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原籍鹤山址山昆华(今属鹤山市址山镇昆华管理区),生于澳门。飞行教官、烈士。 林在香港华人书院读书,1935年春回到广州。为抗日救国,他毅然放弃出洋留学的机会,考入广东航空学校第七期乙班学习,后被送往燕塘陆军学校训练,同年冬返校接受空军正规化教育。 1936年,林随广东空军北飞。同年夏,进入中央航空学校第七期继续深造。[1] 1938年3月,林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驱逐机队服役。1939年5月3日,日本空军45架轰炸机向重庆进犯,林驾机升空拦截,一举击毁两架日机。他的座机也被敌机击中,左手臂受伤,他被迫跳伞落在重庆铜锣峡亚细亚站旁的山峰,幸被抢救生还。林伤愈后,不适宜继续担负空战任务,被调往航校任飞行教官。 1941年6月,日空军对重庆等重要城市狂轰滥炸,林义愤填膺,坚决要求归队杀敌,后被批准,担任第26队副队长。 1944年春,日寇从汉口南侵,林奉命调往湖南地区协同陆军作战,在长沙上空击落敌机一架,被提升为第17队队长。 同年6月26日,林率机在湘江执行歼击日本军船队任务,击毁击伤日军船多艘。他的座机被日军护航火力击中尾部,在返航途中遭遇暴雨,由于机尾损毁导致操作失灵,飞机撞山坠毁。林耀壮烈殉国,年仅33岁。 1988年6月2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林耀为革命烈士。[2] 广东航空学校第七期乙班共招生100人,1938年3月毕业,林耀与王刚夏、丘贵祥、朱若彭、李肇新、吴达波、范斡卿、翁克杰、梁会生、麦谷登、陈学坚、张培生、张森义、黄才贵、黄龙金、刘俊、刘怀智、潘国煌、蓝锡芳、戴邦模、谭达光、周仕镛、徐飞、萧国英、朱焕堂、陈学策、叶鹏飞、刘怒涛、冯俊忠、陈世堉、何世堉、卜镇海、叶思强、刘汉桓、黄栋权、彭均、司徒坚、蔡仕伟、陈家灼、陈桂民、李衍洛、李家浚、杜兆华、余拔峰、李宝诚、欧阳富、郑乃汉、刘润田、余子刚、夏田、钟前舟、陈日操、陈世雄、温炎、张鸿藻、陈梦鲲等同期毕业。这期飞行员有32人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殉职;转学航空被炸死者二人。[3] [1]《林耀》,载“鹤山资讯网",2006年2月21日,http://www.heshan.gov.cn/Article/2003/200311/16699.html。 [2]《林耀》,载“百度百科"网,2012年5月10日,http://baike.baidu.com/view/240501.htm#2。 [3]《广东空军航校简史》,载“中国飞虎研究学会(原空军退役人员协会)"网,2012年12月30日,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483.htm。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