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任監察御史、刑科給事中、光錄寺少卿等。1836年任順天府尹。1840年林則徐開展禁煙時,曾奏請封關禁海,斷絕一切中外貿易,受到林則徐駁斥;同年被調為福建布政使。1852年回澳門休假時,適值康公廟落成,應邀為該廟撰寫碑記。1856年轉任陝西巡撫。以堵截太平軍有功,1859年署四川總督。次年被奏劾,革職回籍。1862年重新起用。1866年任內閣侍讀學士。工書,善畫。1870年病故。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歷任監察御史、刑科給事中、光錄寺少卿等。1836年任順天府尹。1840年林則徐開展禁煙時,曾奏請封關禁海,斷絕一切中外貿易,受到林則徐駁斥;同年被調為福建布政使。1852年回澳門休假時,適值康公廟落成,應邀為該廟撰寫碑記。1856年轉任陝西巡撫。以堵截太平軍有功,1859年署四川總督。次年被奏劾,革職回籍。1862年重新起用。1866年任內閣侍讀學士。工書,善畫。1870年病故。
更新日期:2019/01/15
書法、篆刻家。原名瑛,字叔重,別號有寒碧、騷霞、保泰、能齊、珏、律、紅庵、元津、可方、迦陵、厚亞等。廣東南海西樵人。其居室曰“春酒堂”、“煙滸”、“三不以堂”。世居廣州西關,曾、祖、父三代均為清代顯宦。作畫曾師事程竹韻,後專事書法篆刻。1923年移居香港,並與澳門藝術界人士相交。抗戰後回廣州,1952年又經澳門返回香港,頻密往來澳門、香港之間,積極參與澳門書畫藝術活動,影響甚廣。其篆刻嘗從葉退庵游,出入周秦、兩漢,尤以六朝文字入印,頗獲時譽。50歲前後,改弦學黃士陵,刀法為之一變,剛勁從容。晚年尤以善刻橄欖核、桃核印。其邊款流麗遒勁,豐神飄逸。平生孤高兀傲,好飲而狂放;不接件,不談潤例,亦不謀工作。1969年病逝於香港。有《羅叔重書畫集》、《篆刻心法》、《煙滸印稿》、《寒碧詞》等近十種著作問世。
羅叔重,1898-1969
音樂家。廣東新寧(今台山)人。自幼酷愛音樂,學生時代已通曉高胡、二弦、月琴等。後經常參加廣州業餘音樂社的演出和電台音樂節目的演播活動,潛心鑽研,技藝日趨精湛。1931年參加廣州著名音樂社團素社,任高胡領奏。又曾隨羅九香學奏古箏。1940年移居澳門,長期任職於澳門國際酒店的“國際平面夜總會”粵曲藝團,出任伴奏拍和角色。1949年轉赴香港。1954年回廣州。歷任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文聯副主席、音協廣東分會副主席、廣東音樂研究會名譽會長、廣州民間樂團團長等。擅長高胡、古箏,其主奏的高胡曲《鳥投林》、《春到田間》、《平湖秋月》和箏曲《蕉窗夜雨》等均膾炙人口。又精作曲,主要作品有高胡獨奏《魚游春水》、《花市迎春》,古箏獨奏曲《紡織忙》、《塞上吟》,嗩吶領奏曲《放煙花》等。1990年在廣州逝世。
劉天一,1910-1990
中國現代畫家。字誦先,號曇殊,別署從心先生、二不居士、泳人等。廣東南海西樵人,出生於廣州。自幼天資過人,詩、文、詞過目不忘。畫學啟蒙於董一夔和張世恩,後私淑譚雲波。曾任廣州市美術專科學校主任教授。鄧氏與潘至中、趙浩公等於1923年組“癸亥合作畫社”。抗戰時流寓澳門,來往港澳,後返廣州。勝利後重蹈濠江,先後居於清平直街“寄閒俱樂部”、荷蘭園大馬路及天神巷。與澳門畫人關係殊深,是“居明軒”主人畫學老師之一。1964年病逝於香港。鄧氏擅繪人物及花鳥,寥寥數筆已可捕捉雀鳥的神韻,有“鄧芬三筆雀”之稱。曾代表廣東畫家出席於上海舉行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被張大千譽為“嶺南現代唯一國畫家”。通音律,撰有粵曲《夢覺紅樓》。他所畫仕女,異於清代弱不禁風、帶有病態的美人,充滿現實生活氣息。著名作品有《群鬼爭食圖》、《醉酒圖》、《抱阮圖》等。
鄧芬,1894-1964
女,粵劇藝術家。原名麗初,書名婉儀。廣東南海西樵人。1925年開始學演粵劇,師從姨母小叫天,繼學黃呂俠。後入廣州“群芳艷影”,當正印小生。1935年赴澳門,加盟“鏡花艷影”全女大戲班,任女武生。曾受聘於賽狗場的遊樂場演出粵劇。在澳門居住10年,活躍於舞台,演出於域多利戲院、平安戲院舞台。期間,與商人黃蘇在澳門結婚。1938年參加澳門四界救災會救亡工作,出任澳門四界救災會戲劇團團長,為籌募抗日經費義演義唱。後與白雪仙組建新聲劇團。抗日戰爭勝利後離開澳門,到香港重組新聲劇團。嗣與白雪仙、梁醒波合作,組仙鳳鳴劇團。以扮演多情公子、落難書生見長,於省港粵劇界中獨樹一幟。曾主演《紫釵記》、《帝女花》、《再世紅梅記》、《李後主》等傳世名作。1951年起涉足影壇,共演出287部電影,係香港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員之一。1964年結束舞台生涯,致力粵劇新秀的培養。1989年病逝於香港。
任劍輝,1913-1989
字澡亭,號又章、冕臣、康樂老人、拙盦、玉蓮園舊主人。廣東番禺水口營(今屬花縣)人。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畢業於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堂。1912年受聘為德國漢堡大學漢文教授。1914年回國,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秘書、江西省財政特派員等。曾應澳門名人李際唐之邀請,在澳門居住較長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廣東省政協常委。擅長書法、詩、畫。1963年8月28日病逝。主要著有《商衍鎏詩書畫集》、《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太平天國科舉考試紀略》等。
商衍鎏,1874-1963
畫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名崙,號爵廷。廣東番禺人。青少年曾肄業於廣東水陸師學堂及澳門嶺南學堂。後師從居廉學畫。1905年在澳門師從法國畫家加麥學習西洋畫。1906年起兩度赴日留學,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歷任同盟會廣東支會會長,支那暗殺團副團長。辛亥革命後,先後創辦春睡畫院,南中美術院,授徒傳藝。後歷任廣東甲種工業學校校長,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廣州市立藝專校長等。1938年廣州淪陷後輾轉到澳門,下榻普濟禪院妙香堂,繼續開辦春睡畫院,多次舉辦師生抗日畫展,為難童籌備經費。生平提倡藝術革命,以“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為號召,掀起“新國畫”運動,創立嶺南畫派,與高奇峰、陳樹人並稱嶺南三傑。擅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又長詩、書。畫作曾在意大利、比利時等博覽會獲最高獎。1951年3月在澳門中央酒店舉辦平生最後一場個人畫展。不久後便因糖尿病,病逝鏡湖醫院,葬於新西洋墳場。著有《我的現代繪畫觀》、《劍父畫集》等。
高劍父,1879-1951
篆刻、竹刻家。原名漢平,自號雲齋。原籍廣東順德。初從鄧青山學習刻章技藝,藝成執業於廣西梧州,名噪一時;後在廣州、中山石岐開業,以“雲齋”為名,為人篆刻圖章。深慕余仲嘉的竹刻,苦學潛修,盡得其遺韻,所以其竹刻遙承嘉興一脈。20世紀50年代末移居澳門,在草堆街治印,為適合市面需求,多作膠、木、牙、角、石之間章及石牌銅像。其夫人蔡玉英,七子三女俱能奏刀,一門風雅,蜚聲省港澳。竹刻作品多是陽文留青,刻工精絕,與不少著名畫人相交甚深。竹刻一門,非同好者不刻,雖重金相求,必為婉拒。代表作有精刻趙少昂繪蟬二件、趙少昂母親及其本人大理石座;羅叔重、鄧芬及馮康侯書法三件;張大千竹檀木紙鎮,鄧芬、沈葦窗、王石舟的竹刀;楊善深、司徒奇的紙鎮;黎心齋的竹扇骨等。1989年於澳門逝世。
盧雲齋,1922-1989
畫家。又名耀辰,字居端。廣東新會人,早年就讀於廣州廣府中學,課餘隨潘和學畫。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回廣州,參加廣州國畫研究會和顒園俱樂部。後曾任汕頭法院、廣州法院書記官、推事和庭長。1931年被聘任為廣州市立美術專門學校校長。抗日戰爭時期,輾轉香港、澳門、湛江等地,在澳門多年,常與畫友同好雅敘。曾與李鳳廷在香港合設鳳研樓畫室。抗戰勝利後返廣州,舉辦個人畫展。1948年移居香港。曾任香港中國美術會主席和華僑書院藝術系主任。擅長國畫、書法、詩,亦精鑒賞。1961年在香港病逝。
李研山,1898-1961
女。文史專家、書畫家。廣東南海西樵山人,生於澳門。13歲入私塾,啟蒙老師是曾參與“公車上書”的舉人、著名的平民婦孺教育家陳子褒(榮袞)。17歲在子褒學堂中學畢業時,適逢1912年5月孫中山訪澳在澳門鏡湖醫院禮堂演講,有幸親耳聆聽。後轉往嶺南大學,親授冼星海國文課,支持冼星海到巴黎深造。先後任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文物館館長、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1952年和1964年曾兩度返澳門居住。冼玉清自稱“以事業為丈夫,以學校為家庭,以學生為兒女”,終身不曾婚嫁。逝世時留遺囑將一生積蓄約值50萬港元捐獻給國家。著述甚豐。20年代已有詩作,著有《碧琅玕館詩稿》,深為柳亞子、陳三立等讚賞。對嶺南歷史、風物、史志、文物的發掘整理,成績卓著。有關嶺南文獻研究的著述有《廣東女子藝文考》、《廣東鑒藏家考》、《廣東叢帖敘錄》、《廣東文獻叢談》、《梁廷枏著述錄要》、《招子庸研究》、《陳白沙碧玉考》等。有關對澳門歷史文化教育研究成果,收錄在《冼玉清文集》中。
冼玉清,1895-1965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