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年 (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6月15日,駐軍司令要求在氹仔島上種植4萬棵杉樹。工務廳工程管理會予以批准。[1]
[1]《澳門政府憲報》1918年6月15日第24號,轉引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117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七年 (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6月15日,駐軍司令要求在氹仔島上種植4萬棵杉樹。工務廳工程管理會予以批准。[1]
[1]《澳門政府憲報》1918年6月15日第24號,轉引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117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途經荷蘭園馬路與美的路主教街一幢舊式建築物的庭園,見到一叢芭蕉,樹身高大,葉闊大而厚,披掛舒展,翠色欲流,在這暑熱天時,悦目怡神,令人產生清涼感。往昔,蕉樹在本澳庭園、路氹郊野村落常有種植,只是今已少見。記得廿多年前[約1970-1980年代],在黑沙灣慕拉士馬路一塊發展地段,放置由珠海運來的建築用的泥沙,埋有蕉苗,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竟想不到後來生長成蕉叢,每到夏天,果實纍纍。不過,這種蕉都是有核的,可望而不可吃。而今,該地段已建成新廈,蕉叢早被鏟除了。其實,本澳也有“蕉園圍”的街名,在下環三層樓街附近,雖不見蕉樹,但反映了本澳也有種植有關植物。説來有趣,本澳曾另有一處地方稱作“蕉園圍”,只是今已不存。據記載百多年前[約1900年],雀仔園傍築有城牆,自松山蜿蜒而下,橫過水坑尾,直伸至柿山大炮台。城牆以南為雀仔園,以北毗連雀仔園為蕉園圍,即今馬大臣街一帶。初時,住着由廣東台山、開平等縣來澳謀生的鄉人,租地建屋耕種,自成村落,並廣植蕉樹數以千計,鬱鬱蔥蔥,一派田園風光,名之為“蕉園圍”。至清末期間,城牆被拆卸,雀仔園與蕉園圍連成一片,闢街建屋,發展成今日之鬧市,不復當年村舍風貌,而蕉園圍之名也隨之消失。
芭蕉與澳門蕉園圍
往昔在新口岸泳棚游泳時,常會見到一角硬幣大小的金鼓魚成群游動,活潑可愛。這種小魚外形似䱽,體色金黃,佈滿黑色斑點,趣致美麗。近讀新出版《澳門魚類》金鼓魚篇,才知牠正名“金錢魚”,屬金錢魚科,“口小,兩頜牙呈細剛毛刷狀,排列呈帶狀。側線完全。背鰭有一向前平臥棘,臀鰭有四鰭棘。本種為暖水性小型魚類,棲息於近岸鹹淡水海域,尤在河流有廢物的污水中為多,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西部。”刊載的魚圖,身呈黑斑紋,雖與我所見的星點斑紋有異,但屬同一科目。”據《香山縣鄉土誌》卷十四中金鼓魚條中說:“又名銅鼓魚,體圓如䱽,色斑黑,其皮苦,去之乃可食”。小金鼓魚喜生活於鹹淡水交界海域,最多繁殖於珠江口一帶,是本澳近海岸特有的小魚,尤其是新口岸沿海是產區。每當夏季水漲時,人們可以在岸邊很容易用小網撈獲一些小金鼓魚,帶回家飼養觀賞,是熱帶魚箱珍品。早在廿多年前[約1970-1980年代],有些熱帶魚商大批收購小金鼓魚,馴養一個時期後,運往日本及歐美等地供銷,且獲善價,據説曾創下每條一元美金的身價紀錄。這種魚很貪吃,小蝦,小魚和水草都是獵物,粗食易長,本澳曾經有人把牠飼養到茶杯碟般大小,只供觀賞。在街市偶爾也會見到巴掌大的金鼓魚作海鮮售賣,聽説肉味鮮美。本澳海岸可能水質問題,近多年來似乎少見小金鼓魚蹤跡。
金鼓魚
路過南灣葡文學校(前商業學校)側,見到校園內一株龍眼樹掛果纍纍,一串數十顆,仿如葡萄,引人垂涎,不由得想起本澳也有一條街名“龍眼圍”。“龍眼圍”是附近大堂斜巷一條“掘頭巷”,裡面只有兩三幢兩層高的舊樓,不要説龍眼樹,就是小樹小草也沒有,似乎名不副實。雖然,相對葡文街名天井的意思,與中文相異,不過,中文街名採用“龍眼”,也反映澳門有這種植物種植,而且可能在闢街前,這裡曾種植龍眼樹。與巷口毗連之南灣馬路時代商業中心現址,記得數十年前原是協和學校校園,園中種植樹木,其中可能有龍眼樹。其實,龍眼樹除葡文商業學校校園外,路環荔枝碗、石排灣郊野公園、盧廉若公園也有。龍眼是我國南方著名特產,也是亞熱帶和熱帶果樹,澳門地處亞熱帶,又毗鄰內地,引種龍眼樹也是很自然的事。龍眼,又稱桂圓,古稱龍目,因繼荔枝後成熟,又被稱為“荔奴”,其中產地以石硤龍眼最著名,果子大,肉厚,核細,清甜爽脆。龍眼品種不少,以殼色分黃、青、白,澳門 常見的都是黃褐色,果實較小,核大、肉薄。據王鑄豪著《澳 門樹木》介紹,龍眼屬常綠喬木,十五米高,偶數羽狀複葉, 互生,橢圓形,三月至四月開花,五月至八月結果,除果實 供食用外,也可作為庭園觀賞樹和遮蔭樹。
龍眼圍並無龍眼樹
慶祝澳門回歸吉祥物設計圖案比賽中,參賽作品《燕子》脱穎而出,榮獲一等獎,作者是卅二歲的設計師陳炳豪。圖案的燕子口含“九九澳門回歸”祥雲標誌,寓意“歸巢”。燕子,民間多視之為吉祥鳥。澳門常見的燕子是普通家燕,背上鐵青色,黑頭,白腹,尾巴分叉,仿如剪刀。牠是季候鳥,每年三月至十月期間出現,以氹仔及路環為多。燕子來澳後,多在屋檐、騎樓底上啣泥草築巢,或是修補舊巢棲息,四月初產卵,到了五月,雛燕就在巢上露頭了,由母燕餵飼。燕子是一種益鳥,捕食細小的昆蟲,在夏季能夠抑制昆蟲的數量,尤其是蚊蟲,對生態環境起着平衡的作用,惹人好感。以往,我們常在街道上空見到燕子疾飛,時作低飛,幾乎貼地掠過,用嘴捕捉飛蟲,可是從來未見過牠飛落地上,聽説牠不大運用雙腳,走路蹣跚。燕子巢常見在屋檐、騎樓底,甚至招牌上,雖然有礙觀瞻,可是從來沒有人去搗破它,人們把燕子到自家屋檐築巢,視作吉祥的象徵。唐代詩人劉禹錫《烏衣巷》有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好像對牠的身世及生活變化表示感慨,這是文學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法。其實,燕子築巢不一定是富貴之家,在一般民居也一樣做巢。結巢檐頭,可能是燕子的特性。據知,望廈山往昔多奇石,有一天然石托,俗名“燕子岩”,每當春回大地,燕子歸來時,輒依石托,尋求舊壘,生息孵化,千百成群,燕語呢喃,故時人又稱此山為“燕嶺”,此景現今已消失。本澳除家燕外,還有一種“小白腰雨燕”,一年四季都在澳門上空出現,且以市區為多,也愛在屋檐以泥草作巢穴。
吉祥鳥燕子慶回歸
清冷早晨,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聯袂赴蓮花大橋附近海邊濕地,觀賞在這裡棲息的雀鳥,尤其是珍貴的黑面琵鷺。黑面琵鷺是一種白色大鳥,身體羽毛雪白光亮,但面和腳都是黑色,嘴巴特別有趣,扁平而長,仿如琵琶。據報道,這種鳥全世界只剩下約七百隻,屬瀕危滅絕的受保護雀鳥。牠是一種候鳥,夏季主要在西伯利亞、我國東北及朝鮮半島生活和繁殖,冬天則飛往南方如越南、台灣及港澳,棲息在紅樹林、沼澤濕地,捕食小魚蝦。在澳門氹仔紅樹林棲息過冬的黑面琵鷺,據專家統計,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只有六至九隻,一九九九年增至十八隻,二零零零年底紀錄逾三十隻,佔全球百分之五以上,可謂數量不少,多集中在路氹蓮花大橋附近濕地生活。黑面琵鷺與其他鷺鳥的覓食方式不同,白鷺站在淺灘中,發現魚蝦游近才啄食,而黑面琵鷺則將嘴巴插入泥漿中一開一合,左右轉動,感覺到魚蝦,然後用嘴巴一夾,把食物吞進肚裡。黑面琵鷺在南方過冬後,至三、四月間又飛回北方繁殖地。牠們會循一定的飛行路線,今年來澳,明年也會飛返澳門越冬。蓮花大橋附近濕地,據有關人士表示它是填海區漥地,屬於發展地段,而且淤泥發臭,今後不可能成為雀鳥保護區。計劃另選地方發展自然濕地。然而,這片濕地現時已展開工程,驅趕雀鳥及黑面琵鷺。冬天不是黑面琵鷺遷徙季節,可能會因體力不支而死於途中,環保人士希望將工程押至春天過後,讓牠們可以平安度過這個冬天,呼籲當局“保護生態環境,救救黑面琵鷺”!近二、三年來,更呼籲當局保留這塊濕地,讓黑面琵鷺棲息。
黑面琵鷺棲息澳門
日前,在大三巴街一幢舊樓瓦頂牆邊,見到一株蔥綠桑樹,結果纍纍,這可能是雀鳥啄食桑果後,種子未經消化,隨糞便遺下屋脊,偶然生長的,頗為有趣。桑樹是本澳往昔常見的植物,不少庭園都有栽種,曾見茨林圍一叢桑樹,高四、五尺,枝葉茂密,似乎無人管理,隨意生長,顯得很粗生。近廿多年來[約1970-1980年],隨着舊樓拆卸重建,庭園漸少,桑樹也相對減少,而今在石排灣公園及私人花園可見。桑樹是落葉喬木,高可逾丈,在珠江三角洲,尤其是順德一帶為多,種在基塘、魚塘邊、村邊,採葉養蠶,形成“桑基魚塘”特殊景色。桑葉卵形,粗鋸齒邊緣,花後三、四月間結果,大者如尾指頭,成熟時由青白變紅色、紫色,甚至黑色,名為桑椹,俗稱桑子,味甜,可以鮮食。數十年前,我們還是小孩子,零食不多,又很饞嘴,常到人家的庭園偷摘桑子來吃,別有滋味。其實,摘桑子是其次,主要是採桑葉。當年,孩子們沒有甚麼玩意,好奇心重,就飼養蠶蟲。街邊有檔口出售蠶蟲,我們孩子將零用錢拿去買蠶蟲回家,用紙盒、鐵罐盛載,當作寵物,每天以新鮮桑葉餵飼,及清理牠們的排泄物,樂在其中。蠶蟲由小蟲逐漸成長成熟,吐絲結繭,成蛾產卵,為期廿多天,這個過程就是一堂活生生的自然課。這種養蠶玩意在甚麼時候絶跡,由於忙於生活,沒有留意,忖度在廿世紀六十年代前罷?而今看見桑樹,才又記起養蠶、採桑的兒時樂趣!
採桑養蠶兒時樂趣
四季鮮花,依序開放,唯竹子開花數十年一次,也是它一生的一次,較為罕見。記得一九九四年五月間,廣東多處縣市和港澳均出現竹子開花現象,當年本澳蓮峰廟山坡、氹仔雞頸馬路口等處竹叢,開花結實,葉片枯黃脱落。據記載,往昔望廈村有竹林一道為界,一八四三年(清道光廿七年)間,竹子開花,全部枯死。竹子開花,難得一遇,有些迷信的人認為是“不祥之兆”,“不吉之年”。其實,竹子開花並不奇怪,只是較為罕見,是一種生理現象,可能與生態環境有關;而且當年社會如常發展,沒有甚麼天災,不祥之説,未夠科學。竹子為何開花?據研究資料解釋,竹子是一種生命周期很長的多年生一次開花的植物,而開花周期視乎品種而定。由於大多數竹子採用無性繁殖,傳宗接代。但是,如遇上自然環境惡劣,如高溫乾旱或土壤養份竭盡,或是其他特殊原因,竹子再不能生存下去時,就會利用自身的養份,開花結實,即有性繁殖,讓種子傳播到新的環境生長。竹子一經開花,地下莖缺乏養料,失去萌發能力,全株枯萎。那次澳門開花的竹子是車筒竹,不是所有品種的竹。竹屬單子葉植物,禾本科,開出的花像禾穗似的,淡綠色,所結的果實-竹籽,形似稻穀,有殼包裹著,碾出的米,外皮烏黑,而內裡雪白,俗稱“竹米”,含有澱粉質,可作食用,香糯可口。據老居民説,數十年前在鄉間,日軍侵華時,適值荒年,竹子開花,人們便採竹米充飢。
竹樹開花罕見現象
農曆由七至九月間,走過水果攤檔,鮮紅的柿子特別奪目,其他水果相顧失色;而且柿子又甜又軟,受到人們歡迎。這類水果,多是內地供銷。柿子在我國南北都有出產,北京尤其大宗。其實,澳門也有柿樹生長,只是數量稀少,在石排灣公園及氹仔一些住宅均有種植。説起來,柿山就是因柿樹而得名。據記載,昔日柿山遍種柿樹,可以想像,每當柿子成熟時,紅顆滿樹,仿如點點火球,映紅滿山,蔚為奇觀,如果這景況今仍在的話,相信應是澳門一景。可惜,自葡人來澳旅居後,柿山柿樹日漸遭斬伐,又闢街建屋,發展為住宅區,柿樹早已無存,柿山也虛有其名。現山腰之哪吒古廟,刻有古聯:“澤敷蓮島;亭建柿山”,足可資證。然而,人們多不知其名典故,將柿山稱為“史山”,實諧音之誤。《澳門樹木》也有記載柿樹,描寫其生態:“落葉喬木,高十五米,單葉,互生,橢圓形,長十五厘米,寛十厘米,兩面披毛,全綠。花單性,雌雄異株或雌雄同株或為兩性花,黃白色。漿果扁球形,直徑八厘米,橙紅色至淡紅色。落葉期:十一月至翌年四月;萌葉期,四月;開花期:初夏;結果期:八月至十一月。” 其實柿子品種很多,據説有二百多種,多以形、色取名。柿雖然味道甜蜜可口,因性帶寒,體弱者不宜多吃。柿子又可乾製為扁平柿餅,可作乾果食用。
柿山往昔遍種柿樹
《香山縣鄉土志》卷十四物產篇記載:“楊桃,三廉子,歲再熟,治風熱,生津止渴,產澳門者良。”可知這種果品往昔在香山縣內馳名。其實,楊桃是廣東著名水果之一,因原產地東南亞,很早已傳入廣東,又名洋桃,眾所周知,以廣州花地所產的為佳。《澳門紀略》及《廣東新語》則説楊桃“種來自西洋”或“大洋”,可能是由葡人自東南亞引入澳門,以為來自西洋之故;其中前者還說“澳門數株,高六、七丈”,卻未列生長地點。楊桃是澳門種植果樹的一種,今在離島路環黑沙、金像農場、半島白鴿巢公園、南灣花園、松山馬路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及石牆街等處庭園可見栽植,高大蒼茂。《澳門花木》説,楊桃“常綠喬木,高十米,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卵形,開花期在四月至九月,花開成簇,細小、白紅色,芳香。楊桃一蒂結子數顆,夏季以後逐漸成熟,以農曆七、八月間產量最多。楊桃果形漂亮奇特,上有五棱或稱五斂(因俗稱棱為斂),故舊稱五棱子或五斂子,橫切面呈星狀,果身長橢圓形,核小,皮薄,青中帶黃,水份飽滿,質脆無渣,洗乾淨後就可鮮吃,味道清甜。然而,也有果身三歛的,稱為三斂、山斂,味酸,不宜鮮吃,可以蜜餞、鹽漬製成乾果。南灣花園一株三斂,果實纍纍,就是成熟墬地,也沒有孩子拾取來吃。記得數十年前,有些窮苦人家以三歛切片,加糖蒸熟,用作佐膳。
澳門楊桃早已馳名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18年06月15日 | |
關鍵字: | 樹木 |
環境規劃 | |
都市美化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312頁。ISBN 978-7-218-06327-0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3498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