代感、民族风、乡土味的特点,对动物的描绘别具一格,善深擅长于花鸟虫鱼及动物,发扬这个优良的技艺。 善深一生平稳,生命中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波澜。每天早上,由学生容绳祖陪同登屋背的扯旗山,八十多岁经常早泳,冷天依然如故。他每天专注于书画、读书,极少应酬,不善应酬。 2004年5月15日凌晨2时,善深在香港半山宝珊道寓所去世,享年91岁。 杨善深著有《秋山旅行》、《十二生肖》、《人物册页》、《杨善深画集》等书。[1][2] 2013年3月28日至6月9日,适逢杨善深诞辰一百周年,澳门民政总署辖下的澳门艺术博物馆特别举办“春风妙笔——杨善深百年诞辰艺术展”,展览获得杨氏后人支持和协助,由容绳祖组织,展出杨善深书画佳作逾百件套,作品涵盖其近30年的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多样。[3] [1]曾敏之:《一代大师杨善深》,载《羊城晚报》,2004年5月28日。 [2]黄鸿仪:《岭南画派》,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第180-184页。 [3]《春风妙笔——杨善深百年诞辰艺术展》,载《澳门月刊》,2013年第4期。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