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鮮花,依序開放,唯竹子開花數十年一次,也是它一生的一次,較為罕見。記得一九九四年五月間,廣東多處縣市和港澳均出現竹子開花現象,當年本澳蓮峰廟山坡、氹仔雞頸馬路口等處竹叢,開花結實,葉片枯黃脱落。據記載,往昔望廈村有竹林一道為界,一八四三年(清道光廿七年)間,竹子開花,全部枯死。 

竹子開花,難得一遇,有些迷信的人認為是“不祥之兆”,“不吉之年”。其實,竹子開花並不奇怪,只是較為罕見,是一種生理現象,可能與生態環境有關;而且當年社會如常發展,沒有甚麼天災,不祥之説,未夠科學。 

竹子為何開花?據研究資料解釋,竹子是一種生命周期很長的多年生一次開花的植物,而開花周期視乎品種而定。由於大多數竹子採用無性繁殖,傳宗接代。但是,如遇上自然環境惡劣,如高溫乾旱或土壤養份竭盡,或是其他特殊原因,竹子再不能生存下去時,就會利用自身的養份,開花結實,即有性繁殖,讓種子傳播到新的環境生長。竹子一經開花,地下莖缺乏養料,失去萌發能力,全株枯萎。那次澳門開花的竹子是車筒竹,不是所有品種的竹。 

竹屬單子葉植物,禾本科,開出的花像禾穗似的,淡綠色,所結的果實-竹籽,形似稻穀,有殼包裹著,碾出的米,外皮烏黑,而內裡雪白,俗稱“竹米”,含有澱粉質,可作食用,香糯可口。據老居民説,數十年前在鄉間,日軍侵華時,適值荒年,竹子開花,人們便採竹米充飢。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