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柳仙,女,原名徐振坤,乳名牛奶,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粵劇名伶、“柳仙腔”開創者。 柳仙出身於貧苦家庭,12歲開始從師學藝賣唱,在珠江河畔、香江碼頭,她受盡多少屈辱和鞭子,她的歌聲伴隨著不知多少個月圓月缺的夜晚。她18歲時,灌唱第一張唱片《情淚種情花》,嶄露頭角。華僑喜歡聽她的歌曲,引起製片商們對這位新秀的關注,成為他們互相爭奪的歌手。接著,她又灌唱了《夢覺紅樓》、《再折長亭柳》兩張唱片,特別是《再折長亭柳》,在美洲華僑的歌廳、酒店,顧客都愛點唱它,成為她演唱的首本名曲。 柳仙以演唱平喉著稱,音量寬巨集婉轉,名噪一時。時人把她與小明星、張月兒、張惠芳並稱為粵劇“四大平喉”,這是對她較籠統的評價。而從她的具體唱腔特點來說,她的歌聲柔中帶剛,以清潤爽獷,富於韻味見長,這些藝術特色集中體現在《再折長亭柳》一曲中,因此得“柳仙腔”之稱。 抗戰勝利後,柳仙定居香港。四五十年代成為她一生的黃金時期。她和丈夫文樂之同時客串幾個劇團,她從曲藝演員搖身一變,成為粵劇紅星,擔任正印花旦,頗能深入角色。 60年代初期,香港經濟蕭條,粵劇不景氣。柳仙又重返歌壇,經過十多年的坎坷。1974年,家庭又遭變故,丈夫文樂之去世,生活陷入困境。同年,她又遭車禍,傷及左臂和左腿骨,雖經治癒,須扶杖行走,重返劇壇永沒希望了,即使在歌壇上,再也不能如前活躍了。 但柳仙矢志不渝地對曲藝進行研究和探索,有時為生活所逼,她不得不扶杖登台演唱幾支曲子,賴以糊口。之後,她與一些曲藝愛好者組成“一廬音樂研究社”,精心培養後起之秀,香港演藝學院中文系系主任唐健垣博士就是她得意的高足。 1983年12月,柳仙不顧年高身殘,應廣東有關部門的邀請,毅然率領“香港曲藝演出團”回廣州演出。期間,她償還了多年夙願,獲得了一位“柳仙腔”的接班人——李惠東,在穗港藝人大力撮合下,在泮溪酒家舉行正式收徒拜師之禮,成為粵劇界一段佳話。 1984年,柳仙在香港重逢愛徒李惠東(當時李惠東隨廣州粵劇團赴香港、新加坡演出),師徒盡情暢敘之餘,她不遺餘力教導李惠東,並將珍藏的首本曲及錄音卡帶贈送給他。她非常關心保存祖國傳統藝術文化,大家稱她為愛國藝人。 雖然,柳仙的藝名紅遍海外,桃李滿門,但她的生活極其清苦,她安貧樂素,決不輕易求助於人。自她傷殘至逝世的十多年,她一直和兒子文斗亞同住在葵涌老人廉租屋裡,而且要靠一點傷殘救濟金過日子。兒子有份工作,但收入甚微。在她最困難的時候,香港最高法院為她當年遭車禍之事作出了賠償裁決,得到撫恤金六萬元,經濟有所好轉。 1984年2月,香港荃灣大會堂舉行“粵曲欣賞會”,當時,柳仙已年近古稀,但她仍然興致勃勃,扶杖參加這個演唱會,而且登台重歌《再折長亭柳》一曲,聲情不減當年,足見她功力的深厚。她身殘志不殘,恪守“曲不離口,拳不離手”的原則,在“一廬音樂研究社”裡,她以身作則,經常示範演唱,她常常勉勵徒弟唐健垣,要將繼承粵曲藝術為己任,無愧為一位忠實於民族文化藝術的人。 1984年下半年起,柳仙一直被病魔纏繞,雖多次接廣東省有關部門電邀來穗演出,無奈力不從心,不得不一直困於病榻中。1985年3月初,她病情日見惡化,同時出現胸膜炎、肺積水等併發症,先後六次施手術割治無效。 柳仙在晚年潦倒、貧病交迫之際,也沒向親友啟齒借錢,寧願變賣首飾及私夥(戲服),自籌藥費,勉強維持。她那種倔強和骨氣,表現無遺。 1985年8月2日,柳仙在伊利沙伯醫院病逝,終年68歲。 8月18日,舉殯時,唐健垣講述老師徐柳仙生平,扼腕表示要按照她所教把粵劇藝術發揚光大。[1] 鄧芬約於1926年作下粵曲《夢覺紅樓》。當時,鄧芬在粵東財政廳任秘書一職,但同仁對他長期和“戲子”交往,頗有微言,羞與之為伍。由於讕言相逼,鄧芬辭去所有職務,從此不再踏足官場。他經常流連於紅船碧岸之間,絲竹管弦,樂在其中。 1930年,上海新月留聲機唱片公司出版的《新月曲集》中,收入鄧芬與該曲集的主編錢廣仁等四人合照。而這本曲集現藏於澳門崔氏居明軒中,收錄鄧芬用墨水筆寫的兩行小字,當中說他1928年在上海唱《夢覺紅樓》。 鄧芬所唱的《夢覺紅樓》由上海新月留聲機唱片公司出版,以第六期新唱片推出。這首粵曲的來由,據說產生於一個盂蘭節晚上,鄧芬撰此曲時,在座有一個上海唱妓叫“夢覺”,於是以此命。鄧芬在上海唱《夢覺紅樓》時,除其文藝界的朋友陳融(1876-1955)、簡琴齋(1888-1950)等人為其題詞外,他自己畫了一幅《夢覺紅樓圖卷》,這幅畫現藏於香港藝術館,曾公開展出。 在鄧芬創作《夢覺紅樓》曲時,他寫了幾首詩,使人盪氣迴腸,他不單以畫名於世,而且以詩詞稱譽於文壇。其詩云:“今夢方知昨夢非,夢醒還似夢迷時,平生不識相思味,欲解閒愁合費詞。曾唱驪歌入教坊,當時情味最難忘,去年又制飄零曲,花事闌珊長樂鄉。” 鄧芬偶爾到紅船探訪戲人,一解對粵曲的戲癮。當時,徐柳仙初露頭角,她的乳名牛奶,因居於香港九如坊二奶巷。有一名癮君子名叫跛棠的人教她唱曲。1935年,徐柳仙在澳門登台,鄧芬在不經意之間聽到她的歌音,認作奇才,即以《夢覺紅樓》相贈。 廣東省文史館莫仲予先生說,鄧芬是在澳門煙塌上向徐柳仙傳授此曲的。名畫家李守真不嗜“阿芙蓉”,卻與鄧芬交情很深,當時也在場看其傳授用腔技巧。鄧芬一晚以兩句為限,經常操樂器為其拍和。 徐柳仙聰慧過人,鄧芬在此不久前曾以此曲灌錄唱片,而她卻自信自己能有同曲異功之妙。因感自己與《夢覺紅樓》所說的身世相似,於是請求歌林唱片公司為其灌錄,從此一曲成名,銷路高達50萬張,使該曲轟動歌壇。歌林唱片公司後為徐柳仙灌錄《再折長亭柳》,這兩首曲成為她一生中名曲。 1949年6月,鄧芬在“藕絲孔居”接待過來探訪的徐柳仙,晤談竟夜,為她畫《對鏡簪花圖》;繪《秋院停琴》送給徐柳仙的湖南籍丈夫文樂之。[2] [1]黃昏:《嶺南才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第228-231頁。 [2]《鄧芬、夢覺紅樓、徐柳仙(資料)》,載“新浪博客",2013年8月8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76b9f0100r0ga.html。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