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新马路作为今日澳门市中心的地标,今日成为澳门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条重要的景观轴线,游客必到之处。新马路自开通以来,整个世纪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马路的出现,就如本地建筑界对拓寛街道的术语:割街,是一种机械式的切割,将原来内港的街道肌理、脉络如外科手术一样切开,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马路与周边街巷的不协调又充满趣味的现况。如今再追忆,未有新马路前的内港区,究竟是怎样的光景?
北湾街巷──新马路的前奏
由新马路起至新填巷止的一段路,是营地大街的延续,也是这条街最宽阔的路段,店铺毗连,商业兴旺,辟有小休憩区,设置椅櫈及植树,让居民及途人闲坐休息。这里往昔称为“桥仔头”,为船艇寄碇处。但今从环境来看,该处属市中心地带,远离海岸,原来怎会是“桥仔头”? 追源溯始,也略知澳门半岛地形变化。往昔“桥仔头”附近一带属北湾,堤岸是半弯形,海岸线由妈阁起,沿下环、司打口、桥仔头、芦石塘(即炉石塘,今名庇山耶街)而至沙栏仔,皆为海浸之地,沿湾设有系列水口,如桔仔围水口、吉庆里水口、十八间水口等,在古地图上仍注有这些水口名称。所谓“水口”,与“桥仔头”一样,皆为渡头,船艇停泊,方便货运及旅客上落。往昔红窗门关卡在今红窗门街与天通街交界附近,由中国汛兵驻守,下临“桥仔头”海边。一八六八年,澳门有关方面将北湾填海成陆,由弯形改成直线之堤岸,在新填地上筑路建屋,不要说“桥仔头”湮没,而各水口也荡然无存,有些只剩下十八间[即商人巷]、桔仔围、吉庆里作街名,环境大变。其实,这一带之地形变化,可从街名追寻旧迹,如新填巷、新埗头街、木桥街、快艇头街……也可以想像当年这一带仍是海浸之地,可作历史佐证。“桥仔头”虽不是街名,三四十年前[约1960-1970年代],从老居民说话中仍会听到,而今已鲜有人提及了。
“桥仔头”地名追溯
在澳门的建筑设计中,折衷风格透过一些葡国(包括土生葡人)及英国的设计师在19世纪下半叶带来,形成了一股设计潮流。相较于古典复兴(新古典),澳门出现的折衷风格虽然仍然可以见到古典柱式或罗马圆拱等古典建筑元素,但整体设计在比例上、构图语言上,都较古典复兴随意,而且会混入源自西方不同时期或不同文化(甚至源自东方)的设计元素。1918年开辟完成的新马路,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折衷风格被大量地运用在房屋的设计上,当然也被投资者使用在酒店建筑。
从三幢酒店大楼看新马路的折衷设计美学
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本年,澳门政府把新马路西段的弯曲小巷拉直,把东段龙嵩街口与大庙顶之间的山冈挖平打通,由议事亭前地向三角亭一路拆毁老屋,其中包括当时位于亚美打利卑卢马路和南湾街交汇处的富商林连的大宅,直达南湾海滨,修建成一条笔直的马路,时称“新马路”。此前,新马路只有议事亭西边由议事亭通往营地街“大鹏巷”和由炉石塘通往西岸的“赋梅里”(Beco dos Barbeiros)。新马路开通后,澳门政府把议事亭前至西端海旁路口命名为亚美打利卑卢大马路(Avenida Almeida Ribeiro),而把议事亭前至南湾东端路口称为美副将大马路(Avenida Coronel Mesquita)。一路双名,颇为不便,后统称为亚美打利卑卢大马路,而将望厦普济禅院前的新辟马路命名为美副将大马路。李鹏翥《澳门古今》,第10页及第77-78页。
修建新马路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