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笪地”年前在内港旧皇宫娱乐场前空地举办,场地搭建门楼、围板,逾百个固定摊档分成美食区、手信干货区、工艺纪念品区及游戏区,此外还有表演舞台,组织规划严谨。入夜后,灯火辉煌,人群挤拥,选购物品,光顾美食,观赏表演,仿如欢乐的嘉年华。 

这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大笪地”与我们记忆孩童时的“大笪地”不同。往昔百年间,本澳曾在康公庙前地、司打口前地、白眼塘、雀仔园等处出现,由来已久,后来都因环境变化,辟路建屋而陆续消失。所谓“大笪地”,其实是一幅大旷地,江湖卖艺人士及小摊贩自发地到来,聚集一起,没有组织,各占一角谋生,自然形成“市集”,反映了乡镇型经济和文化活动。档口有卖武、耍猴戏、玩魔术、下棋、看相、占卜、说书、讲古、唱龙舟、卖榄、熟食档等,入夜后开始活动,各档多以大光灯及火水灯照明,形成了“大笪地”的传统特色。那时,居民生活朴实,又没有什么文娱节目,晚上多往“大笪地”游逛,颇为热闹。“大笪地”自然成了大众游乐场,消闲休憩的好去处。 

如今,“澳门大笪地”是传统“大笪地”的演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过重新包装,注入新内容,除摊档售卖物品外,还安排多姿多彩节目,有曲艺、演唱、舞狮,也有葡国土风舞,日本文化祭、菲律宾之夜等,显示澳门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色,推动澳门旅游经济发展,这可说是现代“平民夜总会”式“市集”,也带有怀旧色彩。不管模式如何,只要显出经济文化特色,自然受到居民欢迎。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