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朱希祖,字逖先,綽號“朱鬍子”、“吾要”,浙江省海鹽縣人。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家。[1] 先世繫出吳郡,後一遷歙縣,再遷婺源。希祖生於尚胥里上水村。[2]自幼家貧,父親在鄉下教書,父親去世時,正教他學習《左傳》,他才十四五歲。從此,希祖不翻《左傳》。父親病重時,他還割過股。 1905年,希祖考取官費留學,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歷史。回國後,他在北京大學主講中國文學史,並擔任歷史系主任,成為近代中國大學文科中有歷史系以來的首任系主任;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等校教授。 希祖治學領域廣泛,從先秦至近代,無不通曉,而尤精南明史。一是南明史料的搜集。二是南明史料的辨析,其成果主要體現在史料題跋中。他制定中國最早的現代大學史學課程體系,使史學成為獨立學科,創建中國第一個多所大學史學系師生組成的“中國史學會”;參與制定的歷史檔案整理三步法成為其他學術機構整理檔案的準繩。他參與規劃史館制度;撰文論述國史體例問題;重視對歷史遺跡的調查,對南京周邊六朝陵墓實地調查。 1919年,希祖在新文化運動中,提倡白話文學,並鼓吹民主與科學等革命思潮。他以為歷史學是一種社會科學,必須用科學方法從事研究。研究歷史必先通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科學。考證史事須以原始史料與實物為依據,決不可輕信坊間輾轉複製的次等材料。 他主持北大史學系時,把課程分為六系:一,史學的基本科學,二,史學的輔助科學,三,史學史及史學原理,四,中外通史及斷代史,五,專門史,六,第一、第二外國語都是必修科。這種制度施行後,國內公私大學歷史系,一致採用。他是《新青年》的重要撰稿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進步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的發起者之一。 “九一八”之前,希祖覺得要研究日本人的歷史,要研究明代倭寇侵華的歷史,他認為日本人一直有侵華野心。他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開這個課,別人不理解,沒多久,“九一八”事變爆發。抗戰前,日本人想花重金買希祖的地方志,被他拒絕。 希祖是章太炎的學生,是魯迅等人的師兄。章太炎對希祖的評價是“逖先博覽,能知條理”。希祖是研究南明史專家,喜歡收集方志,捐出《石匱書》、《啓楨遺詩選》、《十願齋集》、《流寇志》等珍貴史料。他做學問功夫下得很深,愛書成癡。他節衣縮食,不買田不買地,只買書。 他的日記上有他的書帳。有人算過,有時他竟花一半的收入買書。他也賒帳,他也嫌書貴買不起。一個大年三十下午,家裡來了一大批要書帳的,他一一付清。第二天,大年初一下午,他又帶著全家一起去逛書店。 希祖夫婦生育六個子女。長子朱偰是經濟學家,也是歷史學家。次女朱倓對南明史頗有研究,寫過《班昭》;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擔任廣州中山圖書館館長,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女中英傑”,建立廣州首個婦女聯合會,是著名史學家羅香林的夫人。朱侃、朱僑、朱倞三個兒子學了物理、化學、經貿等,都與文史無關。長女朱倩學問非常好,15歲時因肺結核病夭折。 1944年7月5日,希祖去世,終年65歲。[1] 1922年,朱希祖在《葡萄牙人背約、侵略我國土、殺戮我國民、擬廢約收回澳門意見書》(以下簡稱《收回澳門意見書》)中說:“葡萄牙人自清光緒十三年與吾國締結條約以來,常不遵守約章,侵略我國土,殺戮我國民,剝奪我主權,蔑視我人種,暴橫無道,至今日而尤烈。此而可忍,孰不可忍。我國民宜群起驅除,以完我疆土,保我民命。茲將宣佈葡人之罪惡,收回澳門之理由,一一陳述,以告我國人。” 朱希祖共列舉了十二個方面,分別論說:一,葡人割據澳門史略。二,葡人背約侵略我國土概略。三,葡人背約殺戮我國民概略。四至八,廢約(收回澳門理由)。九,葡人應自知無統治澳門的體統及能力,宜速歸還退出。十,歐美、東亞各友邦勿誤會我國為排斥外人,收回利權,而袒護葡人,橫生阻力,須知違約在葡人而不在吾國。十一,國人宜勿顧慮葡人興兵報復,不敢發難。十二,國人應群起請願,速向葡方聲明,廢去光緒十三年中葡條約第二、三款,檄使葡人退出澳門。如果不聽,則雖出於武力解決,亦所不辭。據1915年統計,葡萄牙在澳門防兵488名,其中華人佔164名。 朱希祖說,國人根本不必害怕葡萄牙會打中國,因為當時的葡萄牙剛經過國內革命,像中國一樣,也是一團亂局,所以葡萄牙根本不可能對中國用兵。而且即使是打也打不贏。 朱希祖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葡萄牙與中國相隔萬里,如遠涉重洋來打中國,顯然是犯了兵家大忌,必敗無疑。 其次,葡萄牙遠道而來,中間沒有中轉站,沒有歇腳的地方,所以無喘息之機。 第三,葡萄牙的兵力情況是,在印度西部有兵1082名,在澳洲北有323名,如果打中國,葡萄牙就會顧此失彼。 第四,葡萄牙佔領澳門,從商業上來說本不發達,又沒有修鐵路,所以葡萄牙從澳門得不到多少巨大的經濟利益。即使澳門丟了,對葡萄牙也沒甚麼損失,還不如還給中國。 第五,葡萄牙失去澳門後,中國仍然准許葡萄牙在各口通商,葡萄牙還可以從中國賺取很多利潤,有了好處,它就犯不著報復了,所以葡萄牙不會興兵報復。 第六,如果說要報復,那麼葡萄牙首先會報復印度、東南亞各地。因為幾百年來,葡萄牙在那些地方丟了不少領地。但是也沒聽說葡萄牙興兵報復,奪回舊有屬地。可見葡萄牙不會報復中國。所以,國人盡可放心大膽果斷行動,宜勿過慮。如果開打,“即以廣東之兵力,亦足以驅逐之而有餘。”[3] 朱希祖著有《海鹽文獻源流》、《明海鹽小瀛洲詩社考》、主編《六朝陵墓調查報告》等文獻。[1] 現錄朱希祖的詩一首: 《登澳門西望洋山》[4] 驅車西望洋,攬勝造其巔。 煙螺如美人,俯窺雙鏡圓。 左顧南屏翠,右盼濠澳妍。 神山當面起,樓閣縹緲連。 直疑海市幻,還恐蜃氣纏。 蓬萊不可即,此地勝登仙。 惜哉淪異域,使我意綿綿。 [1]陳蘇:《朱希祖後人:一門兒女各專家》,載《嘉興日報》,2012年10月12日。 [2]《朱希祖生平簡介》,載“中華文史網",2010年2月1日,http://www.historychina.net/qsyj/xlmb/xzsl/zhuxizzs/2009-11-14/15440.shtml。 [3]朱希祖:《葡萄牙人背約侵略我國土殺戮我國民擬廢約收回澳門意見書》,載《東方雜誌》,北京:商務印書館,1922年第11期。 [4]《魂牽夢縈澳門行之二》,載《聯合時報》,2012年12月21日,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4851/dcsj/u1ai55011.html。
朱希祖,1879-1944
李維陵,原名李國梁,以字行,原籍廣東增城(今屬廣州市增城區),生於澳門。著名畫家、香港早期現代詩人、小說家。[1] 維陵自幼習畫,大半生從事繪畫和美術教育[1],1935年前往香港讀書[2];1941-1945年在重慶入讀政治大學,畢業後任職於財政部關務署[1];1948年回到香港從事寫作及美術教育工作,1959-1977年任教於葛量洪教育學院;1980年退休,1982年移居加拿大直至去世。 50年代,維陵開始寫作,成為《文藝新潮》的主要撰稿者,寫詩和小說,都有不俗的表現。較之當時年輕的現代詩人有更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文學經驗,他在投入現代主義的創作中,對現代主義有較清醒的反省意識。主要作品有《獵及其他》(1958年香港文光書局出版)、《荊棘集》(1968年香港華英出版社出版)和雜文《隔閡集》(1979年香港素葉出版社出版)。[2] 20世紀50年代,維陵是最熱愛描寫香港和澳門風光的畫家,尤其是用素描或速寫的形式。他是畫香港畫得最多的人,他的畫稿,積存近千幅之多。這與他童年時代在這兩個地方長久生活有關。這些描繪香港、澳門的作品,過去曾經在報紙和雜誌中發表。 1956年,英國文化協會為維陵舉辦個人展,頗受到藝術愛好者的歡迎。作者深刻體驗生活,雄偉的古老建築物、熱鬧的市區、寧靜的街角、圖書館、教堂、海邊、泳棚、車站、醫院、學校……等,幾乎無一不成為畫家捕捉的意象,儘管都市的生活非常複雜繁忙,可是在畫家熱切的筆觸之下,卻有可愛的一面。 約2000年,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主辦的“李維陵素描展”(香港50年代回顧);2002年大宗出版社所出版的八開本巨型畫冊《李維陵畫集》,共收作品60幅,分成五輯,其中50年代的香港佔了兩輯,70年代的香港也佔二輯。[3] 維陵的文學創作以詩歌、散文為主,他是一位創作態度嚴謹、在藝術上勇於開拓的作家。他關心民生和家國命運,作品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對人世間的萬般風情、人際間的複雜詭變,都有鮮活的勾繪。他的詩不是亦步亦趨地臨摹生活。他不滿足(或者說是不屑於)拘謹地描畫生活中具體、瑣細的景物,習慣於用理性之光觀照渾沌紛繁的人世,他的詩常常灌注著強烈的主觀感受,閃耀著思辯性、哲理性的光彩。[4] 維陵發表於《文藝新潮》的《現代人、現代生活、現代文學》一文,檢討了現代主義文學的得失,指出“對現代人本質缺乏理解,對現代生活急劇的變化手足無措,對人和外界的關係惘然不知正當的處理之道”,是造成現代主義消沉的原因;認為“現代主義所能提供給人的,除了空虛苦悶的厭倦與醜惡的特別誇大以外,可以說並沒有甚麼足以振發人心的東西”。因此“……再炫弄那些古怪的技巧已覺得無甚意義”,主張應當激勉讀者“積極地正視這時代與這一世界的變革,正視人類政治與社會生活的新的發展”。維陵對現代主義的分析,常被香港學者作為例證,說明香港的現代詩較之台灣,“本土的反省的自覺也先行一步”。[1] 維陵和楊際光(筆名貝娜苔,江蘇無錫人,1926年生)是香港早期現代詩人中少數有著內地人生經歷和文學經驗的作者。[5] 《海瀾》部分封面由維陵繪畫,雜誌內容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和翻譯等,香港著名作家徐速、思果、余英時、趙滋蕃、黃思聘、慕容羽軍等曾在《海瀾》發表作品。除刊登香港作家和學生的作品外,《海瀾》刊登不少來自新加坡、台灣、澳門等東南亞地區學生的作品,並且希望“在菲律賓、印尼和別的地方正從事文藝工作的朋友也能給我們寄稿”。《海瀾》最後因經濟問題而停刊。[6] 2009年,維陵去世,終年89歲。 1957年,李維陵與謝佩葵女士結婚,生育一子二女。長子李世寧,長女李聖芝,次女李聖茵,都學業有成,分別移居加拿大和美國。 在學校教學之餘,李維陵在家裡授徒,是現今香港不少著名畫家的恩師,桃李滿天下。[2] 現錄李維陵的詩一首: 《鐘》[4] 鼓醒了翠綠的微笑,佝僂的腰。 忠實於無休止的跋涉,不知疲倦。 生命細碎分割,然後委棄於泥土。 煙蒂與夢俱化作灰燼,撿拾璀璨珠粒,組串成希望。 你我的心臟同時跳動,向前追蹤。 相信謊騙,行旅於繽紛夢境,那裡永不聞你我匆促的足音。[7] [1]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第458-459頁。 [2]《追憶李維陵》,載“書之驛站"網,2012年2月20日,https://yvonnefrank.wordpress.com/2010/12/15/%e8%bf%bd%e6%86%b6%e6%9d%8e%e7%b6%ad%e9%99%b5/?relatedposts_hit=1&relatedposts_origin=4007&relatedposts_position=0。 [3]黃俟東:《獵書小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250-252頁。 [4]潘亞暾、汪義先:《香港文學概觀》,廈門:鷺江出版社,1993,第316-317頁。 [5]袁良駿:《香港小說史》(第一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第306頁。 [6]《“香港文學特藏”到訪嘉賓》,載“香港文學資料庫"網,2012年12月27日,http://hklitpub.lib.cuhk.edu.hk/news/iss91/index.htm。 [7]讀完這首詩,耳畔仍久久回蕩著那渾厚、意味深長的鐘聲,詩裡的鐘所蘊含的濃郁的象徵色彩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李維陵的詩常採用開放的結構,並不規定思維的空間及走向,這便使他的作品獲得一種神奇的張力。讀他的詩被動地接受是不成的,讀者必須同作者一起去發掘,去思考,從中捕捉到一種深沉悠長的內蘊,從而獲得一次愉快興奮的審美體驗。
李維陵,1920-2009
陳霞子,字全昌,號夏聲,筆名蝦子,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港澳知名報人。 霞子少年時代當學徒,後投身報界。[1]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霞子停辦《七十二行商報》後來到澳門,加入當時《大眾報》主理副刊版,並在報上撰寫有名的通俗小說。他撰寫最有名的偵探小說《偵緝膽》和新派武打小說《芝加哥殺人王》等,膾灸人口,成為最暢銷的讀物。 霞子在《大眾報》工作四年。[2]1944年8月15日,澳門《市民日報》創刊,這是市民報業公司(民營股份制)主辦的一份報紙,原為週刊,出版後不久改為日報,霞子和何曼公、徐佩之、余寄萍、李鏗、潘豪等成為創辦人。該報最初出版時內容以副刊、娛樂消息為主,沒有新聞版;之後改為一般性日報。何曼公任社長;1955年嚴慶騏接任社長。60年代初該報每日出對開一張至一張半,主要有澳門新聞及少量中國新聞、國際新聞、狗經、連載小說等。該報近年以議論政府施政的言論增多,社長何曼公,督印人飛歷奇,總編輯龔文,總經理朱耀德,社址在澳門營地大街45號三樓。[3] 抗戰勝利後,霞子返回廣州。1956年,霞子在香港創辦《晶報》,後任社長兼總編輯。他一生獻身於新聞事業,對國家對社會貢獻很大。他幾乎視報紙為生命,每天必去某個固定的茶樓,泡上一壺茶,一坐就是兩小時,貌似養神,實際上是為了觀聽周圍茶客的閒聊,從中瞭解香港中下層市民的心理、政治觀點和熱點話題,並懂得如何去應對,如何把話說到市民百姓的心坎裡。[1] 霞子歷任廣州《民生報》、《群聲報》、《誠報》、《越華報》編輯、香港《南強報》、《成報》編輯、澳門《大眾報》、《市民日報》編輯。[1][4] “文革”期間,霞子的一套做法被否定,他身心受創。打倒“四人幫”後,在香港工作的廖承志等領導挽留下,他一直努力為《晶報》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天。[1] 1979年,霞子去世,終年74歲。 著名報人李子誦在廣州工作時,結交了不少新聞界朋友,其中包括《晶報》社長陳霞子等,他與陳霞子社長的交情最深。《晶報》開辦時,李子誦覺得陳霞子是最適當人選。《晶報》已結束了幾十年,但陳霞子的社論,至今仍為人樂道。他的名字其實是筆名轉過來的。當年,陳霞子用“蝦子”作為筆名,李子誦覺得這個筆名不大好聽,建議他改為霞子。之後,霞子變成了正名陳霞子。[5] [1].陳昌風:《香港報業縱橫》,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第43-45頁。 [2].陳大白:《天明齋文集》,澳門:澳門歷史學會,1995,第167頁。 [3].《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760頁。 [4].《百歲老人一生愛國》,載《文匯報》,2012年12月31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5/22/NS1205220003.htm。 [5].陳大白:《天明齋文集》,澳門:澳門歷史學會,1995,第21-22頁。
陳霞子,1905-1979
黃蘊玉,又名黃偉俠、黃衫客。澳門資深報人、畫家、作家。[1] 30年代,蘊玉活躍於澳門文壇,成為常見報端的小說家。1940年,他和司徒奇、鄭春霆、余達生、羅竹坪等在澳門發起成立“潔社”。[2]1966年4月,他和司徒奇、羅叔重、黎心齋、林近、黃浩明、余君慧、崔德祺、關萬里等人在澳門舉辦“頤園書畫會雅集書畫展”,參展畫家30餘人。[3]蘊玉長期從事新聞和美術教育工作。 1949年春節過後,張大千應澳門殷商蔡克庭的邀請來澳門做客。蔡克庭家住澳門郵政總局後面大堂街18號,俗稱蔡家大屋。張大千偕同妻兒住在蔡家大屋樓下右前客房裡。畫室佈置在大客廳中,兩張八仙桌拼成一個大畫案,揮毫潑墨。 張大千在澳門一位好友是攝影家盧勢東,他在仁慈堂對面利斯大廈樓下開美苑攝影室,當時是一間頗有規模的照相館,離蔡家大屋只有一箭之遙,張大千經常從羅結地巷沿著斜路走到美苑攝影室與盧勢東談天說地,研討美術與攝影關係。 蘊玉與盧勢東交情甚篤,在美苑攝影室結識了張大千,並把澳門畫人容漱石、馬少如、招名山等介紹給張大千認識。張大千對澳門本地的畫家十分熱情,非常隨和,經常邀請澳門畫家到蔡家大屋觀他作畫,大家切磋畫藝,交流心得,受益匪淺。張大千專門請盧勢東為蘊玉、梁少殷、馬少如、招名山、容漱石等在蔡家大屋前合影留念。 這張照片被蘊玉精心珍藏36年後,拿到報社給徐新看,徐新如獲至寶,建議蘊玉寫一篇回憶錄,配上這張照片在1985年6月23日《華僑報》學術版上用“黃衫客”的筆名發表,當時蘊玉年事已高,左眼已失明,影響寫作,回憶錄寫得較簡單,加上當時報紙尚未使用電腦製版技術,照片製版後印刷效果灰暗,深感遺憾。 1994年,蘊玉去世,終年90歲。[1] [1]徐新:《張大千在澳門的藝術活動》,2012年12月28日,http://www.icm.gov.mo/exhibition/daqian/ActivityC.asp。 [2]上海書畫出版社:《嶺南畫派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第16頁。 [3]上海書畫出版社:《嶺南畫派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第286頁。
黃蘊玉,1904-1994
趙宣揚,又名宣翁,原籍廣東台山(今台山市)。歸僑作家、澳門歸僑總會副會長。 趙宣揚出身於華僑世家,從事海外記者、編輯工作40年。[1] 趙宣揚擔任緬甸《仰光日報》總編輯。[3]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告獨立。期間,緬華文報刊漸趨復蘇,但其政治傾向日益鮮明,有的為國民黨所利用,有的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戰後出現的首家華文報是創刊於1945年7月6日的《中國日報》,首屆正副董事長為曹纘卿、柯梓能。編委主任為李哲仁,趙宣揚等人為編輯。緬甸獨立後,該報在原刊名前增添一個“新”字繼續出版。這是一家外表中立、實際是為國民黨政權捧場的報紙。[4] 後來,趙宣揚回到澳門定居,80多歲時,仍操觚染翰,孜孜不倦,擅長散文。其作品古樸勁健,醇厚豐實,玲瓏精美,常採用狀景與寫人相結合的手法,寄情思於美景之中,人景相合,有機交融,情和境生,趣味盎然。 1982年,趙宣揚兩度回鄉小住,“享受祖國幸福生活,敘天倫之樂”,寫下許多美好的文章。其中,《無限春風海上來》對上川島美景進行這樣的描寫:“碧海逍遙,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俯仰蒼溟之間,若論詩情,高懷曠逸,山海信美,不讓渤海北戴河,人稱‘東方夏威夷’。”進而以此為背景,寫了年產值達50萬元的專業戶陳綺雲的奮鬥史。江山多嬌,人物風流。他學識淵博,舊體詩詞功力深,其作品每每旁徵博引,援古論今,連類無窮。[1] 趙宣揚撰寫的《北京來的孔雀》發表在《人民日報》1961年1月4日上;《大金塔下看天鵝》發表在《中國青年報》1962年第10期。 趙宣揚擔任澳門歸僑總會副會長。 澳門歸僑總會成立於1968年6月23日,成立多年來,始終貫徹愛國愛澳優良傳統,堅決維護澳門歸僑權益,團結廣大歸僑、僑眷,並致力促進歸僑、僑眷積極融入澳門社會。該會近年來更廣泛拓展海內外聯繫,為構建澳門與世界華商經貿平台牽線搭橋,為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動民主發展”而努力不懈。[5] 20世紀60年代,許多東南亞國家政局動亂,排華及政變的黑潮浪迭浪。惡化的政治環境,不少人回到澳門,以此地為永居之所。僑胞避難到澳門只為安家謀生。當時澳葡當局,對難僑入境百般限制。有見及此,在澳門知名僑領的組織下,開始籌組歸僑團體,以維護歸僑合理權益。 經梁披雲、趙宣揚、陳若之、鄭鞏等知名僑領各方奔走,在南光公司、南通銀行、中國旅行社等中國政府派駐澳門機構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終於1968年6月23日舉行成立大會和第一屆執委就職典禮。澳門歸僑總會正式成立。[5]該會開設補習班,協助不懂當地方言的歸僑闖過語言難關,補習英語、葡語,使不少人在稍有積蓄之後,就能經商或獲工薪較優的職業。[6] 1985年2月22-23日,珠海斗門縣委、縣政府隆重舉辦乙丑春茗活動,190多名港澳鄉親回縣歡聚,共商建設大計。香港香山會所副主席楊熹,澳門歸僑總會副主席趙宣揚、鄧開,澳門珠海斗門同鄉會副會長梁和、理事長陳奕南、旅港乾務同鄉會名譽會長梁文增、副會長梁滌煩,澳門乾忠體育會會長梁求等應邀回來,並參加縣委縣政府召開的新春茶話會。[7] 1988年4月25日,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黃寶璋、毛德華批准,自治區僑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昌吉市人民政府、烏魯木齊縣二宮鄉政府等聯合邀請澳門歸僑總會副會長趙宣揚、澳門恆通公司經理陳耀東、澳門萬豐公司高級顧問畢繼先一行三人從穗乘機抵烏魯木齊,他們先後與自治區有關政府機關、僑務部門、科研單位、群眾團體以及大專院校、農場、工廠和鄉鎮企業進行廣泛接觸,洽談有關專案的投資、合作等業務。4月30日,自治區副主席毛德華會見澳門客人,自治區僑聯設宴歡送。[8] 1989年9月24日,香港作家聯誼會訪問團一行20多人抵達澳門,上午11時在《澳門日報》社七樓會議室與澳門筆會成員舉行聯歡座談會。聯歡會上港澳作家,新知舊雨,濟濟一堂,談文論藝,互相介紹兩地近期的文藝創作及出版情況,氣氛熱烈。 香港作家聯誼會赴澳訪問團領隊、香港作家聯誼會理事、作家陳浩泉,澳門筆會理事長李鵬翥聯合主持會議。當日出席座談會的澳門人士30多人,包括澳門筆會成員及文化人士趙宣揚、馮剛毅、黃曉峰、汪浩瀚、譚任傑、陣兆忠、許愛華、鄧景濱、伍松儉、湯梅笑、陳艷華、陳浩星、胡根、楊秀玲、鄧華權、鄭妙珊、廖子馨、孫鵬飛、鄭龍雲等。[9] 1981年8月,黃舜、趙宣揚等台山籍旅澳人士共謀成立同鄉會事宜。經廣泛發動鄉親,同年12月21日召開首次會員大會,正式宣佈澳門台山同鄉會成立並選舉黃舜為會長,趙宣揚、李瑞儀、勞福如、朱朝欽、黃紹有、陳策文、陳仁達為顧問,趙汝能為理事長。1983年3月3日舉行首屆理事就職典禮暨新會所啟用儀式。該會為會長、理事會制,每屆任期二年。該會會址在連勝馬路信耀大廈,以聯絡鄉親,謀求福利,溝通僑情,服務桑梓為宗旨。[10] 1990年,趙宣揚去世,終年82歲。 1950年,為與國民黨反動派的教育勢力進行鬥爭,進一步向廣大貧苦僑民宣傳新中國,讓貧苦僑民的兒女有讀書的機會,李伯炎與趙宣揚、黃俊生、黃重遠、朱骨等人在尚未開辦進步學校的仰光東區發起籌建“新僑公學”(當時東區只有一家反動勢力創辦的崇德學校)。新僑公學的創辦,實現進步緬僑在東區辦校零的突破,該校於11月7日舉行開學典禮,學生兩百餘人,多數學費減免,直至1966年學校被緬甸當局封閉為止。[11] [1]潘亞暾:《台港文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第474頁。 [2]塵若:《〈雷雨〉首演:仰光初驚》,載“網易博客",2013年4月30日,http://shangxixianliya.blog.163.com/blog/static/845268622010414101439520/。 [3]潘亞暾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文學藝術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第597-598頁。 [4]方積根、胡文英:《海外華文報刊的歷史與現狀》,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第140-141頁。 [5]宋漢曉:《澳門歸僑總會:僑界精英愛國愛澳》,載“辛亥革命官網",2013年4月30日,http://www.xhgmw.org/archive-61144.shtml。 [6]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泉州市志》(全五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第3484頁。 [7]《1985年珠海斗門縣僑務活動大事記》,載“珠海僑網",2013年4月30日,http://www.zhqiao.net/gongkaishow.aspx?sshowid=175。 [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通志‧僑務志》編纂委員會:《新疆通志》(第二十六卷僑務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第89頁。 [9]《澳門筆會活動記》,載“澳門虛擬圖書館"網,2013年4月30日,http://www.macaudata.com/macaubook/book034/html/16402.htm。 [10]“澳門台山同鄉聯誼會",載“知識貝殼"網,2013年4月30日,http://www.zsbeike.com/index.php?m=content&c=beike&a=show_qw&id=524549。 [11]李寶珊、蔡子琛:《李伯炎》,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12月30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aTEG9wFY43ZgiFm1KHpl4YFfYEELq18HcsXzrkSZwVmzArU4A50DZiTXYHIUZkrV6kxEBqySZFO98dvMRcbxK。
趙宣揚,1908-1990
阮章競,又名阮洪荒、阮嘯秋,筆名洪荒,生於香山縣象角鄉(今屬中山沙溪鎮象角村)。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畫家。 章競出身於一個貧農家庭,家境貧寒,唯讀四年小學。輟學後,他一直刻苦自學,13歲時當學徒,與繪畫結下不解之緣,20歲失業。 後來,章競前往上海,1934年在南京的《大道日報》發表第一部小說《割稻的故事》。1935年秋,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他參加抗日救亡歌詠活動,在工人學員中教歌,擔任指揮。1936年,他參加上海職業界革命活動,當時,他的第一首自由體詩《故鄉》發表在上海《青春》上。 1937年抗戰爆發後,章競來到太湖一帶進行抗日宣傳,年底北上太行山,擔任八路軍劇團指導員,太行山八路軍劇團政治指導員、藝術指導員和團長,並兼任民族革命戰爭藝術學院和前方魯訊藝術學院教員。1939年1月1日,章競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成為他寫作最勤、作品最多的時期。日寇瘋狂推行“三光”政策,保存下來的只有《未熟的莊稼》(四幕話劇)、《比賽》(小歌劇)、《糠菜夫妻》獨幕話劇三個劇本。1939年,章競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晉東南分會常務理事。 抗戰勝利後,章競創作大型歌劇《尺葉河》,成為新歌劇運動中的一個亮點。後來,他寫成長詩《圈套》,獲得晉冀魯豫邊區文學特等獎。1949年,他撰寫長篇敘事詩《漳河水》,以其優美的意境,流暢和諧的節奏,清新活潑的語言,豐富多彩的民歌曲調,受到廣泛的好評,被文書史界視為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出現的重要作品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章競擔任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時,創作四幕話劇《在時代的列車上》和優美的童話長詩《金色的海螺》,獲得全國兒童文學首次評獎的一等獎。詼諧風趣的《馬猴祖先的故事》和富有嶺南風情的《牛仔王》在此時誕生。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章競深入工廠、礦山,以滿腔熱情謳歌社會主義建設者,創作大量作品,先後出版詩集《虹霓集》、《迎春桔頌》、《白雲鄂博交響詩》、《踁談者》等。 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在評論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造句渾脫,想像瑰麗”、“用字煉句,殘突不群”、“氣勢剛健、奇特、俊逸”等評價。國家有關部門為章競出版專集。 1949年北京新華書店出版章競的詩歌《圈套》;1950年,他發表長詩《漳河水》,更引起廣泛注意;同年新華書店出版《漳河水》;195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漳河水》;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虹霓集》;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迎春桔頌》;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白雲鄂博交響詩》;198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阮章競詩選》;1991年出版敘事詩集《漫漫幽林路》;1993年出版散文集《新疆憶旅》;他的美術作品入選《中山市美術書法作品選集》等美術專集。 晚年時期,他專心從事抗日戰爭題材長篇小說《山魂》創作,第1卷《霜天》於1997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1999年,章競在家鄉《香山報》上,發表歌頌澳門回歸祖國的長詩《我終於來得及為你歌唱——澳門》。這是他詩歌創作的絕筆。 章競擔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全國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80年代,章競回到家鄉探親,《中山詩社》接待了他,並邀請他給大家談寫詩的經驗。他談到:寫詩要抒發感情,寫詩要有目的,要歌頌祖國大好河山,要歌頌好人好事,還要敢於揭露時弊,更不要怕打擊報復。寫詩最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學習人民群眾的好形象、好歌曲、好語言等。 幾十年來,章競創作大量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他在文學創作的探索、實踐和創新,為中國新詩發展史添上極富個性的一筆。他在音樂、書法、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這使他的文學創作得到藝術的多方涵養,取得顯著的文學成就。 2000年2月11日,章競在北京病逝,終年86歲。[1][2]遺體安葬在沙溪崗背公墓園。 之後,親屬將阮章競的遺作、新時期創作的300餘首詩編輯成《晚號集》;並將其畫作60幅和篆刻20件作為該書配圖,由其女阮援朝協助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01年1月出版。[3] 2004年6月,中山市有關部門舉辦“阮章競先生畫展”。[4]2014年月9日下午,“阮章競紀念文集《永遠的阮章競》首發式暨紀念阮章競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沙溪隆重舉行。省作協副主席、市政協主席丘樹宏,省作協副主席楊克,市政協副主席劉傳沛,著名畫家李延聲,著名詩人葉延濱,《文藝報》副總編輯王山,沙溪鎮黨委書記周小川,市文聯主席陳旭,市社科聯主席胡波,阮章競兒子阮洪鷹、女兒阮援朝,相關專家學者,中央省市媒體記者等近100人參加活動。[5] [1]《阮章競》,載“沙溪旅遊文化網",2011年12月25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detailspx?personId=254。 [2]黃聯安:《黨的忠誠文藝戰士阮章競同志》,載《中山文史》(第50輯),中山:中山政協,2002,第3-5頁。 [3]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264。 [4]盧德銘:《畫壇名家——阮章競》,載《中山日報》,第3377期,C2版,2004年4月5日。 [5]《中山紀念阮章競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日前在其故鄉沙溪鎮舉行同時〈永遠的阮章競〉紀念文集首發》,載《中山日報》,2014年1月13日。
阮章競,1914-2000
曹聚仁,字挺岫,號聽濤,筆名袁大郎、陳思、彭觀清、丁舟等,浙江蘭溪墩頭鎮蔣畈村(今屬蘭溪市梅江鎮)人。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記者,傑出愛國文化人士。 1921年,聚仁畢業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之後任教於上海多所大學;抗戰時為中國著名戰地記者;1950年後任香港《星島日報》編輯。 1956-1959年,聚仁先後多次應邀回國內採訪,1956年7月16日,周恩來邀請他參加頤和園夜宴。這次宴會經過,聚仁以《頤和園一夕談——周恩來會見記》為題,發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報》上,正式向海外傳遞國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在海內外引起震動。1959年8月23日,金門炮戰前幾天,毛主席再次接見聚仁,讓他將中共金門炮戰的目的主要是對美不對台的底細,轉告蔣氏父子。後來,聚仁在《南洋商報》發表金門炮戰的獨家重大新聞。 聚仁著有《北行小語》、《北行二語》、《北行三語》等文獻,歌頌新中國建設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原香港《大公報》顧問楊東蓴從港到京,由王芸生介紹在北京受到周總理的接見,王芸生、楊東蓴向周總理提出,中共在香港的聯絡管道有限,建議今後可否以香港《大公報》社社長費彝民為另一聯絡管道,周總理表示同意。之後,費彝民承擔部分中央政府交辦的聯絡任務,其中包括聚仁幾次到京和章士釗幾次赴港。 費彝民經辦了聚仁與北京方面交往的部分事宜,他是通過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介紹來大陸採訪的。1956年7月16日,聚仁第一次回大陸訪問北京,從此,他開始奔忙於海峽兩岸。 毛澤東在京三次接見了聚仁。其中第三次是在1959年10月13日,毛澤東與他共進午餐。聚仁談起19世紀30年代上海文化界的一些軼聞和掌故,他只是足資談助。那天他說起蔣介石50壽辰,上海影劇界有人爭搶祝壽演出,殊不知當年的藍蘋(江青)就是爭搶者之一。聚仁說漏了嘴,沒想到,這觸及江青的忌諱。事後,周恩來知道了這事。為了保護聚仁,周總理通過香港《大公報》費彝民轉告聚仁:以後不接通知,就不要來京了。 1972年1月12日,聚仁病重時,情誼深長地寫給香港《大公報》費彝民。他寫道:“昨晨,弟聽得陳仲宏(陳弘、陳毅)先生逝世的電訊,惘然久之,因為弟第一次返京,和陳先生談得最久最多。”聚仁之誠摯愛國之心、盼望祖國統一之情,溢於言表。時值大陸“文革”時期,不可能再談論國共和談事宜了。 1972年5月,聚仁再次病重,從香港移居澳門,住進鏡湖醫院。6月18日,妻子鄧珂雲趕去照顧丈夫,日夜守護在他身邊一個多月。7月23日,聚仁在澳門鏡湖醫院病逝,終年72歲。 周恩來總理聞訊,致電香港《大公報》費彝民,親自囑咐他在澳門為曹聚仁進行公祭,並成立治喪委員會,費彝民為主任委員,李子誦、李俠文、陳凡、羅孚、嚴慶澍等為委員。7月26日,在澳門鏡湖殯儀館舉行公祭出殯,費彝民致悼辭。[1] 周總理親撰曹聚仁的墓碑碑文“愛國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一句“愛國人士”,為曹聚仁蓋棺定論。葬於故鄉浙江蘭溪。 曹聚仁一生與書為伍,筆耕不輟,留下80餘種著作,4000萬言的文字。但當時曹聚仁擔負著神聖的統戰使命,加上他的工作的絕對保密性,致使他的作品在大陸和台灣同時被禁出版達30年之久;20世紀80年代初,始被兩岸當局解禁,允許出版。曹聚仁生前為兩岸和平統一事業奔波的愛國行動,一直鮮為人知。 後來,程思遠、童小鵬、羅青長、徐淡廬、曹藝等曾參與其事的有關人士,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充分肯定曹聚仁為祖國統一事業奔波的愛國精神。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曾為曹聚仁研究資料中心題詞“學習聚仁先生治學精神,為弘揚中華文化作貢獻”。並在祝賀中心成立時來信說:“承示今年7月,為曹聚仁先生誕辰98周年,屆時曹聚仁先生研究資料中心,將正式宣告成立,此對於弘揚愛國主義,樹立治學楷模,具有重大意義,謹表示由衷的祝賀。”原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總理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童小鵬為中心題詞“曹聚仁先生為祖國統一事業奔波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學習和發揚。” 解放前,在浙江金華方圓百里最有名的學校就是曹聚仁之父曹夢岐創辦的育才學校。1902年,曹夢岐創辦私立鄉村學校,成為中國鄉村教育的先驅,比著名鄉村教育家陶行知提倡鄉村教育早了30多年。曹聚仁和胞弟曹藝在解放前欲籌辦私立育才大學,由於中國解放,育才大學成為泡影。育才學校被停辦了20多年,1987年,曹藝等曹氏親屬的要求下,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的重視下,育才學校得以復校。但恢復的育才學校是公辦學校,師資、生源、教學品質與一般學校沒太大區別,與解放前曹家創辦的育才無法相比。 曹藝生前一直為重振育才昔日雄風而奔波,直到生命最後一息。曹夢岐傾家辦學救國的精神,後人譽為“蔣畈精神”。1997年,曹聚仁的家鄉蘭溪市人民政府將投資一千餘萬元創辦的九年一貫制的市重點學校命名為“蘭溪市聚仁學校”,由柳哲出面延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題寫校名。[2] [1].王鵬:《曹聚仁與香港〈大公報〉》,載“人民網",2013年5月13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228/c85037-20630798.html。 [2].柳哲:《百年回眸曹聚仁——紀念著名愛國文化人士曹聚仁先生誕辰100周年》,載《嶺南文史》,2000年第2期,第39-43頁。
曹聚仁,1900-1972
華鈴,本名馮錦釗,筆名華鈴、華琳,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人,生於澳門。作家、詩人。[1] 華鈴早年入讀澳門漢文學校、廣州知用中學,20世紀30年代初考入上海復旦大學,不久轉讀國立暨南大學英文系;1939年畢業後,短期出任雲南省立昆華中學英文教員。 1942年,華鈴回到澳門,創辦馮氏英文專科學校,並開辦私人健身院;同時兼任澳門廣大附中英文教員、中德中學體育主任。1943年,他離開澳門,輾轉任教於桂林、重慶、上海、香港等地;1953年回到澳門,恢復開辦馮氏英文專科學校,採用錄音進行教授,開創當時風氣之先。期間,他教授兩年小提琴,又在澳門綠邨電台樂隊客串演奏小提琴一年。 1975年,華鈴退休,之後在家潛心讀書寫作。華鈴的一生與澳門休戚相關,密不可分,他是澳門的兒子。即使晚年孤獨,重病在身,仍不肯移居他處。另一方面,他對澳門貢獻良多,馮氏英文專科學校培養大批英語人才;他的詩篇和音樂活動為澳門文藝界增添異彩。 1930年,在廣州知用中學讀書期間,華鈴開始詩歌創作,並寫出處女詩作《姑娘我怎能愛你》,這首標誌著作者感情早熟的抒情詩,雖不無遊戲意味,卻反映出作者較深的古典文學根基和寫詩的才華,受到正在該校兼課的中山大學教授張一凡的誇獎。這對華鈴之後走上詩歌創作之路影響極大,時至晚年,仍記憶猶新。 五年後,華鈴在復旦大學寫了一首新詩《五月》,陳子展教授看到後,十分賞識,立即以《並不自殺》為題,發表在自己主編的上海《立報》副刊,並加以按語云“此詩可與魯迅《我的失戀——擬古打油詩》同讀,原題為《五月》。”陳子展的褒獎,無疑如一把火,更燒旺了華鈴酷愛詩歌的熱情,從此,他對詩歌如癡如醉,整日沉浸於詩境之中。 上海淪為“孤島”時,四周是淪陷區,黑雲彌天,人心惶惶。正在暨南大學讀書的華鈴與吳岩、舒岱等熱血青年,戮力同心創辦一個旨在宣傳抗日救亡的《文藝》半月刊,為沉悶的“孤島”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愛國學生們的熱情工作,得到諸多進步作家的鼎力支持,《文藝》半月刊辦得紅紅火火。 當時遙在重慶的茅盾興奮地用筆名“玄”在《文藝陣地》撰文,對該刊評價甚高,稱讚他們“在重重束縛之下”辦了個“頗有精彩”的刊物,“是值得敬佩的”。 作為《文藝》同仁之一,華鈴熱心參與辦刊活動,同時,他在該刊發表大量詩作,如《大樹歌》、《再會了,我親愛的朋友歐裕昆》、《知了》、《童謠》、《亭子間》、《戀歌》、《流浪人的心上秋》、《前進,前進》、《譯詩)、《螳螂》、《鱉——烏龜》、《“沒有號數的師團”》、《未死的國人喲》等,幾乎每期都有他的詩作;他成為《文藝》的台柱作者之一,為《文藝》的抗日宣傳工作作出重要的貢獻。 除《文藝》外,華鈴的詩作還載於上海《文藝新潮》、《綠洲》、《文藝復興》、《戲劇與文學》、《人世間》、《大英夜報》等報刊,但他以當時熾烈的抗日激情和旺盛的創作熱忱,報刊的有限版面已遠不能容納下他豐贍的詩篇。為此,他決定自費出版《華鈴詩》六輯,包括《向日葵》、《玫瑰》、《牽牛花》、《滿天星》、《勿忘依》及《曇花》(後因時局關係,後二冊未能面世)。這些詩集的出版,為“孤島”上海的抗戰文學史和出版史,寫下了很有意義的一頁,被暨大《文藝》同仁們引為美談。 幾十年來,華鈴在忙碌於生活工作的同時,從不忘情於自己所鍾愛的繆斯女神,辛勤耕耘於詩的園地。他一方面反覆修改自己的舊作,並精心寫注,編成一部總結性的書稿《華鈴五十年詩作與分析》,還由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一冊被列入“上海抗戰時期文學叢書”的詩選《火花集》;另一方面,他不斷構思新作,完成了不少佳作。 華鈴一向重視文學翻譯,譯過托爾斯泰的中篇童話《傻瓜伊凡》、保羅‧諾爾多夫和保爾‧格累布合作的《九十一歌劇故事及五十三歌劇作家》、馬雅可夫斯基的著名長詩《好!》等作品,並編成《譯詩集》一部。他的研究和寫作涉獵面頗廣,除以上作品外,先後完成《改良英語音標》、《英語成語精選》、《英文散文選注》、《世界語錄精華》、《今千字文》、《聯與聯話》、《雜文‧隨筆》、《書翰集》、《華鈴抒情歌集》、《華鈴藝術歌集》、《運籌學》等書稿,碩果累累。 華鈴成就卓著而生性淡泊,著述雖多,卻疏於發表,作品大多完成於定居澳門期間,而刊載於港澳報刊的只有極少數。他從不愛抛頭露面,無意周旋於社交場合,只是潛遊於詩與學問的王國,心無旁騖,自得其樂。因此,不但大陸文藝界漸漸淡忘了這位曾經名噪抗戰詩壇的詩人,而且他定居數十年的澳門,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華鈴的作品反映社會生活,形象明朗,文字流暢,得到其老師、著名文學家李健吾頗為剴切的評價。20世紀30年代李健吾為《華鈴詩六輯》所作的序文《華鈴詩人論》中指出:“有節奏,一種非人工的音籟;字句不求過分的錘煉;意義不求過分的深切,然而一種抒情的幻想流灌在裡面,輕輕襲取我們的同情……有熱情,不太奔放,有音響,不太繁碎。這裡是語言,是一切生活裡面的東西,無以名之,名之曰本色。”[3] 1992年9月,華鈴因心臟病去世,終年77歲。[2] 現錄華鈴作於1937年12月6日的《烏鴉年》詩一首:[4] 北風,你舞動著窗簾的短繩, 舉了又舉,算是老鴉歌班的指揮麼? 麻雀,你蹲著左瞄右瞄,鬼鬼祟祟, 看中我屋角珍藏著的兩升小白米麼? 去吧,麻雀兒!老鴉在招呼你。 街頭瓦堆,有掩埋不盡的屍首哪! 甚麼!不?去你的! 當心那拿著彈弓的,要拿下你來填肚皮! [1]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262頁。 [2]吳岩:《記詩人華鈴》,載《書城雜誌》,1994年第1期,第43-46頁。 [3]欽鴻:《文壇話舊續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第201-210頁。 [4]華鈴:《火花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9,第1頁。
華鈴,1915-1992
女。社會活動家、作家。原名許霞,筆名景宋、平林等。廣州人。辛亥革命後隨母親遷居澳門,在澳門讀小學。1917年入讀天津直隸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參與編輯《醒世周刊》。1922年人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曾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學生會總幹事身份領導該校學潮。1926年畢業返穗,任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訓育主任。魯迅1927年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導主任兼文學系主任時,任其助教;10月與魯迅抵滬,結為夫妻。此後協助魯迅從事鬥爭和創作活動。1936年10月魯迅逝世後,承擔整理出版魯迅著作的工作。抗日戰爭時期,在滬參加抗日鬥爭。抗戰勝利後,致力民主運動,曾任上海婦女聯誼會主席和《民主》周刊撰稿人。1948年經香港赴東北解放區。次年9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和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副主席、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等。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著有《魯迅回憶錄》、《兩地書》等。
許廣平,1898-1968
人物: | 何曼公,1909-2010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909年 | |
回歸祖國(1999年-) | |
2010年02月20日 | |
關鍵字: | 新聞 |
現當代華文文學 | |
教育 | |
雕塑家 | |
市民日報 | |
報業 | |
小說家 | |
雕刻 | |
校長 |
資料來源: | 黎細玲編︰《香山人物傳略1》,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541頁。ISBN978-7-5034-5235-2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389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