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組織非凡響劇團,並與著名花旦楚岫雲等合演《情僧偷到瀟湘館》,在廣州連演360場,場場滿座,轟動一時。1949年後去香港,繼續從事粵劇演出,並受聘為電影、電視劇演員。1980年在香港病逝。按其生前所願,安葬在澳門氹仔孝思永遠墓園。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1947年組織非凡響劇團,並與著名花旦楚岫雲等合演《情僧偷到瀟湘館》,在廣州連演360場,場場滿座,轟動一時。1949年後去香港,繼續從事粵劇演出,並受聘為電影、電視劇演員。1980年在香港病逝。按其生前所願,安葬在澳門氹仔孝思永遠墓園。
更新日期:2019/01/15
音樂家。廣東新寧(今台山)人。自幼酷愛音樂,學生時代已通曉高胡、二弦、月琴等。後經常參加廣州業餘音樂社的演出和電台音樂節目的演播活動,潛心鑽研,技藝日趨精湛。1931年參加廣州著名音樂社團素社,任高胡領奏。又曾隨羅九香學奏古箏。1940年移居澳門,長期任職於澳門國際酒店的“國際平面夜總會”粵曲藝團,出任伴奏拍和角色。1949年轉赴香港。1954年回廣州。歷任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文聯副主席、音協廣東分會副主席、廣東音樂研究會名譽會長、廣州民間樂團團長等。擅長高胡、古箏,其主奏的高胡曲《鳥投林》、《春到田間》、《平湖秋月》和箏曲《蕉窗夜雨》等均膾炙人口。又精作曲,主要作品有高胡獨奏《魚游春水》、《花市迎春》,古箏獨奏曲《紡織忙》、《塞上吟》,嗩吶領奏曲《放煙花》等。1990年在廣州逝世。
劉天一,1910-1990
女,粵劇藝術家。原名麗初,書名婉儀。廣東南海西樵人。1925年開始學演粵劇,師從姨母小叫天,繼學黃呂俠。後入廣州“群芳艷影”,當正印小生。1935年赴澳門,加盟“鏡花艷影”全女大戲班,任女武生。曾受聘於賽狗場的遊樂場演出粵劇。在澳門居住10年,活躍於舞台,演出於域多利戲院、平安戲院舞台。期間,與商人黃蘇在澳門結婚。1938年參加澳門四界救災會救亡工作,出任澳門四界救災會戲劇團團長,為籌募抗日經費義演義唱。後與白雪仙組建新聲劇團。抗日戰爭勝利後離開澳門,到香港重組新聲劇團。嗣與白雪仙、梁醒波合作,組仙鳳鳴劇團。以扮演多情公子、落難書生見長,於省港粵劇界中獨樹一幟。曾主演《紫釵記》、《帝女花》、《再世紅梅記》、《李後主》等傳世名作。1951年起涉足影壇,共演出287部電影,係香港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員之一。1964年結束舞台生涯,致力粵劇新秀的培養。1989年病逝於香港。
任劍輝,1913-1989
篆刻、竹刻家。原名漢平,自號雲齋。原籍廣東順德。初從鄧青山學習刻章技藝,藝成執業於廣西梧州,名噪一時;後在廣州、中山石岐開業,以“雲齋”為名,為人篆刻圖章。深慕余仲嘉的竹刻,苦學潛修,盡得其遺韻,所以其竹刻遙承嘉興一脈。20世紀50年代末移居澳門,在草堆街治印,為適合市面需求,多作膠、木、牙、角、石之間章及石牌銅像。其夫人蔡玉英,七子三女俱能奏刀,一門風雅,蜚聲省港澳。竹刻作品多是陽文留青,刻工精絕,與不少著名畫人相交甚深。竹刻一門,非同好者不刻,雖重金相求,必為婉拒。代表作有精刻趙少昂繪蟬二件、趙少昂母親及其本人大理石座;羅叔重、鄧芬及馮康侯書法三件;張大千竹檀木紙鎮,鄧芬、沈葦窗、王石舟的竹刀;楊善深、司徒奇的紙鎮;黎心齋的竹扇骨等。1989年於澳門逝世。
盧雲齋,1922-1989
廣東順德人。上海法政學校畢業後,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政法科。在日加入同盟會。1909年奉派到上海開展聯絡工作。1918年起,歷任大元帥府秘書、軍政府大理院書記長、總檢察廳書記長及印鑄局局長。1925年後,迭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中央黨部政治會議秘書長、漢口國民政府秘書長、交通部代部長、海外部部長。1929年任鐵道部次長。1932年任鐵道部部長兼行政院秘書長。次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員。1935年因病移居澳門多年,觀音堂還留下他的詩畫寶。1942年重返國民黨中央政府,任立法委員。工書法、篆刻。著有《鐵道概論》、《金石粹言》。
連聲海,1884-1947
書法家、畫家、篆刻家。原名林崇栻。廣東新會人,生於澳門。曾任第二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澳門書法篆刻協會會長、澳門頤園書畫會理事長,西冷印社名譽社員。致力於推動書畫篆刻藝術,師事馮康侯、秦咢生,擅長書法、篆刻。作品曾參加第一至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並多次在穗、港、澳展出。2004年先後在長沙、北京、上海等多個大城市舉行巡迴展。1993年獲澳門第一屆藝術雙年展中國書畫組首獎。2001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2004年於新會逝世。
林近,1923-2004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9月22日,葡萄牙著名演員席爾瓦.桑切斯 (Silva Sanches)抵達澳門。作為當時葡萄牙最好的歌手,桑切斯先後在國華戲院、崗頂劇院演出,受到澳門市民的熱烈歡迎。飛歷奇:《澳門電影歷史:有聲影片時期 (1930—1931)》,載《文化雜誌》第23期1995年。
葡萄牙著名演員席爾瓦.桑切斯抵達澳門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土生葡人畫家杜連玉 (Herculano Hugo Goncalves Estorninho)繪畫作品參展葡萄牙維西奧 (Viseu)市所舉辦的“官立中學教學大會”並獲得金獎。杜連玉1921年4月1日生於澳門水坑尾寓所內,早年畢業於聖若瑟修院,後進入利宵中學 (Liceu Central de Macau),追隨安東尼奧.聖克拉拉 (António de Santa Clara)、喇拿.尼士兩位老師學習繪畫,其中參展作品的專職輔導教師為雷伊斯。但真正引導杜連玉走上繪畫道路的,是他在1938年結識的畫家阿爾瓦羅.伯傑斯 (Álvaro Bordalo Borges),後進入奧地利維也納實用藝術學院師從弗雷德利克.喬斯 (Frederick Joss)開始專業訓練。杜連玉主攻水彩速寫、油畫等,主要作品有:《海港》、《賈梅士博物館》、《帝汶風景》等。陳繼春:《杜連玉和他的畫友們》,載《濠江畫人掇錄》,第130-133頁。
土生葡人畫家杜連玉繪畫作品參展並獲得金獎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7月11日,鋼琴家哈羅德‧斯科特 (Harold Scott)在業餘戲劇音樂會舉辦演奏會。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71頁。
鋼琴家哈羅德‧斯科特舉辦演奏會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11月21日,婦女慰勞會邀請粵劇名伶薛覺先在澳門平安戲院上演粵劇《危城弄虎威》,以籌款為前方抗戰將士購買棉衣。《華僑報》1937年11月21日。
澳門平安戲院上演粵劇《危城弄虎威》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3月1日,清晨,葡萄牙象徵主義詩人庇山耶在南灣75號寓所內逝世。庇山耶1867年9月8日生於科英布拉,1891年畢業於科英布拉大學法律系。1894年4月10日抵達澳門,在利宵中學及其附屬商業學校任教,講授哲學。1899年,獲委為澳門法區局長,多次代理法官職務。1900年,出任物業登記局局長。1925年,他與喇拿.尼士還曾被選為利宵中學管理委員會理事。他一生在澳生活共22年直至逝世,其間僅四度返葡處理個人事務和休假,歿後葬於西洋墳場。庇山耶逝世後一周,澳門政府為紀念他,將爐石塘街之一部分命名為庇山耶街。庇山耶曾出版詩集《滴漏》、雜文集《中國》,並用葡語翻譯《中國挽歌》和《粵謳》,對發展葡語現代詩歌、推進中葡文化交流有著極大、極深遠的影響。庇山耶逝世後,將其收藏的60件中國古玩贈送給其家鄉科英布拉馬查多.德.卡斯特羅(Machado de Castro)博物館。Jorge Foliaz, Familia, Macaenses, Vol. Ⅱ, p. 1063;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81頁及第194頁;奧里維拉:《卡爾洛.庇山耶:詩人、法官、人》,載《文化雜誌》第9期,1992年;陳業東:《庇山耶:溝通漢葡文學的先驅》,載《澳門研究》第22期,2004年;姚風:《每一滴水都是死亡:庇山耶和他的》,載《澳門研究》第27期,2005年。
庇山耶在南灣75號寓所內逝世
民國二十七年 (1938年1月1日-1938年12月31日)6月,著名畫家徐悲鴻在澳門居留達三月餘。徐悲鴻向與澳門鄭健廬、鄭子展關係甚密,來澳時,下榻位於沙嘉都喇賈罷麗街 (Rua de Sacadura Cabral)37號的鄭家。居澳時,與當時蟄居澳門觀音堂的高劍父相聚,留有《灕江春雨》等水墨山水畫。陳繼春:《濠江畫人掇錄》,第100—103頁。
著名畫家徐悲鴻在澳門居留達三月餘
民國二十七年 (1938年1月1日-1938年12月31日)10月,廣州淪陷前夕,著名畫家高劍父隻身避難到澳門,寄居普濟禪院廟香堂。不久,原來在廣州“春睡畫院”受教的高門弟子,也相繼來港澳避難。當打聽到高師避難澳門時,關山月、李撫虹、方人定、羅竹坪、黃獨峰、何磊、司徒奇等弟子先後到澳門尋師。與高劍父有著亦師亦友關係的楊善深也從香港來到澳門避亂。普濟禪院頓時熱鬧起來,成為不掛牌的“春睡畫院”。師生共同研究書藝,一批具有時代氣息、思想性強的作品脫穎而出,澳門也因此成為嶺南畫派在抗戰期間最重要的活動之地。楊永權:《澳門:嶺南畫派值得紀念之地》,載《澳門日報》1996年4月28日;陳繼春:《從隔山到濠江:高劍父與澳門》 (載《濠江畫人掇錄》,第87—88頁)稱高劍父避難澳門的第一居所並非普濟禪院,因其家眷已早於高劍父遷澳,居高士德馬路培正中學附近,高劍父於家中住了一段日子後,因家居人滿為患,才遷至普濟禪院。陳氏又認為,高劍父在妙香堂內重開“春睡畫院”。黎明自述亦稱:“高劍父寄居普濟禪院妙香堂,繼續春睡畫院課務,各地學生聞風而至。”詳情參見《黎明自述,懷念高師》,載《文化雜誌》第61期,2006年。
廣州淪陷前夕,著名畫家高劍父隻身避難到澳門
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1日─1922年12月31日)11月29日,意大利卡爾披(Carpi)歌劇團演季開始。輕女高音為德爾札(Delza),戲劇女高音為英帕洛梅尼(Imppallomeni),男高音為曾在里斯本“聖卡洛斯劇院”中演出的熱爾吉(Georgi),男中音為斯卡慕吉(Scamuzzi)和低音毛烏塞盧(Mauceru)及派特爾納(Paterna)。在此期間,由卡斯塔尼諾(Castagnino)擔任指揮,上演了《拉美莫爾的露契亞》、《阿依達》、《利哥萊托》、《假面舞會》及《塞維利亞的理髮師》。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62頁。
意大利卡爾披歌劇團演季開始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12月31日,荷蘭作家雅各.斯勞烏埃霍夫(Jan Jacob Slauerhoff,1898─1936)乘“瑞安(Sui An)”號輪船抵達澳門。斯勞烏埃霍夫1932年出版小說《禁錮的王國》。他因結識葡萄牙文學家阿爾畢諾.桑帕約(Albino Forjaz de Sampaio,1884─1949)而轉入葡萄牙文學史的研究,幷約請桑帕約致序。其中主要人物便是虛擬的賈梅士(Luís de Camões)形象和20世紀愛爾蘭無綫電技術員。另外還有兩條綫索:一是將葡萄牙王朝的歷史(自達.伽馬和阿爾布克爾克最初的發現到葡萄牙人最早在中國的出現,直至20世紀20年代),作爲整個小說故事情節的歷史背景綫索;一是澳門的歷史,從它的形成展開到無綫電技術員所經歷的日子。坡斯(Arie Pós)著,喻慧娟譯:《避難和創作之地:荷蘭作家斯勞鳥埃霍夫筆下的澳門》,載《文化雜誌》第52期,2004年。
雅各.斯勞烏埃霍夫乘“里安”號輪船抵達澳門
女。文史專家、書畫家。廣東南海西樵山人,生於澳門。13歲入私塾,啟蒙老師是曾參與“公車上書”的舉人、著名的平民婦孺教育家陳子褒(榮袞)。17歲在子褒學堂中學畢業時,適逢1912年5月孫中山訪澳在澳門鏡湖醫院禮堂演講,有幸親耳聆聽。後轉往嶺南大學,親授冼星海國文課,支持冼星海到巴黎深造。先後任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文物館館長、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1952年和1964年曾兩度返澳門居住。冼玉清自稱“以事業為丈夫,以學校為家庭,以學生為兒女”,終身不曾婚嫁。逝世時留遺囑將一生積蓄約值50萬港元捐獻給國家。著述甚豐。20年代已有詩作,著有《碧琅玕館詩稿》,深為柳亞子、陳三立等讚賞。對嶺南歷史、風物、史志、文物的發掘整理,成績卓著。有關嶺南文獻研究的著述有《廣東女子藝文考》、《廣東鑒藏家考》、《廣東叢帖敘錄》、《廣東文獻叢談》、《梁廷枏著述錄要》、《招子庸研究》、《陳白沙碧玉考》等。有關對澳門歷史文化教育研究成果,收錄在《冼玉清文集》中。
冼玉清,1895-1965
中國現代畫家。字誦先,號曇殊,別署從心先生、二不居士、泳人等。廣東南海西樵人,出生於廣州。自幼天資過人,詩、文、詞過目不忘。畫學啟蒙於董一夔和張世恩,後私淑譚雲波。曾任廣州市美術專科學校主任教授。鄧氏與潘至中、趙浩公等於1923年組“癸亥合作畫社”。抗戰時流寓澳門,來往港澳,後返廣州。勝利後重蹈濠江,先後居於清平直街“寄閒俱樂部”、荷蘭園大馬路及天神巷。與澳門畫人關係殊深,是“居明軒”主人畫學老師之一。1964年病逝於香港。鄧氏擅繪人物及花鳥,寥寥數筆已可捕捉雀鳥的神韻,有“鄧芬三筆雀”之稱。曾代表廣東畫家出席於上海舉行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被張大千譽為“嶺南現代唯一國畫家”。通音律,撰有粵曲《夢覺紅樓》。他所畫仕女,異於清代弱不禁風、帶有病態的美人,充滿現實生活氣息。著名作品有《群鬼爭食圖》、《醉酒圖》、《抱阮圖》等。
鄧芬,1894-1964
畫家。名強(彊),號糖齋,晚年患目疾,號眇叟,書齋名“可叵居”、“意在斯樓”等。廣東番禺人。八歲從舅祖溫其球學畫,13歲從劉慶崧學篆刻。後獲睹黃士陵留在其表叔處的200多份印稿、墨蹟,故能邊學邊悟,領略“黟山派”遺風。18歲在日本藝術學校讀實用美術,苦待三年未能入讀工科基礎課程,於是返國潛心篆刻藝術。1921年前後到北平(今北京),曾為梅蘭芳作舞台佈景,並在琉璃廠掛牌訂潤刻印,後被聘為負責全國官印製作的印鑄局技師。香港淪陷後移居澳門,與蟄居此地的高劍父、楊善深等,出入竹林寺,1941年在米糙街的寶如茶樓曾辦個人書畫展。抗戰勝利後返回香港。50年代初在香港與陳湛銓合辦“經緯書院”,主講中國文學及藝術。又在聯合書院與香港大學校外課程講授篆刻,首開風氣,並曾足履澳門,為人刻石。1983年病逝於香港。他精擅書法篆刻,印風妥貼、自然,在嶺南、港、澳、台及日本等地頗負盛譽,使黃士陵一派在港扎下深根。
馮康侯,1901-1983
字澡亭,號又章、冕臣、康樂老人、拙盦、玉蓮園舊主人。廣東番禺水口營(今屬花縣)人。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畢業於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堂。1912年受聘為德國漢堡大學漢文教授。1914年回國,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秘書、江西省財政特派員等。曾應澳門名人李際唐之邀請,在澳門居住較長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廣東省政協常委。擅長書法、詩、畫。1963年8月28日病逝。主要著有《商衍鎏詩書畫集》、《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太平天國科舉考試紀略》等。
商衍鎏,1874-1963
音樂家。廣東新寧(今台山)人。自幼酷愛音樂,學生時代已通曉高胡、二弦、月琴等。後經常參加廣州業餘音樂社的演出和電台音樂節目的演播活動,潛心鑽研,技藝日趨精湛。1931年參加廣州著名音樂社團素社,任高胡領奏。又曾隨羅九香學奏古箏。1940年移居澳門,長期任職於澳門國際酒店的“國際平面夜總會”粵曲藝團,出任伴奏拍和角色。1949年轉赴香港。1954年回廣州。歷任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文聯副主席、音協廣東分會副主席、廣東音樂研究會名譽會長、廣州民間樂團團長等。擅長高胡、古箏,其主奏的高胡曲《鳥投林》、《春到田間》、《平湖秋月》和箏曲《蕉窗夜雨》等均膾炙人口。又精作曲,主要作品有高胡獨奏《魚游春水》、《花市迎春》,古箏獨奏曲《紡織忙》、《塞上吟》,嗩吶領奏曲《放煙花》等。1990年在廣州逝世。
劉天一,1910-1990
篆刻、竹刻家。原名漢平,自號雲齋。原籍廣東順德。初從鄧青山學習刻章技藝,藝成執業於廣西梧州,名噪一時;後在廣州、中山石岐開業,以“雲齋”為名,為人篆刻圖章。深慕余仲嘉的竹刻,苦學潛修,盡得其遺韻,所以其竹刻遙承嘉興一脈。20世紀50年代末移居澳門,在草堆街治印,為適合市面需求,多作膠、木、牙、角、石之間章及石牌銅像。其夫人蔡玉英,七子三女俱能奏刀,一門風雅,蜚聲省港澳。竹刻作品多是陽文留青,刻工精絕,與不少著名畫人相交甚深。竹刻一門,非同好者不刻,雖重金相求,必為婉拒。代表作有精刻趙少昂繪蟬二件、趙少昂母親及其本人大理石座;羅叔重、鄧芬及馮康侯書法三件;張大千竹檀木紙鎮,鄧芬、沈葦窗、王石舟的竹刀;楊善深、司徒奇的紙鎮;黎心齋的竹扇骨等。1989年於澳門逝世。
盧雲齋,1922-1989
廣東南海人。早年畢業於廣東省立工業專門學校。精美術及體育,初研漢畫,繼入春睡畫院師從高劍父。善畫佛,工真草。作品曾參加全國美展、中日聯展、芝加哥萬國博覽展。又擅武術。歷任廣東省立四中、廣州市立一中、執信女中、培英中學等校主任教員,嶺嶠師範高級圖工樂體班主任,廣東精武體育會常委兼國術部主任,亞東畫社社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避難香港、澳門。抗戰勝利後,因家產和書畫均毀於戰火而輟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南海縣政協委員。1974年1月11日在南海病逝。
傳日東,1902-1974
女,粵劇藝術家。原名麗初,書名婉儀。廣東南海西樵人。1925年開始學演粵劇,師從姨母小叫天,繼學黃呂俠。後入廣州“群芳艷影”,當正印小生。1935年赴澳門,加盟“鏡花艷影”全女大戲班,任女武生。曾受聘於賽狗場的遊樂場演出粵劇。在澳門居住10年,活躍於舞台,演出於域多利戲院、平安戲院舞台。期間,與商人黃蘇在澳門結婚。1938年參加澳門四界救災會救亡工作,出任澳門四界救災會戲劇團團長,為籌募抗日經費義演義唱。後與白雪仙組建新聲劇團。抗日戰爭勝利後離開澳門,到香港重組新聲劇團。嗣與白雪仙、梁醒波合作,組仙鳳鳴劇團。以扮演多情公子、落難書生見長,於省港粵劇界中獨樹一幟。曾主演《紫釵記》、《帝女花》、《再世紅梅記》、《李後主》等傳世名作。1951年起涉足影壇,共演出287部電影,係香港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員之一。1964年結束舞台生涯,致力粵劇新秀的培養。1989年病逝於香港。
任劍輝,1913-1989
畫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名崙,號爵廷。廣東番禺人。青少年曾肄業於廣東水陸師學堂及澳門嶺南學堂。後師從居廉學畫。1905年在澳門師從法國畫家加麥學習西洋畫。1906年起兩度赴日留學,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歷任同盟會廣東支會會長,支那暗殺團副團長。辛亥革命後,先後創辦春睡畫院,南中美術院,授徒傳藝。後歷任廣東甲種工業學校校長,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廣州市立藝專校長等。1938年廣州淪陷後輾轉到澳門,下榻普濟禪院妙香堂,繼續開辦春睡畫院,多次舉辦師生抗日畫展,為難童籌備經費。生平提倡藝術革命,以“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為號召,掀起“新國畫”運動,創立嶺南畫派,與高奇峰、陳樹人並稱嶺南三傑。擅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又長詩、書。畫作曾在意大利、比利時等博覽會獲最高獎。1951年3月在澳門中央酒店舉辦平生最後一場個人畫展。不久後便因糖尿病,病逝鏡湖醫院,葬於新西洋墳場。著有《我的現代繪畫觀》、《劍父畫集》等。
高劍父,1879-1951
人物: | 何非凡,1920-1980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0年 |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
1980年 | |
地點: | 氹仔島--嘉模堂區 |
孝思永遠墓園 | |
香港 | |
關鍵字: | 演藝界 |
戲曲家 | |
電影演員 | |
粵劇演員 | |
情僧偷到瀟湘館(粵劇)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2005年,第159頁。ISBN99937-1-032-6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038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