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5/06
“我和太太可以說是一見鍾情,我們一拍即合,當時還有其他人追求我太太。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是這麼的微妙!在那個時代,談戀愛中的男女不像現在的那樣,會在街上手牽手一起走。不論是男還是女,都很害羞的,見面時也會面紅;約會外出,心中亦有所顧忌,於是就一個走在前面,另一個走在後頭。走到白鴿巢公園時,才會坐得接近一點,聊聊天,談談心。”
一碗白粥的集體回憶
天氣轉寒,煨番薯又上市了。經過這種食品攤檔,那香氣撲鼻而來,若受不住誘惑,就會心動購食。煮番薯,一般是蒸熟或是煲糖水,要吃火煨的並不容易,記得讀中學在秋季旅行野餐時才偶爾得嘗。當時,架起爐灶燒火煮食,趁機把用泥包裹的番薯放在爐底煨熟,香氣四溢,引得大家爭食,充滿生活情趣。往昔零食不及今天那麼豐富多樣,每屆冬天,街邊就有熟番薯芋頭出售,番薯有雞蛋黃薯、檳榔薯、紫番薯等品種,各具香甜特色。在寒天中,吃着燙熱的番薯,渾身暖烘烘,確是冬日可口的食品。提起番薯,不期然回憶起那“挨番薯”的日子,那時是“風潮”抗日戰爭期間,米珠薪貴,一元只購四両米,不要説吃飯,就是食粥水亦算好了,大多數人吃雜糧,番薯是其中一種,將番薯摻入米中,煮成“番薯飯”充飢。經歷這苦難生活的人,而今見到番薯就會有點厭膩感。檔口煨番薯,是用一個大鐵桶,下邊燒火,中間放番薯,煨熟的就放在桶面上待沽,想不到這土食品還有它的市場。吃煨番薯,是一種飲食情趣。對同一種食品,在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不過,還要一提的,就是本澳往昔郊野菜地也有種植番薯自用或供銷。有趣的是二零零二年三月間,工人在青洲郊區清理一個空置地盤時,竟然挖出一顆巨型人形番薯,重逾二十磅,頗為罕見,吸引逾百市民圍觀,傳為佳話。
火煨番薯
“抗日戰爭期間,人口急增,糧食短缺,爆發饑荒,每天早上茶樓一開門,便要掃走門前一兩具屍體,等待政府用黑箱將其運走。政府面對這艱難的時刻,為了穩定糧食調配,便下令茶樓要上繳麵粉。戰時供應緊張,茶樓來貨很不容易,我工作的茶樓得知此消息後,便馬上叫員工把麵粉藏在卡位裏。”
細說澳門茶樓業
“五香蠶豆”,數十年前街頭已有售賣,依稀記得小販是一個老婦人,用瓦盆盛載熟蠶豆,發出熱騰騰的豆香,十分誘人。她坐在小櫈子上,狀似蹲着,面前擺放瓦盆,不時呼叫“熱辣辣五香腍蠶豆”,招徠顧客。那時,這種小食很便宜,一個銅仙(一毫可換十個仙)也有交易,掙取蠅頭小利,可知當年謀生困難。付款後,她便用湯匙量豆(約十多顆)放進用小方塊紙摺成漏斗狀的“紙角”裡,遞給顧客。售賣這種小食的,除固定攤檔外,還有流動攤檔,小販多是上了年紀的老婆婆,她們將盛載蠶豆的煲或放在提籃挽着,或用小車載着,沿街呼售。 所謂“五香腍蠶豆”,是用花椒八角等五香材料煮熟的,逐顆剝殼來吃,又腍又香,別有風味。不過新鮮蠶豆是夏季上市的,而在本澳冬季也有五香蠶豆出售,料是用乾蠶豆炮製的。除外,如今市面也有用密封膠紙包裝的炸蠶豆出售。這種用油炸的蠶豆,色澤金黄,豆肉和殼被炸分離,很容易剝吃,加上淮鹽,香脆可口,可作零食,也可佐酒。 其實蠶豆的食法多種多樣,閱讀已故作家葉靈鳯的《晚晴雜記》中的《蠶豆食譜》,憶述江南家鄉蠶豆的多彩烹製,令人饞涎。而這小小的“五香蠶豆”,竟然也引起了我的一些兒時生活回憶。
熱辣辣五香腍蠶豆
叫化雞,雖然是丐幫的食物,“一品鍋”為殘羮敗盞的大雜燴,但有時味勝郇廚,絕不為奇。美食並不一定要“貴夾唔飽”的殿堂豪第,只要你是識途老馬,街邊的大排檔、地攤,也會吃出個“佛跳牆”來。
閱讀老字號之街頭美食
每屆農曆臘月中旬,各大酒樓在報章刊登年夜飯與春茗廣告,以廣招徠,令人有送舊迎新之感。吃年夜飯意味着“年”就要到來。古籍記載:“除夕夜,家庭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利語,名曰‘年夜飯’。”這一晚,家家戶戶都備辦豐盛菜餚,合家歡聚,共吃團年夜飯,氣氛溫馨愉快。以往一些大商號獲得盈利,年終時都會在酒樓設年夜飯宴會,酬謝員工一年辛勤工作,也增進雙方關係,帶有濃烈的聯歡氣氛。其後,一些中小型店號歲晚也舉行年夜飯宴會,就是不在酒樓設席,在店內也會增加菜餚,老闆職工共吃一頓豐富晚餐。年夜飯一般在農曆十二月廿五日以後出現,以廿八日為多,因“廿八”諧音“易發”,取吉祥好意頭。除夕,一般人都在家團年。春茗,是商場一種酬酢活動,廠號在酒樓設宴招待商界朋友,聯絡感情,加強合作,這種社交活動都是在新春舉行,一般在年初七“人日”至二十日這段期間進行,形成一片春茗聲。春茗習俗,古已有之。據說在古時,春臨大地,萬物甦生,茶樹長出嫩芽,人們在新春期間,品嘗新茶,所謂春茗,原是茶敘之意,但是發展下去,卻是大魚大肉的酒宴。舉行春茗的,不可待慢客人,一定要將酒菜準備豐富些,而且菜式名稱也要好意頭。除商場外,也有風雅朋友或富裕人家設春茗,互相邀飲; 不少社團藉新春在酒樓設宴聯歡,也有春茗的意思。
年夜飯與春茗習俗
涼茶,是消暑解渴、清熱祛病的良藥,藥性平和。本澳不少居民,尤其是廣府人常常喝一兩碗涼茶,調理腸胃,因此,涼茶店檔往昔到處開設。但是,近多年來,各種飲料大行其道,而清涼茶、竹蔗水、菊花茶等也有瓶、罐、盒包裝,處處有售,涼茶店檔生意受影響,再加上成本增加,銷量有限,有些店檔業務不前結束營業。俗語説“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也有新的涼茶店檔陸續開設,裝修豪華,設施新穎,飲料多樣,吸引顧客。目前,涼茶店約有廿家,其中歷史最長的是賣草地街“大聲公”,已逾八九十年了。涼茶業可説是本澳古老行業之一。記憶中,五十多年前[約1940-1950年代]是本澳涼茶業最興旺時期,店檔很多,其中有冼柏記、冼偉記、蔭記三家,批發涼茶檔,每家有十多檔,由茶販挑上街呼售,一時“X記百草涼茶,茅根竹蔗水”之聲到處可聞。其時,老舖也不少,除大聲公外,還有大鄉里、三坑瓦、顯記等。其中清平直街顯記舖面最大,店內有三列長長的酸枝檯椅,設置收音機及港澳報紙,顧客光顧,舒適地坐着喝茶,聽廣播,讀報紙,花費一、二角,在往昔的樸素生活中,已是很好的享受了。草堆街三坑瓦舖位最小,上蓋只有三坑瓦片,因而得名,店內僅容一人,地方淺窄,與顯記相映成趣。多年前,有人還用單車載着涼茶箱,到處售賣,今已鮮見。至於涼茶,分苦茶和甜茶,用料不同。其中苦茶也有廿四味、三椏苦、感冒茶等;甜茶有竹蔗水、銀花菊花茶、五花茶等。
涼茶店檔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