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23/09/26
更新日期:2023/09/26
《香山县乡土志》卷十四物产篇记载:“杨桃,三廉子,岁再熟,治风热,生津止渴,产澳门者良。”可知这种果品往昔在香山县内驰名。其实,杨桃是广东著名水果之一,因原产地东南亚,很早已传入广东,又名洋桃,众所周知,以广州花地所产的为佳。《澳门纪略》及《广东新语》则说杨桃“种来自西洋”或“大洋”,可能是由葡人自东南亚引入澳门,以为来自西洋之故;其中前者还说“澳门数株,高六、七丈”,却未列生长地点。杨桃是澳门种植果树的一种,今在离岛路环黑沙、金像农场、半岛白鸽巢公园、南湾花园、松山马路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及石墙街等处庭园可见栽植,高大苍茂。《澳门花木》说,杨桃“常绿乔木,高十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卵形,开花期在四月至九月,花开成簇,细小、白红色,芳香。杨桃一蒂结子数颗,夏季以后逐渐成熟,以农历七、八月间产量最多。杨桃果形漂亮奇特,上有五棱或称五敛(因俗称棱为敛),故旧称五棱子或五敛子,横切面呈星状,果身长椭圆形,核小,皮薄,青中带黄,水份饱满,质脆无渣,洗干净后就可鲜吃,味道清甜。然而,也有果身三歛的,称为三敛、山敛,味酸,不宜鲜吃,可以蜜饯、盐渍制成干果。南湾花园一株三敛,果实累累,就是成熟墬地,也没有孩子拾取来吃。记得数十年前,有些穷苦人家以三歛切片,加糖蒸熟,用作佐膳。
澳门杨桃早已驰名
途经荷兰园马路与美的路主教街一幢旧式建筑物的庭园,见到一丛芭蕉,树身高大,叶阔大而厚,披挂舒展,翠色欲流,在这暑热天时,悦目怡神,令人产生清凉感。往昔,蕉树在本澳庭园、路氹郊野村落常有种植,只是今已少见。记得廿多年前[约1970-1980年代],在黑沙湾慕拉士马路一块发展地段,放置由珠海运来的建筑用的泥沙,埋有蕉苗,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竟想不到后来生长成蕉丛,每到夏天,果实累累。不过,这种蕉都是有核的,可望而不可吃。而今,该地段已建成新厦,蕉丛早被铲除了。其实,本澳也有“蕉园围”的街名,在下环三层楼街附近,虽不见蕉树,但反映了本澳也有种植有关植物。说来有趣,本澳曾另有一处地方称作“蕉园围”,只是今已不存。据记载百多年前[约1900年],雀仔园傍筑有城墙,自松山蜿蜒而下,横过水坑尾,直伸至柿山大炮台。城墙以南为雀仔园,以北毗连雀仔园为蕉园围,即今马大臣街一带。初时,住着由广东台山、开平等县来澳谋生的乡人,租地建屋耕种,自成村落,并广植蕉树数以千计,郁郁葱葱,一派田园风光,名之为“蕉园围”。至清末期间,城墙被拆卸,雀仔园与蕉园围连成一片,辟街建屋,发展成今日之闹市,不复当年村舍风貌,而蕉园围之名也随之消失。
芭蕉与澳门蕉园围
庆祝澳门回归吉祥物设计图案比赛中,参赛作品《燕子》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作者是卅二岁的设计师陈炳豪。图案的燕子口含“九九澳门回归”祥云标志,寓意“归巢”。燕子,民间多视之为吉祥鸟。澳门常见的燕子是普通家燕,背上铁青色,黑头,白腹,尾巴分叉,仿如剪刀。牠是季候鸟,每年三月至十月期间出现,以氹仔及路环为多。燕子来澳后,多在屋檐、骑楼底上啣泥草筑巢,或是修补旧巢栖息,四月初产卵,到了五月,雏燕就在巢上露头了,由母燕喂饲。燕子是一种益鸟,捕食细小的昆虫,在夏季能够抑制昆虫的数量,尤其是蚊虫,对生态环境起着平衡的作用,惹人好感。以往,我们常在街道上空见到燕子疾飞,时作低飞,几乎贴地掠过,用嘴捕捉飞虫,可是从来未见过牠飞落地上,听说牠不大运用双脚,走路蹒跚。燕子巢常见在屋檐、骑楼底,甚至招牌上,虽然有碍观瞻,可是从来没有人去捣破它,人们把燕子到自家屋檐筑巢,视作吉祥的象征。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有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好像对牠的身世及生活变化表示感慨,这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其实,燕子筑巢不一定是富贵之家,在一般民居也一样做巢。结巢檐头,可能是燕子的特性。据知,望厦山往昔多奇石,有一天然石托,俗名“燕子岩”,每当春回大地,燕子归来时,辄依石托,寻求旧垒,生息孵化,千百成群,燕语呢喃,故时人又称此山为“燕岭”,此景现今已消失。本澳除家燕外,还有一种“小白腰雨燕”,一年四季都在澳门上空出现,且以市区为多,也爱在屋檐以泥草作巢穴。
吉祥鸟燕子庆回归
路过南湾葡文学校(前商业学校)侧,见到校园内一株龙眼树挂果累累,一串数十颗,仿如葡萄,引人垂涎,不由得想起本澳也有一条街名“龙眼围”。“龙眼围”是附近大堂斜巷一条“掘头巷”,里面只有两三幢两层高的旧楼,不要说龙眼树,就是小树小草也没有,似乎名不副实。虽然,相对葡文街名天井的意思,与中文相异,不过,中文街名采用“龙眼”,也反映澳门有这种植物种植,而且可能在辟街前,这里曾种植龙眼树。与巷口毗连之南湾马路时代商业中心现址,记得数十年前原是协和学校校园,园中种植树木,其中可能有龙眼树。其实,龙眼树除葡文商业学校校园外,路环荔枝碗、石排湾郊野公园、卢廉若公园也有。龙眼是我国南方著名特产,也是亚热带和热带果树,澳门地处亚热带,又毗邻内地,引种龙眼树也是很自然的事。龙眼,又称桂圆,古称龙目,因继荔枝后成熟,又被称为“荔奴”,其中产地以石硖龙眼最著名,果子大,肉厚,核细,清甜爽脆。龙眼品种不少,以壳色分黄、青、白,澳门 常见的都是黄褐色,果实较小,核大、肉薄。据王铸豪著《澳 门树木》介绍,龙眼属常绿乔木,十五米高,偶数羽状复叶, 互生,椭圆形,三月至四月开花,五月至八月结果,除果实 供食用外,也可作为庭园观赏树和遮荫树。
龙眼围并无龙眼树
日前,在大三巴街一幢旧楼瓦顶墙边,见到一株葱绿桑树,结果累累,这可能是雀鸟啄食桑果后,种子未经消化,随粪便遗下屋脊,偶然生长的,颇为有趣。桑树是本澳往昔常见的植物,不少庭园都有栽种,曾见茨林围一丛桑树,高四、五尺,枝叶茂密,似乎无人管理,随意生长,显得很粗生。近廿多年来[约1970-1980年],随着旧楼拆卸重建,庭园渐少,桑树也相对减少,而今在石排湾公园及私人花园可见。桑树是落叶乔木,高可逾丈,在珠江三角洲,尤其是顺德一带为多,种在基塘、鱼塘边、村边,采叶养蚕,形成“桑基鱼塘”特殊景色。桑叶卵形,粗锯齿边缘,花后三、四月间结果,大者如尾指头,成熟时由青白变红色、紫色,甚至黑色,名为桑椹,俗称桑子,味甜,可以鲜食。数十年前,我们还是小孩子,零食不多,又很馋嘴,常到人家的庭园偷摘桑子来吃,别有滋味。其实,摘桑子是其次,主要是采桑叶。当年,孩子们没有甚么玩意,好奇心重,就饲养蚕虫。街边有档口出售蚕虫,我们孩子将零用钱拿去买蚕虫回家,用纸盒、铁罐盛载,当作宠物,每天以新鲜桑叶喂饲,及清理牠们的排泄物,乐在其中。蚕虫由小虫逐渐成长成熟,吐丝结茧,成蛾产卵,为期廿多天,这个过程就是一堂活生生的自然课。这种养蚕玩意在甚么时候绝迹,由于忙于生活,没有留意,忖度在廿世纪六十年代前罢?而今看见桑树,才又记起养蚕、采桑的儿时乐趣!
采桑养蚕儿时乐趣
四季鲜花,依序开放,唯竹子开花数十年一次,也是它一生的一次,较为罕见。记得一九九四年五月间,广东多处县市和港澳均出现竹子开花现象,当年本澳莲峰庙山坡、氹仔鸡颈马路口等处竹丛,开花结实,叶片枯黄脱落。据记载,往昔望厦村有竹林一道为界,一八四三年(清道光廿七年)间,竹子开花,全部枯死。竹子开花,难得一遇,有些迷信的人认为是“不祥之兆”,“不吉之年”。其实,竹子开花并不奇怪,只是较为罕见,是一种生理现象,可能与生态环境有关;而且当年社会如常发展,没有甚么天灾,不祥之说,未够科学。竹子为何开花?据研究资料解释,竹子是一种生命周期很长的多年生一次开花的植物,而开花周期视乎品种而定。由于大多数竹子采用无性繁殖,传宗接代。但是,如遇上自然环境恶劣,如高温干旱或土壤养份竭尽,或是其他特殊原因,竹子再不能生存下去时,就会利用自身的养份,开花结实,即有性繁殖,让种子传播到新的环境生长。竹子一经开花,地下茎缺乏养料,失去萌发能力,全株枯萎。那次澳门开花的竹子是车筒竹,不是所有品种的竹。竹属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开出的花像禾穗似的,淡绿色,所结的果实-竹籽,形似稻谷,有壳包裹着,碾出的米,外皮乌黑,而内里雪白,俗称“竹米”,含有淀粉质,可作食用,香糯可口。据老居民说,数十年前在乡间,日军侵华时,适值荒年,竹子开花,人们便采竹米充饥。
竹树开花罕见现象
往昔在新口岸泳棚游泳时,常会见到一角硬币大小的金鼓鱼成群游动,活泼可爱。这种小鱼外形似䲝,体色金黄,布满黑色斑点,趣致美丽。近读新出版《澳门鱼类》金鼓鱼篇,才知牠正名“金钱鱼”,属金钱鱼科,“口小,两颌牙呈细刚毛刷状,排列呈带状。侧线完全。背鳍有一向前平卧棘,臀鳍有四鳍棘。本种为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近岸咸淡水海域,尤在河流有废物的污水中为多,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西部。”刊载的鱼图,身呈黑斑纹,虽与我所见的星点斑纹有异,但属同一科目。”据《香山县乡土志》卷十四中金鼓鱼条中说:“又名铜鼓鱼,体圆如䲝,色斑黑,其皮苦,去之乃可食”。小金鼓鱼喜生活于咸淡水交界海域,最多繁殖于珠江口一带,是本澳近海岸特有的小鱼,尤其是新口岸沿海是产区。每当夏季水涨时,人们可以在岸边很容易用小网捞获一些小金鼓鱼,带回家饲养观赏,是热带鱼箱珍品。早在廿多年前[约1970-1980年代],有些热带鱼商大批收购小金鼓鱼,驯养一个时期后,运往日本及欧美等地供销,且获善价,据说曾创下每条一元美金的身价纪录。这种鱼很贪吃,小虾,小鱼和水草都是猎物,粗食易长,本澳曾经有人把牠饲养到茶杯碟般大小,只供观赏。在街市偶尔也会见到巴掌大的金鼓鱼作海鲜售卖,听说肉味鲜美。本澳海岸可能水质问题,近多年来似乎少见小金鼓鱼踪迹。
金鼓鱼
农历由七至九月间,走过水果摊档,鲜红的柿子特别夺目,其他水果相顾失色;而且柿子又甜又软,受到人们欢迎。这类水果,多是内地供销。柿子在我国南北都有出产,北京尤其大宗。其实,澳门也有柿树生长,只是数量稀少,在石排湾公园及氹仔一些住宅均有种植。说起来,柿山就是因柿树而得名。据记载,昔日柿山遍种柿树,可以想像,每当柿子成熟时,红颗满树,仿如点点火球,映红满山,蔚为奇观,如果这景况今仍在的话,相信应是澳门一景。可惜,自葡人来澳旅居后,柿山柿树日渐遭斩伐,又辟街建屋,发展为住宅区,柿树早已无存,柿山也虚有其名。现山腰之哪吒古庙,刻有古联:“泽敷莲岛;亭建柿山”,足可资证。然而,人们多不知其名典故,将柿山称为“史山”,实谐音之误。《澳门树木》也有记载柿树,描写其生态:“落叶乔木,高十五米,单叶,互生,椭圆形,长十五厘米,寛十厘米,两面披毛,全绿。花单性,雌雄异株或雌雄同株或为两性花,黄白色。浆果扁球形,直径八厘米,橙红色至淡红色。落叶期:十一月至翌年四月;萌叶期,四月;开花期:初夏;结果期:八月至十一月。” 其实柿子品种很多,据说有二百多种,多以形、色取名。柿虽然味道甜蜜可口,因性带寒,体弱者不宜多吃。柿子又可干制为扁平柿饼,可作干果食用。
柿山往昔遍种柿树
澳门蕞尔之地,缺乏高山密林,猴子没有野生的,只有二龙喉公园豢养数只,供游人参观。这些猴子虽属饲养,但仍具野性,游人切勿用手逗弄,以免被抓伤。记得多年前,该园曾有一只猴子脱笼逃出,藏匿松山中。有关方面恐牠伤人,派出人员围捕多次,以食物引诱或木棍威迫,都徒劳无功,结果开枪将牠击毙。本澳也有人饲养猴子作宠物,但为数不多。十年前曾在关前正街见到一个小孩子用幼铁链牵着一只小猴,随街玩耍。这只小猴,时而抱着主人的脚,时而攀上主人肩膊,活泼精灵。多年前,一位居澳葡人蒙地路在其诗集《澳门的幸运猴子》首段说:“很久以前,坊间人云:本澳许多商人皆在店铺及食肆内饲养猴子,以作吉祥之物。”是否如此,未有研究。记得往昔在司打口,南湾及康公庙前地,时见江湖艺人演出猴戏。猴子很驯服,听从主人命令,穿着古代官服,表演“加官进爵”,或骑羊骑狗,或钻铁圈翻筋斗,颇为精彩。如果再说与猴有关的事物,就是路环野生植物山橙,俗称“马骝果”或“马骝藤”(马骝即猴子),果实像橙似的,含有毒性,以前有些小学生郊游采摘误食,引致身体不适,赴医院求治。说也奇怪,在二龙喉公园山坡,有一块涂上颜色的猴形石,也许是受《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影响吧,被当作神祇膜拜。据说这块石原设在南湾公园,至一九六零年迁往二龙喉公园。另在沙梨头近白鸽巢公园山坡空地,去年兴建了“大圣园”,供奉神话人物“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也反映澳门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城市。
猴子在澳趣闻轶事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