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一年(1746年1月22日-1747年2月8日)12月17日,香山知县张汝霖入澳调查澳门天主教情况后禀报广东督抚密札称:
澳门一处,唐夷杂处。除夷人自行建寺奉教不议外,其唐人进教者约有两种:一系在澳进教,一系各县每年一次赴澳进教。其在澳进教者,久居澳地,集染已深,语言习尚渐化为夷。但其中亦有数等,或变服而入其教,或入教而不变服;或娶鬼女而长子孙,或藉资本而营贸易,或为工匠,或为兵役。又有来往夷人之家,但打鬼辫,亦欲自附于进教之列,以便与夷人交往者。此种倏往倏来,不能查其姓名。今查得林先生、周世廉等一十九人,而林先生番名咭吠叽吵,主持进教寺内,率其子与其徒专以传教为事。[1]周世廉番名咹哆弥咽离吔,又呼卖鸡周,俨然为夷船之主,出洋贸易,娶妻生子。此二人尤为在澳进教之魁也。其各县每年一次赴澳进教者,缘澳门三巴寺下建有天主堂,名为进教寺,专为唐人进教之所。建于康熙十八年、五十八年重修阔大,系番僧倡首,而唐人醵金以建者,向系林先生住居其中,以行医为名,实为传教。每年清明前十日,各持斋四十九日,名曰封斋。至冬至日,为礼拜之期。附近南、番、东、顺、新、香各县赴拜者接踵而至,间有外省之人,惟顺德紫泥乡人为最多。礼拜之后,有即行返棹者,有留连二三日者。即经进教,其平时因事至澳,亦必入寺礼拜。一切进教之人,俱向林先生取经诵习。此种姓名,今已无可查开。
香山知县张汝霖针对澳门天主教发展之态势,提出了一套“绝流不如塞源”的办法。他称:
夫除弊之道,绝流不如塞源,应请将进教一寺,或行折毁或行封锢,其寺中神像、经卷,或行焚烧,或饬交夷人收领。各县人民概不许赴澳礼拜,违者拿究。并令附近各县多张晓示,凡从前已经赴澳进教之人,许令自新,再犯加倍治罪。其有因不能赴澳礼拜,或于乡村、城市私行礼拜诵经,及聚徒传习者,察出以左道问拟。则各县每年一次赴澳进教之弊,似可渐除矣。惟是在澳进教一种,有稍宜熟筹者,伊等挟有资本,久与夷人交关,一经追逐,猝难清理。其妻室子女若令离异,似觉非情;若许携归,则以鬼女而入内地,转恐其教易于传染。应否分别办理:其未经娶有鬼女,又无资本与夷人合伙,但经在澳进教,自行生理者,不论所穿唐衣、鬼衣,俱勒令出教,回籍安插。其但有资本合伙,未娶鬼女者,勒限一年清算,出教还籍;其娶有鬼女,挟资贸易,及工匠、兵役人等,穿唐衣者勒令出教;穿番衣者,勒令易服出教,均俟鬼女身死之日,携带子女回籍。其未回籍之日,不许仍前出洋贸易及作水手。出洋充当番兵等项,应先勒令改业。至买办、通事,澳夷所必需,但勒令易服出教,不必改业,仍各取具地保、夷目收管备查。其往来夷人之家,仍打鬼辫者,一并严行禁止。至现在十九人之外,或有未经查出者,除再密查外,应令自行首明,并饬夷目查明呈报。隐匿者,察出治罪,似亦逐渐清除在澳进教之一法也。抑更有请者,夷人在澳,有必须用唐人之处,势难禁绝。然服其役即易从其教,苟非立法稽查,必致阴违阳奉,应请饬行夷目及地保人等,将夷人应用唐人之处,逐一查明,造册具报。岁终出具并无藏留进教唐人甘结。缴查其册,一年一造。有事故更换者,据实声明。如此,则稽查较密,而唐夷不致混杂。[2]
[1]林先生之子名“林亚离素”,其徒名“李燕那斯”,参见暴煜:《(乾隆)香山县志》卷8 《濠镜澳》。
[2]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卷上《官守篇》。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