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郁榮,祖籍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生於澳門。中國現代早期電機工程學家。 兄弟姐妹十個。少年時代,郁榮在廣州嶺南學院讀書,1920年轉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接受兩年高中和兩年大學教育,1924年秋畢業後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留學,專攻電機工程;1927年、1928年分別取得理學學士和理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題為《對四條負載單相電流的線路組合效果的近似計算》。 之後,郁榮繼續在電機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1929年,他來到位於紐約長島的貝爾電話實驗室,由V. 布希(Vsnnevar Bush)博士指導進行實習。通過布希,郁榮結識MIT數學系教授維納,並開始與他的科學合作。當時,維納剛在廣義調和分析學方面取得一些重要成果。維納請布希推薦一位能透徹領悟高等數學理論的電機工程專業的學生來協助自己進行設計和試驗,布希推薦了郁榮。 後來,維納說:“這是布希替我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我永遠感激他讓郁榮在我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年輕的郁榮已形成細緻穩重而果敢善斷的個性,這與維納的性格互補,達到共同研究所必需的平衡。更重要的是,郁榮深刻理解維納原設想的本質,成功地運用數學工具和電工技術,實現對電子部件的充分利用和基本電路的有效組合。 他在貝爾電話實驗室緊張工作數月,製造出這種網路的模型,其性能達到預期的水準,這就是李—維納網路(Lee-Wienev Network)。1935年9月,他和維納把這項發明出售給貝爾實驗室所屬的美國電話和電報公司(AT & T),並在同年12月獲得了美國專利(專利號:2024900)。 李—維納網路對40年代維納研究防空火炮裝置,解決“黑箱”的分析與綜合問題發揮重要作用,而這一網路的數學實質,也構成郁榮的博士學位論文——《利用拉蓋爾函數的福里葉變換對電網路進行綜合》(Synthesis of electric networks by means of the Fourier transforms of Laguerre’s Functions)。 1930年5月,郁榮獲得MIT授予科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早期的電機工程學博士之一。憑著自己的科研成果,他在華納兄弟公司屬下的聯合研究公司謀到特殊開發工程師一職,對李—維納網路進行改進。1932年,郁榮回國,受聘為上海中國電業公司電機工程師,參與財政部上海—南京無線電話和電報系統的建設。次年9月11日,他與在紐約共事過的伊莉莎白女士(加拿大籍)結婚。 1934年,剛成立兩年的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開始擴建,向國外訂購儀器設備、動工興建電機工程館,並增聘教授。 工學院院長兼電機系主任顧毓琇和郁榮同在MIT電機工程系求學(顧毓琇於1923年由清華學校派往MIT,1928年取得電機博士學位)。應顧毓琇之邀,郁榮在當年7月北上擔任清華大學電工系教授,並負責該系教務工作,三年裡,先後講授“電工原理”(二年級)、“電工數學”(三年級)、“電力傳輸與配電工程”和“電訊網路”(四年級)等課程,指導“電磁測量實驗”、“電工實驗報告”、“電訊研討班”以及畢業論文等。 他指導林為幹、洪朝生和常迥等學生。在他和顧毓琇兩人的宣導之下,該系教學宗旨、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都仿效MIT電工系的體制,以教授為中心、吸收助教參與計算和實驗的科研工作也同時開展起來。1936年,該系教學和科研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期間成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會”。 1934年10月14日,顧毓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郁榮成為首批入會的127位會員之一,學會會刊《電工》雜誌刊登他的博士論文。不久,他又應用在MIT時所獲的實驗資料與顧毓琇等一起探討同步電機的電流問題,相應的論文發表在《電工》雜誌上。 郁榮在清華期間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促成維納的來訪。在美國留學時,郁榮曾向維納允諾,如將來他回國後謀到穩定的職位,一定會邀請維納訪華。郁榮感到時機已成熟,便與顧毓琇、任之恭、薩本棟及曾遠榮等人商議,1935年邀請維納來訪,得到大家一致贊同。 在電機工程系遷入落成的館址後第二天(1934年12月4日),郁榮寫信給維納,表達希望維納來華的迫切心情。1935年上半年,計算學系主任熊慶來、顧毓琇以及校長梅貽琦先後向維納致函或致電,正式邀請他擔任電機和算學兩系的訪問教授。同年6月,維納一家登上東渡的郵輪,兩月後經日本抵達中國。郁榮親自到天津船碼頭迎接,在清華為他們安排好飲食起居,為他們聘請漢語教師,並把維納的兩個女兒送入附近的燕京大學美國人學校。一切安置妥當後,郁榮和維納重新開始合作研究。 他們的合作主題是改進布希所研製出的初級類比電腦(布希機),採用高速電子線路來取代運行速度極低的機械傳動裝置和簡單積分器。改進過程涉及到一種回饋(feed-back)裝置,要把電路的輸出信號作為新的輸入信號返回到過程當中,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他們以前從未仔細考慮過,加上試驗條件的限制,短時間內難以解決,這項研究進展不大,卻使維納第一次對回饋機構產生濃厚的興趣。 過去,在布希機中也有回饋部分,但機械裝置所產生的回饋作用十分微弱。現在維納所面對的是電子線路中較強的回饋作用,他強烈地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回饋理論這項在中國萌發的科學創造,終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取得重大進展,構成控制論的核心內容。同時他們又著手改進李—維納網路並研製出一種與電話設備有關的新式繼電器。後來這兩項成果又被AT & T買去。他們在1936年取得兩項美國專利(專利號:2124599、2128257)。 這一年中,維納還為算學系的師生們開課,講授複平面上的福里葉變換,並開始對擬解析函數的研究。郁榮則在《國立清華大學理科報(甲種)》上發表《兩列簡諧波的疊加》、《電網路參數變換示例》等論文。1936年夏,維納的聘期結束,作為MIT和清華大學的代表前往挪威奧斯陸參加“第十屆國際數學家大會”。 1937年暑假,郁榮和夫人前往杭州探望雙親。“七七事變”爆發,使他們耽擱在上海無法返回北平。他們在清華人新南院的寓所被日軍洗劫一空,當成馬廄來使用。郁榮不僅失去全部家產和珍貴的圖書資料,而且無法與南遷的清華大學聯繫,只得靠著存在美國銀行裡的小筆發明專利費以及上海大同大學教書的收入維持生活。 李夫人主動為中國婦女聯合會效力,為救護傷患和安置難民作出貢獻;積極為中國婦女聯合會爭取美國的人道主義援助。眼看戰事無期,郁榮又不願放棄自己所鍾愛的科學事業,便寫信給維納,希望能通過他的幫助,再度赴美,繼續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41年10月,維納為郁榮在MIT電工系謀到訪問助理教授一職。 郁榮夫婦欣喜萬分,設法預訂11月底從上海赴馬尼拉的船票。由於戰事吃緊,美國方面的一份入境許可批文遲遲未到,他們只得把離滬時間推遲到12月14日。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切斷了海上交通並完全佔領上海,郁榮的赴美計劃變成泡影。此後,他除繼續在大同大學教書之外,經聖約翰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楊寬麟先生介紹,從1943年2月起到該院擔任兼職教授,開設“電工學引論”等課程。 郁榮為人誠懇樸實,工作一絲不苟,給同事和學生們留下很好的印象。在日偽統治時期,社會動盪不安,物價不斷上漲,郁榮夫婦依靠微薄的工資勉強度日,加上李夫人是加拿大籍,更有諸多不便。1945年11月,郁榮收到MIT電機工程系的來信,再次邀請他擔任訪問助理教授。在顧毓琇(當時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的幫助下,郁榮失婦於1946年3月搭乘運兵船離開上海,兩周後抵達美國西雅圖。 郁榮重返MIT之後,立即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電機工程學的探索之中。但他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美國的科學技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迅猛發展,而他在專業方面荒廢了八年多,要想在短期內走到最前沿可能性極小。經維納指點,他決定開拓新的研究領域轉向通信工程中的統計理論,從維納所勾畫的思想輪廓中引申出具體的結論。 1947年秋,他為電機工程系的研究生開設“最優線性系統”課程,介紹統計理論在通信問題中的應用,這在當時美國尚屬首次。同時,他還在MIT的電子研究實驗室裡埋頭實驗,取得一些較重要的成果。首先是進一步探究預測過程同濾波之間的關係,提高信息傳送和雜訊檢測的效果。他利用新的誤差衡量尺度設計出一種最優濾波器,其效果超過維納濾波器。 其次,根據維納創立的相關分析法和自相關分析法,與J. B. 威斯納(Wiener)教授等人合作,極大地改進檢測和分析週期信號的裝置——自相關器。維納對此大為讚賞。自相關器是維納等人研究大腦生理結構時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在探測雷達反射波和遠距離通訊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這項成就被MIT列入重大研究成果之中,郁榮因此取得自己的第四項發明專利(專利號:2643819)。 另外,他在與維納以及研究生們的討論過程中,逐步完善以頻率為變數、以傳遞函數為工具考察問題的頻域方法,這種方法的數學過程較為簡單,易於為從事實際工作的工程師們所廣泛接受,成為經典控制論的主要方法之一。僅過了兩年,郁榮被聘為電機工程系副教授。同年,維納綜合多年來分析學、資訊理論、工程技術和生理學領域的進展,出版劃時代巨著《控制論》(Cyberneties),其中特別提到他和郁榮之間的合作對於控制論創立所起的重要作用。 1952年3月21日,郁榮取得美國國籍。 50年代開始,郁榮積極從事控制論的傳播工作,連續發表十餘篇論文,向政府和實業界介紹維納的觀點。他負責組織現代通訊“通訊理論中的數學問題”等大中型夏季研討會並受邀在全美各地以及意大利的研究所、實驗室、學校和企業作了70多場報告,內容涉及自相關理論、技術及其應用最優線性系統以及統計檢測理論等。 整個50年代,他圍繞非線性網路的理論和應用,指導完成十多篇博士論文。1958年初,他提議維納為研究生班作了非線性理論的系列報告。當時維納正患眼疾無法準備講義,他通過在課堂上錄音、照相的辦法,記錄並整理出15篇報告記錄,最終形成維納研究非線性系統的首部專著——《隨機問題的非線性理論》(Nonlinear problems in random theory)。 經過十年的努力,他在1960年7月晉升為電機工程系教授。他根據多年教學和科研經驗,撰寫成專著《通訊中的統計理論》(Statis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1964年3月18日,維納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特地出版《諾伯特‧維納文選》,以示紀念。 作為維納在工程方面的重要合作夥伴,郁榮受邀為該文集撰寫《維納對工程中線性和非線性理論的貢獻》一文。同年6月,MIT聘請郁榮參與“外國獎學金委員會”工作,為期三年。不久,他又與自己指導的博士生、電機系副教授Amar G. Bose創立生產和銷售高保真音響器材的BOSE公司(其產品在中國被稱為“博士”牌音響)。進入70年代,BOSE系列聲器在世界各地贏得很高的聲譽。 1969年6月,郁榮從MIT退休,電機工程系又聘任他為教授,主持該系研究生管理工作。一年後任期結束,郁榮夫婦從麻塞諸塞州遷到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貝爾蒙特市。1981年,伊莉莎白女士將其收藏的部分書信整理成《給姑母的一封信》(A letter to my aunt)一書,詳細記述1941-1945年日寇佔領期間,他們在上海的艱難生活經歷。1989年11月8日,郁榮因患白血病去世,終年85歲。伊莉莎白女士在1988年2月先於他去世。他們沒有生育子女。 李郁榮獲得的資格和榮譽還有:Sigma Xi學會會員、Eta Kappa Nu學會會員、美國控制論學會榮譽創始人、Alfred Sloan傑出成就獎。他一生淡泊名利,不問政治。他回顧自己求學以及從事科學研究的歷程,並特別指出,中國的工科大學生都有遠大的抱負,也很刻苦,主觀條件上並不弱於外國學生。他鼓勵中國學生多動手進行實驗,相互之間加強合作,爭取趕超國外的先進水準。[1] [1]李旭輝:《李郁榮博士傳略》,載《中國科技史料》(第11卷),1996年第1期,第63-70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