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炳芳,又名鄭金禧,香山縣南屏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南屏鎮)人。鄭仲之子。 20世紀20年代,炳芳入讀“新民書社”私立學校,校址在潦灣祠。當時,中國共產黨在南屏開展活動,一位老師叫容有高,後任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鮑羅廷的秘書,翻譯《重陽怪傑》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另一位是“新民書社”容仕章老師,在國共合作時參加國民黨成為跨黨分子,與何香凝共事。還有林淑鵬、容炳文、容秀石等老師都是愛國知識份子,經常向炳芳等學生講述祖國錦繡河山、祖國英雄人物的故事。 後來,炳芳轉讀香南學校(今南屏小學),校長鄭培之,林國燊、鄭永憲、鄭汝森等為教師。不久,鄉里成立農會,會址設在卓齋祠,鄭永憲任農會主席,林國燊等是農會會員。農會組織鄉民開展各種活動,聲勢很大,學校成立學生會,炳芳被推選為主席,張國佐任秘書,林渭恆、林滑根、張甘雲等都是骨幹分子。炳芳他們經常組織學生練習演講、書寫宣傳材料和上街遊行,呼喊“廢除二十一條”、“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去”、“打倒列強”等口號。 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政變,國民黨下令解散工會、農會,反動軍隊多次圍剿南屏,追捕南屏農會會員。有一天,林國燊正在給炳芳他們上課,外面有人喊國民黨進村了,林國燊馬上脫下長衫,向田野遠處逃去,鄭永憲跟著他逃走。期間,國民黨逮捕了容仕章,殺害鮑根、林順玉、梁興、歐海九、錢展彪等農會領導和會員十多人。 之後,鄭汝森決定自辦一所學校,首先找炳芳幫助辦學,並且解決生活問題。炳芳一口答應盡力而為,從此,炳芳走上了教學的道路。鄭汝森創辦“智仁學校”,校址設在較小的落雨祠,經費支出全靠教學收入支付,從教師到學生,不分姓氏,一視同仁,被人稱為“窮教師、窮學生”。 鄭汝森是一個有魄力、有才學、組織能力強的人,辦學很快收到成效,學生不斷增加,教室不夠用。他決定把學校遷到卓齋祠,卓齋祠是鄉里鄭氏宗祠,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祠堂空置,一直無人敢用。鄭汝森敢作敢為,為辦好學校,他和炳芳一起把放在祠堂兩邊刻有“肅靜”、“迴避”的腳牌拆散,做成書桌、椅子。 鄭汝森自任智仁學校校長,除炳芳任教師外,還有鄭兆林、鄭北江、林康燦、林學松、蔡進財、楊惠嫻(女)等人。鄭汝森辦學別具一格,不但提倡教學創新,面向社會招生,而且積極宣傳愛國主義,教學形式多樣化。學生很快發展到近百人,鄭汝森在師生中組織一個宣傳隊,演出話劇,他親自負責編劇、導演,炳芳負責化妝、佈景和燈光設備。 學校與外界交往頻繁,常有澳門足球隊、澳門陶英小學乒乓球隊、澳門排球隊,還有澳門前鋒劇團、澳門綠光劇團來智仁學校開展體育比賽、演出精彩劇碼。智仁學校辦得生動活潑,成為學習、文娛的好場所,獲得社會上的大力支持。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掀起抗日救國熱潮。鄭汝森帶領智仁小學師生積極投入抗日運動中,期間,炳芳認識在中山縣活動的共產黨員鄭少康、黃有涯、張成美、廖鐸等人。經廖鐸介紹,炳芳加入中國共產黨。經炳芳介紹,鄭汝森加入黨組織。炳芳介紹共產國際解散後返南屏的老黨員容有高與廖鐸認識。 鄭汝森入黨後,將智仁小學文藝宣傳隊改名為“南屏青年抗日救亡宣傳隊”,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吸收南屏小學、甄賢學校、紹武學校、培德學校等校不少學生成為救亡宣傳隊隊員,吸收社會上愛國人士、知識份子加入。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後,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根據形勢要求和上級指示,鄭汝森等把“青年抗日救亡宣傳隊”改為“抗日社訓隊”,社訓隊裡有宣傳組、救護組、警衛組,這些組在社會活動時稱為隊。這些組織圍繞抗日救亡工作緝拿漢奸、維持治安、出壁報、畫漫畫、印小冊子、張貼標語和演出話劇。 宣傳組不但經常在卓齋祠演出抗日救亡劇碼,還把演出範圍擴大到北山、灣仔、前山、三鄉一帶。由鄭汝森親自導演的《放下你的鞭子》、《怒吼》等節目,深受觀眾歡迎,喚起人民的抗日激情。 1939年5月,社訓隊接上級指示,改編為南屏青年抗先隊(抗日先鋒隊),鄭宗偉、鮑康堯、容宇畝、容錦屏、林藻南、黃玉瓊、楊文駒、容穎思、林汝鏡等成為隊員。鄭汝森擔任大隊長,黃有涯、張誠美到南屏瞭解指導工作,配合全縣開展對敵鬥爭。 當時抗先隊成立救護隊後,大家推舉炳芳擔任救護隊長,張國允、陳慶棉負責救護技術訓練,張國允兼任醫藥配劑師,鮑水、林北佑、張立、容華樹、容其昌、容少芳、鄭官立、鄭永同和鄭少宋等為救護隊員。在卓齋祠舉行結業禮之日,日寇派飛機轟炸通利關輪(是一艘海關輪船,挨炸時停泊在石角咀對開海面),炳芳他們立即組成三個中隊出發,一個駐紮在北山林,一個駐紮在東橋附近,一個直奔灣仔石角咀。當時敵機仍在天空盤旋、掃射。 炳芳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搶救一批船員和群眾,運送到灣仔醫院(當時澳門鏡湖醫院灣仔設分院)。之後,抗先隊在卓齋祠開會,炳芳向鄉親彙報當天搶救工作的情況,在場同胞深受感動,他們回港澳後,發動廣大同胞向炳芳他們捐獻一大批藥物和救護器具。抗先隊常去慰問駐守在洪灣的邊防軍,對不服水土、患有傷病的兄弟,炳芳他們提供藥物,細心護理。在日寇企圖在洪灣登陸期間,炳芳帶領救護隊兄弟,風餐露宿,度過了難忘的日日夜夜。 後來,炳芳兼任五區抗先隊獨立武裝小隊長,隊址設在中山蛇背村。由於日寇出沒石岐附近一帶,南屏救護隊調往石岐駐守待命。那年中秋節前夕,炳芳在兩天募集到兩擔月餅運抵石岐,準備轉送到抗日前線作為節日慰問品。中秋節當天,炳芳見到駐守在石岐的容華樹,他不畏路途艱險,主動與炳芳挑著月餅送往前線,出色地完成任務。 過了幾天,前線駐軍與日寇在石岐附近發生激戰,容華樹在執行搶救任務中不幸中彈犧牲。抗先隊員、容其昌妻子的弟弟,與炳芳一起在四區執行夜襲日寇任務過程中,不幸被日軍捕獲,寧死不屈,慘遭殺害。同胞兄弟的犧牲,使炳芳萬分悲痛,更堅定了殺敵的決心。 解放前夕,炳芳回到南屏後,為配合解放軍行動,避免不必要的傷害,他找到本鄉武裝自衛隊長容健和一些隊員,他們是社訓隊留守組成員。炳芳跟他們談及目前形勢,說全國解放是大勢所趨,做好迎接解放軍的準備工作。 解放後,鄉里成立支援前線委員會,炳芳當選主任委員,廣大群眾積極主動,同心協力,把一批批彈藥、大米、食品和柴押運往灣仔、魔羅廈(灣仔附近小村)前線,支援解放軍。當時,炳芳獲得上級支持,到澳門與容光等人一起,通過與廣大海員接觸,開展交流學習、開會,順利完成改組工作;還動員一批海員回大陸協助解放軍,參加解放海南島和沿海島嶼工作。 南屏解放不久,成立慰勞人民解放軍委員會,大家推舉炳芳當主任委員。當時鄉親們的積極性很高,紛紛捐款,送來一擔擔瓜果蔬菜,給予炳芳工作極大的支持,他們捐款買了900對“陳嘉庚”膠鞋,一起送給解放軍。 後來,澳門開辦一所“澳門海員工會子弟學校”,海員工會理事長容光要求炳芳協助辦學。炳芳轉到澳門工作,擔任澳門海員工會子弟學校校長。[1]參與澳門海員工會黨組織的創建工作。 2007年3月21日下午,炳芳的兒子鄭少寧、鄭少仁向珠海市黨史辦和市檔案館,捐贈了有關祖父鄭仲的一批珍貴史料,包括鄭仲本人及其家人的珍貴照片。[2] [1]鄭炳芳:《南屏鬥爭親歷錄》,載《珠海文史》(第9輯),珠海:珠海政協,1990,第41-55頁。 [2]《孫中山結義兄弟鄭仲後人向珠海捐贈珍貴史料》,載“中國廣播網",2009年5月1日,http://zh.cnr.cn/xwzx/zhxw/200703/t20070322_504425697.html。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