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林旧地,茅屋毗邻,几处炊烟中,三巴残照里 ,俨如一村落然,此茨林围也。 

茨林围,原属古濠镜墺之庆盛坊,在旧三巴寺后,初为日本天主教徒逃澳避居之所。迨至一八三五年三巴寺遭焚后,日人亦被逐,当时我国劳苦大众,迺将茨林围范围,扩展至三巴寺废墟后部,聚众而居,迄今已逾数十户矣。各小屋分筑于梯级之斜坡中,分上层、二层、三层、底层四列。最下之土墙间,尚留有昔日三巴寺之后门一道,可通新胜街也。 

茨林围中,旧有一小庙,所以祀庆盛社神者,士人称之为庙仔公。庙内一塾师在此训蒙,常有十余学生功读,如村乡之庠序然。约在三四十年前,始结束耳。今之宣明会大厦,即其旧址也。 

茨林围之上为高园街,该处原迺小岗脊顶,故旧人名之为山头顶。自从澳葡将大三巴列作古迹风景区后,迺开辟马路,并筑一围墙以作茨林围之屏障,使与洋场相隔。于是茨林围中之桑麻鸡犬,另成风格,履其地者,如入乡村然。 

茨林围,传日人居是时,辟地植马铃茨以作粮食,如丛林然,故得此名。 

攷茨林围之历史,极为邃古。盖日本人之来澳门,远在明末万历年间(一五九六年)。于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大捕天主教徒,日人之信奉天主教者,已多逃居澳门也。日本于德川家康死后,再严禁日本天主教徒由澳返国者,如被捕获,必处死刑,磔杀不赦,故流落在澳门之日本人,不能归国,迫得聚居于茨林围一带。《澳门纪略》有谓:“以澳为逃逋薮者,倭也。” 

当年耶稣会教士兴建三巴寺时,利用聚居于茨林围之日本天主教徒,籍其人力物力廉宜,筑成该寺。当时避居澳门之日本天主教徒中,不少为建筑家及艺术家,故能建成此堂皇宏伟之建筑物。三巴寺虽于一八三五年被焚,但其门壁岿然屹立,精美瑰丽,留存至今,尚为后人观赏也。 

茨林围内,现尚有一大井,迺昔时日本人所凿者。当时聚居于此一带之日本人,皆籍此井水供饮濯之用,故该井之阔大,敢称澳中第一。今该井之半面,已为屋宇掩盖,只留半面,仍可汲水,而茨林围内之居民,未有自来水用者,仍利赖之矣。 

茨林围内之茨林,自日本人离去后,早经铲除殆尽,今只有几株离树,数十人家,徒负其名耳。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