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1/01/28
尼姑廟,本名聖家辣堂(St. Clara),在舊日水坑尾傍,南環花園後,即今之聖羅撒女子英文學校現址。其前面之街名,仍稱為家辣堂街。尼姑廟,迺昔日澳中唯一之天主教女修士自建之教堂及修院。當時教堂只許婦女進廟禱祀,修院則收容許身天主教之女子潛修,有如佛教之尼庵,故稱之為尼姑廟。證《澳門紀略》載稱:“尼姑廟,在澳東北。扃鑰嚴毖,女十歲以下許入廟,終其身不復出,雖至親不能入視。”攷該尼姑廟,創建於一六三一年。初由馬尼喇籍之天主教女修士十人,募得菲幣十五萬元,來澳後即建築成此教堂及修院,以為向本地之女子傳道及潛居晉修之所,遂開澳門第一所天主教之女子修道院。按《澳門三百年》有云:“古時澳中共有五修道院,其中四所俱屬男修士者,只餘一所迺屬女尼,名聖家辣,建自一六三一年云。”尼姑廟之名,今人雖多不知所指、惟老一輩澳門人皆多能識之。此一古老建築物,昔作三角形門樓,上立十字、入門則石級重疊,蓋倣古羅馬之教堂形式,以示崇高也。今雖改建後,仍不能稍掩其崇俊之梯級模樣。澳門古建築物中,只大三巴、三巴仔及尼姑廟三處,仍存此種格式者耳。尼姑廟及女修院,迺澳中天主教之方濟各會女修士所創辦者。建立尼姑廟後, 更以一萬元菲幣購置附近房屋,擴而充之。故面積廣闊。惜舊日皆是木料建築,經一場大火後,竟蕩然無存、殘闕廢墟,荒置許久矣。至一八二六年始籌募重建,嗣是尼姑廟迺再出現於水坑尾前。攷昔日天主教中各教會,多因意見不同,互相傾軋。如多明我會之與耶穌會,耶穌會卒至全被解散,而方濟各會亦然,尼姑廟及女修院終亦為澳葡接收。所以尼姑廟自從方濟各會女修士離去後,曾經一個長時期,空無人居,蛛網塵封,荒涼極矣。後澳政府利用其作陸軍兵營,至是號角胡笳,替代鐘聲經咒,如是者凡數十年焉。直至一九一九年,澳門改良路政,拆三角亭,闢新馬路,當時聖羅撒女學堂原在三角亭者,亦要拆遷。澳門迫得將尼姑廟之陸軍兵營遷徙,屋舍交回教會,由聖羅撒女修士接收,繼續開辦聖羅撒女學堂。惟該所尼姑廟,重修後將逾百年,況經士兵居住後,凋蔽不堪,廟堂更荒涼殘缺。至一九三五年,復由法籍女修士策劃,從新大事增修,沉著以經以營,極盡美輪美奐,今竟變成一所新型之教堂及學校也。
尼姑廟—聖家辣堂
崇禎七年(1634年1月29日─1635年2月16日)4月30日,聖家辣修道院(又稱聖家辣堂)在信徒們的捐助佈施及精通建築學的安東尼奧•雷蘇雷桑(António da Ressurreição)的指導下提前完工,並舉行了隆重的搬遷儀式。該堂位於東望洋山麓,今南灣街與水坑尾街交會處,是奉獻給“無原罪聖母”的。當時即有12名女孩在修院學習。華人稱該堂為“尼寺”,《澳門記略》稱:“尼寺在澳門之東北,扄鑰嚴毖,女十歲以下許入寺,即入,終其身不復出,雖至親不能入視。”龍思泰:《早期澳門史》,第27頁。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
聖家辣修道院(又稱聖家辣堂)提前完工
萬曆八年(1580年1月16日─1581年2月3日)2月2日,聖方濟各天使聖母修院(Nossa Senhora dos Anjos da Prociúncula)及聖堂在澳門南灣(Praia Grande)附近的小山上建立,這是澳門第五座教堂。其創始人為佩德羅•阿爾法羅。中國人後稱其為“噶斯欄(嘉思欄)廟”,在澳城東隅。嘉思欄,當即西班牙語Castillas或葡語Castela,漢籍中稱作“干係臘”,利瑪竇《坤輿全圖》稱“加西郎”,即指西班牙。黛烏斯(Jacinto de Deus)《植物與鮮花的樂園》記載:修道院位於城東一片美麗沙灘起始處的小山上,海浪拍打著修道院的圍牆,修道院東面和北面朝向大海。修士們在院內開辦了一所學院(Colégio),有20個青少年在裡面受教育,他們有的是正在改變信仰的信徒子女,有的是基督徒子女,在天主教義的良好薰陶下,他們將成為當地的傳道員。他們還用大量的時間學習中文,希望他們之中有些人將來可以重返廣州城。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p. 415—416.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金國平:《嘉思欄名稱溯源》,載金國平、吳志良:《鏡海飄渺》,第257—260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406.
聖方濟各天使聖母修院及聖堂建立
萬曆三十年(1602年1月23日─1603年2月10日)耶穌會士在大三巴山腳初建蔭庇之母小堂。該堂專為華人講授福音,招致仇教者之忌,乘夜放火將其燒毀。今澳門關前後街葡文名Rua da Nossa Senhora do Amparo,即蔭庇之母街,就是因為該堂所在而命名。林家駿:《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51頁。
耶穌會士在大三巴山腳初建蔭庇之母小堂
以澳門天主教之望德堂爲中心,常前左右一帶街道,即稱爲進教圍。該區街道,與荷蘭園比鄰並行,爲大炮台之斜陂地帶,道路行列,屋宇整齊,階級安穩。内有:和隆街、瘋堂新街、聖祿杞街、聖美基街、瘋堂斜巷、馬忌士街、聖母堂前地、瘋堂里、瘋堂圍等。該區昔爲華人天主教信徒聚居之所,因稱進教圍。攷昔日澳門華人進教之事蹟,見清朝乾隆十四年,澳門海防同知張汝霖之《查禁澳門人進教密揭督撫奏章》稱:“惟澳門唐夷雜處,除夷人自行建寺不議外,其唐人進教者,或在澳進教;或各縣每年一次赴澳進教,其在澳進教者,或變服,或不變服,或娶夷女長子孫,或藉資本營貿易,或爲工匠,或爲兵役,或但打鬼辮來往夷人家,亦自附於進教,以便交往。此種倏往倏來,不能查其姓名,今查得林先生,周世廉等十九人。林先生番名咭大嘰吵,住持進教寺,率其子與其徒專事傳教。周世廉番名安多彌𠴱𠻗哋,又呼賣雞周,儼爲夷船之主,出洋貿易,娶妻生子,此二人,尤爲在澳進教之魁也。……前經印光任同知示禁,來者漸少。卑職抵任,復經示禁,林姓旋即潛逃,該寺現係蕃兵看守。夫非聖人之書,爲名教所必斥,非王者之道,即盛世所不容,況以天朝之人,而奉外夷之教,則體統不尊,且恐夷性之狡,將滋唐匪之奸,則防微宜急也。……”進教圍之瘋堂新街、瘋堂斜巷、瘋堂圍、瘋堂里等,其名難聽,其義悚人,究其緣由,原來該處舊有麻瘋醫院一所。院之附近,建一小教堂,稱聖母望德堂,又稱辣撒祿堂(St.Lasaro),即瘋堂,故《澳門紀略》之澳蕃篇云:“東南城外有發瘋寺,内居瘋蕃,外衛以兵,月以廪。”又據方豪所著之《中西交通史》稱:“按教會之醫院及瘋人院,例有小教堂,故澳門紀略誤稱寺廟。”攷進教圍區之麻瘋院,早在一五六九年時已成立矣。據朱薩士(C.A.Montalto do Jesus)之《澳門史(Historico de Macau)》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勞(D.M Carneiro)於一五六九年創立仁慈堂,又設聖辣菲醫院(白馬行醫院)及辣撒祿麻瘋院,更於院之附近,立一小教堂。”又據《澳門三百年(Macau Na Epoca Da Restauração)》載稱:“聖辣撒祿教堂,乃當一六三三年因該教區之需要,而將其改革,大加刷新者云。”後來澳葡爲居民衛生起見,故將麻瘋院遷往過路環附近之一小島杧洲,嗣後進教圍遂無麻瘋院存在,衹留下瘋堂之名,沿用至今耳。至於聖祿杞、聖味基等街名,皆爲天主教徒紀念其教中聖人而定名者,所以該區稱爲進教圍,誠不誣也。
進教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2月18日-1758年2月7日)3月26日,聖若瑟修道院院長紀類思致函議事會,要求將位於今水坑尾巷之水渠上石橋的一塊巨石贈送給他們,用來修建聖若瑟教堂的正面。此橋供望德堂員警所使用,橋上還有三塊同樣的巨石,取走一塊並不影響使用。4月30日,議事會批准了院長的要求。潘日明:《殊途同歸:澳門的文化交融》,第115頁。
紀類思致函議事會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