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更新日期:2019/11/16
“新橋有一句童謠:‘落雨仔,水浸街。’處於低窪地區的新橋,每逢大雨降臨便成了一片澤國。水浸雖然影響生活,但也有很多令人緬懷的回憶,如留在學校摺疊紙船,撈魚仔,哥哥面對着高至胸口的水位涉水背我回家……
舊區經濟的推動者
“昔日新橋多木屋,一旦發生火警,為及時喚來街坊幫助救火,街坊在新橋坊會門前掛了一口防火鐘,以備不時之需。坊會還成立了非正規的義工救火隊,所謂非正規,是指救火隊的成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救火訓練,沒有專業的裝備,只是憑着守望相助的精神,充當義工救火隊的隊員。這種由街坊組成的義務救火隊伍,是消防員的得力助手,於1960年代中期,普遍出現在澳門各區。”
新橋“大B哥”梁慶庭
“在澳門還沒有的士和三輪車時,許多人會搭乘由‘單車仔’騎乘的單車。‘單車仔’是指以駕駛自行車載人的苦力,當年在三輪車還沒有出現的時候紅極一時,我也是‘單車仔’的一員。我記得每次運一位客人,不論路途遠近,都是兩毛錢,最多的時候每天大概有10多位客人,這樣每天就大概有幾塊錢的收入。”
尋找終身事業
“新橋以前經常水浸,記得有次在農曆七月三十,把所有月餅都準備好,預備八月份開始售賣,怎知當晚大洪水,一籮一籮的餅全都給浸壞了。水浸得真的厲害,要划船呢!可謂名副其實的渡船街,以前,渡船街一帶都是海,而石敢當那兒就是埠頭,很多人會在那兒晾衣服。”
打造社區小店號
“抗戰時期,澳門街道到處都是飢餓至死的屍體。相比之下,茶樓有一包包大米可以由地面一直堆放至天花板,我們在茶樓工作,最少可以得到溫飽,已經感到自己十分幸福。我們家沒錢買衣服,於是就在茶樓裏用上那些棄置的麵粉袋,將它們剪剪縫縫,給自己做件不一樣的衣裳。
獻身茶樓業六十載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 |
望廈 | |
關鍵字: | 池塘 |
群眾 |
攝影: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 |
資料來源: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澳門昔日生活照片》,澳門藝術博物館,2001,第52頁。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門基金會 |
儲存地點: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基金會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照片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202x2968, 35.69MB |
登錄號碼: | p0000027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