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5/06
人們為了生計當小販,售賣各種貨品,掙取蠅頭小利,往昔有的行業,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很冷門的,如老照片中的掃帚、火柴、火水生油,勞動一天能賺多少錢呢?可以想像他們這種營生方式是多麼艱難,生活又是多麼困苦。有些小販是靠手藝謀生,往昔如補風爐瓦罉、鏟刀磨較剪、修理洋遮鬼鎖、染衫染布、補衫、補鞋……這些行當出現,與當時社會經濟情況有密切關係。那時人們生活艱難,開支精打細算,不像現在人們生活那麼富裕,物質那麼豐富,對許多東西,不要説破爛的,就是殘舊的也當垃圾拋棄,而那時將破爛的東西修修補補,又再用兩三年了,非常節儉。當然,時代變化,社會發展,過去許多小販行業不適應新時代而銷聲匿跡,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代之而起的又有新的行當,繼續謀發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本澳由於小販人數激增,街邊攤檔愈來愈多,為維護市容整潔、整頓街道交通秩序起見,有關當局在各區設立“小販認可區”,限制小販隨意隨街擺賣,起到一定的作用。近多年來,經濟淡靜,外勞不斷湧入,造成本地工人就業因難,有些居民為了生計,改行當小販。由於攤擋未領有牌照經營,被稱為“無牌小販”或“非法流動小販”,隨時會被有關人員檢控,損失財物,謀生不易。
小販生涯今昔異同(下)
營地街市(Mercado de S. Domingos)位於澳門半島公局新市南街、公局新市西街、公局新市東街、米糙巷(Travessa do Soriano)之間,現為營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該樓東北方向長84米,西南方向長19米,佔地面積有1,596平方米。現為一座連地下共7層的綜合性街市,地下為停車場,一樓、二樓及三樓為小販攤檔,四樓為社區活動中心。其扶手電梯等設備安裝在大廈中央,整座大廈因此被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大廈地面四周還開設有活動攤檔。
澳門街市:營地街市
雀仔園街市,位於馬大臣街、公局市前地與柯高街之間。西式單層方形建築,佔地面積有615平方米左右。四角有入口,內設固定攤檔,呈回字形分佈。分別出售魚類、肉類及瓜菜類。街市正門嵌有“Mercado Municipal 1939”字樣。1939,是此街市重建的年份。
澳門街市:雀仔園街市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