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註:1835年澳門系列版畫之一。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0/04/03
媽閣渡頭:媽祖閣門前,原有一片空地,半泓水,幾樹榕蔭,濱海灘邊,尚有石級參差,沿磯下海,為昔日漁家上落埔頭,稱“媽閣渡頭”。古有石碑一塊,豎立岸邊,刻著“媽祖閣渡頭”數字。晨篙客泛,晚渡漁歌,雲水作鄉,本來與世無爭者。詎至明嘉靖間,葡人東來,移舶濠鏡,乃由媽閣渡頭登澳,誤以媽閣廟名作地名,而稱澳門為媽港(Macao)焉。蓋媽祖閣之弘仁殿,建於明朝弘治元年(一四八八),葡人來澳則在明朝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而在葡人來澳之前約七十年,澳門已早有媽閣廟也。所以據外文典籍,多謂(Macao)之名乃由媽閣而來。托利各爾脫著之《中國基督教傳教史(Trigault,Histoire de L’Expedition Chresti-enne au Royaume de la Chine1616)》有云:“澳門之名,起於其地有亞媽一神祠,蓋以神祠之名名其地者也。有亞媽海門之意,此祠迄今猶存。”又強克斯脫著之《中國葡萄牙殖民地略史(Ljungstedt A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 in China,1836)有云:“於一五五七年,有名‘阿媽’一荒蕪小島,被指定為彼等居住地及彼等乘船直駛其地,知其地即為澳門(Macao)。”日人藤田豐八著之《葡萄牙人佔據澳門攷》其註釋云:“西文之(Macao)因其地有天后宮,即亞媽宮,故名。”至於中國文獻中,方豪著之《中西交通史》有云:“《澳門紀略》圖上有娘媽角,殆即歐人稱(Macao)之起源也。”又陳沂著之《澳門》亦云:“葡人初入中國,寄碇澳口,是處有大廟宇,名曰媽閣,葡人誤會此廟宇名為地名,故以初到所見者以名其地,各國歷史稱中國為馬郊,其名當起於此。”云云。統上以觀,媽閣渡頭,實為葡人最初登澳之地。
媽閣渡頭
天后誕辰:閩粵人士,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寶誕。澳門媽祖閣亦例於每年是日前後數天,盡量點綴,張燈結線,搭棚演戲,笙歌酒讌,備極熱鬧。而居澳之漳州、泉州、潮州等人士,則例必於事前拈鬮,分訂於三月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三天,各自設筵備牲,蒞廟賀誕。唯二十三日則為闔澳及上述三州人士共同慶祝。是日本澳之林族西河堂,定備亭色頂馬,金豬鼓樂,巡街而至,蓋以天后為林氏女也。更有一些天后神會會友,亦皆如是,往往有十餘隻金豬隨行者。查舊日到廟賀誕之燒豬,每逾三四百隻之多云。而海上漁民,以天后為海神,故對天后誕,更為高興。當澳門漁業興盛時期,媽閣海面,帆檣千百,密泊如織。蓋漁船出海捕魚,雖至遠亦必歸來賀誕,燈籠串炮,囑目喧鬧。每當誕日午時,所有洋船汽艇,經過媽閣海面廟前,定必鳴笛致敬者,在卅年前,廟前空地,搭一大棚演戲,男女左右分座,舞台則架於海中,台前正中廣場,為羣衆免費觀劇處。所演皆為第一名班,當誕辰之清早,各大佬信必須粉墨袍笏,入廟賀誕。在殿前演“八仙賀壽”,及“加官”“送子”等劇。至廿四日,又為戲班中田寶二師寶誕,是晨例演“香花山大賀壽”,大撒金錢,觀衆爭拾,熱鬧非常。天后誕前後,常有暴風雨者,謂為接大舅。曾有一次,在光緒三十二年(一九零六),於演畢大賀壽後,颶風猝至,海水暴漲,雖戲棚傾塌,但觀衆只濕衣裳,無一受傷者,衆皆認為天后靈聖所致,誠倖事也。後來自從葡當局在廟前建築一號碼頭後,搭大棚演戲之舉乃輟。近年只有在廟內空階,稍蓋葵篷,點演小劇團,聊申慶祝耳,神誕之熱鬧,已大異當年也。
天后寶誕
媽祖閣山上,有“太乙”二字,字徑逾丈,筆簡而雄,為山中各字之最巨者,迺道光八年戊子李謙堂手筆。但山中最古之石刻,則當推“海覺”二字。因其素無下款,人每不知其年代及書者姓名,惟山中另有一石,刻七言律詩一首,題有:“乾隆三年伸夏同海覺勒,林國桓題”。及“嘉慶五年孟冬,區宏秀重勒”等字樣。觀此方知“海覺”二字,原來是林國桓於乾隆三年(一七三八),所題者。其詩亦為摩崖各詩中之最古一首。詩云:“水碧沙明遠映鮮,蓮花仙島湧清漣。岸窮海角應無地,路轉林深別有天。一任飛潛空際色,半分夷夏雜人煙。此心已托南溟外,獨坐松蔭覺妙禪。”字蹟延至嘉慶五年,受盡風雨剝蝕,石紋已現斑駁,迺再由區宏秀重勒之耳。嗣後步其韻者,只得康健生一人,其詩云:“島嶼潫洄廟觀鮮,門憑林麓拱漪漣,盤空磴石開蓮地,浴日東洋接海天。風度遠航歸鏡水,鶴棲高樹絕虛煙。我來西壁無詩句,淨業同參向社禪。”摩崖中之七言律詩,除此二首外,尚有道光八年戊子望廈名儒趙同義所題之一首云:“地盡東南水一灣,嵌空奇石闢禪關。虎門雪送千帆白,雞頸輪升萬壑殷。迴逕人拖單齒展,摩崖註勒有名山。此來不覺春歸早,笑指梅花試一攀。”及至民國十二年癸亥,新會名士朱壽年小晉,亦嘗題七言一律云:“勝境重來作浪遊,依依林木幾春秋。尚餘浩氣成虛壁,且放狂歌答亂流。天地不仁供屢嘆,江山如此合遲留。登臨無限蒼茫感,聊寫余情寄石頭。”以上都是好詩也。媽閣半山中,摩崖峭壁上,有詩二首,註字數行,試讀其款識,細查其年代,原來是清朝道光間,中美簽訂望廈條約時,清廷官吏,於事後來遊媽祖閣,留題以作紀念者。該項字跡,頗足供研究澳門歷史之參證。其中有詩一首,迺方伯潘仕成所題者。詩云:“欹石如伏虎,奔濤有怒龍。偶攜一尊酒,來聽數聲鐘。”寥寥廿字,寫盡案牘偷閒,清遊媽閣景緻。其自註識:“甲辰仲夏,隨侍宮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偶偕黃石琴方伯,暨諸君子,同遊媽閣,題此。賁隅潘仕成。”案潘仕成,字德畲,廣東番禺人,以洋商辦鹽務起家,為廣州首富。賞布政使銜。創立海山仙館於羊石,廣招文人墨客,常作畫圖詩酒之會。刊有海山仙館叢書,及海山仙館法帖等。後卒因稅務事被查沒。攷中美望廈條約,是於清朝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即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在望廈村普濟禪院(即澳門觀音堂)之小花園內,由美國政府特派外交全權大使寇興(顧盛)(C.Cushing)與清廷派遣之兩廣總督耆英共同簽訂者(詳見前章不贅)。當時耆英曾帶同趙長齡侍御,銅竹樵司馬等,及潘仕成、黃恩彤,充當參贊,來到澳門訂約。及至公幹完畢後,迺偕遊媽祖閣,所以潘仕成題有“隨侍宮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之句。耆介春制軍,即兩廣總督耆英,於役,即指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事也。清朝道光二十四年五月,與潘仕成同遊媽閣,刻石留詩者,尚有黃恩彤布政使。其題句云:“蒼山峨峨,碧海迴波,仗我佛力,除一切魔。”並自識稱:“道光甲辰五月,偕潘德畬方伯仕成,趙怡山侍御長齡,銅竹樵司馬儒,來遊媽閣,書此以誌。寧陽黃恩彤”。案黃恩彤,字石琴,寧陽人。清朝道光初年進士。累官至廣東布政使。於道光二十四年,當美國派遣特使來華,擬直接入京要脅道光皇帝,簽訂中美條約時,恩彤先來澳門,阻止美使北上,因是獲功,賞賜花翎一枝。及耆英來澳簽約時,恩彤亦再同來,充當參贊。公事完畢後,與潘仕成、趙怡山、銅竹樵等偕遊媽閣,遂勒石留題。至二十五年擢升巡撫。於年十二月,旋以事革職。攷當年來望廈主持簽訂中美條約之耆英,迺滿清王族。別字介春。道光間,原為杭州將軍。禁煙事起,英人寇江甯,耆英赴江蘇議和,訂五口通商,及割讓香港之約。二十四年二月,授兩廣總督。五月來望廈,訂中美互惠條約。又兩月,赴黃埔,訂中法修好和約。但因廣州人民阻英軍入城,反對和約,耆英不得已於二十七年十二月內召。曾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文宗即位,與穆彰阿同被褫職。及至英法軍入天津,議和未成,耆英擅自離職回京。旋被賜自盡死。媽祖閣摩崖上勒著耆英、黃恩彤、潘仕成、趙怡山、銅竹樵等於役澳門,時在道光甲辰仲夏。當是為簽訂望廈條約事也。媽閣摩崖,巖奇樹古,動客雅遊,因而題壁勒字者固多;神山石窟,景幽情緻,撩人逸興,因而賦詩傳韻者亦夥。如《香山詩略》之有何逢初海覺次張太守韻云:“海天撐峭壁,之折構巖亭。字勒山同壽,詩傳石有靈,蠻煙千縷碧,春樹十圍青。極目當空際,波濤接杳冥。”又李龍躍之娘媽閣步張道源韻云:“奇境何年闢,神仙窟宅靈。叢林敬檻碧,怪石插天青,帆影中流沒,鐘聲下界聽。歸途暫回首,雲海夕冥冥。”更有吳啟苞之遊阿媽閣觀音亭詩,其描寫摩崖景緻,用句之奇妙,誠有出人意表者,其詩云:“落木肅商飈,孤亭氣象超。霧隨高下鳥,帆逐去來潮,石立形啼笑,山浮影動搖。誰人書海覺,高掛碧岧嶢。”以上各詩,皆為有清一代之香山縣中名士,對媽祖閣摩崖之題詠者。誠屬字字珠璣,句句堪誦,惜未刻諸石耳。但奈近世之好名者,不思事理之合規否。妄欲將姓名勒諸崖上,以為就可與名勝同垂千古,其不智敦甚!當一九二二年時,媽祖閣傍之海鏡石,海鏡二字,固為遊客最注者,突然於該石側面,被人刻上“昌明孔教”四字,及一大堆名字。當時媽閣廟值理會,以為佛孔異教,何故明目相侵,況物有業權,豈容妄舉。因此請其勿爾,奈何執物不依。遂迴訴諸當地法庭,涉訟經年,廟卒得直,始將石上各字鑿去。現在海鏡石側面,尚隱約可見其字痕,是亦媽閣摩崖文字中之一段舊事也。
媽祖閣摩崖石刻
迨至清朝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又有兩位副將西密揚阿及張玉堂來遊媽閣,曾留下不少詩文字蹟,為摩崖衆詩之表表者。蓋二人雖屬武員,但對詩書畫皆精,且均能用指頭作書畫,西密揚阿曾步張道源韻,題詩一首於崖上,詩云:“蓮峰浮遠島,廟貌仰雲亭,萬頃凌霄際,千艘仗赫靈,海流天地外,神護汐潮青。萬國朝宗日,馨香極冥冥”。張玉堂亦和詩一首云:“魚龍朝闕處,勝地著聲靈。玉樹遍巖翠,蓮峰浮海青。苔侵三徑石,竹繞半山亭,更上層巒望,煙波人杳冥”,此詩迺用指頭所書者,書法勁秀異常。誠難得之墨寶也。另又賦七言律詩一首云:“何須仙島覓蓬萊,海覺天然古剎開。奇石欲浮濠鏡去,善雲常擁鱟帆來。蓮花涌座承甘露,榕樹蟠崖蔭玉台。誰向名山留妙筆,淋灕潑墨破蒼苔。”並書“海鏡”二字,字大數尺,筆勢雄厚,刻於媽祖閣山傍。面對海平如鏡,故後人稱澳門為“海鏡”。及至咸豐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張玉堂又再來遊,再書“名巖”兩字,字徑及尋,勒於弘仁殿之巨石上。遊人睹此,皆交譽之。為媽祖閣點綴,生色不少也。張玉堂,字翰生,號應麟,廣東歸善縣(即今惠陽)人,出身行伍,官至副將,曾任順德協龍鑒都司。能書工詩,妙擅蘭竹。見李子黼柳堂師友詩錄。西密揚阿,滿洲正紅旂人,姓覺羅氏,字文暉。官至杭州副將,工指頭畫,山水蒼渾有氣勢,雜卉尤佳。-二人來澳之日,在道光癸卯(一八四三)。正當鴉片戰爭之後,各帝國主義國家,虎視眈眈,想分一杯羹之時。而兩位武員,守土有責,當是為著捍衛沿海,順道來遊者也。
西密揚阿及張玉堂遊媽祖閣題詩
媽閣多奇石 古木蟠其巔標題弘仁字 當在朱明前海鏡媽祖閣,在澳門西南隅,又名正覺禪林,舊時原是海覺寺,俗呼天后廟,或簡稱曰媽閣,負山面海,憑崖建廟,巨川澎湃臨其前,古木婆娑覆其頂,幽雅超塵,風景佳絕,為澳門有名勝地。媽閣創建於明朝弘治年間,為澳門三大禪院之最古者,以故史乘誌書,每多記載,如《香山縣誌》有云 “正覺禪林,在澳門媽祖閣海覺石下。”查媽閣之所在地,原稱娘媽角,本在澳門古城墻外,為昔日蠔鏡墺之要隘,所以《澳門紀略》載稱:“娘媽角,一山崷然,斜插於海,磨刀犄其西,北接蛇埒,南直澳門,險要稱最,上有天妃宮。”天妃宮者,即媽祖閣也。又載稱:“相傳明萬曆時,閩賈巨舶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媽角,娘媽者,閩語天妃也。於廟前石上鎸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異。”云云。至於詩人名士之題詠媽祖閣者,如清嘉慶時鐘凰石詩云:“海覺天妃廟,三成石作梯,青洲迴望合,綠浪捲來低,碑省前朝識,途應七聖迷,山僧渾忘卻,支語到鷄棲。”又光緒時潘飛聲詩云:“呎尺飈輪渡我前,翠屏招手振衣翩,乍看怪石臨無地,忽睹靈宮訝到天,竟棄珠崖傷竪子,重扶銅柱企何年,手持神珓趨台卜,祝降波臣奠海邊。”又汪兆鏞之《澳門雜詩》有詠馬祖閣詩云:“媽閣多奇石,古木蟠其巔,標題弘仁字,當在朱明前,磐陀廣盈畝,雕刻猶帆船,陳跡足俯仰,時會有變遷,小憩讚公房,遺墨懷高禪。”以上皆為一時名句,彌足傳誦者。媽祖閣,既得如許詩人騷客之題詠,亦有了不少藝人畫士之寫生繪摹。每當春秋佳日,或夕照晨曦,在此潑水墨,調丹青者,作成佳畫,實不知凡幾。尤以清朝道光時,英國名畫家佐治千拿厘(今譯錢納利George Chinnery)所繪之一幅媽閣油畫,最為膾炙人口,極能表現出煙波迷茫中之媽閣美景,蓋該畫更堪作歷史和地理之根據,證明當年媽閣廟傍未曾填築時,潮水可浸至海鏡石下也。媽祖閣既有誌書史乘之記載,復得詩人畫士之描寫,茲為研究其歷史起見,不揣冒味,更搜集史跡遺聞,分述三章如下:蓋媽祖閣具有四百餘年之歷史,經過三番數次之重修,迺有今日軒敞之廟宇,成為千秋不朽之名勝,觀其高台飛閣,襯以玉砌雕欄,入門則見牌坊石殿,更進另有大殿圓門,內闢正覺禪林,附設漳泉義學,立祀壇一所,擴園地數弓,半山石窟,有弘仁殿,峰頂懸崖,築觀音閣,層層殿宇,處處古蹟,攷其沿革經過,爰作媽閣略歷一章。至於廟內之山林蒼鬱,嚴徑之曲折迂迴,徑傍之古石嶙峋,石上之詩文斑駁,或題太乙,或勒海覺,或書海鏡,或刻名巖,或詠絕句七言,或和排律數首,此中文人遺作,不少碩彥留題,其人其事,斯褐斯文。個中詳情,有天后聖跡,渡頭史乘,洋船石之始末,小神舟之送迎,石獅子之神話,賴布衣之訛傳,以及遠年舊事等諸般奇談。
媽祖閣景致
神舟奇蹟:媽祖閣內,天后殿前,素來供設一艘小帆船,舵長數尺,桅几三枝,錨舵齊全,蓬艙畢具,張帆繫纜,形狀精緻,梢翁篙手,眉目玲瓏,直類一龜大眼雞船模型,為中國之古式海舶。當年天后附航來澳,即乘此種帆船也。而洋船石上所刻之圖樣,故亦作如是式矣。蓋媽閣天后殿前該艘小神舟,在舊日也曾有過一番奇異事蹟。溯每當年年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神誕,於誕前三天之早晨,則媽閣廟諸值事,例必焚香燃燭,親臨江邊,將此小神舟,送放落海中,任其飄流泛去。該小船雖是無人駕駛,但隨波逐浪,漸漸就不知浮到何處耳。經過兩日,事果神奇,該小船竟在天后誕前一天,必定安然飄流回媽閣岸邊,屆時諸值事又在海傍陳設香案,恭迎小神舟回廟內,如舊供奉。據說此舉,乃天后駕船往接大舅(她的哥哥),同來共慶誕辰云。而媽閣廟值事對於此舉,從來皆如是進行,該小船未嘗有傾覆或失蹤者。惟至距今約五十年前,曾有一次該小船在海上飄浮時,被一洋船水手看見,愛其靈活精緻,背人將其撈去,至是該小船迺告遺失。而媽閣廟值事嗣後亦以外賊難防,遂罷此舉,只得依樣再做回一艘小神舟,仍供設天后殿中,聊資紀念耳。該小神舟之已往奇蹟,據現在之老於澳門者,尚有不少人曾親見其事,津津樂道之。但其何以能自然往返,及從未失蹤,今試從科學辨證之:大概自小船被放落海中後,浮泛在水面,即人或見之,但以崇信天后,故決不敢干擾及之,不慮有遺失矣。小船跟隨潮水退去,自然會隨看潮漲回來,在迷信時代之人看來,就以為神奇也。
媽祖閣神舟奇蹟傳聞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81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媽閣廟(Templo de A-Má) | |
關鍵字: | 廟宇 |
宗教建築 |
繪畫: | 博爾傑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7.32a.Icon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c轄下$c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木板畫 | |
彩色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484, 8.49MB |
登錄號碼: | p0005615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