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雖然有幾座小山,實際屬丘陵,儘管如此,過往也有幾處山泉。據《香山縣誌》記載:“澳山泉,曰大龍泉,曰二龍泉,曰小龍泉,俱在東望洋寺右。曰山水泉,在西望洋山下,皆水自石出,清冽甘美。”但而今泉跡難覓。 

大龍泉與二龍泉都是往昔澳門名泉,水質清甜,尤以二龍泉水為最,居民多汲飲;這兩道山泉都在松山,涓涓流下,匯成溪澗,在舊日龍田村山邊,與小龍泉相距不遠。一八四八年間,村後開闢馬路,在溪澗處搭架石橋,方便行人,橋下水聲淙淙。其後,村子的山坑谷地被收購,闢作花園別墅(即今二龍喉公園)及火藥庫,溪澗被填塞。二龍喉公園設有水池,貯蓄地下泉水,引喉至門口,供居民取用。流向得勝花園之二龍泉湮沒,因汲水沽人,仍以大龍泉水作二龍泉水,而所在花園也被呼為二龍喉(另一説是因有兩個水龍喉而得名)。  

在西望洋山北坡,山上有一山泉水冽而甘,名山水泉,與二龍泉齊名。傳説明朝以前,有一老婦僱人鑿山引水,築基貯水,方便附近人家汲水飲用。人們感其恩德,呼水池為“阿婆井”;後因井基日久失修坍塌,其時已有自來水供應,於是將之堵塞。傳說當年居住附近之葡人土生對此泉水很歡喜,表示“誰飲了阿婆井水必不會忘記澳門”。 

又據彭海玲《汪兆鏞與民初居澳文士》記述,南灣與媽閣中隔一山,山麓有一泉穴,“味清而甘,不溢不涸,虛沖自守,是有君子之德”,汪兆鏞賦詩讚為“君子泉”,並有所寄託。唯該泉於一九二四年闢路後已失。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