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5月20日,中華聖公會在澳門成立。6月24日,位於南灣填海地的亞馬留(João Ferreira do Amaral)銅像及設於議事亭前地的美士基打(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的塑像落成。前者由政府於1992年10月8日拆除、運往里斯本。後者於1966年12月“一二‧三事件”時被推翻。澳門人口從1939年的14萬增至40萬。日本投降後,復降至15萬。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大事記
光緒三年(1877年2月13日─1878年2月1日)3月,澳門赴帝汶第一批傳教遠征隊組成,由帝汶傳教團巡視員明德祿神父擔任隊長,隊員有塞巴斯蒂昂.施利華(Sebastião Maria Aparício da Silva)、卡洛斯.巴蒂斯塔、曼努埃爾.布蘭科、佩德羅.公薩維斯、沙維爾.梅洛、安東尼奧.皮雷斯及馬里雅.施利華。他們在澳門乘坐一艘荷蘭船出發,經過53天航行,歷經艱難險阻,最後到達帝力。他們在帝力設立基督教團,建教堂與修道院,學習當地語言。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8, p. 281.
澳門赴帝汶第一批傳教遠征隊組成
光緒三年(1877年2月13日─1878年2月1日)5月11日,蓮峰廟建倉頡、沮誦二聖殿,以紀念中國文字之始祖,故由澳門紳商沈榮煜、崔鵬舉、陳兆麟、曹應賢、黃棠禧、何伯賢、趙保祥、何焜、馬光廷、蔡應森、黃耀清、鄭應光等12人發起,在蓮峰廟內成立“倡善社惜字會”,共徵集會員社友493人,該會以敬惜字紙為宗旨,並雇人每日負筐上街撿拾有字之廢紙,用水洗淨曬乾,然後至廟中置一文塔式磚爐,將之焚化,以免字紙遭人踐踏或化作污泥。以此善行,便可積德。《倡善社惜字會碑誌》,轉引自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第224—229頁;王文達:《澳門掌故》,第53頁。
蓮峰廟建倉頡、沮誦二聖殿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84年 | |
1985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下環街40號地下 | |
下環浸信會 | |
關鍵字: | 建築 |
教會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8.09.063.F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417x2000, 2.70MB |
登錄號碼: | p0004337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