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陵,原名李國梁,以字行,原籍廣東增城(今屬廣州市增城區),生於澳門。著名畫家、香港早期現代詩人、小說家。[1] 維陵自幼習畫,大半生從事繪畫和美術教育[1],1935年前往香港讀書[2];1941-1945年在重慶入讀政治大學,畢業後任職於財政部關務署[1];1948年回到香港從事寫作及美術教育工作,1959-1977年任教於葛量洪教育學院;1980年退休,1982年移居加拿大直至去世。 50年代,維陵開始寫作,成為《文藝新潮》的主要撰稿者,寫詩和小說,都有不俗的表現。較之當時年輕的現代詩人有更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文學經驗,他在投入現代主義的創作中,對現代主義有較清醒的反省意識。主要作品有《獵及其他》(1958年香港文光書局出版)、《荊棘集》(1968年香港華英出版社出版)和雜文《隔閡集》(1979年香港素葉出版社出版)。[2] 20世紀50年代,維陵是最熱愛描寫香港和澳門風光的畫家,尤其是用素描或速寫的形式。他是畫香港畫得最多的人,他的畫稿,積存近千幅之多。這與他童年時代在這兩個地方長久生活有關。這些描繪香港、澳門的作品,過去曾經在報紙和雜誌中發表。 1956年,英國文化協會為維陵舉辦個人展,頗受到藝術愛好者的歡迎。作者深刻體驗生活,雄偉的古老建築物、熱鬧的市區、寧靜的街角、圖書館、教堂、海邊、泳棚、車站、醫院、學校……等,幾乎無一不成為畫家捕捉的意象,儘管都市的生活非常複雜繁忙,可是在畫家熱切的筆觸之下,卻有可愛的一面。 約2000年,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主辦的“李維陵素描展”(香港50年代回顧);2002年大宗出版社所出版的八開本巨型畫冊《李維陵畫集》,共收作品60幅,分成五輯,其中50年代的香港佔了兩輯,70年代的香港也佔二輯。[3] 維陵的文學創作以詩歌、散文為主,他是一位創作態度嚴謹、在藝術上勇於開拓的作家。他關心民生和家國命運,作品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對人世間的萬般風情、人際間的複雜詭變,都有鮮活的勾繪。他的詩不是亦步亦趨地臨摹生活。他不滿足(或者說是不屑於)拘謹地描畫生活中具體、瑣細的景物,習慣於用理性之光觀照渾沌紛繁的人世,他的詩常常灌注著強烈的主觀感受,閃耀著思辯性、哲理性的光彩。[4] 維陵發表於《文藝新潮》的《現代人、現代生活、現代文學》一文,檢討了現代主義文學的得失,指出“對現代人本質缺乏理解,對現代生活急劇的變化手足無措,對人和外界的關係惘然不知正當的處理之道”,是造成現代主義消沉的原因;認為“現代主義所能提供給人的,除了空虛苦悶的厭倦與醜惡的特別誇大以外,可以說並沒有甚麼足以振發人心的東西”。因此“……再炫弄那些古怪的技巧已覺得無甚意義”,主張應當激勉讀者“積極地正視這時代與這一世界的變革,正視人類政治與社會生活的新的發展”。維陵對現代主義的分析,常被香港學者作為例證,說明香港的現代詩較之台灣,“本土的反省的自覺也先行一步”。[1] 維陵和楊際光(筆名貝娜苔,江蘇無錫人,1926年生)是香港早期現代詩人中少數有著內地人生經歷和文學經驗的作者。[5] 《海瀾》部分封面由維陵繪畫,雜誌內容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和翻譯等,香港著名作家徐速、思果、余英時、趙滋蕃、黃思聘、慕容羽軍等曾在《海瀾》發表作品。除刊登香港作家和學生的作品外,《海瀾》刊登不少來自新加坡、台灣、澳門等東南亞地區學生的作品,並且希望“在菲律賓、印尼和別的地方正從事文藝工作的朋友也能給我們寄稿”。《海瀾》最後因經濟問題而停刊。[6] 2009年,維陵去世,終年89歲。 1957年,李維陵與謝佩葵女士結婚,生育一子二女。長子李世寧,長女李聖芝,次女李聖茵,都學業有成,分別移居加拿大和美國。 在學校教學之餘,李維陵在家裡授徒,是現今香港不少著名畫家的恩師,桃李滿天下。[2] 現錄李維陵的詩一首: 《鐘》[4] 鼓醒了翠綠的微笑,佝僂的腰。 忠實於無休止的跋涉,不知疲倦。 生命細碎分割,然後委棄於泥土。 煙蒂與夢俱化作灰燼,撿拾璀璨珠粒,組串成希望。 你我的心臟同時跳動,向前追蹤。 相信謊騙,行旅於繽紛夢境,那裡永不聞你我匆促的足音。[7] [1]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第458-459頁。 [2]《追憶李維陵》,載“書之驛站"網,2012年2月20日,https://yvonnefrank.wordpress.com/2010/12/15/%e8%bf%bd%e6%86%b6%e6%9d%8e%e7%b6%ad%e9%99%b5/?relatedposts_hit=1&relatedposts_origin=4007&relatedposts_position=0。 [3]黃俟東:《獵書小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250-252頁。 [4]潘亞暾、汪義先:《香港文學概觀》,廈門:鷺江出版社,1993,第316-317頁。 [5]袁良駿:《香港小說史》(第一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第306頁。 [6]《“香港文學特藏”到訪嘉賓》,載“香港文學資料庫"網,2012年12月27日,http://hklitpub.lib.cuhk.edu.hk/news/iss91/index.htm。 [7]讀完這首詩,耳畔仍久久回蕩著那渾厚、意味深長的鐘聲,詩裡的鐘所蘊含的濃郁的象徵色彩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李維陵的詩常採用開放的結構,並不規定思維的空間及走向,這便使他的作品獲得一種神奇的張力。讀他的詩被動地接受是不成的,讀者必須同作者一起去發掘,去思考,從中捕捉到一種深沉悠長的內蘊,從而獲得一次愉快興奮的審美體驗。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