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音樂家。字雪朋,號思鶴。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嬰孩時即隨父親居住澳門十多年,居所旁有神父常彈風琴令其從小喜愛音樂。1901年赴日本東京音樂學校和東京帝國大學留學。1906年加入同盟會。畢業後歸國。1913年赴德,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和萊比錫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20年歸國,先後任教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大學和北京藝專。1927年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所音樂學院──國立音樂院(後易名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長期致力於中國音樂教育事業,在澳門出生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曾是其學生。1940年在滬病逝。編有《鋼琴教科書》、《普通樂學》、《今樂初集》、《新歌初集》、《新學制唱歌教科書》等。
蕭友梅,1884-1940
劉雅覺,外文名Jacob Lao,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花都區)白泥墟牛軛塘村人。著名音樂家、教育家、語言學家。 雅覺生於一個虔誠天主教家庭。父親劉興祥,母親李氏。兄弟姐妹六個,雅覺有一個姐姐和三個弟弟。雅覺少年時,全家人來到澳門避難。他入讀聖若瑟修院,1894年學成晉鐸,翌年被派往新加坡、麻六甲佈道。1899年,他回到澳門,成為聖若瑟修院教師,擔任中、英、葡、拉丁文及音樂課40多年。由於他教導有方,桃李滿門,培養了不少傑出人才。 雅覺熱心社會公益,特別是澳門教育事業。1900年,他開始被長期委任為嘉諾撒會主理的仁慈會主理司鐸;1905年組織聖母無原罪兒童院(今慈幼中學)銅樂隊。兒童院銅樂隊持續發展,在澳門培植音樂幼苗,該樂隊是現在警察銀樂隊的源頭。當時,雅覺藉此樂隊培養青少年的音樂素養,陶冶性情,服務社會。他為樂隊選編中國名曲,演譯成西樂五線譜,讓樂隊演奏。 雅覺把中樂介紹給外籍人士,為華人表演時,倍添親切感。樂隊經常參加社會慈善賑災等公益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1911年,雅覺西方樂理引進,編寫《西樂快捷方式圖解》。1916年,鑒於華人子弟失學嚴重,他和教友崔諾枝等組華童教育會,在望德堂區籌辦天主教公教小學,1923年該校開學,雅覺擔任校長,後轉任督學,1944年學校結束。 1920年,一些華籍校長籌組中華教育會,雅覺應邀參與籌備工作,承擔會章葡文翻譯及向澳葡政府申報等事宜,他被選為第一屆會長,崇實校長梁彥明被選為第一屆評議長。之後,該會在兩位愛國知識分子的領導下,朝愛國團結的方向,推動教育改進,維護教育界權益。特別是抗戰時期,他教育教師和學生,紛紛出錢出力,抗日救國,做了大量實效的工作。1944年公教學校結束,中華教育會特聘雅覺為高等顧問。 1922年,雅覺被教區委任為主教座堂主持,是澳門首位獲此殊榮的華籍神職人員;同年出任聖若瑟修院附屬中學的教師。 1923年,澳門政府成立諮詢委員會,雅覺被委任為首任華人代表,便於官民溝通,他為華人謀福祉作出不少努力,如為澳門商人利益爭取到取締“綠衣銀”稅等。 1933年是天主教救贖年,雅覺聯同江蘇海門佈道會朱開敏主教帶領136人訪問羅馬教廷,並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之後,他周遊列國,行經英、法、德、比、葡、瑞士及日本七國的大城市,順道考察教務和教育。 雅覺知識淵博,服務熱忱,他參與《澳門教區公報》工作,在高若瑟主教(葡人稱魯彌士主教)創辦的《東方》雜誌上,發表了不少文章。 雅覺一生十分勤奮,是當時社會上少有的雙語精英。1924年,雅覺自告奮勇為官立中葡學校主編教科書《談話要語》供中國兒童學葡語。他編寫一本葡語教科書《葡文切音快捷方式》葡文書名為《Método Progressivo de soletração para Escolas Luso-Chinesas》,共40課,為華人學習葡語語音,提供一套既系統又快捷的教材,其中不少是他教華人學外語的心得和經驗。 雅覺認為只要利於教務、教育,利於學生,利於社會的事,就自覺地去做。特別是別人不一定能做到,而在他專業之內的事情,他一定當仁不讓,編寫教科書、譯中樂為西樂合奏曲譜,其中為愛國歌譜曲等。 雅覺和靄可親,為人誠懇,工作熱誠,愛人如己,深受親友、教友、學生等大眾愛戴和尊崇。 1951年5月26日深夜,雅覺安然辭世,終年80歲。劉雅覺是澳門天主教首位華人紅衣大司鐸、澳門中華教育會首任會長、澳葡政府委任的華人代表。 [1]劉羨冰:《為教育界增光的首屆會長劉雅覺》,載“澳門鄉土教育資源庫”網,2012年10月22日,http://www.history.mo/a/article/Macaohistoricalfigures/2012/0215/89.html。
劉雅覺,1871-1951
中國作曲家。曾用名黃訓,孔寧。祖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漁民與海員之家。出生時父親已去世,寄居於外祖父家。七歲隨母親到新加坡,靠母親做傭工度日。在華僑辦的中小學讀書。1920年前後,以優秀華僑學生被嶺南大學招收到廣州,半工半讀六年。他酷愛音樂,參加學校樂隊,演奏小提琴和單簧管,並擔任過指揮。1926年到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選習小提琴,同時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管理員以維持生活。1928年夏到上海,入國立音樂學院學小提琴。他結識了田漢等人,曾參加“南國社”的戲劇活動。1929年冬,從上海到巴黎學習音樂,先後從P.奥別多菲爾學小提琴,從P.迪卡斯等學理論作曲。1935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迪卡斯的高級作曲班學作曲。在法國期間,創作了《風》和《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作品。1935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參加歌曲作者協會等進步音樂組織,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並先後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華影業公司擔任配音和作曲。這時期他創作的救亡歌曲和進步的電影音樂有《救國軍歌》、《夜半歌聲》、《熱血》、《拉犁歌》、《青年進行曲》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10月到武漢,翌年春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與張曙共同負責抗戰音樂工作,創作了《保衛盧溝橋》、《祖國的孩子們》、《游擊軍》、《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1938年11月,到延安,任教於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創作代表作《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等大型聲樂套曲,在全國產生巨大影響。1940年5月去蘇聯,完成《民族解放交響曲》等作品。1945年在莫斯科病逝。
冼星海,1905-1945
人物: | 徐柳仙,1917-1985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17年 |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
1985年08月02日 | |
地點: | 中國--廣東--佛山 |
香港 | |
關鍵字: | 戲曲家 |
音樂家 | |
粵劇 | |
柳仙腔 | |
夢覺紅樓(粵曲) | |
再折長亭柳(粵曲) | |
一廬音樂研究社(團體) | |
對鏡簪花圖(畫) | |
秋院停琴(畫) | |
情淚種情花(粵曲) |
資料來源: | 黎細玲編︰《香山人物傳略3》,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673-674頁。ISBN978-7-5034-5235-2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597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1 人參與, 1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徐柳仙的《再折長亭柳》百聽不厭,我曾在90年代兩次講買錄音卡帯於車上播放,那歌聲一聽難忘,清唱部份更見功力,每到此段必定入迷一様,可惜現今聽不到後人能接近她的曲藝,更莫說超越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