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0
民國三年 (1914年1月1日─1914年12月31日)6月27日,澳門政府公佈將進行下列工程:修整行政公署內側、馬交石防疫醫院和船政廳全座,並準備在東望洋炮台建造一所兵房,修整西墳馬路街道、厚堂街之街道及街渠由羅利老馬路 (Estrada de Adolfo Loureiro)起至7號屋止,重建風順堂外牆。《澳門政府憲報》1914年第24號,第279頁。
澳門政府進行修整行政公署內側等工程
橫塘亂石,春水漪漣,蘆葦荻花,秋風蕭瑟。古澳風景,蘆石塘佔盡風光;舊港水濱,濠鏡墺推此水口。蓋昔者蘆石塘街中段,一面臨海,兩端内街,岸畔橋棧參錯,河上船艇縱橫。前面一列水口,如:舊茂記水口、十八間尾水口、吉慶里水口、第頭巷水口、植槐巷水口及桔仔圍尾水口等,皆當年澳門之渡頭也。蘆石塘,原屬古時濠鏡墺北灣一部分,半泓綠水,兩掖沙灘,環抱成塘。岸前砂路,即名蘆石塘街。至清朝同治年間,澳葡始堵塘建屋,砌石成街,無復舊觀耳。蘆石塘畔,草堆街傍,早年清廷在此建立佐堂衙署,門口朝向蘆石塘街,委任澳丞駐此署理民夷詞訟。該澳丞至道光二十九年,迺爲澳葡兵頭亞馬勒所逐,衙署亦被毁。現草堆街側尚有橫巷名佐堂欄尾,即其遺跡也。澳丞,即香山縣分防澳門縣丞也。本駐香山縣城。雍正年間,移駐前山寨。至乾隆八年,再移駐澳門。及至道光廿九年爲澳葡所逐,迺再遷回前山寨焉。據《香山縣誌》稱:“議者以澳門民蕃日衆,而距縣遼遠,移香山縣丞於前山寨,改爲分防澳門縣丞。至乾隆八年,以按察使潘思榘總督策楞議,移縣丞駐澳門。”又云:“道光廿九年,葡人毁縣丞署,縣丞遷署前山城内。”蘆石塘之佐堂衙門,原迺滿清官吏統治澳門時期,香山縣丞之駐澳官署。攷舊日縣令,俗稱縣正堂。縣丞屬佐理縣事者,故稱佐堂。而澳丞爲委駐澳門,佐理民夷政事者,故在澳門蘆石塘設佐堂衙門。清朝道光二十九年,適爲汪政在任。汪本順天府監生出身,清吏素來庸懦,而汪尤迂腐。會逢强暴之亞馬勒,竟使黑兵毁衙迫吏,據傳汪逃走時,猶鬧官派,乘坐四人伕轎,並在轎中催促轎伕快跑,頻頻高呼曰:“行得快,有頂戴!”意即勉伕轎畀他速逃,將可獲嘗做官戴頂也。該語後爲民衆聞悉,遂流傳爲澳門諺語云。澳葡在蘆石塘毁衙逐吏後,至同治間始填海築路,初仍號蘆石塘街。及開闢新馬路後,將蘆石塘街截爲兩段,將由新馬路至草堆街之一段蘆石塘街,改名爲庇山耶街;又將由新馬路至福隆新街之一段蘆石塘街,改爲蘆石塘巷。在蘆石塘街中段,有上架行會館,此爲澳門之最早工會也。創建於清朝道光二十年間,初時門前臨海,故其碑誌有句云:“適蓮峰開市,蘆石成塘。”至其間之同善堂,則爲一九二七年期間,因澳葡興建郵電局徵地,由原址議事亭前地遷建於蘆石塘街者,不過卅年前事也。
蘆石塘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1月1日,氹仔柯維納總督馬路 (Rua do Governador Albano de Oliveira)正式開幕啟用。馬路依原小路開闢,由炮臺仔直接通往市中心。為此,由澳門開往氹仔之船隻的乘客,在炮臺仔碼頭登岸後,可直接乘坐汽車直入市中心,以免駁艇之麻煩。《世界日報》1948年9月19日《氹仔柯維納總督馬路明年開幕》。
氹仔柯維納總督馬路正式開幕啟用
蓮花大橋是澳門第三座大橋,也是陸路通往內地的第二條通道,連接京珠高速公路,對珠澳交通、經濟將會起着促進作用。這是珠澳兩地友好合作、迎澳回歸的大型建設,更顯示澳門與大陸一脈相承,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蓮花大橋命名,因為蓮花是澳門的象徵。它西起珠海橫琴島,東接澳門路氹填海區,橫跨兩地之間的十字門夾馬口水道,全長一千七百多米,寬三十米,雙向六綫行車,氣勢宏偉,宛若長龍。大橋分行車道及行人道,中央是珠澳分界線,兩地共投資二億元人民幣建造(其中澳門段七百二十米,造價近八千三百萬元),一九九八年九月和十月間分別施工,九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合攏,十二月十日揭幕,待各項工作準備妥當,二零零零年三月廿八日通車。由於兩地行車交通不同,本澳車輛靠左行,而內地車輛靠右行,為解決過境換線問題,珠海段橋頭設計了新穎的雙圓引橋,使得雙方車輛經過引橋時完成自動換線行駛。澳門段的配套工程路氹城邊檢大樓,設有旅客出入境櫃台廿八個,水警稽查隊櫃台四個;大樓左右兩側設有出境或入境車輛檢查通道;外圍還有停車場、候車站和巴士站等設施。整座邊檢大樓佔地六公頃,建築面積九千平方米,各項設施齊備。 在大橋開幕禮上,前澳督韋奇立和前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王啟人均表示蓮花大橋是珠澳“雙方努力合作的結果和結晶,象徵友誼、合作和對未來充滿信心。”這麼説,蓮花大橋是一座通向未來的橋。
蓮花大橋通向未來
澳門地方细小,街道狹窄。隨着城市發展,車輛增加,交通繁忙,人流眾多,只有因地制宜,上架天橋,下挖隧道,才能改善交通擠塞清況。廿多年來,本澳已建設六條隧道,方便行人行車,雖然都很“迷你”,但仍起着一定的作用。最早興建的是氹仔隧道,高四米,長約四十米。為了連貫西北海邊交通,本來可將中間阻隔的炮台仔山丘鏟平,開闢馬路,但為了保存炮台古蹟,於是改挖隧道,建成於一九七四年,既可通車,也可人行。加思欄行人隧道,一九九零年間建成,由南灣花園後新馬路,橫越加思欄馬路,有三道階梯直落新填海區,其間闢設小花圃,佈置假山流水,環境雅致。工程較大的是松山行車隧道,貫穿松山,西接新口岸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北連二龍喉街,銜接高士德馬路,改善外港與中區一帶交通擠塞情況。這項工程一九八九年二月動工,一九九零年五月竣工通車,全長三百米,寬廿米,雙線行車。羅理基博士大馬路近何賢公園附近,建有立體交叉行車通道,一九九六年建成,疏導松山隧道來往中區及北區車輛,下層為隧道,長二百五十米,寬八米,雙線行車,只准輕型車輛行駛,上層則為巴士、貨車等重型車輛通過。友誼大馬路行人隧道有兩條,其一是一九九六年建成,由何賢公園至皇朝廣場,將兩區連接,兩端均有兩個出入口;其二是二零零一年建成,由葡京酒店側至藝園。由於友誼馬路車輛來往頻密,車速又快,建設隧道,方便行人。關閘行車隧道,一九九七年建成,由何賢紳士馬路通往馬場北大馬路,以免增加關閘廣場關閘前的交通壓力。此外,近年新建的南灣湖廣場行車隧道,也因應交通,延長隧道行車綫。
隧道建設因地制宜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12月30日,澳門政府將新開通的蓮峰廟口新築直往青洲大道,命其名曰布參政路,以紀念澳督布渣;又由荷蘭園通過白頭新街,命其名曰多明我柏知古街(Rua de Domingos Pacheco),以紀念議事公局主席克萊蒙特‧叭之咕。《澳門政府憲報》1893年1月7日第l號。
澳門政府給兩條新開通的大道命名
咸豐三年(1853年2月8日─1854年1月28日)6月15日,《華友西報》報導,香港按察司休姆(John Walter Hulme)9年後重遊澳門時,發現澳門城市建設有不少的進步,特別是澳門郊區有許多進步,使“聖名之城”更加適合居住了。一條重要的從荷蘭園出發圍繞望廈廟的大車道(它環繞內港和穿過大三巴後的墓地,然後越過大炮台後的小山回荷蘭園)是一項策劃者們值得信賴的工程。The Friend of China, June 15th,1853, Vol. 12, No. 48, p. 190.
《華友西報》報導澳門城市建設有不少的進步
塔石,原稱“叠石”。因該處多花崗岩,古岫嶙峋,山石巉峻。在頸頭山處,舊有三巨石,堆叠如塔,天然生成,故人稱之爲叠石,俗稱爲塔石,該區以是得名。塔石區域,本指大炮台東北,舊夷城外之一帶地區。由水坑尾門外起,經荷蘭園、塔石波地,北至羅利老馬路止,而與舊日龍田村接壤,東至塔石花園,西至頸頭山,皆屬原來塔石地區。塔石,實迺舊時濠鏡墺中之一小村。當清朝咸豐末年,尚屬我國統治。至同治初年,才被澳葡佔領。據《中葡外交史》載稱:“及至清同治初,葡人自毁其圍牆,進一步侵入中國人居住之塔石、沙岡、龍田、望廈等七村。”又劇民國時,“省港澳人士勘界維持會代表,晉京向外交部呈明勘界事略文”云:“同治二年,葡人又佔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石牆街等,是爲舊佔之界。”自從澳葡於同治年間佔領塔石後,開闢馬路,建築公園,拓展球場,案澳葡市政廳之《市街名册》區别之稱:“塔石,此名係指本市塔石街左右兩邊之區,此區大略以下列街道爲界:厚望街,羅利老馬路之一部份,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之一部份,及西墳馬路之一部份。”當塔石仍屬我國官兵管轄時,嘗於澳城門外,即水坑尾門口,(現在馬大臣街處),築有小石屋一間,作爲瞭望站,常川汛兵戍守。雖至道光廿九年,望廈之汛兵營移駐於白石村後,長時期仍由望廈更館遴派更練在此把守。迨至同治年間,澳葡自毁舊城界,拆蕉園圍之石門樓,築塔石花園(後改稱花士古達嘉瑪花園,或稱新花園)。憶《兩行堂詞鈔》有庚午中秋夕遊新花園詞一首,詞牌爲“定西番”云:“聞説澳城門外,侵佔地,又成園。且盤桓。今夜鏡湖月滿,三人生古歡。相信珠還有日,不孤圓。”澳葡後又鏟平頸頭山東面之斜坡,填高山麓之田野,闢爲塔石波地,即今之利宵球場,以爲蹴球及練兵之用,故當時又稱塔石操兵地,或曰青草地。蓋此一片廣闊土地,青草如茵也。汪慵叟嘗有詩詠之云:“昔有戲馬台,後址迺無聞。此地開廣場,草色春氤氳。鞠蹴亦古法,體育舒勞筋。樹的相督校,汗走猶欣欣。兵固不可逸,習勤豈具文。”《澳門市街名册》詳釋塔石波地云:“塔石波地,又名美上校操場。坐落在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與士多紐拜斯大馬路之間,及助學會街,與沙嘉都喇賈罷麗街之間,又名曲棍球場及助學會操場。有矮圍牆環繞,一端爲互助會會址。”塔石區,昔本有一小山,名頸頭山,或稱塔石山。其址即今之三區附近一帶,包括舊西洋墳場及監獄等地。該山雖不甚高,與大炮台遥遥對峙,如岡如坵,向北斜下,至羅利老馬路前止;西面斜坡,綿延至新橋接壤、東便即爲塔石波地也。該山頂端,有三巨石堆叠天然,舊稱“三叠石”,即塔石也。山之險,又有坑水雨穴,分築石圍欄兩道,斜向新橋方面而下,舊稱“丹坑渠”。山上各處,尚有不少中國墳墓,皆澳門及龍田、望廈等村人之祖先塋塚也。同治年間,澳葡既佔領塔石,到光緒末年,便欲開闢此山,遂有盡將山上之中國墳墓掘去之舉。據《香山縣誌•之紀事編》載稱:“光緒三十一年,夷人平毁塔石等處墳墓,投無主遺骸於海云。”澳葡既將三叠石炸燬,又將丹坑渠填塞,更將整座頸頭山鏟平,只餘舊西洋墳場及監獄附近一帶高地而已;後更開馬路,築洋樓,而頸頭山原來面目已泯滅淨盡。據《澳門市街名册》言頸頭山云:“頸頭山,此崗現幾已削平,内有聖美基墳場,原日伸展至監獄附近。該山因建築屋宇之故,幾被削平,實既不存,名亦遺忘。”塔石山上,有一西式墳場,此迺澳葡特爲當時澳中西洋人身故所設之埋葬地,西名聖味基墳場,而我國人則呼之爲西洋墳,及至近年,澳葡又在望廈另闢一新墳場,於是該舊墳場,遂改稱爲舊西洋墳以爲識别。自從道光二十九年,沈米事件發生後,澳葡直視塔石區爲其領土,故當時即在塔石山上,開闢西洋墳場,迨至同治末年,遂實行圍築短垣,並於場中,建築一所教堂,以爲供喪家彌撒之所,該教堂内,供奉一位天主教神像,名爲東方大天神,該神像威嚴肅立,足踏一魔鬼,一手握劍,一手持一天秤,意若公平審判善惡者,一如中國人所謂之閻羅王然。該墳場初時本來只許西洋人埋葬於此,後來漸許信奉天主教之華人教徒寄葬,今則中西人士皆可安葬其間矣,墳場中,墓列整齊,碑碣精緻,花木秀茂,地方潔淨,日常除來吊祭者外,亦有不少遊客來遊也,所以汪兆鏞之《澳門雜詩》中,有竹枝詞兼詠塔石之西洋墳者,其註釋稱:“西洋墳,冢石上皆刻文字,或琢石爲神像,或作十字架,形式不一,雕鏤精潔,時有遊人往觀。”其詞云:“紅毛白頭西洋墳,衰楊蕭瑟摇斜曛,從來墟墓足淒愴,何事遊客常紛紛。”
塔石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