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禅院是在原观音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故澳门人多称其为观音堂。它始建于1632年,是澳门重要的佛教庙宇,为澳门三大古刹之一。院内藏有不少珍贵的经卷和字画等澳门重要文物。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8
普济禅院是在原观音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故澳门人多称其为观音堂。它始建于1632年,是澳门重要的佛教庙宇,为澳门三大古刹之一。院内藏有不少珍贵的经卷和字画等澳门重要文物。
更新日期:2019/11/18
观音古庙,在昔日之望厦村中,即今之美副将大马路,与普济禅院同村共路,互相辉映,更同是崇奉观音菩萨。但普济禅院则轩敞宏伟,故俗皆称之为“观音堂”;而观音古庙初时则残旧浅溢,故俗皆呼之为“观音仔”。后者虽经几次重修扩大,仍比不上观音堂之渠渠广厦也。惟是观音古庙即是古庙,其古老历史,远拜观音堂所可比拟者。盖观音古庙,在澳门北隅之莲峰山南麓,而莲峰山素称多奇石,绵延于望厦村后,如屏障然。山上有一天然石托,俗名”燕子巢”。每当春回大地,燕子归来时候,辄依石托,寻求旧垒,生息孵化,千百成羣,燕语呢喃,俨如乌衣巷里 ,故村人又称此石山为燕岭焉。堪舆家更认此处为风水结穴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曾有村人,检得一观音像者,置于石托之下,昔人迷信,间或向之祷拜,据云每获奇验,由是香火渐盛。后来之所谓沐恩弟子,渐就石下,结一神龛。于是此小神龛,遂成为观音古庙之滥觞焉。相传昔日更有一牧童,尝在观音像下,捕得一只巨蟀,携往猎所搏斗,辄有所获,因思来源,遂感观音庇佑,迺独力为营一小庙,藉作报酬。闻当时该庙,真是小得可怜,整间小庙,深不过几尺,广亦只数桁,浅窄不堪容膝,参神者拜诸门外。且庙前林木险翳,更有一祀坛障其侧,所以坊众后来迺有重修扩建之举耳。当明朝天启前,望厦村中尚未建有观堂。澳人崇拜观音者,只得皆就燕岭石托下之神龛参礼。据云灵异非常,每岁于观音诞前,辄有清泉自神龛之石下流出,汨汨所经,洁净如洗,年年如是,历验不爽,因此参神者更加拥挤。但以当时地狭人稠,土霸藉势欺凌,非村民不易得近神前,遂使留澳之闽潮人士愤然,后迺另行筹金,兴建宽宏广大之观音堂焉。观音仔之香火嗣是因而减少,坊人为重光庙宇计,迺不得不于清潮同治六年,集资重修,将小庙扩大,颜其门曰:”观音古庙”。其两傍门联云:”八万四尘界连燕岭,三十二应法普蠔江。”。庙之正殿供观音菩萨,左右增设吕祖、财帛、金花、痘母各神殿。石龛依旧是当年者,故在廿年前,每逢观音诞时,仍有清泉涌出,泛滥阶下。惟自澳葡开凿后山之后,山泉遂辍,香火更趋零落矣。该庙原来迺处于燕岭斜坡,后因当局开辟美副将大马路时,掘低路面,于是围栏作台,砌级而登耳。攷该观音仔,始自明代。迄清道光初年,牧童为筑小庙。至同治六年,经坊人扩而大之。又经光绪年间,两次重处。再至民国时,已凋残不堪矣。后得建筑家冯养报效修缮,庙貌重光,现殿前阶上之水榕两株,依旧婆娑绿荫,老干嶙峋,似表现该庙已历明清两代也。观音古庙,虽然始自前明,惟一向均无纪录。至清朝同治六年重修扩建时,回得邑人吴应扬为之撰书碑志。攷吴应扬迺香山翠薇乡人,字礼臣,同治戊辰科进士,刑部江苏司主事。兹将该”重修观音古庙碑志”录后:“余髫龄时,闻澳门望厦乡有莲峰,未之至也。及长,由穗城归里,路经关闸沙,始知为莲茎。茎尽矗起一山,即向所闻之莲峰也。山下旧有莲峰庙,余攀跻而上见龙势直走,中复垂一脉,石托天然,俗呼为‘燕子巢’,又曰‘燕岭’。窃思地杰则神灵,趋视其下,果见有观音神宇,浅狭不堪容膝,参神者拜诸门外;而且树林阴翳,庙前复障以祀坛,甚非所以妥神灵,而肃观瞻也。询之乡人,谓是道光初年牧童所建,凡有祈祷,无不灵感异常。余欲怂恿乡人,增高而恢大之,然志有未逮也。庚午由京返里,复过其地,焕然一新,向之不堪容膝者,今则堂高数仞矣;向之树木阴翳者,今则豁然开朗矣;向之祀坛堵塞于前者,今已迁建于右侧矣。回首当年,光阴似箭,余复周回眺望,觉山环水抱,东西海萦带左右;马交石,东望洋,青洲诸峰,缭绕其间;比屋连云,交通阡陌,桑麻鸡犬,有古桃源风,洵足擅一方之名胜也。越两载,都人士向余言曰:是役也,幸藉神灵显应,及众士女乐助诚心,各董事和衷共济,故得鸠工庀材,经始于同治丁卯之春,告成于是年腊月。中奉慈悲菩萨,左奉吕祖先师及财帛星君,右奉金花,痘母两夫人;其殿外两傍,分建客厅厨所,颜其额曰”观音古庙”,仍旧号也。庙既为子欣赏,子盍为斯庙纪之。余闻而喜曰:我朝祀典修明,百神护庇,翊戴天子,波及庶民,况观音尊神之灵威为尤著者哉!今梵宇重新,士女时岁鞠躬顶礼,以祝圣天子鸿厘,而自勤其生业,事父母,诲子弟,共敦乡邻,风俗之美者,皆神锡之福,以有年有干于无穷也。余不文,因都人士之请,不获辞,即事之始末纪之,并附以列公之芳名捐数,重建之进支数目,同泐展珉,以垂永久。是为序。钦加员外郎衔刑部江苏司主事戊辰科进士里人吴应扬顿首拜撰并书。同治六年丁卯季冬吉旦。”
观音古庙
同治五年(1866年2月15日─1867年2月4日)8月23日,澳门盂兰节建醮,普济禅院近处失火,延及院内大雄宝殿,木栏檐栋,全被焚毁,更破坏丹墀外之栏砌石狮。石头甬道,毁坏及半。所幸大殿未遭破坏。劫后恢复,又得村民。澳贾及闽籍人士捐输,于1868年,再次重修,得以还复当年旧貌。王文达:《澳门掌故》,第62页。
澳门盂兰节建醮,普济禅院近处失火
同治七年(1868年1月25日─1869年2月10日)1月,望厦村观音古庙值事赵允冠、沈荣煜等筹款数千元重修观音古庙竣工。据碑志称,观音古庙为“道光初年牧童所建”,故庙宇“浅狭不堪容膝”。重建后扩充许多,“中奉慈悲菩萨,左奉吕祖先师及财帛星君,右奉金花、痘母两夫人。其殿外两旁,分建客厅厨所”,并将堵塞于庙前的祀坛迁于庙右侧。该庙之重建始于同治六年(1867)之春,告成于同治六年腊月,并由望厦人戊辰科进士吴应扬撰《重修观音古庙碑志》嵌于前殿。《重修观音古庙碑志》,载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326—329页。
重修观音古庙竣工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2月14日─1821年2月2日)9—10月,澳门普济禅院重修,落成后赵允菁撰《重修普济禅院碑志》立石。这次重修始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冬季,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秋季完成,至本年立碑石。这次重修普济禅院“赀费巨万”。内部主要是“增高而鼎新之”“殿前捍以石栏”。最重要的是修建了一条澳门城水坑尾门至普济禅院的平整的石板路。过去,由澳门出城至关闸均由三巴门出,仅一条官道。至此,澳门出城至望厦又多了一条平整的道路。重修后的普济禅院“瑰伟壮丽,金碧交辉,如神仙之排云出,而金银台为之涌现”,十分壮观。《重修普济禅院碑志》,载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106—107页。
澳门普济禅院重修
时间: | 民国时期(1911-1949年) |
约1920年 | |
地点: | 澳门半岛--花地玛堂区 |
美副将大马路 | |
普济禅院(观音堂) | |
关键字: | 寺庙 |
庙宇建筑 | |
佛教 |
资料来源: | 利冠棉、林发钦:《19-20世纪明信片中的澳门》,澳门历史教育学会,2008, 第67页。精装ISBN 978-99937-927-1-0;平装ISBN 978-99937-927-0-3 |
藏品所有人: | 利冠棉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历史教育学会 |
权限范围: | 利冠棉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系列: | 明信片中的澳门--澳门庙宇 |
语种: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资料类型: | 图片 |
明信片 | |
黑白 | |
登录号码: | p0007114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