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3/28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1月3日,澳門總督發佈公告,在蓮峰山下劃定華人墳場,即後來的望廈墳場。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98頁。
澳門總督在蓮峰山下劃定華人墳場
原在氹仔北澳村後山亂葬崗的三座古塚,於一九九五年遷移至氹仔市政墳場特闢的墓園中,分別是義塚、女塚及童塚,一字排開,前立遷移碑石,記載百多年前澳門一場風災慘史。 據《廣東的自然災害》記載,這場風災發生於一八七四年九月廿二日(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二日),是清代以來粵港澳發生歷史上最慘重的風災之一,是年歲次“甲戌”,史稱“甲戌風災”。當天颱風來勢兇猛,至深夜更為厲害,橫掃穗港澳、珠江三角洲及附近一帶縣市鄉村,地域廣闊,海上“頃刻潮高二丈,濁若泥濘”,風狂雨暴,雷電交加,所到之處,拔木、毀屋、傷害農作物,各地損失嚴重,而“澳門壞船千餘,溺死者萬人,撿得屍者七千。” 事發前,本澳風平浪靜,豈料半夜颱風襲澳,來勢洶洶,居民猝不及防,澳門半島及路氹離島,一時陷入恐佈世界中。在風災中,市內很多樓房被摧毀,死傷無數,海面巨浪翻騰,不少船艇沉沒。其中路氹喪生者眾,事後氹仔坊眾撿拾浮屍,發現死者多為漁民,不知姓名,乃將其集體殮葬,在北澳山設立三座塚墓,中為“義塚”和左右的“童塚”和“女塚”,分葬男性、女性、和孩童的風災死難者。 在風災當晚,白鴿巢前地花王堂遭雷殛着火焚燒;沙梨頭海邊居民避風逃生,不知木橋被沖走,黑暗中紛紛墮海溺斃,事後撿獲浮屍八十二具,草葬三巴門沙崗,後義墳遷至望廈觀音堂後山,與氹仔三古塚均是“甲戌風災”歷史佐證。其後,本澳天主教徒把九月廿二日定為“天災節”。
甲戌風災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氹仔三婆廟捐銀擇地建義塚一區,並規定,凡遇有屍骸枯骨暴露者,應即殮葬於義塚,不得索錢殯埋。《龍頭環義塚碑》,載鄭煒明:《葡佔氹仔路環碑銘楹匾匯編》,第21—22頁。
氹仔三婆廟捐銀擇地建義塚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2月15日-1685年2月2日)3月25日,方濟各會士卞芳世從廣州返回澳門,住聖方濟各修道院。在此期間,他在修道院後面的山坡上建了一條聖道,最高處架起一座巨大的花崗石十字架。故這座山又被稱為“十字山”。20世紀初,這座十字架被遷到美基墳場(西洋墳場),至今仍在。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p.132.
方濟各會士卞芳世返回澳門
嚤囉園路一側是回敎墳場、警局指揮部輔助部門,一側是學校圍牆,平時人車稀少,環境寧靜,可是賽車期間,卻是跑道路段,賽車奔馳角逐,聲響隆隆。附近一帶,往昔自龍環村寮屋被拆後,曾作牧馬場,其後闢作花園茶座,讓遊人消夏;發展至今,新樓矗立,道路縱橫,面貌全改。回教墳場在馬交石山右方,二百多年[約1800年代]前已闢建。當時已有一些阿拉伯人、印度人及巴基斯坦人來澳經商或工作,他們多是回敎徒;而且本澳亦有一些華人受了影響,信奉回教。因此,該地原先建有一座小清真寺,供教友膜拜,也是傳道之所。其後,以敎徒身故後需要,便在寺後闢設墳場。往時,人們對本澳印、巴籍警員呼為“嚤囉差”,於是也將回敎墳場稱為“嚤囉園”(“嚤囉”一詞,原自葡文對回教徒的稱呼,本地廣東人拿來主義式借用了,泛指印、巴籍人,其實是錯摸)“嚤囉園路"街名可能由此而來。回敎墳場只是俗稱,正名是“澳門伊斯蘭清真寺及墳場”。毗鄰是警局指揮部輔助部門,其職責是為警局各部門提供後勤支援、保養和維修工作,分設木工、電工、鐵工、油漆、泥水、皮革、縫紉、洗衣、修車、維修槍械等部門,其中主要工作是維修保養車輛。早在卅多年前[1960-1970年代],還兼顧輔導問題青少年工作一個時期。警局指揮部輔助部門背靠大水塘,年前因興建水塘天橋,將橫跨嚤囉園路,正好從警局指揮部輔助部門的門前而過,大門口的一大片土地被徵用。天橋建成後,嚤囉園舊貌改觀。
“嚤囉園”周邊的環境變化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