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恭尹,字元孝,號獨漉子,又號半峰,晚號羅浮布衣,生於順德大良(今屬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鎮)錦岩岡東麓。清初“嶺南三大詩家”之一。 

恭尹自幼聰敏,好學深思,12歲喪母,15歲補諸生。16歲時,父親陳邦彥起兵抗清,恭尹隨庶母及兩個幼弟回到原籍順德龍山鄉下居住。清朝巡撫佟養甲偵知,派兵前來劫持。恭尹適值外出,聽到消息,喬裝逃到增城縣新塘鄉,在父親的朋友湛珩如家中躲藏數月,才避過緝捕。同年九月,父親和二弟陳馨尹遇害,全家只他一個倖存。第二年,清將李成棟反正,廣東重建南明旗號,永曆帝遷居肇慶。恭尹入朝泣陳父親殉難情狀,得授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之職,給假歸家治喪。清順治七年(1650)冬,清軍大舉反攻,再陷廣州,永曆君臣西走桂、滇。恭尹不及相隨,逃匿於西樵山中,從此與永曆朝廷失去聯繫。 

之後十年,恭尹懷著國破家亡的深痛巨創,積極從事反清活動。起初三年,他奔走於福建、浙江、江蘇一帶,意圖與鄭成功、張煌言等抗清人士聯繫,但沒結果。 

順治十一年(1654)春,恭尹折回廣東,在增城與湛珩如女兒成婚;第二年回到順德,寄居羊額友人何衡、何絳家中,密切關注時局,與何氏兄弟、梁璉、蔡艮若等讀書切磋之餘,同赴陽春、澳門;到新會崖門,渡銅鼓洋,秘密結交遺臣志士共圖大業,未能成事。 

順治十五年(1658),恭尹與何絳再度遠行,打算西走雲貴,投奔永曆朝廷。行至湖南昭潭(今湘潭),因清軍封鎖嚴密,只好改道北上,轉徙湖北、江蘇、河南,北渡黃河,直扺太行山下。他沿途留心觀察地形和關隘,結合以前在東南沿海所見,繪成《九邊圖》,以備他日之需,但當時西南地區抗清力量已成強弩之末。第二年冬,他在鄭州遇見平西王吳三桂由雲南遣送京城的象隊,得知南明政權傾覆,永曆帝逃入緬甸,只得鬱鬱南歸,隱居於增城新塘。兩年後,他聽到永曆帝遇害的噩耗,哀慟之餘,見新朝統治已成定局,痛心復興無望,再也無意遠遊,攜眷回到順德,隱居於羊額七年。他與友人何衡、何絳、梁璉、陶璜相與砥礪名節,抑志讀書,世稱“北田五子”。 

中年以後,恭尹銳氣逐漸消磨,息影田廬,以詩文琴酒自娛。清康熙七年(1668)夏,湛氏夫人病逝,他領著兒女扶柩移居增城新塘。八年後,三藩之亂爆發,居地正當要衝,不堪兵燹困擾,恭尹舉家回到順德,先後寓居羊額和龍江。1678年秋,官府懷疑恭尹與三藩反叛事件有瓜葛,拘捕他入獄二百多天。經此變故,恭尹心存畏懼,明哲自保,1684年,築室廣州小禺山(今禺山路附近),日夕以詩酒酬世,“貴人有折節下交者,無不禮接”。他被友人梁璉當面批評“何事而僕僕走風塵”,但終其一生不仕清,並常以鬱勃沉酣的詩筆,撻伐新朝統治者,民族大節實無虧損。 

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十二日,恭尹去世,終年69歲。 

陳恭尹一生以詩名世,著有《獨漉堂全集》。他與父親學生、著名詩人屈大均思想行藏接近,交誼相當深厚,藝術上互相切磋濡染,共同輝映清初嶺南詩壇。 

北方大詩家朱彝尊、王士禎、趙執信、納蘭性德等人,對陳恭尹十分敬重,彼此建立友誼。陳恭尹詩集中最有價值的,是感時傷世、托古諷今、反映民生疾苦、描繪地方風貌的作品。他以抒發性情為宗旨,藝術風格上不拘泥宗唐宗宋的偏見,兼採眾長。在各種體裁中,以七律成就最高。今人劉斯奮、周錫《嶺南三家詩選》評陳恭尹的詩“既豪邁雄奇,又藴藉含蓄,鬱勃沉雄而不晦澀生硬,堪稱舉重若輕,舒卷自如”,概括他的藝術特色。[1] 

陳恭尹和番禺屈大均、南海梁佩蘭被譽為清初“嶺南三大詩家”。他不僅是一代文學宗師,而且是個書法家。他的隸書主要取法於漢碑,得益最多的為《夏承碑》、《曹全碑》。《曹全碑》主要特色為秀逸,而《夏承碑》以靈動著稱,兩碑的特色構成陳恭尹隸書的主要風格。他能以瘦逸遒勁之筆,盡量避免隋唐以來那種呆板孱弱的習氣,不為漢碑所囿,在當時廣東書壇極具開拓性意義。但受條件限制,當時所能見到的漢碑不多,不像乾隆以後金石學、小學的興盛和各種碑版的大量出土,這使得陳恭尹無法博採眾家之長。 

陳恭尹的傳世書跡比屈大均、梁佩蘭較多,朱萬章編著的《廣東傳世書跡知見錄》中錄有其書跡51件,其中隸書有20多件,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天津藝術博物館及私人藏家中,其隸書名跡主要有故宮博物院所藏《題明史列傳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詠月詩》軸、廣州藝術博物院藏《隸書》軸,以及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祝龍翁》詩賦斗方和《詠花十詩》卷等,尤以《詠花十詩》卷為精湛。 

陳恭尹的隸書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清初文人王士禎在其《香祖筆記》、《漁洋詩話》中屢次提及,陳奕禧的《隱綠軒題跋》有所論及。作為嶺南地區一代文學宗師,其隸書能揚名嶺外,名垂書史,在廣東書法史上並不多見。[2] 

澳門普濟禪院,又稱澳門觀音堂,為中國佛教建築,具有中國名山古刹的特色,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後座正殿是觀音殿。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禪院內收藏很多名家的書畫、書法、文物,包括馳譽中外畫壇的嶺南派大師高劍父及其學生關山月,陳恭尹、章太炎等人的作品懸掛於殿堂,供遊客欣賞。[3] 

[1].《清初詩人陳恭尹》,載“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網,2012年10月30日,http://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1321&secid=31361。 [2].《陳恭尹》,載“順德文化"網,2012年10月29日,http://www.sdartol.com/html/2011/whmr_1019/633.html。 [3].《澳門觀音堂》,載“搜藝搜"網,2012年10月29日,http://yishujia.findart.com.cn/10510789-180061-zixun.html。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