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亭,字应逵,号雨亭,香山县上冲乡(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上冲村)人。澳门富商。曹有兄长。[1]  

曹氏先祖移居澳门,曹氏家族逐渐在澳门繁衍,发家致富。 

曹雨亭和弟弟曹有创办曹存善堂、曹连益堂等商号,拥有大量物业和房地产。[2] 

1874年秋,澳门遭受飓风之灾,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在郑观应等带动下,澳门绅商纷纷助筹赈务,设立“澳门协赈公所”,专“有募收绅士,随时汇交起解”,救济内地受灾诸省。仅在“协助晋赈一案”内,由山西巡抚劄饬咨报的“办赈出力绅士”名单中,“澳门协赈公所”有何伯贤、冯颂清、陈兆祥、曹应逵、曹应贤(有)、沈荣煜(旺)、伍其政、龚廷章、王应昌等在列;尤其是澳门“存善堂”董事曹雨亭兄弟等,忧念“晋省久困灾饥”、“慨发宏愿,捐银万两”,善款之巨,为“连年各省筹赈输助”、“无论官捐民捐,均所未觏”。[1] 

曹雨亭和周者宜创办广州润身社善堂。润身社善堂原来不是慈善机构,而是当时东关汛一些文人学士于1869年在大东门外线香街46号,组织两个吟诗论文的团体。清光绪年间,东关汛一带,时疫流行,贫苦百姓染上瘟疫,无钱医治,又复求救无门,死亡很多。润身社的同人目睹此惨像,殊觉不忍。 

曹雨亭、周者宜两位澳门富商捐资购置广州荣华南46号的四便过大屋兴建堂址,开始办理慈善事业,并由各人自动捐款作为救济之用。由于措施得当,成绩卓著,影响大。瘟疫过去后,还有不少病患者上门请求医治。该社同人扩大组织,改为专营救济业务的善堂,推举何梦觉为董事长,聘请有名中医数人,打开大门,接受病员,赠医赠药,兼施衣施粥救济贫民。当时劳苦大众及一般人士对该善堂颇为称颂。该善堂并办有润身社小学,由何煜林任校长。润身社驻堂诊症的有梁佩赓、李汇川等医生,并特约会诊医生潘静江。 

沦陷期间,全体董事星散。该善堂改由石室主教负责,取消中医中药,仅派出西医一名驻堂担任医务,其他业务已停办。小学停办了近十年,学校所有设备,损失殆尽。 

抗战胜利后,润身社善堂无人负责,由李汇川、周达材、梁锡洪、卢幻海、黄顺之等临时维持,渐次恢复诊疗(李汇川任医生)、教学等业务。之后国民党政府社会局派丁鸿训为负责人到润身社主持,翌年改派麦思敬负责。解放后,润身社善社参加公益社团联合会。1955年迁至中山四路33号(惠爱堂对面)成为公益社团第五诊所,之后又迁河南同庆路,后又由广州市卫生局改为宝岗卫生院。[3] 

[1].汪叔子:《郑观应与穗澳社会经济合作》,载《澳门回归与穗澳合作前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林广志:《晚清时期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173-174页。 [3].广州政协:《广州文史资料》(第22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第202-203页。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