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龍綺汶表示,小兒麻痺症感染者大部份為不明顯感染,約百分之一的感染者會出現麻痺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影響呼吸,而小兒麻痺的死亡率可達百分之五至十。小兒麻痺症的倖存者會出現例如疲勞,新發生的肌肉無力,肌肉與關節疼痛等問題,稱為“小兒麻痺症後期症候群”。物理治療是其中一種可以輔助患者成長的療法,運動訓練,生活模式改變,使用輔具和儀器治療可以提升小兒麻痺症倖存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減輕症狀。例如改善了脊椎側彎,減低脊柱及胸腔被壓迫的情況,有助提升心肺功能,減低兩側肢體的不對稱性,預防未來跌倒及勞損的機會。
龍綺汶提醒,踏入中年之後,肌肉會逐年流失,小兒麻痺症患者更應提防肌肉提早老化。故此,當年曾受感染的人士,如今都已50歲左右,就更需要注意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患者如發現本來步行兩小時沒問題,近期發現無法負荷同樣的運動量,就要用今日的感覺來推測前一日活動量會否過量,從而再訂立日後的運動量,一旦發現體力急測下降須立即求醫。同時若患者跌倒的話,非常容易發生骨折,且恢復期亦會較長,所以適時的休息及預防跌傷尤其重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11/10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