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軫,生平不詳。 現錄王軫的詩一首: 《澳門竹枝詞》[1] 心病懨懨體倦扶[2],明朝又是獨名姑。[3] 修齋欲禱龍鬆廟[4],夫趁哥斯[5]得返無?[6]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20-121頁。 [2]心病句:寫思婦因懷念丈夫而引起的嬌懶神態。心病,因心中憂慮而引起的疾病。後指難以告人的思想負擔。懨,同厭,煩惱、愁苦貌。 [3]獨名姑:為葡文Domingo的音譯。 [4]修齋:本指佛教會集僧徒,供應齋食,使他們作佛事。此指天主教徒赴教堂禮拜。龍鬆廟,本為奧斯定會會院,西文名Igreja de S. Agostinho,始建於1588年。《澳門紀略‧澳蕃篇》:“龍鬆廟者,在澳西北。初廟就圮,或覆之以蓑,蓬鬆如髯龍。後廟鐘不擊自鳴,眾神之,恢崇其制,仍呼為龍鬆廟。” [5]哥斯:《澳門紀略‧澳蕃篇》作哥斯達。陳倫廝《海國聞見錄》作戈什噠、戈什嗒。謝清高《海錄》作哥什嗒,皆為葡文Costa的音譯,意為海岸。指印度西海岸葡屬殖民地果阿、第烏等地,當時澳門葡船常到這一帶進行貿易。 [6]中國文學的閨怨詩中有商婦怨一體,專門描寫商人家庭的婦女對外出經商丈夫的思念,及埋怨丈夫重利薄情的情緒。這是繼吳歷《中雜詠》第八首“少婦凝妝錦覆披”之後的又一首商婦怨。離人思婦為人世間常見的現象,特別是在交通不便、音訊難通的時代,思念之情更加強烈。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一個獨居澳門的葡商家庭的少婦,盼夫歸來的迫切心情。字裡行間,寄託詩人對這封離人思婦的同情,以及願其夫妻早日團圓的祝福。 葡商婦盼夫歸來的情緒,除對丈夫的思念之外,還有經濟方面的原因。《澳門紀略‧澳蕃篇》稱:“其俗以行賈為業……凡一舶貨值鉅萬。家饒於財,輒自置舶……資微者附之,或數十主同一舶。每歲一出,出則數十家之命繫焉……計當返,則婦孺繞舍呼號以祈南風。脫卒不返,相率行乞於市,乞者常千人。"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