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澳中之平民住宅區也,澳葡則稱之爲“巴波沙坊”。該區在澳門北隅,本迺蓮花莖傍之内河海坦,蘆汀草澤,水窪坭濘。澳葡圍以士壩,漸成卑田,任由農民養豬種菜,開耕闢萊,後竟别成一區。 

一九二四年後,澳葡計劃填築内港,首先將其填堵,擴展爲平地;以地處荒僻,不近民居,因此撥作製造危險品場所,炮竹工廠,多設於斯。其時有名爲“台山炮竹工廠”者,規模最大,生意興盛,日常到場工作之炮竹工友,逾數千人。可惜爲時不久,即禍遭不測,因失慎爆炸火燒,竟釀成一場巨災!遭難工友逾千人,屍骸遍地,救殮爲難;消防救護,忙於應付,當場觀衆,亦要幫助殮抬,誠澳門之空前浩劫也。從此台山兩宇,常掛人齒,積久習慣,遂成該區俗名,於今亦不改也。 

台山區自遭此慘劫後,澳葡爲曲突徙薪計,迺令澳中所有炮竹工廠遷移氹仔,遠離澳門市區,以保安全,因是台山區曾經荒廢。斯時人煙空寂,磷火夜生,鬼話相傳,都驚伯有,遂成人跡鮮至之地焉。 

後因大三巴牌坊側之茅寮區火災,澳葡乘機整飾市容,徙置該區貧户於台山,從廉就簡,皆蓬寮茅舍耳。 

初時之台山貧民區,既屬茅寮草舍,最易惹火燎原,一旦失慎火燒,即可再兆焚如,故戊辰年一場火災,數百家人頓告流離失所。幸得中葡人士合力籌謀善後,安置哀鴻、出會巡遊,盡法捐募,卒爲難民重建家園。此次爲求萬全久安之計,改築磚屋數百間,分期完成,廉值賃與平民居住,以爲修葺之挹注,業權則送交仁慈堂管理。斯時適爲澳葡兵頭巴波沙當政,故於該區建築一座牌坊,題“巴波沙坊”四字,該區又稱巴波沙坊,即源此也。據“巴波沙坊碑文”云: 

“澳門政府扎諭第六一九號第九行:事照得一九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第一八六號扎諭所派之委員會,以監督建築,責以附近中國貧民住屋工程。茲經任務完滿,成績昭然,本代督合將該委員等,特以嘉獎,以示夙勸所有該會原任委員:仁慈堂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主席陸軍上校山度,仁慈堂一九二九年起現任主席羅巴度,衛生廳醫官歌士打,鏡湖醫院主席馮俊霖,許祥,澳門商會一九二八年一九二九年主席盧焯蓀,同善堂主席崔諾枝、高可寧等,暨協助該委員會辦事之陸翼南,羅餘,麥明,崔六,黃蘇,黎振華,吳發等,均屬勤勞奮勇,深堪嘉獎。而高可寧一員,贈助甚巨;崔諾枝一員,勸捐最力,始終襄理其事;麥明一員,讚助崔諾枝辦事甚多,尤堪嘉許。以上各員,均着一體俾詢嘉獎。此扎。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八日,代理總督馬嘉齡。” 

自從一九二五年台山炮竹廠失慎爆炸後,台山即變成一片荒野,澳葡因此利用爲貧民木屋徙置區。不圖至一九二九年,又遭一次大火災,全區夷爲平地。幸得仁人善士,再爲籌建磚屋,卒於一九三一年全部落成。計共九百餘間,分闢十一條街道,中有巴波沙牌坊一座、花地瑪教會一所及真原小學等,儼如一村焉。 

據澳葡市政廳之《澳門市街名册》載稱: 

“台山,此名係指本市北之一新填地區,此區内有巴波沙坊,連同所有街道,及菜地等;此區北接鴨涌及中國地方;南連青洲大馬路及拱形馬路;東連亞馬喇士腰,西連蘇沙醫生街及青洲坊。中國人亦以此名稱巴波沙坊。” 

“巴波沙坊,位置在巴波沙大馬路之西,即花地瑪教會南街,與菜園涌邊街之間,伸展至鴨涌河邊街附近止。此坊有李寶椿街及巴波沙街。由東至西橫過,又由南至北,有下列之街道,稱爲:巴波沙坊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第四街、第五街、第六街、第七街、第八街、第九街、第十街及第十一街。花地瑪教會在本坊内。”  

現在台山區北面,與我國邊境遥遥相望,只隔一涌,對話可聞。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