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九年(1744)朝廷選派其擔任第一任澳門海防軍民同知。到任後,首訂管理蕃舶及寄居澳門夷人規約七條,加強清政府對澳門的管轄,並能妥善處理各項涉外事端。1745年在澳門同知任內寫成《澳門記略》草稿本,後在潮州與張汝霖共同完成。1746年調任南澳同知,後升任廣西慶遠及太平兩府知府,因事去職。晚年在鄉家居,終年68歲。著作有《炳岩詩文集》、《翊蘄編》、《補亭集話》、《雨吟碎琴草》、《鐵城唱和》等,今存者唯《澳門記略》。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乾隆九年(1744)朝廷選派其擔任第一任澳門海防軍民同知。到任後,首訂管理蕃舶及寄居澳門夷人規約七條,加強清政府對澳門的管轄,並能妥善處理各項涉外事端。1745年在澳門同知任內寫成《澳門記略》草稿本,後在潮州與張汝霖共同完成。1746年調任南澳同知,後升任廣西慶遠及太平兩府知府,因事去職。晚年在鄉家居,終年68歲。著作有《炳岩詩文集》、《翊蘄編》、《補亭集話》、《雨吟碎琴草》、《鐵城唱和》等,今存者唯《澳門記略》。
更新日期:2019/01/15
字芸墅。安徽宣城人。清乾隆初年由拔貢生保舉知縣事,先後在廣東任河源、香山、陽春等地知縣。乾隆十一年(1746)權澳門同知事,兩年後實授澳門同知。在任內,曾報請查封唐人廟。1748年發生葡萄牙士兵在澳門殺死華人李廷富、簡亞二一案,葡人駐澳兵頭若些拒不肯向中國交出凶犯,他反覆與之交涉,最後終獲解決。又與香山知縣暴煜制《澳夷善後事宜條議》12條勒石刊佈,重申中國在澳門的行政司法主權。但朝廷對該案處理結果不滿,被降職去任。遂返鄉隱居,不復為官。他平生好文,著作除與印光任合著《澳門紀略》外,還有《辛辛草》、《吳越吟》、《耳鳴集》等。
張汝霖,1709-1769
明清時期繼利瑪竇之後最具影嚮的耶穌會傳教士。德意志人。1622年經澳門到北京。1630年由徐光啟推薦入曆局,編纂《崇禎曆書》130卷,並為明廷鑄造西式火炮。清初深受順治帝器重,任欽天監監正,繼而兼太常寺卿,光祿大夫,並誥封三代。1666年病逝於北京。著有《主制群徵》等宗教著作和《古今交食考》等天文著作多部。湯若望引進西方科學家如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之學說,在軍器製作上亦頗有造詣,在西學東漸史上和中國科技史上有其不可磨滅的影響。
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
崇禎十六年(1643年2月19日─1644年2月7日)9月,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為了防禦李自成軍隊的進攻,準備操練火器,遂派在南京傳教的耶穌會神父畢方濟赴澳門,請求派遣具有熟練技術的葡萄牙銃師。António de Gouvea, Cartas Ãnuas da China: 1636, 1643, 1649, Ediçāo, Introduçāo e Notas de Horácio Peixoto de Araúco, Macau, p. 128. 參見湯開建、王婧:《畢方濟三使澳門》,載《澳門歷史研究》第6期,2007年。
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派耶穌會神父畢方濟赴澳門
崇禎十六年(1643年2月19日─1644年2月7日)6月30日,巴城總督范•迪門下令:凡試圖通過馬六甲海峽的來自果阿、印度沿海或錫蘭的葡萄牙船隻一律視為敵船(因上述各地已知我方公正要求或未接停戰通知),加以扣押,但來自聖多美、那伽缽宜那(Nagapattana)及澳門的船隻(以上各地已予通知)則應按照友好邀請及承諾予以善待。維因克:《荷屬東印度公司和葡萄牙關於葡船通過馬六甲海峽的協定》,載《文化雜誌》第13—14期,1993年。
巴城總督范•迪門對葡萄牙船隻的新命令
崇禎十一年(1638年2月14日─1639年2月2日)3月9日,在福建教案中被捕的多明我會士蘇芳積(Francisco Díez)在福寧州被判流放澳門,當地多明我會士為了解救蘇芳積,遂賄賂差役,將一位名叫“若翰(Juan)”的中國教徒冒充蘇芳積前往澳門。隨後,蘇芳積又與另一位多明我會士黎玉範(Juan Baptista de Morales)去浙江溫州。當時溫州城有一群澳門逃往此地的黑人,他們均是虔誠的教徒,經常去蘇黎兩人的住所做告解等聖事,被鄰居告發,拘捕後又被遣送回福建,並於9月被福建巡撫沈猶龍判處,將兩人遣送澳門。José Maria González, Historia de las Misiones Dominicanas de China, Vol. 1, pp. 145—156. 張先清:《官府、宗族與天主教:17—19世紀福安鄉村教會歷史敘事》,第2章第78—79頁。
多明我會士蘇芳積在福寧州被判流放澳門
崇禎十二年(1639年2月3日─1640年1月22日)12月18日,巴城荷蘭總督范•迪門(Antonio van Diemen)的報告稱:現在我們要留心澳門葡萄牙人的舉動,失去日本貿易會使他們山窮水盡。我們相信,他們的貿易很可能由中國人繼續進行,或與英國的“科爾亭(Courteen)”船隊合作。中國人或英國人若通過這種方式從澳門購貨被日本人得知,他們也將遭到禁止,並像葡人一樣被驅逐出日本。同時,還存在一種可能,即葡人在東京或其他海域對我們沒有武裝的船隻發動攻擊,對此我們要加倍提防。我們仍在琢磨,究竟是將葡萄牙人趕出澳門,還是暫時把他們孤立起來,使他們不攻自滅更合適。如果趕他們出澳門,沒有中國人的准許,我們仍無法在那里駐紮。假如我們採取行動(按我們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到),冒險極大,不但不能在廣州取得貿易權,而且會失去大員。所以事情需倍加謹慎、理智地處理,三思而後行。程紹剛譯注:《荷蘭人在福爾摩莎:1624—1662》,第215頁。
巴城荷蘭總督范•迪門的報告分析澳門葡萄牙人的貿易動向及對策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1月24日-1717年2月10日)5月2日,葡印總督任命加斯巴.法蘭古接替萬威.味先地.羅咱任王室大法官。加斯巴.法蘭古於12月26日正式走馬上任。萬威.味先地.羅咱是在任內被葡印總督解除職務的。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160, p.163;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110頁。
葡印總督任命加斯巴·法蘭古為王室大法官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2月13日-1696年2月2日)12月,澳門土生葡人、前澳門總督畢美達被任命為帝汶--索洛總督,乘坐澳門船“無染受孕聖母(Nossa Senhora da Conceição)”號離開澳門前往帝汶。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p.151.
畢美達被任命為帝汶--索洛總督
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年2月5日─1648年1月24日)2月5日,永曆帝逃至梧州。不久又移駐桂林,改桂林府署為行宮,並命瞿式耜留守桂林。 計六奇:《明季南略》卷10《永曆抵桂林》。
永曆帝逃至梧州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2月4日-1716年1月23日)12月,前任王室大法官祖紮爾特.瓦斯貢塞羅斯(João Carneiro Zuzarte de Vasconcelos)被選為議事會理事官,任期至1716年。但遭到其他人的反對而未出任。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ec.XVIII, p.157.
祖紮爾特.瓦斯貢塞羅斯被選為議事會理事官
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1656年1月26日-1657年2月12日)11月6日,葡萄牙國王布拉干薩(D. Costantino da Bragança)王朝的創建者若奧四世逝世,由患有殘疾的13歲的阿豐索六世(Afonso Ⅵ)即位,實際由其西班牙母親皇太后路易莎•古斯曼(Luisa de Gusmão)攝政。 查•愛•諾埃爾(Charles E. Nowell):《葡萄牙史》,第263-264頁。
葡萄牙國王若奧四世逝世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2月8日-1721年1月27日)7月21日,清廷內務府員外郎李秉忠抵達廣州,不久即去澳門,轉告張安多(António de Magalhães)神父將要出使葡國的有關情況並帶來皇帝的禮品。澳門議事會亦利用這一機會向康熙帝回贈禮品,計有蝴蝶狀鑲滿鑽石的頭飾一件,鑽石耳環一對,黃色歐洲布料兩匹,歐洲金色麻布一匹。《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兩廣總督楊琳等奏報樊守義口供並大西洋船只自澳門駛進內港情形折》,第126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99頁。案:施白蒂原文為清朝一位尚書,1720年7月21日來廣州者內務府員外郎李秉忠。余疑施書中所言之“尚書”當即指李秉忠。
李秉忠抵達澳門
珠海香山楊梅斜村(今屬珠海)人。陳芳之孫。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夕返回香山,以家鄉居屋作為同盟會聯絡點與軍械存放處,策劃反清起義。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於11月在澳門參與組織發動前山新軍起義,光復香山。辛亥革命後,任首任香山縣知事兼警察局長。二次革命失敗後被免職,遷居澳門。1922年復任香山縣縣長。1931年任香山縣公安局長。
陳永安,1885-1937
廣東香山(今中山)人。1926年參加上海工人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0月赴莫斯科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任中共上海五金機器工會黨委書記。1931年脱黨。1933年在南京投靠國民黨,後在國民黨特務情報機關工作。1938年後,歷任國民黨軍統局特訓班上校總教官,軍統局黔陽特訓班情報教官,蘭州市中央警官學校特種警官訓練班情報系主任教官、總教官。1941年任軍統局西北區少將區長。1945年5月調任軍統局第三處處長。抗戰勝利後,任軍統局上海辦事處行動組組長兼淞滬警備總司令部稽查處處長、粵漢鐵路管理警務處處長、隴海鐵路管理局警務處處長。1949年任廣東省保安司令部視導室主任、廣州衛戌總司令部保防處處長。廣州解放前夕赴澳門,後遷居香港,長期來往港澳兩地,歷任國民黨保密局澳門派遣組少將組長、情報局澳門站站長。1964年12月從澳門起義回廣州投誠,後任廣東省參事室主任、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6月在廣州病故。
程一鳴,1907-1986
英國上議院議員、勳爵、皇家海軍大校。1833年代替東印度公司派出的大班,被任命為英國第一任駐華商務監督,處理英國商人在廣州的各項事務。1834年7月15日到澳門,提出以武力佔領香港的主張。7月25日擅自進入廣州,要面見兩廣總督盧坤。由於違反慣例,盧坤令行商勸他返回澳門。律勞卑態度傲慢,斷然拒絕,導致中英貿易中止、廣州至澳門交通被封鎖。9月5日律勞卑要求停泊虎門的兩艘英艦闖入黃埔,以威脅中國改變既定政策。盧坤調集大軍據險設防並斷絕英國商行的糧食供應,以懲戒其踐踏中國法律、砲轟城寨、軍艦擅闖珠江之罪,限期派人要把他押回澳門。時人稱此事件為“律勞卑戰爭”或“律勞卑的失敗”。律勞卑被迫於21日在清廷恢復貿易的條件下率領軍艦退回澳門。10月因患瘧疾死於澳門。
律勞卑(William John Napier),1786-1834
革命烈士。原名國俊,又名振,號點農。廣東新會潮蓮鄉(今屬江門)人。早年就讀於香港皇仁書院。1925年考入嶺南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嶺南大學組織工人罷工。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在香港、上海等地從事地下鬥爭工作。1930年在香港組織交通站;同年與嶺南大學同學廖夢醒(廖承志姐姐)結婚。1934年在上海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1937年出獄後被派往華南淪陷區工作。1941年底香港淪陷,隨後到澳門一年多,做情報工作,並與母親在澳門一起生活。1943年至重慶,任《新華日報》記者兼編輯、八路軍駐渝辦事處秘書。1945年10月8日在送柳亞子回沙坪壩住宅後返回途中,被國民黨士兵槍擊誤殺犧牲。
李少石,1906-1945
中國近代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原名光照,族名達萌,號純甫。廣東香山南屏鄉(今屬珠海,與澳門一水之隔)人。1841年入讀澳門馬禮遜學堂。1847年隨校長塞繆爾‧布朗赴美,入讀孟松學校及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為中國最早的留美著名大學畢業生,也是第一個獲外國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次年經澳門回國,先後在香港高等審判廳、上海江海關等處任職,並曾一度經商。1860年赴太平天國天京(今南京)參觀,向洪仁玕提出實行新政的七項建議。1863年入曾國藩幕,為籌建江南製造局,赴美購買機器。多次向清廷建議選派青少年赴美留學,以振國勢,1872-1875年受命主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任留美學生監督,開創了中國近代留學教育之先河。為國家培養了詹天佑、唐紹儀等100多位名人,在中國現代化事業上貢獻良多。容閎堪稱中國留學生之父。1875年兼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副公使。1895年返國後,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改革的方案。1898年參加變法維新活動,戊戌政變後逃離北京。1900年在上海參加唐才常主持的張園會議,被推為“中國國會”會長,旋因清廷通緝而出逃香港,途中結識孫中山。1902年再度赴美,居美期間積極支持同盟會的革命事業。1912年4月21日病逝於美國寓所。著有《西學東漸記》等。其女兒曾居澳門,孫兒現尚在澳門。
容閎,1828-1912
名仕年,字禮遐。原籍廣東香山(今中山),生於澳門。1886年就讀於廣州算學館。後常與孫中山、尤列、陳少白倡言革命,並稱“四大寇”。1892年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受其資助在澳門、廣州等地設立藥店,從事秘密革命活動。1895年在香港加入興中會。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總統秘書。旋隨孫中山一起解職。後移居澳門。1921年被孫中山聘為廣東非常大總統府顧問。1923年任港澳特務調查員。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隱居澳門。1934年在澳門病逝。
楊鶴齡,1868-1934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締造者。名文,幼名帝象,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1879年(光緒五年),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他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接受西方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激起了孫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熱情。他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思想。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結納反清秘密會社,聯絡有志之士,準備創立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1895年2月,在香港聯合愛國人士組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並決定在廣州起義。同年10月,廣州起義事泄失敗。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走日本,赴檀香山,後又遊歷美國、歐洲。1896年10月,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館誘捕,經英國友人營救脱險。此後,孫中山詳細考察歐洲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初步形成了三民主義思想。1900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今惠陽)三洲田發動武裝起義,因餉械不繼而失敗。1904年孫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羅(今泰國)、美國等地向華僑及留學生宣傳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革命團體,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建立聯繫。1905年8月,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從1906-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多次組織武裝起義。1907年鎮南關起義時孫中山還親臨前線參加戰鬥。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之役,在全國引起巨大震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為爭取歐美等國支持革命事業,在美、英、法等國進行外交活動,12月19日,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被迫宣佈退位,中國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孫中山制定和公佈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3月11日。頒佈具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2月13日,因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妥協,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選為理事長。1913年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即主張起兵討袁,但黨內意見分歧,倉促應戰,旋即失敗。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次年發表《討袁宣言》,1916年又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國會,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年因受桂系軍閥和政學系的挾制,被迫去職至上海,創辦《建設》雜誌,發表《實學計劃》,並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回廣東,次年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因陳炯明叛變,退居上海。1923年在驅走陳炯明後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宣言。同年11月,應邀北上討論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張作霖作鬥爭。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主要著作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他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重要的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11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
孫中山,1866-1925
廣東雲浮人,生於澳門。力新鞋廠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精美製衣廠有限公司董事長、佳美製衣廠有限公司董事長、新美時製衣廠有限公司董事長、怡富置業公司董事長、澳門廠商聯合會會長、澳門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澳門梁族聯誼會永遠會長、澳門同善堂值理。曾任澳門政府諮詢會委員,澳門政府經濟委員會副主席,澳門社會保障基金行政委員,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董事,全國工商聯執委,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第七、八屆政協委員。1982年獲澳督頒授的工商業榮譽勳章。2003年病逝美國。
梁宋,1931-2003
生於葡萄牙。1939年起定居澳門。在澳門中學畢業,並服兵役。1943-1976年在澳門擔任公職,1966-1974年任澳門市政廳廳長及諮詢會官委委員;1976-1980年出任諮詢會間選委員。澳門電力公司行政委員會創會人及首屆主席。曾任澳門消費者委員會主席及在公職推行使用中文委員會主席、法律翻譯辦公室顧問及律師高等委員會成員、澳門語言狀況關注委員會成員、澳門大學校董會成員、澳門司法委員會成員及澳門基金會信託委員會成員、澳門扶輪社社長、促進學會主席、仁慈堂值理會主席、葡萄牙紅十字會澳門辦事處負責人及澳門俱樂部大會主席等工作;1987年起為澳門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1976年任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秘書長,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基金會委員。早年在澳門地區參與籌辦土生葡人的聚會,是第二屆土生社群聚會籌委會主席,1980-1984年出任第一屆立法會直選議員。1996年成為第六屆立法會官委議員。特區成立後委任為法官委員會委員。曾獲多項榮譽勳章和榮銜,包括葡萄牙殷皇子紳士勳章、葡萄牙公職軍官勳章、澳門政府頒授體育英勇勳章及體育功績勳章、葡萄牙紅十字會榮譽勳章。2003年4月因交通事故喪生。
歐若堅(Joaquim Morais Alves),1924-2003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