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伊特是十八世紀德國最重要的製圖家之一,早年曾在紐倫堡担任刻工,師從製圖家霍曼(1664-1724)。他十八世紀早期在奧格斯堡建立起獨立的地圖出版機構,1732年起成為查理六世之皇室製圖家。梵蒂岡宗座圖書館藏有兩幅佐伊特製作的中國相關地圖,其中一幅作於1721年的中國地圖是對衛匡國《中國新圖誌》之總圖的摹繪。而這一幅東印度及相鄰地區圖上,圖幅左起印度,右下方繪出澳大利亞西北部,右上方則止於朝鮮半島及日本本州南端一線。經比對,佐伊特此圖繪法基本同荷蘭製圖家菲舍爾(1649-1702)製作、阿拉德於1696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一幅東印度及相鄰地區圖一致,應是直接轉繪菲舍爾之圖。圖上的中國部分總體輪廓依照衛匡國的總圖,但珠江口與衛匡國圖上“燒瓶狀”的海灣繪法不同,而是繪作一個半圓形的開放式大海灣狀,此類珠江口圖示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衛匡國之前的荷蘭製圖家老布勞,但位於海灣正中的島嶼面積較布勞之圖膨脹許多,獨尊於珠江口內,島上繪有一個城址,注為“Macao”,即澳門。在珠江灣口的西岸,則並列地註有兩個相近地名,“Lampackao” 與“Lampockao”,應即“浪白滘”,重複書寫的原因待考察。相較於菲舍爾原圖,佐伊特此圖另有一特殊之處,圖上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福建、廣東諸省及台灣島被施以粉紅色,與其他省份的淺黃色相區別。推測這種特殊的塗色區分可能與明清之際的政治地理格局有關,東南諸省正是南明政權一度控制的範圍。
參考文獻:
[1]. Ritter, M. (2001). Seutter, Probst and Lotter: An Eighteenth-Century Map Publishing House in Germany. Imago Mundi, 130-135.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