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深,字柳齋,生於廣東赤溪(今屬台山縣赤溪鎮)象嶺村。嶺南畫派四大家之一。 善深從讀“卜卜齋”(私塾)開始,就癡迷上畫畫;20歲時結識高劍父,建立亦師亦友關係。1934年,他遠渡重洋,入讀日本京都堂本美術專科學校。 善深回國後,致力於融合中西繪畫技巧進行創作,走自己的藝術道路。他的藝術與嶺南畫派結合至深,陸續在香港、澳門及南洋各地舉辦畫展。抗戰期間,他在新加坡結交徐悲鴻、張大千、郁達夫等文化名人。一次,他在茶樓巧遇徐悲鴻,請他為自己的畫展寫一篇序言。徐悲鴻隨即拿一張包麵包的小紙寫起來。之後,善深拿到《星洲日報》請郁達夫發表。後來,張大千在序言之後,加了一段評價頗高的文字。這張“麵包紙文章”,70年來,善深一直珍藏著。 1941年,香港淪陷,善深避居澳門,與高劍父、馮康侯等人成立“協社”。同年,“協社”在澳門市政廳舉行書畫義展,為苦難兒童籌款。周日,他常與高劍父、關山月、司徒奇等外出寫生。 1947年,善深與趙少昂舉辦合作畫展;1948年,與高劍父、陳樹人、趙少昂、關山月、黎葛民等人創辦“今社畫會”;同年在石岐舉辦個人畫展。應廣東省立民眾教育館邀請,他與高劍父、陳樹人、趙少昂、關山月、黎葛民一起,在中山圖書館舉辦六人作品聯展; 1955年在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1959年先後在美國紐約、三藩市、檀香山及加拿大溫哥華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973年起先後在新加坡,香港,日本東京、大阪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983年,他與趙少昂、關山月、黎雄才一起舉辦四人合作畫展,影響日益擴大。 1984年,善深與關山月一起應邀訪問美國,並在德州大學、紐約城市大學、哈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講學。他出版畫冊多種,創作中西兼取,注重寫生,在繼承“嶺南畫派”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另闢蹊徑,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成為當代“嶺南畫派”主要代表畫家。其作品構思新穎,筆墨凝練,巧拙互用,雄放而不失秀雅,以花鳥、走獸見長,人物亦自具特色。 1997年,善深為《香港回歸紀念冊》而繪製香港市花——紫荊花;赴粵北韶關、南華寺、珠璣巷寫生。1998年2月,香港陳藹華出版《楊善深畫集》一書;3月,澳門市政廳主辦“楊善深畫展”,並出版畫集。6月,他赴廣東中山水鄉寫生;8月,赴清遠、北江寫生。 1999年,善深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視覺藝術終身成就獎;赴廣東花都旅遊寫生;又赴馬來西亞旅遊寫生;赴台灣旅遊。 2000年5月,善深遊覽廣東清遠、英德、四會、肇慶、番禺、中山、珠海;7月,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授銀紫荊星章;9月,廣州藝術博物院楊善深藝術館落成;10月,獲廣州市政府頒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赴杭州、莫干山寫生;赴廣東三水寫生,在三水度過87歲生日;2001年3月,赴廣東陽江、陽春、新會、江門、順德、中山、珠海寫生;5月,赴柬埔寨吳哥窟寫生,創作百花卷、20尺巨幅松樹及一丈巨聯多幅。 2002年1月,中山舉行“筆底春風——楊善深九十近作大展”,並出版《“筆底春風”——楊善深藝術天地》。 善深既是嶺南畫派大師,又能獨出機杼,創出“楊氏面貌”。其畫作無論山水人物,群動飛潛,乃至書法,都能讓人體味這種爐火純青的至高境界。他一生創作無數藝術珍品,這無疑為中華繪畫藝術寶庫增添異彩。廣州藝博院和番禺寶墨園為他設立藝術館。 1999年,在廣州藝術博物院成立之初,善深毅然捐出書畫精品力作百餘幅,現今達230餘幅。他不僅藝術成就卓絕,而且培育、影響眾多的海內外門生弟子,桃李滿天下。年近九秩,仍收紅線女、梁照堂為徒,被傳為佳話。2001年,創作巨幅老松《萬古常青》贈予人民大會堂。 善深被公認為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與趙少昂、關山月、黎雄才被譽為當今的“嶺南四傑”,在中國畫壇上獨樹一幟。嶺南畫派的藝術具有時代感、民族風、鄉土味的特點,對動物的描繪別具一格,善深擅長於花鳥蟲魚及動物,發揚這個優良的技藝。 善深一生平穩,生命中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波瀾。每天早上,由學生容繩祖陪同登屋背的扯旗山,八十多歲經常早泳,冷天依然如故。他每天專注於書畫、讀書,極少應酬,不善應酬。 2004年5月15日凌晨2時,善深在香港半山寶珊道寓所去世,享年91歲。 楊善深著有《秋山旅行》、《十二生肖》、《人物冊頁》、《楊善深畫集》等書。[1][2] 2013年3月28日至6月9日,適逢楊善深誕辰一百周年,澳門民政總署轄下的澳門藝術博物館特別舉辦“春風妙筆——楊善深百年誕辰藝術展”,展覽獲得楊氏後人支持和協助,由容繩祖組織,展出楊善深書畫佳作逾百件套,作品涵蓋其近30年的創作,題材豐富,風格多樣。[3] [1]曾敏之:《一代大師楊善深》,載《羊城晚報》,2004年5月28日。 [2]黃鴻儀:《嶺南畫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第180-184頁。 [3]《春風妙筆——楊善深百年誕辰藝術展》,載《澳門月刊》,2013年第4期。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