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1月22日─1785年2月8日)1月25日,法王路易十六頒佈詔令:將中國耶穌會士的財產全部撥給遣使會士。
[1]樊國陰:《遣使會士在華傳教史》,第117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1月22日─1785年2月8日)1月25日,法王路易十六頒佈詔令:將中國耶穌會士的財產全部撥給遣使會士。
[1]樊國陰:《遣使會士在華傳教史》,第117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金曾澄,字湘帆,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市番禺區)。同盟會會員、中國近代教育家。 1898年,曾澄參與發起創辦廣州時敏學堂,1901年東渡日本留學。1912年初,他從北京回到廣州,在廣東都督府任參事,管理全省教育行政事務;經廣東都督胡漢民和鍾榮光介紹加入同盟會,同年加入國民黨。當時兩廣優級師範學堂改辦為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他出任該校校長並兼黃埔海軍學校教官;1913年因母親辭世離任,後赴南洋新加坡等地考察;1915年任番禺縣立師範學校校長;1917-1923年復任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校長。 1921年,曾澄擔任廣州市第一屆參議員、廣東教育學會會長、廣東大學教育長、廣州市教育局局長及廣州華僑教育後援會主席。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他回到廣州,擔任廣東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任廣州大學校長、國民大學董事長、國立法官學校教授及中央銀行董事等職。1942年6月至1945年12月,他擔任國立中山大學代理校長(學校設在粵北坪石鎮),1945年春,日寇企圖打通粵漢線,曾澄組織全校師生疏散到連縣、五華、興寧和梅縣等地,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辦學。[2] 廣州淪陷後,廣州教忠學堂在澳門南灣設校,時任董事長曾澄兼代校長;另在郁南連灘設分校。抗戰勝利後,遷回文德路原校復課,學校有高中八個班、初中七個班。解放後,改為市立第十三中學。[3]在澳門期間,曾澄留下不少詩篇。 抗戰勝利後,曾澄歷任仲愷農業學校、執信女校和教忠中學等校校長,兼任國民大學、廣州大學特約教授、廣州大學董事長,並當選為廣州市參議會參議員兼駐會委員。 1949年廣州解放後,70歲的曾澄仍擔任廣州私立教忠中學(今廣州市十三中學)校長職務。1953年9月,廣州市文史館成立,他受聘為館員;1957年1月任副館長;1955年當選為廣州市政協委員;1956年當選為廣州市政協第一屆常務委員。 1957年3月24日,曾澄在廣州病逝,終年78歲。[1] 金曾澄著有《澄宇齋詩存》、《視察報告書》、《三民主義問答》、《廣東教育史略》等文獻。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收藏的金曾澄檔案資料,包括有關金曾澄簡介、人物傳、書法、《澄宇齋詩存》、圖片集及照片集等。[3] 現錄金曾澄的詩兩首:[2] 《遣懷‧香江陷敵返澳》 老去悲秋強自寬,一年生計一年難。衰顏日暮惟增病,粒米時荒莫勸餐。 魑魅噬人天意亂,豺狼當道客心寒。哀哀猿鶴長鳴夜,蠟燭成灰淚欲乾。 《除夕澳門》 濠江度歲卻前緣,寒夜懨懨客不眠。米貴尚慳黃麴酒,家貧何用壓囊錢? 霜添白髮真疑老,鏡攬衰顏枉自憐。爆竹無聲燈映寂,斜風細雨度殘年。 [1]曾紹洙:《教忠中學沿革》,載“廣州文史"網,2011年8月3日,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52/200809/t20080916_7911_5.htm。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83-586頁。 [3]《教育名家金曾澄》,載“中國廣州檔案網",2011年8月3日,http://www.gzdaj.gov.cn/zphc/mrda/201007/t20100727_52914.htm。
金曾澄,1879-1957
何連旺,又名何廷光、何仲殷,字穗田,廣東順德(今屬佛山市順德區)人。澳門著名實業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一代俠商。何老桂次子。[1] 1882至1883年,連旺以每年繳納154100元經營澳門番攤生意,擔保人為未那年奴‧先拿‧飛難地。合同規定,經營人限開館16間為止,如開不足16間,也要納足16間之數。 1886至1887年,連旺與盧九、林西合作,以每年繳125000元經營澳門番攤生意。三人經有現銀10000元交出,存入公物會銀庫,並有物業值銀20000元交出與公物會作按擔保。規定限開16間。此次承充生意,原為盧九、林西合作,競投完畢,連旺才申請加入。該合同期滿後,三人繼續合作經營1887至1888年澳門番攤生意,每年繳納134100元,擔保人為未那年奴‧先拿‧飛難地。1888至1889年,三人繼續合作生意,每年繳納為125000元。攤館限額還是16間。 連旺參與闈姓的經營,採取與人合作方式。1897年澳門闈姓承充生意中,共分300股,香港李升佔80股、盧光裕佔17股、連旺佔40股、尤勉之佔30股、盧九佔43股、Lu-Lau-shan和盧廉若佔60股,Anna Thereza Ferreira佔30股。另外,何氏家族時和攤館從1874年至1910年7月,經營36年。連旺及其兄長何連勝等何氏族人,成為澳門番攤生意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1883至1884年,連旺以每年繳10900元,競投獲得鹽業專營權,經營澳門、氹仔、過路灣(今路環)賣鹽生意,由父親何桂作保。1886至1887年,連旺以每年繳8530元,競投獲得鹽業專營權,經營澳門、氹仔、過路灣(今路環)賣鹽生意,自己交銀3000元作保。 1890年6月,連旺將1882年開設的繅絲廠申請改造為織造匹綢廠;同年8月,在群隊地瑞隆棧炮竹廠外建一分廠,開設炮竹廠分廠,專門生產炮竹紙。約1892年,他與盧九、劉炳堂、陳庚如等合股在康公廟直街開辦“如心益記”茶樓,並經營茶葉加工與貿易生意。 1884年6月,連旺以傑出的貢獻受到葡萄牙政府的嘉獎,獲授予葡國基唯斯督寶星。[2]在當時澳門華人社會中,這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連旺父子同獲此項嘉獎。同時,清政府重視連旺在澳門的作用和影響,以“捐款賑災”表彰他。 1888年,父親去世後,連旺接管家族生意。[3]何氏家族“集成堂”旗下的公司,連續多次投得澳葡的“清糞”標書,從清光緒初年至民國初年專營澳門糞業超過50年。 1889年2月,澳葡政府籌建中國北方賑災公會,連旺成為主要成員之一。1891年4月,澳葡政府組建俄國皇太子訪澳之迎接公會,連旺任副會長,何連勝成為董事之一。1894年,連旺被澳葡政府授予官職,成為城市衛生防疫公會會長;1894年6月,擔任澳門整飭潔淨公會會長;1894年8月成為澳門理商局職員,參與商業管理工作。[1] 連旺為人慷慨正直,仗義疏財。1892年孫中山在香港雅麗士醫院畢業後在澳門開業行醫,他引薦孫中山進入鏡湖醫院做醫生;多次在《鏡海叢報》上刊登廣告,表彰孫中山的崇高醫德。孫中山在香港學醫時,應澳門紳士曹子基之邀,治癒他久病的家人。 1896年11月,康有為前來澳門遊覽,受到名流、維新派人士劉楨麟、連旺等人熱情歡迎。連旺與康有為相見恨晚。這次聚會,澳門人士對上海出版的《時務報》推崇備至。大家商討辦一份報紙,決定由康有為領導採編,出資發行。[2] 1887年2月22日《知新報》創刊,一炮打響。《知新報》創刊號登載康有為寫給光緒皇帝的系列維新奏書,加上梁啟超的評論文章。 《知新報》實際工作由連旺主持,主要撰稿人有梁啟超、何樹齡、徐勤等。起初為每月五日刊,後改為旬刊、半月刊。連旺把《知新報》分送至香港、廣州、天津、上海等地;遠銷日本、越南、新加坡、美國等海外市場,當時海內外代理發行點近40個。[4] 連旺與康有為一起制訂龐大的移民計劃。甲午戰爭失敗後,康有為擔憂中國在慈禧太后的統治下亡國滅種,產生移民的想法。當時中國農村勞動力過剩,康有為計劃將中國向外國移民。在康有為指導下,連旺制訂詳細的移民計劃,並具體安排招工和僱船運輸事宜。1897年11月突發的中德膠州灣事件及列強進一步瓜分中國的侵略行動,迫使康有為放棄“移民巴西的計劃”。 1898年8月,戊戌政變發生,維新派遭到殘酷鎮壓,包括《知新報》經理康廣仁在內的“六君子”慘遭殺害,康有為輾轉逃至加拿大,梁啟超躲進日本使館後赴東洋。當時連旺冒著危險,接待梁啟超父親及妻兒,把康有為父親接到澳門加以保護。為保護維新人士,《知新報》從9月的第68冊後,重要論著不再署撰者姓名,或用筆名,並多錄譯者。報紙用“本館經理人葡國伯爵非難地”的名義出版,還在“本館經理人謹啟”中聲明:與舊人無關。 戊戌變法失敗後,維新派變為保皇派。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皇會,澳門設立分會,連旺任分會會長。1900年,慈禧謊稱光緒病重,欲立皇子廢除光緒。消息傳出,全國譁然。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為首,聯合1231位文人和紳商反對。慈禧對經元善等人整治迫害。經元善由鄭觀應安排擺脫緝捕,輾轉逃到澳門。滿清官員赴澳門緝拿時,連旺多方設法,耗費重金,全力營救。 後在中外輿論的壓力下,澳葡當局給予經元善政治避難。連旺熟悉國際公法,出錢出力,表現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正義感。在何東、連旺等港澳人士幫助下,保皇會在港澳開展活動,擴大聲勢,並暗中籌備勤王舉義。[2]同年,自立軍起義失敗,保皇黨侵吞華僑捐款的內幕暴露。之後,連旺與保皇黨疏遠。1901年《知新報》停刊。1898年,連旺幫助康門弟子陳子褒開辦澳門大同女學堂,興辦教育事業。 1898年5月,連旺與張壽波、劉禎麟等人成立“澳門戒鴉片煙分會”,連旺擔任董事。此舉與其鴉片煙商的家族背景完全背道而馳。連旺也是同善堂立案人。[2] 連旺家族擁有大量物業,成為晚清時期澳門華人大業主之一。[1]他表現卓著,成為一代傑出的華商領袖,對澳門慈善公益事業的重大貢獻,特別熱心華人公益事業;1931年去世,終年76歲。 為紀念何連旺,澳葡政府將氹仔舊城區一條街命名為“何連旺街”。[3] 何連旺生育三子,其中第三子何雲章,1895年2月13日《鏡海叢報》報導何雲章新進秀才,榮歸故里的盛大場面:“有以紅箋一封惠到本局者,啟而視之,係澳紳何仲殷穗田為其第三子前歲科考新進之秀才雲章,榮歸順德縣原籍,行渴祖禮,由十五日起,至十七日止,連排盛筵,藉宴嘉賓。族黨何性,為順德巨族,子姓繁眾,科名亦盛,一堂慶會,樂何如哉?”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55-162頁。 [2]婁勝華:《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團主義體制解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第327頁。 [3]李佳佳:《澳門近代史上的開明華人賭商》,載《澳門月報》,2012年6月18日,http://amyk3388.blog.sohu.com/178498971.html。 [4]蔣祖緣、方志欽:《簡明廣東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第534頁。
何連旺,1855-1931
鄺任生,字修一,原名鄺覺民,曾用名陳福[1],香山縣小濠涌鄉(今屬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小濠涌村)人。中共澳門工委書記、順德工委、烈士。 任生生於一個貧苦僑工家庭,少年時代,在鄉育英小學和乾務文明小學讀書。 1928年,任生前往廣州知行中學讀書。次年,考入培正中學讀初三。為了尋求真理,他常到“北新書店”閱讀,受到革命文學和新興社會科學的熏陶,並結識共產黨人陳傑(原中共廣西憑祥市支部書記),陳傑成為他的革命啟蒙老師。 1930年冬,任生完成學業後,回到斗門八甲鄉排山小學任教,興辦農民夜校,宣傳反封建反剝削;發動李希宏、楊維良、陳洪護組織農會,動員14個村300多人參加農會進行抗租。同年,他在小濠涌“松竹梅文具店”組織讀書會,向青年進行馬列主義啟蒙教育。在李屋村組織指導教師李成樂、趙約文、黃濟剛等閱讀進步書刊,並組織他們到南門、瀝岐、王保、上洲、下洲、小赤坎、八甲等村小學,協助建立兒童宣傳隊,引導教師參加革命活動。 1932年3月,任生介紹陳傑到網山、謝英到新赤水坑教書。三人以教學作為掩護,秘密聯繫,開展革命活動。陳傑和任生分別在網山、黃沙坑兩地召開群眾大會,慶祝俄國十月革命勝利15周年,宣傳十月革命,驚動了國民黨當局。區長梁文通下令通輯陳傑和任生。在網山青年掩護下,陳傑轉移到香港。 任生脫險後,1933年春再次前往廣州入讀航海學校。期間,任生繼續革命活動,他安排陳昂生在網山接替陳傑的工作,領導李成才、李成樂兄弟堅持八甲陣地,安排鄺仲海、鄭發維在新興小學活動,他利用假期回鄉指導革命活動。 任生從航校畢業後,到永福艦實習。不久,他因腳氣病,離艦回鄉,創辦健民小學,增設戰時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播進步思想,編寫進步歌曲,在師生和群眾中傳唱,激發人民抗戰的鬥志。 他奔走於馬山、網山、南山、八甲等地,動員教師和八區的文化人士參加宣傳反帝反封建活動。他協助陳守志辦好《南峰》,創辦《八區青年》,揭露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反對封建思想,提倡新文化。使南門的《斗門公報》、小濠涌的《華僑》、瀝岐的《岐山》、漢坑的《漢溪》等進步刊物,逐步擺脫以往無意義的論戰,轉向宣傳“五四”以來的新思想、新文化。 任生在鬥爭工作中,認識到八區須要有黨的組織領導。抗日戰爭前夕,陳傑經在香港接上黨關係,後返回八區活動,經他介紹,任生加入中國共產黨。 “蘆溝橋事變”爆發後,抗日戰爭全面展開,任生積極在進步組織中物色建黨對象。1937年下半年,他培養了鄺叔明、鄺振大、鄺健玲、鄺仲海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10月,斗門地區第一個黨支部——小濠涌支部誕生,任生擔任黨支部書記。從此,小濠涌支部的黨員活躍在斗門地區,為發展黨員、壯大隊伍而奔忙。在任生積極帶動下,黨支部組織如雨後春筍般一個個地湧現。 1937年10月至1939年10月,任生在斗門地區發展36個黨員,建立七個黨支部、一個黨小組,為斗門地區播下革命的火種。 1938年5月,八區國民黨當局下令不准農民稻穀外賣,卻乘機壓價收購,運往澳門牟利,任生馬上撰稿揭露,被國民黨當局稱為“最難對付的赤色分子”。[1] 由於鬥爭需要,根據上級指示,1938年6月,任生的黨組織關係從原隸屬中共南方臨時工委改屬中共中山縣委,並出任中共中山縣委委員、青年部長,中共中山縣八區委員書記。 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八區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在青年中成立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八區區隊和11個鄉的鄉隊,隊員達千人。在婦女中建立中山戰時協會八區分會和13個鄉的婦協會,會員三百多人,選派鄺叔明、鄺健玲等七人奔赴延安、東南特委黨校學習。任生舉辦南門新圍村崇基祠的遊擊訓練班。根據省委指示並經縣委同意,在八甲鄉的抗先隊員中選出六七十人,成立中山縣民眾抗日自衛團第28大隊,使八區人民開展抗日救亡有了自己的武裝。[1][2] 1939年8月,任生調往澳門,出任中共澳門工委書記,在澳門的職業為教師。1939年11月,東南特委被撤銷,澳門工委由廣東省委直接領導,當時黨員發展到46人,其中產業工人25人,教員12人,學生六人,商人兩人,自由職業者一人。工委由三人組成,除書記鄺任生外,組織部長鄧平,織布廠女工,20多歲,積極負責,有小學文化水準;宣傳部長沈同志是個新黨員,小學教員。下設八個支部,八名支部書記都是抗戰後入黨的黨員。[3] 1940年2月,任生調往香港,擔任中共香港市委宣傳部長,他和李楓進入大觀電影公司工作。根據上級黨組織的指示,他和李楓幫助周揚、夏衍、楊康華等一大批共產黨員進入該公司工作,幾個月時間,該公司先後建立五個黨支部。 1941年春,南(海)番(禺)中(山)順(德)中心縣委決定成立順德工委,任生調任工委書記。1942年初,任生調任南番中順中心縣委宣傳部長,住在順德林頭陳村農民家。3月25日凌晨,任生正在林頭鄉一個地下交通員家裡,召開對敵鬥爭秘密會議,在門口看風的任生妻子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狗吠聲。[1][2] “鬼子來掃蕩了!”參加會議的人聞訊隨即撤離,任生的妻兒躲在內房的綠麻蚊帳後。任生自己躲在屋前蔗尾堆裡,不料,日本兵用刺刀對著蔗尾堆亂捅時,他不幸被刺中。任生被捕後,當場被殺害,年僅31歲。[4] 2011年6月10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新黨員宣誓暨鄺任生烈士雕像揭幕儀式”在斗門鎮小濠涌村隆重舉行,澳門中聯辦人事部部長常毓興等人出席雕像揭幕儀式。村委大院內紅旗飄揚,歌聲嘹亮,來自機關、農村、企事業單位的120名新黨員,面對鮮紅的黨旗,舉起右手莊嚴宣誓。黨員們在此回顧黨的光輝歷程,歌頌黨的豐功偉績,慶祝建黨90周年。 鄺任生為革命不畏犧牲、英勇奮鬥,譜寫了斗門地區革命鬥爭最光輝燦爛的歷史篇章。[5] [1]珠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珠海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第4-6頁。 [2]中共斗門縣委黨史研究室:《斗門英烈》,珠海:斗門縣委,1992,第3-10頁。 [3]左漢文:《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澳門的活動》,載“中華勵志網",2011年12月27日,http://www.zhlzw.com/qx/dj/478198_4.html。 [4]《25歲創建珠海史上第一個黨支部鄺任生:“最難對付的赤色分子”》,載“珠海新聞網",2012年2月1日,http://www.zhnews.net/html/20110608/131740,300337.html。 [5]《鄺任生烈士雕像揭幕》,載“中國共產黨珠海市委員會"網,2012年2月1日,http://www.zhsw.gov.cn/sww_gqdw/gzdt/201107/t20110708_210623.html。 [6]《姓氏略考─曠(鄺)姓─歷史名人》,載“搜狐博客",2013年1月3日,http://sinosurname.blog.sohu.com/238767410.html。
鄺任生,1911-1942
戴成功,女,原籍廣東省五華縣,生於香港。孫婉與戴恩賽之女、孫中山外孫女。 成功定居澳門,在澳門粵華中學完成小學、中學學業。1955年1月,父親戴恩賽病逝後,她與母親孫婉相依為命,照料母親生活,終身未嫁。[1] 1979年初夏,一直居住澳門的成功前往北京拜見外祖母宋慶齡時,得知自己同母異父的兄長王弘之在上海。之後,成功來到上海與王弘之相見。 成功回到澳門後,把自己在上海見到哥哥王弘之的消息告訴給母親孫婉,並拿出她與王弘之的合影。孫婉戴上老花鏡仔細看了看兒子說,分手時還是個小孩,如今已變成老頭子。 成功告訴母親,哥哥王弘之將於7月份來澳門時,孫婉屈指數了數,高興地對女兒說,馬上就要見到你哥哥了! 當時孫婉興奮過度,血壓驟然上升,雖送醫院搶救,終因醫治無效,1979年6月3日與世長辭,留下了未能與兒子再見一面的遺憾。 噩耗傳到上海,王弘之痛不欲生。1988年,王弘之來到香港與1947年離滬赴台的姐姐王蕙第一次相見。1989年,王蕙回上海看望王弘之,邀請弟弟到台灣探親。1991年7月,王弘之生平第一次踏上祖國寶島台灣,再度與姐姐王蕙相會。更使王弘之高興的是,父親王伯秋照片等資料,在廣東中山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陳列室展出。 孫中山有四個外孫,都是孫婉所生。孫婉經歷兩次婚姻,共生育四個孩子。他們是長女孫王蕙、長孫子王弘之,次孫女成功和幼孫子戴永豐。廣州解放前夕,戴永豐沒有隨父母到澳門,留在廣州,進入嶺南大學攻讀畜牧,取得碩士學位,並留校從事畜牧免疫學研究;後來,不幸患上肺結核,咯血不止,窒息而死。[2] 1981年5月27日成功與孫科的女兒孫穗英、孫穗華及已抵京的其他親屬一起,前往宋慶齡的住宅,看望外祖母宋慶齡,在她的病榻前問安。[3] 1985年2月9日、10月8日,成功回到翠亨參觀;1985年11月12日,成功到翠亨參加孫中山誕辰119周年紀念活動。 1988年1月6日,成功回到五華縣河東鎮澄塘村尋根問祖,受到該縣黨政領導和群眾的熱烈歡迎和接待。 1991年4月9日,成功因嚴重糖尿病引起腎功能衰竭,不幸在澳門鏡湖醫院去世,終年69歲。 戴成功的喪禮十分隆重,除澳門各界人士參加外,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務院、港澳辦、新華社澳門分社和香港分社及廣東省政協都送了花圈。戴成功生前熱愛祖國,關心祖國的統一,20世紀80年代擔任第五、第六屆廣東省政協委員。[1] [1].《戴成功》,載“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網,2012年3月2日,http://www.sunyat-sen.org/sun/showqshy.php?id=27。 [2].《孫中山先生的婚姻與後代》,載“網易"網,2010年2月12日,http://book.163.com/09/1023/14/5MALTTS400923INP_3.html。 [3].《戴成功看望外祖母宋慶齡》,載《人民日報》,1981年5月28日。
戴成功,1922-1991
阮章競,又名阮洪荒、阮嘯秋,筆名洪荒,生於香山縣象角鄉(今屬中山沙溪鎮象角村)。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畫家。 章競出身於一個貧農家庭,家境貧寒,唯讀四年小學。輟學後,他一直刻苦自學,13歲時當學徒,與繪畫結下不解之緣,20歲失業。 後來,章競前往上海,1934年在南京的《大道日報》發表第一部小說《割稻的故事》。1935年秋,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他參加抗日救亡歌詠活動,在工人學員中教歌,擔任指揮。1936年,他參加上海職業界革命活動,當時,他的第一首自由體詩《故鄉》發表在上海《青春》上。 1937年抗戰爆發後,章競來到太湖一帶進行抗日宣傳,年底北上太行山,擔任八路軍劇團指導員,太行山八路軍劇團政治指導員、藝術指導員和團長,並兼任民族革命戰爭藝術學院和前方魯訊藝術學院教員。1939年1月1日,章競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成為他寫作最勤、作品最多的時期。日寇瘋狂推行“三光”政策,保存下來的只有《未熟的莊稼》(四幕話劇)、《比賽》(小歌劇)、《糠菜夫妻》獨幕話劇三個劇本。1939年,章競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晉東南分會常務理事。 抗戰勝利後,章競創作大型歌劇《尺葉河》,成為新歌劇運動中的一個亮點。後來,他寫成長詩《圈套》,獲得晉冀魯豫邊區文學特等獎。1949年,他撰寫長篇敘事詩《漳河水》,以其優美的意境,流暢和諧的節奏,清新活潑的語言,豐富多彩的民歌曲調,受到廣泛的好評,被文書史界視為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出現的重要作品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章競擔任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時,創作四幕話劇《在時代的列車上》和優美的童話長詩《金色的海螺》,獲得全國兒童文學首次評獎的一等獎。詼諧風趣的《馬猴祖先的故事》和富有嶺南風情的《牛仔王》在此時誕生。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章競深入工廠、礦山,以滿腔熱情謳歌社會主義建設者,創作大量作品,先後出版詩集《虹霓集》、《迎春桔頌》、《白雲鄂博交響詩》、《踁談者》等。 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在評論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造句渾脫,想像瑰麗”、“用字煉句,殘突不群”、“氣勢剛健、奇特、俊逸”等評價。國家有關部門為章競出版專集。 1949年北京新華書店出版章競的詩歌《圈套》;1950年,他發表長詩《漳河水》,更引起廣泛注意;同年新華書店出版《漳河水》;195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漳河水》;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虹霓集》;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迎春桔頌》;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白雲鄂博交響詩》;198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阮章競詩選》;1991年出版敘事詩集《漫漫幽林路》;1993年出版散文集《新疆憶旅》;他的美術作品入選《中山市美術書法作品選集》等美術專集。 晚年時期,他專心從事抗日戰爭題材長篇小說《山魂》創作,第1卷《霜天》於1997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1999年,章競在家鄉《香山報》上,發表歌頌澳門回歸祖國的長詩《我終於來得及為你歌唱——澳門》。這是他詩歌創作的絕筆。 章競擔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全國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80年代,章競回到家鄉探親,《中山詩社》接待了他,並邀請他給大家談寫詩的經驗。他談到:寫詩要抒發感情,寫詩要有目的,要歌頌祖國大好河山,要歌頌好人好事,還要敢於揭露時弊,更不要怕打擊報復。寫詩最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學習人民群眾的好形象、好歌曲、好語言等。 幾十年來,章競創作大量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他在文學創作的探索、實踐和創新,為中國新詩發展史添上極富個性的一筆。他在音樂、書法、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這使他的文學創作得到藝術的多方涵養,取得顯著的文學成就。 2000年2月11日,章競在北京病逝,終年86歲。[1][2]遺體安葬在沙溪崗背公墓園。 之後,親屬將阮章競的遺作、新時期創作的300餘首詩編輯成《晚號集》;並將其畫作60幅和篆刻20件作為該書配圖,由其女阮援朝協助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01年1月出版。[3] 2004年6月,中山市有關部門舉辦“阮章競先生畫展”。[4]2014年月9日下午,“阮章競紀念文集《永遠的阮章競》首發式暨紀念阮章競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沙溪隆重舉行。省作協副主席、市政協主席丘樹宏,省作協副主席楊克,市政協副主席劉傳沛,著名畫家李延聲,著名詩人葉延濱,《文藝報》副總編輯王山,沙溪鎮黨委書記周小川,市文聯主席陳旭,市社科聯主席胡波,阮章競兒子阮洪鷹、女兒阮援朝,相關專家學者,中央省市媒體記者等近100人參加活動。[5] [1]《阮章競》,載“沙溪旅遊文化網",2011年12月25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detailspx?personId=254。 [2]黃聯安:《黨的忠誠文藝戰士阮章競同志》,載《中山文史》(第50輯),中山:中山政協,2002,第3-5頁。 [3]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264。 [4]盧德銘:《畫壇名家——阮章競》,載《中山日報》,第3377期,C2版,2004年4月5日。 [5]《中山紀念阮章競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日前在其故鄉沙溪鎮舉行同時〈永遠的阮章競〉紀念文集首發》,載《中山日報》,2014年1月13日。
阮章競,1914-2000
黃新,香山縣人。 黃新是澳門中國旅行社有限公司股東大會主席。 1939年,黃新參加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第三隊工作,並在香港參與愛國活動,擔任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指導員、虹虹歌詠團負責成員。[1] 1952年,黃新來到澳門南光公司工作,擔任助理總經理兼人事部部長。南光(集團)有限公司是總部設在澳門的國務院國資委直屬中央企業,1949年在澳門建立,起初名稱為“南光貿易公司”,直至1999年,幾十年來一直充當著中國官方在澳門的政治和商業代表。[2] 黃新擔任鏡湖醫院辦公室主任、《澳門日報》社經理等職。 1986年,黃新退休。[1] [1]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265頁。 [2]《璀璨南光》,載“新浪網",2012年11月3日,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120305/173311517510.shtml。
黃新,1920-2013
袁錦濤,國民黨《通訊社》社長、總編輯,港澳台知名報人。[1] 1941年春,受朋友的委託,袁錦濤在港開辦《越華報》,經過六個月艱苦努力,取得成功。《越華報》在8月底自動停刊。報館停業後,袁錦濤與《越華報》脫離關係。之後,粵省府李浴日來邀袁錦濤到韶關參加文化工作,並希望他在當地創辦一家報館。 1937年3月,孔庸之院長參加英皇加冕,10月回國時經過香港,回上海當晚,為了避免“第五縱隊”的注意,行動上要嚴守秘密。約8時,孔庸之離開他駐節的半島酒店。袁錦濤早接到這個消息,特地跑到酒店看看。事有湊巧,李聯芳留在房間,曾養甫先生來電話說孔庸之已登船了,他們以為知道孔庸之行蹤的新聞記者只有袁錦濤一個。 袁錦濤自知責任重大,急著有人把這個消息發表出來。翌日,袁錦濤就把記不清是曾養甫先生或顧季高先生送來的新聞稿發表,說孔庸之院長在港還有相當時間的逗留。果然,那天晚上開到上海的兩艘洋輪有一艘在吳淞口受到皇軍的“歡迎”。而孔庸之吉人天相,安全到達。這是一個說謊的例子,有人覺得相當有趣。袁錦濤認為是迫不得已。[2] 袁錦濤任職於國民黨中央宣傳機關,歷任《通訊社》社長、總編輯等職,後到澳門負責黨務宣傳工作。1945年8月,中國國民黨港澳總支部在澳門報紙上刊出多則通告,以民國為政治背景的機構中,黨部以第一時間在澳門公開活動,國民黨澳門支部恢復了對澳門華人社群的公開政治統領。 1945年9月26日,國民黨改組“新聞協會”,袁錦濤出任籌委會主席進行改組。他擬任在澳門出版的《誠報》總編輯,為了聯絡和推動澳門新聞界對三民主義的宣傳,他出面與朱伯英、黃衡仲、陳大白、何曼公等發起籌建中國新聞學會澳門分會。12月1日,正式成立澳門記者公會,取消“新聞協會”原名。澳門記者公會採用常務理事制,選出許國潮、黃浩然、何曼公為常務理事。陳少偉、陳大白等六人為理事。澳門支部常委屈仁則致訓辭。12月15日,澳門記者公會呈請黨部備案。[1] 1950年[3],《法新社》原特派記者袁錦濤因採訪新聞涉及“國防機密”而被逮捕,關到綠島去服刑,因莫須有的“間諜罪”,被判14年徒刑。當時,《法新社》總社認為,袁錦濤是因公受累,一直負擔他的部分生活費。後來,袁錦濤被釋放。[4] 1940年3月,香港九龍教師聯合會舉辦“港九小學生作文比賽”,24日,在何文田南華大學舉行比賽。參加學校20多所,每校派出高小生四名,共百餘人;該會組織考試委員會,22日下午2時假座勝斯酒店開會,商討評試辦法;到會者有考試委員唐習川、郭步陶、袁錦濤等20餘人。[5] 袁錦濤在香港時與竺可楨有來往;[6]撰有《革命遺墨》等文獻。[7] [1]婁勝華:《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團主義體制解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第79-81頁。 [2]袁錦濤:《我的辦報失敗經過》,載《大風》(香港),1941,第82期,第2693-2694頁。 [3]王天濱:《新聞自由被打壓的台灣媒體》(第四),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5。 [4]羅蘭:《蒼茫雲海:歲月沉沙》(第二部),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第157頁。 [5]方駿、麥肖玲、熊賢君:《香港早期報紙教育資料選萃》,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119頁。 [6]竺可楨:《竺可楨全集》(第6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第233頁。 [7]廣東文物展覽會:《廣東文物》(上冊),中國文化協進會,1941,第274頁。
袁錦濤
鄭滄徽,香山縣人。中國民主同盟中山縣民盟委員、《開明報》社長。 鄭滄徽擔任廣東省支部組織委員、秘書處副主任。1951年4月27日,中國民主同盟成立南(海)佛(山)分部籌備委員會,鄭滄徽兼任主任委員,有盟員十人。[1] 1947年《開明報》創辦,是高苞等地方豪紳為扶植地方勢力、用來對抗中山縣政府主辦的《建中日報》的,後因經營不善,面臨倒閉。當時縣政府建設科科長趙約文(中共地下黨員)與社會科科長蘇翰彥(民盟中山縣籌建人)看到這情況,立即以縣政府需要掌握輿論機關為由,建議縣長孫乾接管該報。獲得孫乾同意後,兩人立即安排共產黨員李思明、王偉彤,民盟成員鄭滄徽、劉清勳進入該報擔任記者、編輯。[2] 1949年春,中國民主同盟中山分部正式成立,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改變過去由民盟澳門分部領導中山盟務的狀況。蘇翰彥擔任分部主委,鄭滄徽、李有傑、賴志衛分別負責秘書、組織、宣傳工作,曾理任委員。 《開明報》創刊時,原定每日發行對開一大張四版,後因提前刊行,印刷工人未能及時到位,改為每日出四開四版恢復對開版面,每日出四版,1947年7月25日擴為對開六版。該報頭版刊登國內、國際消息及各種告白,第二版為“本地新聞”(後改為經濟版)。第三版之後依次為“開明副刊”、“讀者之頁”及“國內、本地新聞”等,廣告所佔版面相對較小。創辦初期,該報社長為高星耀,副社長為方克環(曾任縣參議員)。 後來,鄭滄徽出任社長,陳宏文擔任總編。停刊前,社長為高星耀,副社長為黃大惠。社址最初設在石岐孫文中路101號,後遷至孫文西路21號(今孫文西路興寧里牛角巷口)。報紙由正風印務局和開明印務局負責承印。 《開明報》屬於民辦報紙,為與《中山民國日報》、《建中日報》等官方報紙競爭中求得生存,《開明報》十分注重新聞內容的出彩和採訪稿件的獨立性,在言論上力求獨具特色。在不觸動統治階層政治底線的前提下,在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報導上,觀點相對另外兩報較傾向於進步。 實際上,《開明報》較民主與進步,與其辦報人員多為中共地下黨員和民盟盟員有關,它基本掌握在中共地下組織和民盟中山地方組織手中。中山解放前夕,1949年10月29日,《開明報》在出版最後一期後停刊。它對1947年中山特大水災報導“1947年入夏後,珠江中上游連續暴雨,東、西、北三江江水暴漲,珠江沿岸各縣市遭受水災,尤以珠江三角洲區域災情最為嚴重。其中中山一縣更是遭受30年來最大的水災,淹沒耕地30多萬畝,受災人口近八萬人,損失稻穀69萬市擔,廬舍牲畜損失極多。” 《開明報》對此次水災前後報導較多,尤為關注災民受災及救災的情況。從報上記載中清楚地瞭解當年中山受災嚴重的情況,號召民眾要增強抗災信心、奮起自救。在1947年中山水災報導中,《開明報》充分體現其持論公正、為民請命的輿論立場。這一特點在該報的許多報導中得到體現。 通過這次報導,《開明報》獲得讀者的充分認可,奠定它與《建中日報》、《中山民國日報》抗衡的基礎。對收回澳門運動有關的報導,澳門原屬香山縣,兩地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澳門問題始終是香山人關注的焦點。在二戰後興起的收回澳門運動中,中山本土報紙始終給予高度的關注。 其中,作為當時中山唯一民辦的縣級報紙,《開明報》對澳門問題的輿論,十分重視澳門與中山本地的利害關係,主張收回澳門運動應以發動民間力量為主,依靠政府力量為輔,基本上代表中山民間的呼聲。 1947年4月16日,《開明報》上刊登《發動收回澳門運動》一文,這是該報對收回澳門運動的首次評論。該文對廣東省參議會敦請政府從速收回澳門主權的提案深表贊同,並分別從歷史、現實、地方等角度分析收回澳門的重大意義,呼籲在動員政府出面收回澳門的同時,尤其要注意發動普通民眾參與運動“我們絕對不能把責任全卸給參議會身上,我們應當一致起來,盡量發揮我們的力量……這點尤其希望本邑民眾身體力行,認真注意!” 1947年4月27日,中山縣參議會響應省參政會、省參議會的號召,組織成立中山縣民眾收回澳門運動會,除電請國民政府外交部向葡萄牙要求限期收回澳門外,還分電鄰近東莞、新會、順德、寶安、台山等縣,協同採取收回澳門有效行動。在之後幾個月中,因國民政府內外交困,對收回澳門熱情不再,民間收回澳門運動熱潮漸呈減弱。 有鑑於此,《開明報》於7月9日再度刊發社論《舊事重提,別忘了收回港澳運動》,為收回澳門運動鼓勁。文章開頭便開宗明義“我國社會多變故,固然內在潛伏許多複雜因素,而帝國主義在我國土的租借地和割讓地存在一天,則我社會生活實在無法轉好。”接著,文章一一列舉英港、澳葡的殖民罪狀,如吸收大量黑金、包庇國內逃犯、公開或變相的賭場和妓館林立、公開販賣鴉片等,“其年中收入累千累萬,予我國民的毒害卻遺害無窮”。 最後,文章對當前收回澳門運動的逐漸冷卻表示擔憂:“吾人仍深刻記憶數月前對於收回港澳問題運動的熱烈討論,情緒的緊張!計劃準備的徹底,未敢或忘。然而計劃一事,行動又一事。終於消失於無影無聲,靜中思之,不禁悲憤,亦覺慚愧!” 7月30日,發生的澳葡警察毆斃朱文彬一案,終使收回澳門運動輿論再度高漲起來。8月8日,《開明報》發表《收回澳門此其時矣!》社論,為中山民眾反對澳葡暴行的行動聲援,並為收回澳門運動發起呼籲。當時國內盛傳美國與葡萄牙簽署秘密協定,開闢澳門為美國商港、氹仔島為美軍空軍基地的消息。為此,中山民眾十分憤怒,一些熱心讀者向《開明報》寫信,表達對美葡協定的憤怒。《開明報》將一些讀者的信件刊登在報紙上,以引起更多民眾的注意。[3] [1]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海縣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 [2]曾理主編:《南方民盟歷史》,廣州:《南方民盟歷史》編輯委員會,1991,第213頁。 [3]方炳焯、陳彥等:《傳媒春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34-144頁。
鄭滄徽
陳康大,又名陳龍,生於香山斗門南山(今屬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 康大18歲時,隨父兄經澳門,飄洋過海到美國加里福尼亞謀生,起初,他白天在胞兄開設的米店做搬運工,晚上到華人區教堂學習英文,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對他日後與洋人打交道和事業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兩年後,康大在加州薩克拉門地區,按照四六分成,租種2000英畝土地種植蘆筍(龍鬚菜),每年僱用華人農工五千餘人。[1] 1906年,康大轉到桑尤幹墾區在北加州三角洲中南部斯托克頓附近,以每年7000元租金租下1125英畝土地,種植馬鈴薯和穀物。他與許多華人佃農一樣,同時租種幾家地主的土地,但他經營規模很大。20世紀30至40年代,他在三角洲租種土地,幾乎構成一個農業帝國。20多年來,康大一直是薩克拉門—桑‧尤幹三角洲中心最大經營者。1913年,他在俄勒岡科雷默斯瀑布附近買下2000英畝土地,僱人種植優質馬鈴薯。30年代,除供應加州市場外,康大的馬鈴薯銷售到美國其他地方,因此,康大被稱為“薯仔大王”。 康大出身於中國南方農村,放過牛,念過私塾,但他並不擅長耕種技術,而他善於經營管理。他每年僱用五六百名農業工人,既有華人,又有墨西哥人,擁有70匹馬和兩艘駁船用作運輸。他自己乘船或乘馬車經常來往於各片土地之間,進行籌畫和監督耕種。 康大生育五子:陳榮、陳華、陳富、陳貴、陳壽。他們說,父親的成功,主要在於他擅長與地主、債主們談判;懂得找多少工人進行耕種、收割;懂得如何運送工人、安排他們的工作和食宿及把握市場行情,以最好的價格將馬鈴薯等農產品銷售出去,所以,經營狀況特別好,每年從農業上獲取十多萬美元的利潤。 除在三角洲經營馬鈴薯種植業外,康大把業務擴展到其他領域中去。1884-1900年,他在阿拉斯加包裝協會的大馬哈魚罐頭廠當“包工頭”,後在薩克拉門加利福尼亞州首府開設一家星記公司;在三藩市開設一家出口公司和一家“上海大公司”的包裝公司。當時,他在中國最大商業機構之一的上海永安公司購買不少股票。1919年,陳氏家族成員成立一個“美國華人農場總公司”,資本達到100萬美元。 康大羈旅異邦,心懷桑梓。辛亥革命前夕,在同盟會會員、旅美同鄉陳耀恆的影響下,他積極回應孫中山在美國向華僑發出的“踴躍捐資,以助成革命大業”號召,捐款支持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並經陳耀恆引薦結識孫中山,他們多次在三藩市陳典敬(珠海斗門華僑)開設的“五湖藥店”見面,親自聆聽孫中山宣傳革命反清的道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不少旅美華僑失業,生活無著。康大樂意安排他們在自己的企業工作,薪酬特別優厚。20世紀20年代,家鄉盜賊蜂起,雞犬不寧。康大聞訊,慨然捐款資助南山鄉建造一座防禦性的碉樓“鎮南樓”,捐款購置槍械,增強家鄉的聯防力量,一直到抗戰時期,鄉親們仍使用“康大公的槍”。1938年,南山鄉一群進步青年為了抗日戰爭的需要,興辦活然小學(後更名前鋒小學),當時在澳門定居的康大慷慨出資贊助。 康大憑著智慧和毅力,在美國環境中艱苦創業成長起來的華僑企業家和資本家。雖為巨富,但他從不炫耀,生活儉樸,樂善好施,常常接濟有困難的鄉親。一輛小汽車成為他唯一的“奢侈品”。他不惜把財富用於擴大再生產和公益事業。 康大是第一個擁有福特牌履帶拖拉機的華人。1933年,他結束在美國半個多世紀的創業生涯,回國安度晚年。[1][2]20世紀20年代,他在澳門荷蘭園一帶買房定居,經商貿易。[3] 1939年,康大在澳門逝世,終年75歲。 其長子陳榮在三藩市經營公司。次子陳華管理星記領地。三子陳富以管拜倫領地。四子陳貴負責俄勒岡的土地,後加入商船隊,再後開餐館。五子陳壽是一個菊花種植者。[4] 1989年,孫子陳國男等捐獻鉅款給家鄉興建一座新學校,鄉親父老將學校命名為“南山康大學校”,以作紀念。之後,陳國男每年捐贈500美元給學校用於獎學獎教,深受鄉親和師生的讚揚。 一個世紀以來,康大子孫昌盛,人才輩出,現今定居在美國的有三四百人。他們當中有“菊花大王”、“玫瑰大王”、醫學教授、牙科醫師、工程師、律師、廚師、神學士等。每年7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聚居在加州陳氏族人舉行一次陳氏家族野餐會,陳康大的孫輩輪流主持,與會者二百多人,熱鬧非凡。 陳康大的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功,後人將他的名字和事蹟載入加州的史冊。著名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麥禮謙將他的事蹟收錄在《美國華僑簡史》一書。[1][2] 2001年7月,陳氏家族一行19人,在陳國男的帶領下回家鄉尋根訪祖。陳國男生於澳門,並在澳門讀書,12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後專攻玫瑰花的改良栽培,有“加州玫瑰花王”的美譽;擁有聖荷西最大的花卉種植園,是聖荷西所屬的聖地克拉拉郡農場局主席和第一位華城市規劃委員。聖荷西是世界著名的矽谷,當年華人在政界幾乎沒有代表。作為灣區菊花會創始人之一,農學專家陳國男帶動和扶助了一批亞裔人士參政,為爭取亞裔權益積極奔走,並推動灣區華裔青年參與公眾事務,參與創建為亞裔移民提供各種服務的社區機構亞美社區協進會。[5] 2007年7月4日,陳國男遺孀率領陳氏家族一行16人,在珠海市、區、鎮僑務部門領導的陪同下,回到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尋根訪祖,參觀南山康大學校及祖屋,並探望親人,增強與家鄉聯繫。陳國男夫人表示,他們在美非常想念家鄉。今次回鄉,發現珠海發生很大變化,感到很高興。南山康大學校2003年併入五山中心小學,該校佔在面積十萬平方米,政府投資3500萬,是一所設備、功能齊全的省一級學校。原南山康大學校現成為五山中心幼稚園。陳夫人表示,康大學校雖不存在了,但陳氏家族對家鄉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會持續下去,今後每年他們將從美國的陳國男基金會中拿出部分資金,説明家鄉的貧困學生。[6] 2009年3月,美國第十大城市、灣區聖荷西舉行揭牌儀式,“陳國男郵政大樓”在眾人歡呼聲中正式更名。陳國男的親屬及加州灣區地方官員、各界人士、華人代表等出席揭牌儀式。[5] [1].《陳康大》,載“珠海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18日,http://new.zhda.gov.cn/gqdaw/index2_12.asp。 [2].區達權:《美國“薯仔大王”陳康大》,載《珠海特區報》,2008年7月16日。 [3].羅祖寧:《鄉情,為四化建設添磚加瓦》,載“珠海市地情網",2010年11月28日,http://www.gd-info.gov.cn/shtml/zh/zszh/2009/09/04/11613.shtml。 [4].《乾務歷史人物》,載“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網,2011年6月21日,http://qianwu.zhnews.net/2010/1022/190.html。 [5].《以斗門華僑命名美國陳國男郵政大樓聖荷西揭牌》,載“廣東僑網",2010年5月30日,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qw2index/2006dfqw/2006dfqwzh/200903170006.htm。 [6].《美國著名僑領陳康大後裔返珠海尋根》,載“廣東僑網",2008年12月10日,http://gocn.southcn.com/qw2index/2006xgzl/2006xgbd/200707060011.htm。
陳康大,1864-1939
人物: | 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1793 |
時間: | 清中期(1760-1844年) |
1784年01月25日 | |
關鍵字: | 耶穌會 |
神職人員 | |
財產 | |
遣使會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三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132頁。ISBN 978-7-218-06327-0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2258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