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年 (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6月15日,駐軍司令要求在氹仔島上種植4萬棵杉樹。工務廳工程管理會予以批准。[1]
[1]《澳門政府憲報》1918年6月15日第24號,轉引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117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七年 (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6月15日,駐軍司令要求在氹仔島上種植4萬棵杉樹。工務廳工程管理會予以批准。[1]
[1]《澳門政府憲報》1918年6月15日第24號,轉引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117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往昔,本澳一般人家多植萬年青,不似如今那麼多植物品種。萬年青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陰濕,既可盆栽也可水養,非常粗生,一般喜以瓶水養,掛在牆上,點綴環境。這種植物,葉厚而大,由地下莖叢生,作披針形,堅挺濃綠,形態美觀,耐寒力強,經冬不凋,故有“萬年青”之稱,象徵吉祥,寓意“子孫萬年,青春常葆”、“事業永恆繁榮”,向受種養者珍視。記得十多年前在舊居時,家裡瓶插水養一株萬年青,懸掛在廳間牆壁上,多年來都是長葉不長花,且很瘦弱;改以盆栽泥種,移植天台,生長茁壯茂盛,並衍生出數株,青翠欲滴,嬌美可人。那年春季,竟都從葉莖間茁出花軸,長四、五吋,上面簇生細花,仿如麥穗,色白帶綠,形態有別於一般花朵;花謝後結成紅色的圓形果實(聽説也有黃色的),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益顯出紅艷動人。那次開花,究其原因可能是:一般水植,缺乏養料,陽光不足,生態條件欠佳,只保常綠;但種在沃土上,更有利生長,不僅壯健翠綠,而且依時開花結子。萬年青開花,由於難得一見(大多水養的),人們認為是喜事,按照舊時風俗,在花株上為之簪花掛紅慶賀。
“萬年青”象徵吉祥
往昔在新口岸泳棚游泳時,常會見到一角硬幣大小的金鼓魚成群游動,活潑可愛。這種小魚外形似䱽,體色金黃,佈滿黑色斑點,趣致美麗。近讀新出版《澳門魚類》金鼓魚篇,才知牠正名“金錢魚”,屬金錢魚科,“口小,兩頜牙呈細剛毛刷狀,排列呈帶狀。側線完全。背鰭有一向前平臥棘,臀鰭有四鰭棘。本種為暖水性小型魚類,棲息於近岸鹹淡水海域,尤在河流有廢物的污水中為多,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西部。”刊載的魚圖,身呈黑斑紋,雖與我所見的星點斑紋有異,但屬同一科目。”據《香山縣鄉土誌》卷十四中金鼓魚條中說:“又名銅鼓魚,體圓如䱽,色斑黑,其皮苦,去之乃可食”。小金鼓魚喜生活於鹹淡水交界海域,最多繁殖於珠江口一帶,是本澳近海岸特有的小魚,尤其是新口岸沿海是產區。每當夏季水漲時,人們可以在岸邊很容易用小網撈獲一些小金鼓魚,帶回家飼養觀賞,是熱帶魚箱珍品。早在廿多年前[約1970-1980年代],有些熱帶魚商大批收購小金鼓魚,馴養一個時期後,運往日本及歐美等地供銷,且獲善價,據説曾創下每條一元美金的身價紀錄。這種魚很貪吃,小蝦,小魚和水草都是獵物,粗食易長,本澳曾經有人把牠飼養到茶杯碟般大小,只供觀賞。在街市偶爾也會見到巴掌大的金鼓魚作海鮮售賣,聽説肉味鮮美。本澳海岸可能水質問題,近多年來似乎少見小金鼓魚蹤跡。
金鼓魚
《香山縣鄉土志》卷十四物產篇記載:“楊桃,三廉子,歲再熟,治風熱,生津止渴,產澳門者良。”可知這種果品往昔在香山縣內馳名。其實,楊桃是廣東著名水果之一,因原產地東南亞,很早已傳入廣東,又名洋桃,眾所周知,以廣州花地所產的為佳。《澳門紀略》及《廣東新語》則説楊桃“種來自西洋”或“大洋”,可能是由葡人自東南亞引入澳門,以為來自西洋之故;其中前者還說“澳門數株,高六、七丈”,卻未列生長地點。楊桃是澳門種植果樹的一種,今在離島路環黑沙、金像農場、半島白鴿巢公園、南灣花園、松山馬路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及石牆街等處庭園可見栽植,高大蒼茂。《澳門花木》説,楊桃“常綠喬木,高十米,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卵形,開花期在四月至九月,花開成簇,細小、白紅色,芳香。楊桃一蒂結子數顆,夏季以後逐漸成熟,以農曆七、八月間產量最多。楊桃果形漂亮奇特,上有五棱或稱五斂(因俗稱棱為斂),故舊稱五棱子或五斂子,橫切面呈星狀,果身長橢圓形,核小,皮薄,青中帶黃,水份飽滿,質脆無渣,洗乾淨後就可鮮吃,味道清甜。然而,也有果身三歛的,稱為三斂、山斂,味酸,不宜鮮吃,可以蜜餞、鹽漬製成乾果。南灣花園一株三斂,果實纍纍,就是成熟墬地,也沒有孩子拾取來吃。記得數十年前,有些窮苦人家以三歛切片,加糖蒸熟,用作佐膳。
澳門楊桃早已馳名
二零零零年農曆歲晚,漳州水仙花雕藝展在澳舉辦,展品逾五百盆,造型精美,千姿百態,誘人觀賞,這活動既是慶祝澳門回歸,也是迎接千禧龍年春節。 水仙花是年花的一種,在春節期間,人們都喜在廳堂擺上一盆水仙花點綴。在綠葉叢中,抽出花莖,綻開潔白的水仙花,秀挺清姿,幽香襲人,靜植於清水石上,仿如“凌波仙子”,增添春色。花分單瓣,美名“金盞銀台”;複瓣譽為“玉玲瓏”,各有艷姿美態,散發清香。每屆農曆臘月,常見街頭店檔出售水仙花頭,這些花頭來自福建漳州,售價按等級不同而各異;近年來,珠海售賣水仙花頭價錢較便宜,不少本澳居民前往採購;也有些花販方便顧客,浸植水仙花售賣。一般製作是“企頭水仙”,只要在花頭兩側切割,幫助花葉生長,清理切口潺液,便可上盆;而“蟹爪水仙”則要懂得切割技術,不傷花芽,使葉片生長蜷曲似蟹爪,姿態嬝娜。然而,像漳州水仙花雕藝展的藝術造型作品,如孔雀、花籃、雙龍戲珠等,在澳則少見。記得多年前,有人拼砌一座八層高水仙花塔,看似簡單,實在製作費時,由割花頭,浸植、串連以致造型,竟用了十天時間。這次漳州水仙花雕藝展,還請來五位水仙花雕刻師在現瑒作雕刻示範,推廣花藝。人們為了讓水仙花作歲朝清供,根據水仙花的生長規律,由浸植、發芽到開花,約廿五、廿六天,並視氣溫變化而加以控制,就會在大年初一應時開花,增添春色,滿堂吉慶。
水仙花盛開喜迎春
清冷早晨,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聯袂赴蓮花大橋附近海邊濕地,觀賞在這裡棲息的雀鳥,尤其是珍貴的黑面琵鷺。黑面琵鷺是一種白色大鳥,身體羽毛雪白光亮,但面和腳都是黑色,嘴巴特別有趣,扁平而長,仿如琵琶。據報道,這種鳥全世界只剩下約七百隻,屬瀕危滅絕的受保護雀鳥。牠是一種候鳥,夏季主要在西伯利亞、我國東北及朝鮮半島生活和繁殖,冬天則飛往南方如越南、台灣及港澳,棲息在紅樹林、沼澤濕地,捕食小魚蝦。在澳門氹仔紅樹林棲息過冬的黑面琵鷺,據專家統計,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只有六至九隻,一九九九年增至十八隻,二零零零年底紀錄逾三十隻,佔全球百分之五以上,可謂數量不少,多集中在路氹蓮花大橋附近濕地生活。黑面琵鷺與其他鷺鳥的覓食方式不同,白鷺站在淺灘中,發現魚蝦游近才啄食,而黑面琵鷺則將嘴巴插入泥漿中一開一合,左右轉動,感覺到魚蝦,然後用嘴巴一夾,把食物吞進肚裡。黑面琵鷺在南方過冬後,至三、四月間又飛回北方繁殖地。牠們會循一定的飛行路線,今年來澳,明年也會飛返澳門越冬。蓮花大橋附近濕地,據有關人士表示它是填海區漥地,屬於發展地段,而且淤泥發臭,今後不可能成為雀鳥保護區。計劃另選地方發展自然濕地。然而,這片濕地現時已展開工程,驅趕雀鳥及黑面琵鷺。冬天不是黑面琵鷺遷徙季節,可能會因體力不支而死於途中,環保人士希望將工程押至春天過後,讓牠們可以平安度過這個冬天,呼籲當局“保護生態環境,救救黑面琵鷺”!近二、三年來,更呼籲當局保留這塊濕地,讓黑面琵鷺棲息。
黑面琵鷺棲息澳門
澳門蕞爾之地,缺乏高山密林,猴子没有野生的,只有二龍喉公園豢養數隻,供遊人參觀。這些猴子雖屬飼養,但仍具野性,遊人切勿用手逗弄,以免被抓傷。記得多年前,該園曾有一隻猴子脱籠逃出,藏匿松山中。有關方面恐牠傷人,派出人員圍捕多次,以食物引誘或木棍威迫,都徒勞無功,結果開槍將牠擊斃。本澳也有人飼養猴子作寵物,但為數不多。十年前曾在關前正街見到一個小孩子用幼鐵鍊牽着一隻小猴,隨街玩耍。這隻小猴,時而抱着主人的腳,時而攀上主人肩膊,活潑精靈。多年前,一位居澳葡人蒙地路在其詩集《澳門的幸運猴子》首段説:“很久以前,坊間人云:本澳許多商人皆在店舖及食肆內飼養猴子,以作吉祥之物。”是否如此,未有研究。記得往昔在司打口,南灣及康公廟前地,時見江湖藝人演出猴戲。猴子很馴服,聽從主人命令,穿着古代官服,表演“加官進爵”,或騎羊騎狗,或鑽鐵圈翻筋斗,頗為精彩。如果再説與猴有關的事物,就是路環野生植物山橙,俗稱“馬騮果”或“馬騮藤”(馬騮即猴子),果實像橙似的,含有毒性,以前有些小學生郊遊採摘誤食,引致身體不適,赴醫院求治。說也奇怪,在二龍喉公園山坡,有一塊塗上顏色的猴形石,也許是受《西遊記》裡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影響吧,被當作神祇膜拜。據説這塊石原設在南灣公園,至一九六零年遷往二龍喉公園。另在沙梨頭近白鴿巢公園山坡空地,去年興建了“大聖園”,供奉神話人物“齊天大聖孫悟空”,這也反映澳門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城市。
猴子在澳趣聞軼事
農曆由七至九月間,走過水果攤檔,鮮紅的柿子特別奪目,其他水果相顧失色;而且柿子又甜又軟,受到人們歡迎。這類水果,多是內地供銷。柿子在我國南北都有出產,北京尤其大宗。其實,澳門也有柿樹生長,只是數量稀少,在石排灣公園及氹仔一些住宅均有種植。説起來,柿山就是因柿樹而得名。據記載,昔日柿山遍種柿樹,可以想像,每當柿子成熟時,紅顆滿樹,仿如點點火球,映紅滿山,蔚為奇觀,如果這景況今仍在的話,相信應是澳門一景。可惜,自葡人來澳旅居後,柿山柿樹日漸遭斬伐,又闢街建屋,發展為住宅區,柿樹早已無存,柿山也虛有其名。現山腰之哪吒古廟,刻有古聯:“澤敷蓮島;亭建柿山”,足可資證。然而,人們多不知其名典故,將柿山稱為“史山”,實諧音之誤。《澳門樹木》也有記載柿樹,描寫其生態:“落葉喬木,高十五米,單葉,互生,橢圓形,長十五厘米,寛十厘米,兩面披毛,全綠。花單性,雌雄異株或雌雄同株或為兩性花,黃白色。漿果扁球形,直徑八厘米,橙紅色至淡紅色。落葉期:十一月至翌年四月;萌葉期,四月;開花期:初夏;結果期:八月至十一月。” 其實柿子品種很多,據説有二百多種,多以形、色取名。柿雖然味道甜蜜可口,因性帶寒,體弱者不宜多吃。柿子又可乾製為扁平柿餅,可作乾果食用。
柿山往昔遍種柿樹
路過南灣葡文學校(前商業學校)側,見到校園內一株龍眼樹掛果纍纍,一串數十顆,仿如葡萄,引人垂涎,不由得想起本澳也有一條街名“龍眼圍”。“龍眼圍”是附近大堂斜巷一條“掘頭巷”,裡面只有兩三幢兩層高的舊樓,不要説龍眼樹,就是小樹小草也沒有,似乎名不副實。雖然,相對葡文街名天井的意思,與中文相異,不過,中文街名採用“龍眼”,也反映澳門有這種植物種植,而且可能在闢街前,這裡曾種植龍眼樹。與巷口毗連之南灣馬路時代商業中心現址,記得數十年前原是協和學校校園,園中種植樹木,其中可能有龍眼樹。其實,龍眼樹除葡文商業學校校園外,路環荔枝碗、石排灣郊野公園、盧廉若公園也有。龍眼是我國南方著名特產,也是亞熱帶和熱帶果樹,澳門地處亞熱帶,又毗鄰內地,引種龍眼樹也是很自然的事。龍眼,又稱桂圓,古稱龍目,因繼荔枝後成熟,又被稱為“荔奴”,其中產地以石硤龍眼最著名,果子大,肉厚,核細,清甜爽脆。龍眼品種不少,以殼色分黃、青、白,澳門 常見的都是黃褐色,果實較小,核大、肉薄。據王鑄豪著《澳 門樹木》介紹,龍眼屬常綠喬木,十五米高,偶數羽狀複葉, 互生,橢圓形,三月至四月開花,五月至八月結果,除果實 供食用外,也可作為庭園觀賞樹和遮蔭樹。
龍眼圍並無龍眼樹
“海島迎千禧”菊花展覽在路環石排環公園舉行,陳列菊花九千多盆逾百個品種的菊花,爭妍鬥麗,千姿百態,流光溢彩,誘人觀賞。菊花展場分成五區:正門景樓、幸運星廣場、組合立菊區、大立菊區和陶韻荷花區。進入展場,仿如置身菊花世界,目不暇給,而最突出的是立菊,排成花徑,其中最大的一盆花開逾千朵,顯見栽培技術精湛;品種多樣,有千手觀音、綠衣仙女……都是我們平常少見的。菊展之所以受歡迎,是既展品種,也展園藝,爭奇鬥勝,極盡妍態。本澳曾舉辦多次菊展,都吸引成千上萬賞花人。其中一九七八年在南灣工人球場舉行的“中國菊花展覽”規模最大,藝菊多姿彩,除大立菊、懸崖菊等傳統形式外,還有龍、獅、花瓶、亭等造型菊卅多種,此外還有“祝君快樂”、“歡迎”等菊字,而品種也不少,有罕見的火舞、粉牡丹、綠衣紅裳……令人讚賞。一九八七年間,又在南灣工人球場舉辦“春花燈彩賀昇平”展覽,展場佈置園林景色,亭台樓閣、迴廊水榭,假山瀑布,分佈其中,除了美艷春花、玲瓏彩燈外,還有藝菊、飄逸的懸崖菊、雄偉的大立菊、優雅的藝植菊、生動的造型菊及菊花砌字,情趣盎然。記得一九七五年十一月間,中山小欖舉行盛大菊展,像磁鐵似的吸引本澳居民,除個人前往觀賞外,還組“賞菊團”,掀起賞菊熱潮。
菊花展覽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18年06月15日 | |
關鍵字: | 樹木 |
環境規劃 | |
都市美化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312頁。ISBN 978-7-218-06327-0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3498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